
| 课程名称 | : | 平面构成 | 
| 课程代码 | : | 41083003 | 
| 专业班级 | : | 环境设计1701班 | 
| 系(教研室) | : | 视觉传达设计教研室 | 
| 教师姓名 | : | 王贇 | 
第一章 平面构成的概论(4学时)
【教学目的】
明确平面构成的意义作用
【教学要求】
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理论知识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平面构成的含义;构成的历史;平面构成的设计;平面构成的形态属性
难点:了解平面构成、构成的含义及构成的形式
【参考书目】
弗李德瓦尔德著,《包豪斯》第1版,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论
1.平面构成的含义
平面构成设计是一门视觉艺术,是现代美术设计不可缺少的训练手段之一,是引导建立理性思维的基础。其做为一种设计基础的训练方法,主要是在二维的平面内,按照一定的秩序和法则进行分解、组合,从而构成理想的组合形式。
构成艺术20世纪初源于饿罗斯的构成主义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塔特林、马列维奇等人。构成艺术是主题性的绘画风格,摆脱了造型艺术再现视觉感觉的传统,排斥了艺术思想性、形象性、民族性。是把点、线、面、各种形状图形等几何要素转变成有象征意义的视觉符号,形成一种新的造型理念,运用很广。如视觉传达设计、装饰、环艺、服装、工业、陶瓷以及家具等诸多方面。
“构成主义”是以平面、立体、色彩三大构成为主的教学体系.
2.平面构成的历史
作为现代设计广为使用的术语“平面构成”一词的来源与本纪初发生于的前卫艺术运动和构成主义有关.但是与平面构成最有直接关系,并确定其内涵的应该是德国国立魏玛建筑学校(包浩斯)的一门设计基础课,叫做gostaitung(日语译作“构成”,即包浩斯构成),它的研究范围是造型和色彩的基础知识,其特点是融合了当时各前卫艺术运动的成果和设计艺术的精神,所用方法也一反以往艺术设计中的自然形态、几何形态.而非常重视运用不同材质所能反映出来的特点.“包浩斯构成”历经数十年的发展,虽然得到了修正与完善,但就其本质,始终没有脱离最初的宗旨,从目前国内外现代艺术设计来看,它的影响力仍然十分显著。
本世纪中叶,包豪斯的设计艺术及体系传入了东方,日本在结合工业设计的应用中,将“构成”由原来的造型、色彩进行分解,形成了相互连贯,各自的三门专业,即,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70年代末构成艺术由传入我国,80年代被我国部分高等美术院接受,并被列为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这一时期称之为构成艺术的引入时期。构成艺术的引入,无疑地要打破以往我国传统图案设计方法,在设计及形象思维方法方面,产生新的波动,给设计形式带来了新的生机.80年代也是构成处于相互借鉴,百家争鸣,各存己见的争议、探讨时期。
在现代设计中只表现功能和技术上的要求是不够的,仅仅局限于表现自己的意图和形象、内容也是不足的,现代设计还需要另一层含义:(1)独特的构思;(2)新颖的创意;(3)形态的合理组合;(4)形式美的构成规律.因此,这些非技术、非功能性的对形体的认识,各种形体的性质给人视觉的感应,形与形可能出现的构成方式的研究,就成为了平面构成研究的主要方向.这些基础性的认识是从事设计和艺术创作都应该具备的能力,平面构成是从事设计和艺术活动的一个出发点.它可以加强对形体敏锐的感觉力,培养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表现事物的能力.可以培养对形体构成规律的系统研究,可以有助于培养创新能力,强化思维设计。
平面构成属于基础训练的范围,它只是设计和艺术创作的开端.它的内容一般限定在形体的广泛性和普通性规律的研究上,而不受内容与工艺等具体条件的制约,这可以说是平面构成生存的特点,也是与图案的不同之处,只有不受工艺应用及功能的制约,它才能摆脱约束.因此平面构成不但在设计思维上,具有融合时代的新潮性,而且在选材上还具有多样性,在形的选择方面具有广泛性与自由性以及组织形式的多变性等特点。
3.平面构成的设计
(1)装饰设计--包括壁挂设计,染织设计,装潢设计,装帧设计,图案设计等。
(2) 视觉设计--包括海报,广告,电视屏幕,所有为商业、公益事业而设计的可视化传递工具。
(3)机能设计—包括工业设计,服装设计,陶瓷设计,家具设计等。
(4)环境设计—建筑(外观,结构)设计,室内环境设计,园林设计,城市规划设计等。
4.平面构成的形态属性
设计是一种视觉语言。(人类用以说明对世界的认识,表达思想感情以达到心灵交流的一切手段或途径都是一种语言。)
平面构成从视觉评议入手,分成几个视觉元素进行分析、研究。一件艺术作品是通过线条,形状,色彩,肌理,大小等刺激人们的视觉经验,达到视觉语言的传达。这些视觉语言在设计当中就成为设计元素。主要有以下几类:
(1)概念元素:指实际不存在的,不可见的,但概念所能感觉到的东西。
(2)视觉元素:把概念元素见之于画面,须通过形象的形状,方向,大小,色彩,位置,肌理等称为视觉元素。
(3)关系元素:指视觉元素在画面上如何组织排列,如何编排,关系元素包括方向,位置,空间,重心,骨骼等。有些关系元素是可见的,如方向,位置等,有些关系元素则有赖于感觉去体现,如空间,重心等。
(4)实用元素:实用元素主要指的是设计所表达的涵义,内容,设计的目的及功能。
造型要素分类:
形:点,线,面,立体,空间 造型要素
色:色相,明度,纯度
质感:
定形:具有数理规则性的构造形
不定形:不具有数理规则性的构造
第二章 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8学时)
【教学目的】
学会处理好平面构成的空间关系
【教学要求】
掌握平面构成的基本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平面构成的四大要素(概念的、视觉的、关系的、实用的)的内容
难点:理解在设计中正确应用平面构成
【参考书目】
康定斯基著,《康定斯基论点线面》第1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关于点
1.点的定义
点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点是与其它对比物相比可以忽略的形。
(1)点是有形物,即点可以一条线段,一段曲线,点可以是三角形、四边形、扇形等平面图形,也可以是球、圆锥、人、地球、太阳等三维立体物。人与地球相比而言人可以看成是一个点,这个点与人一样。人体身上的一个头皮屑与人相比,人是一个宇宙,人不能看成一个点,而头皮屑,不管放大后肉眼看到的是什么形状,与人相比,头皮屑放大后不管是什么形状,都是一个点,点可以是任何头皮屑的形状。如下图,一个三角形最后缩小到我们肉眼看起来像点的“点”,这个“点”是三角形。
(2)点是一个相对来说可以忽略长度、面积、体积的形。点是有长度、有面积、有体积的,但相对于其它对比物来说,它太小了,是能够忽略不计的,如果不能忽略不计,就不能称为一个点。比如,从天空是看太平洋上的一个小岛,小岛形状与大小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这个小岛可以看成一个点。但一个在小岛上行走的人看小岛,它的面积是不能忽略不计的,小岛上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不能忽略不计,小岛不能看成一个点。
2.点的性质与作用
(1)不同大小、疏密的混合排列,使之成为一种散点式的构成形式。
(2)将大小一致的点按一定的方向进行有规律的排列,给人的视觉留下一种由点的移动而产生线化的感觉。
(3)以由大到小的点按一定的轨迹、方向进行变化,使之产生一种优美的韵律感。
(4)把点以大小不同的形式,既密集、又分散的进行有目的的排列,产生点的面化感觉。
(5)将大小一致的点以相对的方向,逐渐重合,产生微妙的动态视觉。
(6)不规则点的视觉效果。
3.点的错觉
平面设计点的错觉。所谓错觉,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在视觉与心理上存在的不准确的感知。比如,将面积大小一样的点按照空间延伸的方式进行排列,从而使它们在视觉上给人带来远大远小的感觉。点的错觉即是一种心理引导,通过特定的视觉要素来误导受众,使他们的内心感到混乱与嘈杂。
第二节 关于线
1.线的定义
平面相交形成直线,曲面相交形成曲线。几何学上线是没有粗细只有长度与方向,但在造型世界,线被赋予了粗细与宽度,线在现代抽象作品与东方绘画中广泛运用,有很强的表现力。
2.线的性质与作用
a) 线的粗细
粗线有力,细线锐利、纤细而神经质。另外,细线又具有速度感。线的粗细可产生远近关系,粗线前进,细线后退。
b) 线的浓淡——线的明度
产生远近感,及凹凸感。
c) 线与间隔——远近感的形成,密集的线后退。
d) 线的方向性——并行线方向的改变,可表现三次元的效果。垂直线有庄重、上升的感觉,
水平线有静止,安宁的感觉。斜线则表现为运动和速度,曲线给人以流动柔美之感。
e) 线的点(反之为点的线化)
f) 线的面化
密集的线的方向改变及疏密可造成立体的或曲面的感觉。
3.线的错觉
线在构成中,由于运动的方向不同也会给人不同的印象。左右方向流动的水平线,表现出流畅的形势和自然持续的空间。上下垂流动给人产生力学自由落体感,它和积极的上升形成对照,可产生强烈的向下降落的印象,由左向右上升的斜线,给人产生明快飞跃的一种轻松的运动感。由左向右下落的斜线,使人产生瞬间的飞快速度及动势,产生强烈的刺激感。由于焦点透视的近大远小的原理,线的疏密排列,前疏后密产生深度,前边的愈疏愈近,边愈密愈远,这样就形成了远近空间
线如按照一定的规律等距离排列会形成色的空间并置产生出灰面的感觉。
线如不同距离间隔排列,或线的粗线变化,将会产生不同的肌理效果。
线的形状不同的等距离排列,将会产生凹凸效果。
线的等距离排列产生出灰面,线如断开后会形成点的视觉效果。
第三节 关于面
1.面的定义
面是线移动的轨迹。在平面构成中,不是点或线的都是面。点的密集或者扩大,线的聚集和闭合都会生出面。面是构成各种可视形态的最最基本的形。在平面构成中,面是具有长度、宽度和形状的实体。它在轮廓线的闭合内,给人以明确、突出的感觉。
2.面的种类及其性质
几何性的面、直线性的面、有机性形态的面、不规则性形态的面、偶然性形态的面、由特殊的技法意外偶然得到的形态。如敲打、泼撒。徒手性形态的面。从大小到的线化的点群,产生从强到弱的运动感,同时也产生从近到远的深度感。因此点的集结就能加强空间变化效果。客密集的距离相同的点会形成面,随着点的大小疏密变化很容易产生深度感。
3.面与底
4.面的错觉
第三章 形态构成法则 (8学时)
【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有一双感受形式美规律的眼睛,使学生能够进入一个崭新的视觉感知和心理体验的世界里
【教学要求】
掌握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并能应用到设计中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形式美在设计之中的意义,学习形式美的基本要素
难点:理解分离、接触、覆盖、透叠、联合、减缺、差叠、重合的概念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参考书目】
于国瑞编著,《平面构成》第1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
1.对称
2.平衡
对称与均衡之所以被称为最基本的美学原理 是因为它符合我们最为朴素也最为古典的审美规范 最能使观者的心理得到慰藉 感到舒适与安全。对称 就是在中心点或者中心线的上下或左右 出现相等、相同或相似的画面内容。对称是表现平衡的完美形态 是最为常见和习惯的一种构成形式。如人的身体构造 从五官的位置分布 到躯干、四肢等 都是对称的。对称的形式 在机能上可以取得力的平衡 在视觉上会使人感到完美无缺。假如一个人缺少四肢的某一部分 或者五官上缺少一个耳朵或眼睛 都会觉得不舒服。对称给人感觉是秩序、庄严、肃穆 呈现一种安静平和的美。因此 我国的国徽 一些奖章、标徽、标志
3.和谐
4.对比
不同的形态、色彩或质感、大小等要素组合起来 突出个性 使之多种造型要素之间造成极大差异 即为对比。如大与小、高与低、黑与白、明与暗、粗与细、长与短、胖与瘦、曲与直、凸与凹、动与静都是对比。这些视觉效果柔和的枕头造型与其坚硬的钢质地形成强烈的对比。 不同的形态、色彩或质感、大小等要素组合起来 突出个性 使之多种造型要素之间造成极大差异 即为对比。如大与小、高与低、黑与白、明与暗、粗与细、长与短、胖与瘦、曲与直、凸与凹、动与静都是对比。这些视觉效果柔和的枕头造型与其坚硬的钢质地形成强烈的对比。 不同的形态、色彩或质感、大小等要素组合起来 突出个性 使之多种造型要素之间造成极大差异 即为对比。如大与小、高与低、黑与白、明与暗、粗与细、长与短、胖与瘦、曲与直、凸与凹、动与静都是对比。这些视觉效果柔和的枕头造型与其坚硬的钢质地形成强烈的对比。
5.重心
6.节奏
7.韵律
造型要素有规律地重复为节奏。节奏的反复连续形成韵律,节奏是韵律形成的纯化。韵律是节奏形式的深化,它们是相互的关系。在平面构成中节奏也就是一种重复,重复的对象给人以一种合乎秩序的合谐统一的感受。而在节奏中所产生的韵律变化则能够使人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增强视觉刺激作用,从而提高人们的欣赏趣味。
第四章 单元形与骨骼 (4学时)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在直觉感受之外加上较为规律的构成形式,使创造有质的飞跃
【教学要求】
掌握基本形变化、组合、排列,能够使简单的形象通过多种构成的形式获得千变万化的新形象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骨骼排列基本型,重复骨骼的排列方法
难点:理解骨骼、骨骼的作用,无规律性骨骼、有规律性骨骼、重复骨骼、重复骨骼的变化规律及重复的排列方法
【参考书目】
陆叶编著,《平面构成》第1版,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年5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单元形
1.单元形的概念
(在平面设计中借以表达意图的视觉元素,它是表达构成意图的主要手段,是构成设计的基本单位。)设计由一组重复的或彼此有关联的“形”构成,这些形称之为基本形。基本形由一组相同或相似的形象组成,在构成内部起到统一的作用。基本形设计以简为宜。基本形有助于设计的内在统一,在构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包括点、线、面。基本形的形状、大小、色彩和机理受方向、位置、空间和重心的制约。
2.骨骼的分类
骨格分为有规律性和非规律性骨格。
1、规律性骨格:是以严谨数学方式构成的。基本形依骨格排列,具有强烈的秩序感。如重复骨格、渐变骨格、发射骨格。规律性骨格有水平线和垂直线两个主要元素。若将骨格线在其阔窄、方向或线质上加以变化,可以得出各种不同的骨格排列形状。
2、非规律性骨格:没有一定的规律,是由规律性骨格随意和自由地衍变而成,随作者在一定的平面框架内进行划分,因此它具有极大的任意和自由性。
3.和谐
对称:形体用对折的方法,基本上可以重叠的图形称为对称。它们是等形等量的配置关系,最容易得到统一,是具有良好的稳定感的最基本形式。平衡:在衡器上两端承受的重量由一个支点支持,双方获得力学上的平衡状态。
4.对比
对比:对比是互为相反因素的东西,同时设置在一起的时候所产生的现象,使它们各自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2、调和不是自然发生的,是人为的,有意识的合理配合。调和、对比是互为相反的因素。
5.重心
6.节奏
节奏和韵律是时间艺术的用语,在音乐中是指音乐的音色、节拍的长短、节奏快慢按一定的规律出现,产生不同的节奏。在构成中为同一形象在一定格律中的重复出现产生的运动感。节奏必须是有规律的重复、连续,节奏容易单调,经过有律动的变化就产生韵律。
7.韵律
韵律是诗歌中常用的名词。原是指诗歌中的声韵和律动,音的轻重、长短、高低的组合,匀称间歇或停顿。在诗歌中相同音色的反复及句末、行末利用同音同韵同调的音可加强诗歌的音乐性及节奏感,在构成中韵律常伴与节奏同时出现。通过有规则的重复变化。比、等比处理使之产生音乐诗歌般的旋律感,运用得好就能增加作品的美感和诱惑力。
第二节 骨骼
1.骨骼的概念
骨骼的概念:一切使形有秩序的编排或感觉上经过刻意的编排,这就是骨骼的本能,而形式上像如建筑楼宇中的钢筋骨架,音乐的五线谱等。
自然界也有骨骼的存在,如鱼鳞、树的树叶与树枝的编排、人体的骨骼等。而画家和设计家将形在画面中的各种编排,是有一定的或管辖的方式,这种方式或,就是骨骼。平面构成中,骨格是支撑构成形象的最基本的组合形式,使形象有秩序地经过人为的构想,排列出各种宽窄不同的框架空间,把基本形输入到设定的骨格中以各种不同的编排来构成设计,骨格既起到编排形象和管辖形象的空间作用。
2.单形与复形
(1)单形:如果设计只包括一个主体的形或包括几个不同的也与周围形态不同的形,称之为单形。它是一个完全的形,可以由较小的形连接构成。一个设计不宜出现过多的单形,以免破坏统一感。
(2)复形:由两个以上部分所构成,各部分之间有明显的负形存在。基本形的设计尽量简练,过于复杂则太突出,感觉设计杂乱。
3.正形与负形
形体和空间是相辅相成的,互不可分的。一定的形体占据一定的空间,其体积深度便具有了空间的含义。在二维的平面空间中也是一样的,空间与形体的基本形必然是通过一定的物形得以界定和显现。我们将形体本身称为正形,也称为图;将其周围的“空白” (纯粹的空间)称为负形,也称为底。在平面空间中,正形与负形是靠彼此界定的,同时又相互作用。一般的意义上,正形是积极向前的,而负形则是消极后退的,形成正负形的因素有很多,它依赖于对图形的具体表现与欣赏心理习惯。在创作中,初学者往往把精力花在正形的刻画上,而忽略了负形。事实上,一幅好的作品,负形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负形的过碎与流动性都会削弱正形的完整性与力度。这里涉及到对画面形的整体认识,画面中出现的任何元素都是一个整体,要“经营”好它们的位置,也就是常说的构图,须审视和处理好正负形的关系。
第五章 平面构成的组织形式 (8学时)
【教学目的】
学生以点、线、面、形为基础,对构成中的基本因素有一定了解和掌握。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将平面构成的各种构成形式综合地运用到设计中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律动构成的主要形式;渐变构成与发射构成的骨骼变化规律和设计方法;律动构成的感情特征及律动构成中的空间凹凸、闪光、跃动、旋转等视觉感的创造方法和规律;在设计中正确应用律动构成
难点:理解渐变构成与发射构成的骨骼变化规律和设计方法
【参考书目】
孙彤辉编著,《平面构成》第1版,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年3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重复构成
1.重复及重复构成概述
在同一设计中,相同的形象出现两次或两次以上,称为重复构成
2.设计中的重复构成
骨骼的重复:骨骼的单元,形状,大小方向等是相同的,最基本的骨骼是有两个元素所组成的.水平线加垂直线构成所有骨骼变化步骤.我们将构成骨骼的主要两元素加以变化其宽窄,方向,线质,就可求到各种不同的骨骼形状..
基本形的重复,在构成中使用同一基本形的构成图面称为基本形重复。
形状的重复
大小的重复
色彩的重复
肌理的重复
方向的重复
3重复构成注意要素
第二节 近似构成
1.近似和近似构成概述
概念:在形状、大小、色彩、肌理等方面有着共同的特征。
2近似构成注意要素
基本形的近似
因为过分重复会引致单调乏味、繁厌之感,若每个基本形都有不同变化时就引起观者的探索趣味。近似就是各基本形有不同的变化而又各有相近似的地方,远看如同出一辙,近看则变化万千;例如一树的树叶,有着在外形上的大致一致而略有不同,如大小、外形、颜色等。近似特指形状、色彩、大小、肌理、位置、方向等近似和无近似有程度之别,近似的范围可有设计者决定。大小、色彩、肌理、位置、方向都能构成基本形的近似效果。
任何近似都有程度之别,如同一家族为近似范围,同一家族的当然内在外貌上都有相同点,如面孔一定会彼此不同,若以全世界的人类作近似范围,其共同点是两脚走路而与其他动物不同,但若以同一家族为近似比较,近似程度大,为大同小异,而后者近似程度小,成为小同大异。形的近似程度,其大小由设计者来决定。决定根据画面的要求来作出。现在我们来探讨近似基本形的各种变化,并列出各种变化的可能性供大家参考。
①同一类的基本形,即同一类形的形状、物体或同一用途的东西。如:同一方形,但有变化。
相同形状的物体,如各种不同的眼睛:
同一用途不用形状如数字或字母:
同有种类的物体如各种水果:
同类的基本形例子很多,只要将同一类型的动地相聚时,使其构成近似变化的效果则可。
②不完美的基本形。人类每天都在试图制造完美的东西,特别是现代化大生产出来的动地,个个都一样。但自然界中有很多不完美的,如路边的石子,是各有不同的形状,但也有其共同点,如将大家的铅笔取出放一块,在视觉上就产生近似的效果,因为每支铅笔使用的损蚀程度不同,因此利用不完美的效果构成近似。
③空间的变动的基本形
当物体在空间改变方向或位置时,在平面上就构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或观看者的角度改变带来不同的效果。
④增减变形:
利用两种以上形的相加、相减,假如相加或相减的程度不同,就构成近似的效果。
一组近似基本形的构成,最重要的是留意构成后相聚时所产生的统一感是良好的还是不好的,所以要注意基本形之间是否有极大的相同点(维系)统一,但若过分相同时则变成既不是重复又不是近似,那就引起视觉的不快,若彼此变化太大,则又难以互相协调。
我们作近似练习时,应留意下列数点:
a.基本形造型与变化;
b.基本形的变化步骤与形状;
c.变化方法及所形成变化要点及个性;
d.互相联系的形、方向、位置编排等;
e.配色的变化复杂会破坏画面统一;
f.比例要适中,数目过小及过大难有呼应效果,过小及过多会倾向杂乱及走重复。
骨骼的近似
3、与渐变的区别
渐变的规律性强,排列严谨。
近似的顾虑性不强,变化较大
第三节 渐变构成
1.渐变及渐变构成概述
一种规律性很强有顺序,有节奏的由远及近,由大及小,由浓及淡的变化一切生物的生长与灭亡,皆在渐变的过程中产生,一个婴儿的长成、太阳由东至西、车辆由远及近等,无一不有渐变感,因此渐变的手法很易取得观者的兴趣与接受。
2.渐变在设计中的作用
A.空间渐变:利用基本形在画面骨骼中、格内的变化;
①方向:若基本形本身具有方向时,则以渐变方向作编排。
②位置:利用基本形在格内可陪割除的关系。
③前后:即利用前者大,后者小的渐变编排。
④正侧:利用物体在空中改变角度时所产生的透视变化作各种渐变交替。
⑤轻重利用填色的变动,深色者为重,浅色者为轻,作渐变编排。
B.形状渐变:
①利用前面讲到的增减构成,如
②位移:利用基本形的或再迁移。
③消长:利用自然生长或消失作形状渐变。
3.渐变构成注意要素
渐变所以为人容易接受,它具备以下各种好处,画面中形与形的变动自然,可以将各种不同的形安排在同一画面中,或画面中的形有很大的形状方面的距离,也不会觉得有不相应不调和,因为被渐变的因素联系。假如在将来的设计中,遇到有两个互有形状距离的形须放在同一画面中,我们可采取渐变方法,使得自然协调,美化而令人接受,设计渐变的基本形时,要点是:
a.基本形始与终的形状;
b.大小比例与数目;
c.渐变的方法及程序处理;
d.部分渐变效果及整个画面的渐变效果。
类型:
形状的渐变
方向的渐变
位置的渐变
大小的渐变
色彩的渐变
骨骼的渐变
从两个单元构成,水平和垂直线,如果将骨骼的单元,产生逐渐的规律性的顺序的变动就构成了渐变骨骼。以下我们试用各种方法求出渐变骨骼的变化可能性来。
A.以骨骼的空间宽窄渐变构成(单元)
疏与密在空间的编排中,密的部分必较少,与疏的部分成宾主。而以密的部分成宾体及焦点,焦点部分即密的部分,位置可变动。单元宽窄渐变的一组线是等距离的,而另一组线产生宽窄渐变,若密集部分的位置迁移可有不同效果,及线的疏密程度比例不同则有不同的效果。
若将线的方向改变可获其它变化效果。
B.双元渐变,横线与直线同时产生宽窄变化,其画面比单元变化复杂。
C.分条(单元)渐变将其中的单元线不作连续。
D.等级渐变
E.正负渐变:将骨骼线之粗度扩大而成面的感觉,有面感觉的线可作基本形使用,即无须再加基本形。
渐变骨骼的疏密编排能引致视觉的特殊效果,如错觉、空间运动的刺激感我们讨论渐变骨骼与基本形的关系。
第四节 发射构成
1.发射构成概述
鲜花的结构、太阳的光芒等都称之为发射。发射构成是骨格单位环绕一个共同的中心点向四周重复,具有特殊的视觉效果。发射中心与方向的变化构成不同的图形,造成光学的动感和强烈的视觉效果。具有多方的对称性。
发射的构成:①中心:中心点为发射发焦点所在,可以明显,可以隐晦,可以变换,也可以单元化、多元化。
②发射线与中心点的关系:
③发射线与基本形的关系:
2.发射的类型
离心式发射
向心式发射
同心式发射:同心圆围绕着发射中心一层一层向外扩展。同心式的变化很多,如多圆中心、螺旋形等。
发射可以说是一种较特殊的重复性造型,因重复的形成重复的骨骼的每一单元都围绕一个共同的中心,而构成发射的图案。发射常具有渐变的特殊视觉效果,当重复的形成骨骼单元环绕中心点时,是根据渐变方向后排列的,因此发射亦可说是另一种形式的渐变造型。当我们作发射造型时:
a.要留心中心点的位置数目(即多元化)明显或隐晦;
b.骨骼线的方向及变动,基本形与骨骼线的配合;
c.最后的发射效果是否具有强烈的视觉感。注意骨骼线与基本形的复杂性,不要破坏画面简洁与集中。(即零乱的画面)
第五节 特异构成
1.特异构成概述
概念:构成要素在有秩序的关系里,有意违反秩序,使少数个别的要素显得突出,以打破规律性,叫特异。特异构成是具有比较性的,夹杂于规律性之中。特异部分不应数量过多,应选择放在画面中比较显著的位置,形成视觉的焦点。打破单调格局,使人惊奇。
要打破设计单调的规律,可采用的办法之有一就是变异。在大自然里绿叶丛中的花朵,夜空星群间的明月,荒漠中的植物,都是很明显的变异例子,变异是比较性的,存在与规律中间。所谓规律就是指重复、近似、渐变、发射等。变异可在这些规律中产生出来,变异在设计中可以达到下列各种不同的效果。
2.特异设计注意要素
3.特变异的几种形式
基本形的特异
a.(解除单调)形状变异,画中有两种以上的基本形,分有规律部分和变异部分,变异部分通常杂比例中占少数,不能与基本形过分相同或数目均等,这样就不可能有变异效果。大小变异比例也不能过分或太接近。同时,还可作色彩变异:这里我们只用黑白,因此留到色彩课中
去讨论。但我们可用线框的形与填色的形作比较。
方向变异:基本形具有强烈的方向性时,可利用异方向构成变异但应减少其它变异同时使用。
位置变异:比较明显的位置作变异部分。可同时作大小、形状、色彩的变异。
b.焦点作用:如果基本形的变异产生异常的对比,可产生焦点作用。(视觉中心)
有对比性才能构成有焦点的变异,但变异不同与对比,自规律产生些微的变异,也可以获得很近的效果。但不能获得对比,变异的程度任由设计者定,变异相当明显方能突出。
c.转移规律:可从一种规律性骨骼而经转移点再进入另一种规律性骨骼或同样的骨骼时,其转移点部分就成为变异。
d.破坏规律:规律的骨骼可以作故意破坏而得特殊效果。
骨格线的特异
第六节 密集构成
1.密集构成概述
概念:密集在设计中是一种常见的组织图画的手法,基本形在整个构图中可自由散布,有疏有密。最疏或最密的地方常常成为整个设计的视觉焦点,在画面中造成一种视觉上的张力,并有节奏感。密集也是一种对比的情况,利用基本形数量排列的多少,产生疏密、虚实、松紧的对比效果。如城市是结集的做具体的实例,建筑物与人口都结集在城市中心,距中心愈远则愈稀疏。(糖和蚂蚁等)在自由的造型中,我们以结集为题来加以讨论。我们以自由性来组织画面,仍可以采用相当程度的规律性揍依托。其程度的区别视具体情况而定。
2.密集构成设计前期规划
密集指设计的骨骼方面,可分为三大类:
a.近似发射:可有假设的发射中心点,基本形环集中心点,或由中心点射出。
b.近似渐变:可假设视觉中心,基本形向它结集。
以上方法,使基本形趋近线的密集,在次情形下,假设的线在画面中构成骨骼,基本形离线越近则越密,反之则越疏。而假设线在画面中可以各种形状不同来加以变化。
c.近似重复:基本形挤迫或分散,各占近似空间。
近似重复的结集是不定的,画面内不预置什么,设计时随意构成疏密有致,可有焦点及渐移的处理。
聚集与希散:在重复骨骼中的视觉是平均分配。而聚集是过度的密集,在次情形下,所有的形都堆积成一大块,此块可占画面的大部分空间或小部分空间。
扩散是反结集,就是说,彼此分散、孤立,若干形稍有聚近,但无密集的现象。
注意:基本形的面积要细小,数量要多,否则便没有了密集的效果。
3.密集设计注意要素
第七节 肌理构成
1.肌理及肌理构成概述
肌理:指艘有物体表面的纹理,不同的物体有各自不同的肌理,肌理给我们直觉感知其质感。如木有木的纹理,石头有石头的纹理,同时也有他们不同的质感。因此,肌理对于我们生活的环境有着密切而重要的影响。肌理可分为纯视觉性和触觉性。视觉性肌理是制平面上各种不同的花纹,无须由触觉感知。
2.肌理创作手法
1.视觉肌理分三大类:
a.绘写的——以受绘而成的花纹,又有规律性的或自由的;
b.特技的——以特殊技法求得,略有意外成分带有实验性;如:喷洒、擦刮、熏、流滴、拓印、拨色、蜡上用色渍染。
c.印刷制作的——利用印刷品中的文字或图片作为拼贴的基本材料。
2.触觉性肌理
纯粹的触觉性肌理诉诸触觉的感觉,并可能受光影影响。平面花纹及色彩变动不属触觉肌理范围。但触觉性肌理可与视觉性肌理联合使用。触觉性肌理可分三大类:
a.现代的——现代触觉物料拼贴使用。如沙粒、米粒、草或面条、布料、图钉和铁钉等。
b.改造的——将现代物料稍加改进、拼贴使用。纸团或纸圈,褶皱的纸和布,敲打后有凹凸
的金属片等。
c.编制的——将线状或条状物料,织成各种花纹。
第八节 空间构成
1.空间的基本概念
概念:在平面设计中,为了表达空间立体效果,按透视学的原理,将平行直线集中消失到灭点的方法,表现其空间感
2.平面性空间
现在我们一起讨论平面的深度和立体的感觉。而这些感觉当然是依赖视觉的错觉而产生的,因为画面仍是平平一片,并无真实的凹凸或其他。
在此种情况下,我们多以面为单位,或(基本形)将面在画面中编排而求得立体感。我们又将各种不同的肌理加在面中,加强其表现力,而肌理又以点或线为宜,如有重复或渐变的点线肌理,或轻或重的点线肌理,都给予平面以不同的作用。
3.矛盾空间
立体空间的表现
a.深度的表现
b.立体表现:如利用阴影表现、肌理的变化表现
c.矛盾空间:是指在真实空间所不能产生或不能有的情形,但在假设的空间中存在。
我们所指的矛盾,纯以视觉的错觉而来。在平面上绘有立体感的东西,通常与透视学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