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导学案全集(26页)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02:20:43
文档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导学案全集(26页)

1、巴东三峡教师寄语:生命的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学习目标:1、揣摩词义,理解文中关键句的含义。2、抓住景物的特色描写,体会语言的生动形象及表达手法的多变。3、了解三峡,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游最为雄伟壮丽的峡谷,由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组成,全长193公里,被游人誉为"山水画廊"。今天,让我们跟着作家刘大杰逆流而上,去欣赏一下三峡的秀丽风光。二、明确目标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给加点的字注音渺小()浣妆()滟()
推荐度:
导读1、巴东三峡教师寄语:生命的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学习目标:1、揣摩词义,理解文中关键句的含义。2、抓住景物的特色描写,体会语言的生动形象及表达手法的多变。3、了解三峡,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游最为雄伟壮丽的峡谷,由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组成,全长193公里,被游人誉为"山水画廊"。今天,让我们跟着作家刘大杰逆流而上,去欣赏一下三峡的秀丽风光。二、明确目标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给加点的字注音渺小()浣妆()滟()
1、巴东三峡

教师寄语:生命的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

学习目标:

1、揣摩词义,理解文中关键句的含义。

2、抓住景物的特色描写,体会语言的生动形象及表达手法的多变。

3、了解三峡,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游最为雄伟壮丽的峡谷,由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组成,全长193公里,被游人誉为"山水画廊"。

今天,让我们跟着作家刘大杰逆流而上,去欣赏一下三峡的秀丽风光。

二、明确目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渺小(   )浣妆(   )滟(    )

青葱(   )峰巅(   )玲珑(   )

 2、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①巴东三峡巫峡长,          。

②          ,也有垂杨也有花。

③          ,生长明妃尚有村。

④青滩叶滩不算滩,           。

 3、揣摩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庙的颜色和样式,同那里的山水,非常调和,带着浓厚的江南风味。

    调和:                          

②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

鬼门关:                         

③船身得转弯抹角地从山缝里穿过去。

转弯抹角:                        

4、作者由宜昌到重庆逆流游览三峡。速读课文,说说作者沿途经过了哪些地方?

                             

四、精读课文,讨论研究

1、"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是一句      ,用在文章开头,作用是                      。

 2、阅读课文第7段,回答问题

  ①选段写巫峡江水突出"  "字,抓住  、  、  、 等特点。

②"险峻"一词的解释为                  。

③"一层一层的,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一句用的修辞是           。

④作者用   、   两个词概括巫峡山水。

 3、学生解决

 4、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5、师生共同解疑

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句话我们曾在七年级接触过,你还记得是哪篇吗?作者是谁?你还能默写其中的几句话吗?

                             

2、"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是杜甫的名诗,请查阅相关资料找出组诗的其他几首。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七、当堂训练

1、给生字注音

浣(   )袅(   )崆(   )壑(   )

瞿(   )赴(   )褐(   )促(   )

2、说说下面句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①最难得的,是在三峡中绝不容易见到的几十株潇洒的竹子( )

②那里的山峰,高的高,矮的矮,一层一层地就像无数匹马在奔驰。(  )

③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  )

3、请你试着概括巫峡的总体特点以及山、水和云的特点:

总体特点:                     

山的特点:                     

水的特点:                     

云的特点:                     

4、本文中有哪些典故,找出来,想想引用这些典故的好处是什么?

                              

                              

5、"英雄落泪"的游子思乡之情,许多古人描述过,你一定读过此类的古代诗词,不妨写上一两句。

                              

6、美的句子我从不放过,仿佛粒粒珍珠,闪现在我眼前,任我挑选,供我玩赏。我对下面的句子爱不释手,请让我告诉你这句话美在哪里。

庙里的钟声……有些凄凉。

7、文中说到"刘备白帝托孤"以及"八阵图"的历史遗迹,这不由使我想起一个人来,这个人是     ,我知道关于他的故事不少,比如       ,       。(说出两个故事名称即可)

8、古时候,三峡中猿啼,犹如闪电划破山谷,惊心动魄,余音缭绕,成为峡谷中强劲的音符!因而,在很多诗作中都能捕捉到猿啼之音。请你写出几句这样的诗句。

                             

                               

2、周庄水韵

教师寄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学习目标:

1、了解景物描写的时间和空间顺序。

2、体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

3、重点研读、品味作者第三次游周庄的段落,欣赏文中准确、生动、优美的语言。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虽说历经900多年的沧桑,仍完整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宛如一颗镶嵌在淀山湖畔的明珠。

今天,我就带大家一起走进周庄,去体会那里的动人水韵。

二、明确目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斑斓(   )(   ) 眩(   )目 仲(   )夏

参差(   )(   ) 谛听(   ) 娴熟(   )

瞬(   )息万变   晶莹(   )(   ) 

 2、解释下列词语

①斑斓                         

②眩目                         

③参差                         

④娴熟                         

 3、填空

细细谛听,水声     ,     ,仿佛        ,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        回旋上升。

4、简要叙述作者三次游周庄的形象。

                            

四、精读课文,讨论研究

1、作者从几个方面来写周庄给他的总形象?

                            

2、作者描写古镇的节日夜景,是按怎样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

                             

 3、有感情地朗读第4段,从描写的顺序、角度、方法、语言等方面,重点分析本段写得较精彩的一两个句子或表现力较强的词语。

 4、语言品析

仔细读下面的语句,说说它们分别从什么角度描写周庄水韵的?

①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

                             

②已经隐匿在夜色中的古镇,在七彩的焰火照耀下面目一新,瞬息万变……顿时变成了一条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

                             

 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将文中你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并仿照其句式、修辞等特点进行仿写。

                             

2、此文与《巴东三峡》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假如你是导游,你将如何把你家乡独具特色的地方介绍给旅客呢?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七、当堂训练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bān lán(  )(  )  xuàn(  )目  屋jǐ (  ) 

cēn(  )cī(  )   cuǐ(  )càn(  )

2、词语填空

①阳光已经穿破云层           大地

②细细       ,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

③迷离闪烁,犹如在风中    的一匹长的彩绸。

3、阅读课文"已经隐匿在夜色中的古镇……地上的惊喜却在蔓延……"回答问题。

①这段文字描绘的是具有"中国第一水乡"美称的     ,作者是     ,选自     。

②本段文字从描写的角度看是运用了     描写,从视角上来看是由   到   ,从   到   来观察的。从修辞手法上来看使用的是  。

③你如何理解"古镇幽远的历史和缤纷的现实,都荡漾在竹篙和木橹搅动的水波之中"?

4、第一次游周庄印象不深刻,是因为            。第二次游周庄,先从   觉写周庄的    ,后从   觉写周庄的    ,这样多角度地描写出周庄的美丽。

5、以"百步之内,必有芳草"为开头,用排比句式,介绍一下你最了解的山川湖泊或名胜古迹,森林果园或风土人情。

百步之内,必有芳草                     

                                

                                

5、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

教师寄语:谦虚使每一个人更美丽

学习目标:

1、了解消息的一般结构

2、理解课文内容

3、体会语言中蕴涵的丰富感情

4、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把所有的矜持都抛掉,让热泪尽情地流淌。"在国际奥委会萨马兰奇用平稳的语调宣布北京成为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后,聚集在莫斯科世界贸易中心的中国人眼睛湿润了。全国人民沸腾了,我们永远难忘2001年7月13日的那个夜。今天,我们再重温那激动人心的一刻。

二、明确目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矜(   )持  噙(   )着

大阪(   )  风度翩翩(   )

 2、填空

 ①消息的六要素即     、      、     、事件发生的      、      、      。

②消息的特点一般有      ;     ;      。

③消息的结构通常包含      、      、      、

       、      五个部分。

 3、你能写出本则消息的导语吗?

4、为什么北京能赢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

四、精读课文,讨论研究

1、本则消息有几个标题?分别起到什么作用?

 2、各方对北京申奥成功有什么反应?

  3、这则消息的副标题、导语以及主体部分都用了数字,试分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你认为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该轮到北京办奥运会了!"这句话中包含着怎样的感慨?

2、文中列举韩国和瑞士体育界人士的话有何作用?

3、刘淇为什么说"他刚才签字的钢笔无比珍贵,他要永远保存下去"?

六、课堂小结

1、学生自我小结

我的收获                         

我的不足                         

2、师生共同总结

                             

七、当堂训练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jīn(  )持  qín(  )着  风度piān piān(  )

2、新闻的基本特点是      、      、      。

     、     、     是一则消息通常不可缺少的部分。

3、"把所有的矜持都抛掉,让热泪尽情地流淌"一句中,加点的词都有何作用?

                              

                              

4、2008年奥运会即将在中国北京举办,你准备用怎样的实际行动迎接这一盛事?

                              

5、你能用简洁的语言对"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的构图设计及含义加以说明吗?

构图:                          

含义:                          

6、别了,"不列颠尼亚"

设计人:王龙智

教师寄语:要迎着晨光实干,不要对着晚霞幻想

学习目标:

1、掌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2、品味作品语言,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有关回归的知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97年7月1日,中国恢复对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一件大事。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别了,"不列颠尼亚"》,重温当时的庄严时刻。

二、明确目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冉冉(   ) 瞩目(   ) 易帜(   )

2、解释下列词语

①陈迹                          

②易帜                          

3、是中国的领土,英国    年  月  日对实行殖民统治,时间长达   年之久,中国于    年  月  日恢复对行使主权。

4、读罢全文,你能用20字以内的简洁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吗?

四、精读课文,讨论研究

 1、1997年7月1日中国恢复对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说一说:课文选取了哪几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场景来报道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要求:按时间顺序回放精彩场景)

2、这篇课文语言庄重,在含蓄中包含了很多言外之义,非常耐人寻味。你能举例体会一下吗?

3、阅读附文,说一说我国为什么能成功地恢复对行使主权。

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新闻报道中,往往要交代有关的背景材料,试找出课文中运用的背景材料,并体会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六、课堂小结

1、学生自我总结                     

我的收获                         

我的不足                         

2、师生共同总结

七、当堂训练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掩映(yìng) 瞩(zhǔ)目  易帜(zhì)  陈迹(jì)

B、停泊(bó)  模样(mó)  冉(rán)   督察(dū)

C、接载(zǎi)  降落(luò)  结束(jié)  撤离(chè)

2、特别行政区区旗的图案是        ,第一任行政长官是           

3、请展开联想和想象,运用恰当的修辞方法,将""、"母亲"、和"激动"这三个词语扩展成一段文字。不少于20字。

                             

4、作者在写到英方在告别仪式上降下英国国旗时说:"一百五六十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另一名英国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这里作者运用的是      写作手法,使用这一手法的作用是                          

5、谈谈第4自然段插叙总督府的背景有何作用?

6、体会"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9、纪念白求恩

教师寄语:与其浊富,宁可清贫。

学习目标:

1、掌握议论文的三要素,了解议论文的特点。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写法。

4、学习文章凝练而生动的语言。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白求恩,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党员,著名的外科医师。受加拿大党和美国党的派遣,来中国援助抗日战争。他以精湛的医术抢救了大批伤员,培养了许多医务干部。1939年在抢救伤员时 手指感染中毒去世。

在白求恩逝世后一个月,写下了一篇文章来悼念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明确目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殉职(  ) 热忱(  ) 拈轻怕重(  )

2、解释下列词语

①拈轻怕重:                       

②麻木不仁:                       

③精益求精:                       

④见异思迁:                       

 3、填空

 ①议论文的三要素包括      、      、     。

 ②论点是                       ,分为     和     ;论据有      和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      、       、       等。

4、快速读课文,看一看白求恩同志具有哪些精神品质?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四、精读课文,讨论研究

1、议论文中的记叙与记叙文中的记叙有何区别?试从文中举例分析。

2、找出文中的三个分论点,画出文中有关的句子,然后加以概括。

 3、议一议论述分论点运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4、找出文中夹叙夹议的句子并体会其作用。

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作用为什么把白求恩的精神放在第1段,而专心业务、精研技术放在第3段?

2、找出文中运用的成语,体会其作用。

3、找出文中第2段的对比论证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4、默写文章结尾排比句,并体会其作用

六、课堂小结

1、学生自我总结                     

我的收获                         

我的不足                         

2、师生共同总结

七、当堂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殉职(   )  狭隘(  )  热忱(  )

拈轻怕重(  )  鄙薄(  )

2、说一说第一段中3、4句设问句的作用。

                              

3、你认为现在还有向白求恩同志学习的必要性吗?为什么?

                              

4、精神,是个抽象的概念,它被广泛运用到生活中。我们学习了《纪念白求恩》,明白了"白求恩精神"的内涵。平时我们还听到"雷锋精神"、"保尔精神"、"陈景润精神"等说法,请你选择一个你熟悉的人物,用一句话说说他(她)具有怎样的精神。

                             

5、结合课文,谈谈在今天怎样才能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11、最苦与最乐

教师寄语: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了解作者

2、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

3、理解并体会本文语言流畅凝练的语言风格

4、从小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和正确的苦乐观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说说自己心中所认为的人生中最苦与最乐的事。

二、明确目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大抵(  ) 契(  ) 悲天mǐn(  )人

2、解释下列词语

如释重负:                       

悲天悯人:                       

任重而道远:                      

 3、梁启超,   代资产阶级者    者、    者。字   ,号     别号      。1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        ",著有《        》

4、请把下列语句和出处连接起来

古语         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俗语         无入而自得

孔子         任重而道远

孟子         如释重负

曾子         君子有终身之忧

5、概括每一自然段的段意,并依此给课文划分段落

           是最苦,            是最乐,人生应          ,而不应            。

四、精读课文,讨论研究

1、作者把苦乐与责任联系起来,提出了自己的苦乐观。他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联系的?结论是什么?

2、找出文中的设问句,说说作者提出了哪些问题,他又是怎样回答的。

 3、朗读第①②段,划分每段层次,概括层意。

 4、找出文段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谈谈这句话给你的启示。

2、用课文中的话将句子补充完整,并谈谈句子的特点和作用。文中还有这样的语句吗?请找出来。

                ,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的日子;               ,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

六、课堂小结

1、学生自我总结                     

我的收获                         

我的不足                         

2、师生共同总结

七、当堂训练

1、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①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

②到了长城,责任自然压在我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躲。(  )

2、指出下列句子的论证方法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

3、文中"最苦"指                     ,"最乐"指                          ,中心论点是                          。

4、读罢此文,作为当代中学生,你认为自己目前应担负的责任是什么?你准备怎样去完成?

                             

5、结合课文,怎样理解孔子的"无入而不自得"?

                              

6、请写出二到三则有关"责任"的名言。

                              

                               

13、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教师寄语:强学博览,足以通古今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施耐庵及《水浒传》的文学常识,识记并理解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

2、明确记叙的顺序、理清故事情节、通过体会文中的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来分析鲁提辖的性格特点。

3、学习和树立同情弱者、扶危济困、见义勇为、乐于助人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梁山好汉的形象相信我们不陌生,今天我们就来见识一下"花和尚"--鲁达,他在《水浒传》的众多英雄中是一个有着鲜明特色的人物。"拳打镇关西"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个转折点,从此他亡命江湖,最后被逼上梁山。本文语言生动,阅读中应细加品味。

二、明确目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唱喏(  ) 聒噪(  ) 恁地(  ) 

懦弱(  ) 能彀(  ) 揸开(  ) 

赊欠(  ) 迸裂(  ) 腌月赞(  )(  )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①鲁提辖回到下处,急急卷了些衣服盘缠……

盘缠:                           

②看那妇人,虽无十分的容貌,也有些动人的颜色

颜色:                           

③郑屠笑道:"却不是特地来消遣我?"

消遣:                           

④整弄了一早晨,却得饭罢时候

却得:                           

 3、按照课文内容,理清下列情节顺序

 ①智走他乡②父女诉苦③义赠白银

④酒楼宴友⑤三激郑屠⑥客店送行

正确的顺序是:                       

4、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过程中,作品三次提到"店小二"对比有如下几种理解,请选出说法确切的一项。( )

A、为了表现鲁达的威风凛凛

B、表明店小二是郑屠的忠实走卒

C、用店小二串联故事情节

D、表明店小二是事件的目击者

5、文中着重表现的人物是谁,他的性格有哪些特点?结合课文分析

一下。

四、精读课文,讨论研究

1、本文在塑造鲁达这个鲜明的人物形象时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试举例说明。

2、本文语言具有个性化和富于表现力,试举例分析其作用。

 3、有人说,理解鲁达的思想性格,可从"义"、"粗"、"细"这三个字入手。"义"是他的灵魂,"粗"与"细"的统一是鲁提辖为人处世的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分别对这三个字作一句阐述。

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的精彩片段是否写得过繁,为什么?

2、鲁打三拳就打死了镇关西,课文对三拳的效果精心描绘,生动传神,试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填写下列表格,体会比喻的作用。

    比喻句    本体    喻体    相似点

第一拳                (味觉)

第二拳                (视觉)

第三拳                (听觉)

3、小组内讨论

《水浒传》里有许多类似鲁达打抱不平的故事,你怎样评价这类故事:

六、课堂小结

1、学生自我小结

通过本课我学到了小说的哪些知识         描写人物的方法                   了解到《水浒》的相关知识                            

不足之处是                        

2、师生共同总结

七、当堂训练

1、写出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这厮(  ) 聒噪(  )  赊账(  )

掇(  )  径到(  )  臊子(  )

磬(  )  铙儿(  )  眼棱(  )

2、本文有些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请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正说些闲话,较量些法(    )

②将大半还他,留些少父女们盘缠(    )

③哥哥息怒,明日却理会(    )

④郑屠当不过,讨饶(    )

3、《水浒传》作者是      ,它是我国第一部专门描写   的长篇小说,塑造了    位梁山英雄形象。

4、可用一副对联概括本文内容,请你根据上联试着对出下联。

上联:扶危济困义救金氏父女

下联:          

5、精读课文从"郑屠右手拿刀,左手便来要揪鲁达;"至文末做题。

①鲁达三拳打死郑屠,第一拳打在             ,第二拳打在          ,第三拳打在          。

②文章描写三拳时,使用了            的修辞手法。

③文章描写三拳的效果,第一拳是从     的角度描写,第二拳是从     的角度描写,第三拳是从      的角度描写。

④当鲁达打了第一拳时,郑屠口里叫道:"打得好!"反映了当时郑屠怎样的心理?

⑤、从"只见郑屠面皮渐渐的变了,鲁达寻思道:'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这一情节看,鲁达是不是个法盲?为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说出理由来。

⑥除文中的故事外,你还知道鲁达的其他故事吗?试举一例(只写标题)

⑦《水浒传》中塑造了众多英雄好汉,如文中的鲁达、史进、李忠,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其他的梁山好汉吗?试举出几个来。

14、范进中举

教师寄语:不经几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吴敬梓及《儒林外史》的文学常识,了解封建科举制度中的一些文化常识,识记并理解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

2、品味文中精彩的语言、动作、细节描写等,理解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的方法。

3、欣赏小说的讽刺艺术;感知范进形象,探究小说的主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确学习目的。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举前,任人唾骂、唯唯诺诺、即使无米下锅也无人过问。一旦中举,都来逢迎巴结,就连举人也来送房送钱,真是天壤之别。展现出封建社会的官场群丑图。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儒林外史》了解封建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态,认识在科举制度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恶灵魂。

二、明确目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作揖(  ) 腆着(  ) 星宿(  )

绾(  )  斋公(  ) 轩敞(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屠户被众人局不过

局不过:                         

②你而今相与了这张老爷,何愁没有银子用

相与:                          

③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

桑梓:                          

 3、填空

 本文选自《       》,作者       ,字     

   朝小说家。该小说是一部        体长篇小说。

4、明清的科举制度可以归纳为三级考试,第一级是      ,第二级是     ,第三级包括三种考试:会试、    、    。

5、仔细读课文,找出范进中举前后表现范进生活境况、社会地位、处世态度的语句并画出来,并分析这是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效果。

四、精读课文,讨论研究

1、从文中找出符合人物身份又富有个性的语言,并简要分析。

2、找出文中传神的细节描写并分析其精彩之处。

 3、本文运用对比、夸张的手法写范进发疯是否失真?为什么?

 4、课文使用了一些俗语,写得诙谐生动,如"癞想吃天鹅肉"、"现世宝"等,搜集一些与同学交流。

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仔细阅读5-8段,说说其中哪些地方是正面描写,哪些地方是侧面描写,各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范进的,并体会这样写的作用。

2、阅读下面几句话,结合课文相关内容,体会加点词语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

①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我中了!"……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

②屠户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把方才这些小心收起,将平日的凶恶样子拿出来,卷一卷那油晃晃的衣袖,走上集去。

③范举人先走,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3、你如何评价范进这个人物。

六、课堂小结

1、学生自我小结

我的收获是                        

不足是                          

2、师生共同总结

七、当堂训练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腆着肚子(tiǎn) 口盍西北风(kē )

B、啐在脸上(cuì) 踹了一脚(chuài)

C、忌讳(wěi)   自绾了头发(wǎn)

D、桑梓(zǐ)    带挈(qì )

2、将下列俗语补充完整。

①癞想吃         

②胡同里赶猪         

3、下列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选出归纳正确的一项( )

①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什么相公就"癞想吃起天鹅肉"来!

②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带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

③邻居内一个人道:"胡老爹方才这个嘴巴打的亲切,少顷洗脸,还要洗下半盆猪油来!"

④(范进)虽然是我女婿,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

A、①比喻②反问③夸张④引用

B、①引用②夸张③引用④比喻

C、①引用②反问③夸张④比喻

D、①比喻②设问③夸张④引用

4、阅读"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做题。

①文段分四层写范进中举喜疯的过程,第一层写    ,第二层写    ,第三层写     ,第四层写     。

②范进喜疯这一情节用的虽是          的写法,但不失真且令人可信,产生这种效果的原因有二:一方面是生活的真实,即"中举发疯是当时生活中会有的实情",另一方面是艺术的真实,即作者运用      与      相结合的描写方法。使人物穷形尽相、跃然纸上。

③范进"看了一遍,又念一遍"的心理是           

④范进语言中的"好了!""好!"的言外之意是         

⑤文段写范进的疯癫,刻画出一个为      而神魂颠倒的典型形象,尖锐地抨击了       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5、你对现在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公务员有何看法?

17、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教师寄语:天才在于勤奋,聪明在于积累

学习目标:

1、学习以逻辑顺序安排事理说明文的结构

2、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

3、激发探索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万紫千红的花使我们的世界绚丽多姿,五彩缤纷;如果没有了化儿的点缀,很难想象我们的世界将会怎样,那么,花儿的色彩为什么万紫千红呢?下面我们就到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明确目标

1、学习以逻辑顺序安排事理说明文的结构

2、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

3、激发探索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分泌(  ) 花瓣(  ) 灼(  )伤 柑橘(  )

2、"昆虫采蜜传粉,有一特殊的习性,就是经常只采访同一种植物的花朵"一句中"采访"的意思是(  )

A采摘拜访  B搜集探访  C采食查访  D选取寻访

3、本文从哪几个方面回答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一问题?

4、本文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

四、精读课文,讨论研究

1、作者在课文中多次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设问,作用是什么?

2、课文标题借用了一首著名歌曲的名字,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说说这样拟题有什么好处?举例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假如你有一束鲜花(花儿由你选),你最想把它送给谁?并说上一句什么话呢?其实,在适当的时候,你可以把这个想法付诸实际,把最美的花送给你最敬爱的人。

例如:我有一束五彩缤纷的康乃馨,我想把他们送给亲爱的妈妈,对她说:"妈妈,我要用优异的成绩来抚平你脸上的皱纹!"

我有:                        ,我想                             。

六、课堂小结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借电影《冰山上的来客》的主题歌为标题,采用逻辑顺序,科学地介绍了各种花色的成因,说明了花的色彩是由于它们自身的各种条件和需要,以及自然、人工等因素对它作用的结果。这样的标题能吸引读者的视线。

七、当堂训练

1、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说明方法

①再如大丽花,原产墨西哥,只有几个红色花瓣。(  )

②自然选择进程缓慢,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显示它的作用。人工选择大大加快了它的进程,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显著成果(  )

③至于白花,那是因为细胞液里不含色素的缘故。(  )

④细胞液呈碱性时,花青素呈蓝色,碱性较强就成为蓝黑色,如墨菊、黑牡丹等便是。(  )

2、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植物写一段说明性的文字,可从它的习性、状态以及作用等方面加以说明。(不少于200字)

18、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

教师寄语:博采沉奥,搜炼古今

学习目标:

1、了解"热带雨林"的知识,明确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2、明确文章的层次结构,掌握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3、激发探索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树立环保意识。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文题解说:文题本身就在鲜明地警示人们,毁灭雨林将给全世界带来灾难,发人深思。课文以大量的数据说明雨林的消失意味着人类将永久丧失一大批动植物物种,从而带来各种灾难。

二、明确目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濒临(  )  猩猩(  )  筷子(  )

摄取(  )  白垩纪(  ) 恢复(  )

2、说出你读本文后的收获

①雨林面临的严峻形势:                   

②雨林消失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③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四、精读课文,讨论研究

1、指出下列各句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①据估计,需毁掉6平方米的巴西雨林方可换得100克汉堡包( )

②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已查明有3000种植物有抗癌功能,其中70%在热带雨林生长(  )

③刘易斯·斯科特的《雨林》一书列出的数字表明,雨林以每分钟27万平方米(相当于40个足球场)的速度遭到彻底毁灭(  )

④很多物种现在就遭到破坏。橙色皮毛的猩猩……(  )

2、指出文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议论部分,并说明其作用    

                               

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本文指出"雨林的毁灭"是世界性的灾难,事实人类面临的危机有很多,如人口、粮食、环境、资源和能源等问题,都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那么请你就自己较熟悉的一个方面说明某种危机的具体内容,以此警示大家,增强危机意识。(200字左右)

六、课堂小结

学习本文,对你有哪些启示?请与大家共同交流。

七、当堂训练

阅读课文第10段,完成习题:

1、用一句话概括本段文字的内容:             

2、文中的"双重后果"是指:               

3、文中的"这"和"它"指代的是:            

4、文中括号内的文字表明了:               

5、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21、小石潭记

教师寄语: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掌握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3、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4、掌握情景交融的写法。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我们曾学过他的散文《    》,诗《     》。

二、明确目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朗读课文,完成题目,同桌检查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篁(    )竹     清冽 (    )    为坻(   )  

俶(    )尔   翕(   )忽     参差(   )(   )  

悄怆(    )    幽邃(   )    寂寥(    )

2、自读思考题:课文五段各写了什么?

3、填空

 ①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       ,往往通过             来抒发 感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②柳宗元,唐代著名的     家     家,"           "之一。字    ,河东解人,世称         。

四、精读课文,讨论研究

1、参照注释或相关资料自主理解,疏通文意

2、精读思考

①文中,初见小潭时"    ",便"      ",流露出作者一时间开朗明净的心情;见潭鱼"       ,       ,       "的自由自在,活泼天真,达到乐而忘我,乐而忘形的境界;游览到最后"        ,       ,       ,         ",作者贬居中孤寂的心境,隐约可见,这的确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②第一段写小石潭全貌的句子是"            "。

③第二段中,描写游鱼静态的句子是:"      ";写游鱼动态的句子是:"      "。

④游鱼、潭水、溪流、溪岸各有什么特点?

 3、学生解决

 4、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5、师生共同解疑

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文中,作者采用了哪些方法写景?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七、当堂训练

1、解释下列词语

①百二十      ②如     ③尤    ④卷    

⑤摇缀     ⑥披拂    ⑦佁然      ⑧俶尔      

2、理解下列句子

①近岸,卷石底以出                    

②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③近岸,卷石底以出                   

④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⑤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 判断。"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③似与游者相乐。          ④天涯若比邻。      

4、文中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氛围,同时抒发作者政治受挫遭贬后忧伤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为什么篇末才能将他们的姓名一一列出? 

                              

6、永州之贬,一贬就是10年,这是柳宗元人生的一大转折。而这一转折却造就了他辉煌的文学成就和成熟的哲学思想,他的永州奇文也为永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光添彩。由此,你感悟到什么?请把你的感想写下来。

                              

                              

22、记承天寺夜游

教师寄语:怀疑并不是缺点。总是疑,而并不下断语,这才是缺点。

 -- 《鲁迅全集》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2、理解作者的心境;

3、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介绍给同桌听。

二、明确目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课文后,学生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自读思考题:本文记叙了什么事,写了怎样的景?

 3、检查自学

 ①标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a念无与为乐者    b怀民亦未寝

c相与步于中庭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学生回答问题

四、精读课文,讨论研究

1、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         ",它与"         "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2、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     

                      。"

3、文中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            ",为我们描绘了一个"          "的美好境界。

4、"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5、"月色入户"意思是             ,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七、当堂训练

1、文章"记"的要素是: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2、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4、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5、"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6、片断写作练习:

你是否注意观察了月夜的景色,请用200字以上的文字描写一段月景。

                             

                             

25、诗词五首

教师寄语: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学习目标:

1、反复阅读,背诵诗词。 

2、鉴赏分析,理解意境。 

3、细研体悟,领会主旨。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诗词,在中华文学长廊中,是一颗颗璀璨明珠,光彩夺目;优秀诗人,胸襟豁达,深受我们喜爱,如杜甫、李贺、陆游、龚自珍等等。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们的诗词。

二、明确目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自读思考题:五首诗各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3、检查自学

 ①同桌互读以下字词,有疑难小组内解决。

  罥   塘坳   布衾   大庇   鸡黍   场圃 

 鸡豚  羌管   寐    蕲水

②五名同学分别朗读五首诗词,师生共同评价。

③学生回答问题,师生共同评价。

四、精读课文,讨论研究

1、参照注释或相关资料自主理解。

 2、精读思考:理解下列诗句

①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②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③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④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⑤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3、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4、师生共同解疑

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五首诗词各用了什么方法抒发作者情感?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七、当堂训练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作者崇高的济世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杜甫勇于为理想而献身的伟大情怀的诗句是"              。" 

2、《过故人庄》中,写临窗对饮,畅谈农事的句子是"       

             。"

3、《游山西村》中,"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蕴含哲理。现在,常用来说明_______________,至今被人传诵。

4、《游山西村》的下阕抒爱国思乡之情,把这两点统一起来,用典表现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 

5、《浣溪沙》中,能体现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句子是"   

                 。"

6、从所积累的古诗词名句中(课内外不限),找出与"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句意相反的来,写在下面。

                             

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师寄语: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孟子及《孟子》的文学常识

2、准确掌握文言实词

3、通过诵读,体会文章逻辑严密而富于词采的特点

4、理解文中所讲的道理,培养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不要因为某一个梦想未曾实现,而放弃你所有的梦想;不要因为某一次努力曾经失败,而放弃所有的努力;不要因为某一个朋友曾背叛你,而怀疑一切友谊;……在人生的道路上,总会有新的机会、新的友谊和新的力量在等待着你。成功不在于永远不跌倒,而在于每次都能从摔倒的地方站起来。古今中外,历史上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他们的人生道路往往都是坎坷崎岖的。学习本文,你一定会对此有深刻的体会。

二、明确目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自读思考题:本文写了哪些人物的事例,意在阐述什么观点?

 3、检查自学

 ①孟子名   、字   、是   时期  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②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

③学生回答问题

四、精读课文,讨论研究

1、参照注释或相关资料自主理解,疏通文意

 2、精读思考

 ①孟子的文章逻辑严密而又词采飞扬,纵观全文,论述气势磅礴,

水到渠成。作者是如何论述的?

②第一段中列举了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③第二段主要阐述要成大业,必先经受一番苦难磨练的道理,其中在思想上受磨练的是          ,在生活上受磨练的是         ,在行为上受磨练的是         

④歌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与孟子的名言"     ,

      "蕴涵的哲理相同。

 3、学生解决

 4、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5、师生共同解疑

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本文阐述了"逆境能成才"的道理,也有人认为"顺境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七、当堂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    )

③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④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动心忍性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5、文中列举了六位逆境成才的人物,请你再为本文补写出两位

这样的人物,并写出其事迹。

  ①                           

  ②                           

6、写出鼓励人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名言警句。

①                           

②                           

③                           

27、曹刿论战

教师寄语:你不能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能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力;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拓展它的宽度。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了解文言词语的古今义差异。

2、背诵课文,理清故事情节,复述课文内容。

3、通过诵读,体会文章逻辑严密而富于词采的特点。

4、了解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体会曹刿指挥作战的策略思想。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谋略的总结,其中绝大多数已演变成了人们熟知的固定词语。正是这些智慧,导演了无数令人称颂的战争,你了解齐鲁之间的"长勺之战"吗?

二、明确目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又何间焉(  )    ②公与之乘(  )

③夫战,勇气也(  )  ④遂逐其师(  )

  ⑤望其旗靡(  )

 2、自读思考题:简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3、检查自学

  ①本文选自《    》,据说此书是    时期   所作,据  史写的   体史书。成语"      、     "即出自本文。

②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

③学生口述主要故事情节。

四、精读课文,讨论研究

1、参照注释或相关资料自主理解,疏通文意

 2、精读思考

①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          

②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    ,    ,    。

鲁军发起的时机选择在"      "之时;鲁军追击敌军选择在"     "之时。

③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3、学生解决

 4、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5、师生共同解疑

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文章涉及的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齐鲁长勺之战",然而对战斗过程的描写极其简略,这是为什么?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七、当堂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忠之属也(   )  ②又何间焉(   )

③彼竭我盈(   )  ④牺牲玉帛(   )

⑤肉食者鄙(   )  ⑥神弗福也(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③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①                           

②                           

4、文中曹刿的形象,令人钦佩。请写出中国近现代史(1840-1949)上,你最崇敬的一位爱国将领,并用一句话加以评价。

  ①爱国将领:                      

  ②评价:                        

5、同志曾对本文的内容作了高度概括:"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取信于民"指的是文中的哪一件事?

                             

  6、请根据"三十六计"填写词语

  ①瞒天过(  )  ②釜(  )抽薪

③金(  )脱壳  ④顺手牵(  )

⑤欲擒故(  )  ⑥抛(  )引玉

⑦偷梁换(  )  ⑧指桑骂(  )

30、诗词五首

教师寄语: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学习目标:

1、了解五首诗词的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诗歌的艺术形象及表现手法。

2、认真体味,反复吟诵,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品味诗歌形象化的语言。

3、通过想象或联想,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学习他们忧国忧民的情怀。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诗歌最爱是少年。也有人说:中学生就是一首清纯的诗。是的,豆蔻年华、风华正茂的中学生,心中充满了诗情,与诗歌最有缘分。那么,让我们再次投入诗歌的海洋,接受一次感情的冲浪……

二、明确目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自读思考题:体会五首诗各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3、检查自学

 ①指名学生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②白居易,  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   ,晚年号    ,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③杜牧,唐代文学家。字  ,著有《    》。他的诗在晚唐成就颇高,世以   为"老杜",以杜牧为"   "。

四、精读课文,讨论研究

1、参照注释或相关资料自主理解。

 2、精读思考:理解下列诗句

①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②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④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3、学生解决

 4、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5、师生共同解疑

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各首诗词各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进一步朗读体会。

六、课堂小结

学生自我总结,整理概括各首诗表现的思想感情。

七、当堂训练

1、《观刈麦》中诗句"      ,     "刻画了劳动人民在农忙时节近乎变态的心理。

2、《赤壁》中用诗句"         ,        "别出心裁地把孙刘联军的胜利形象化地归结为偶然的东风。

3、《过零丁洋》中的千古名言是"      ,      "

4、《己亥杂诗》中的"        ,       "表现诗人虽辞官家居,但仍想为社会做力所能及的事的心愿。

5、《山坡羊,潼关怀古》写潼关险要壮观的句子是"    ,    ,   "。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      ;      ,       "。

6、《赤壁》是一首感慨三国赤壁之战的咏史诗。除了诗中提到的人物,赤壁之战还涉及哪些重要人物?除了这首诗外,还有哪些小说、诗词、戏曲涉及赤壁之战?搜集有关资料,并和同学交流。

                             

文档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导学案全集(26页)

1、巴东三峡教师寄语:生命的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学习目标:1、揣摩词义,理解文中关键句的含义。2、抓住景物的特色描写,体会语言的生动形象及表达手法的多变。3、了解三峡,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游最为雄伟壮丽的峡谷,由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组成,全长193公里,被游人誉为"山水画廊"。今天,让我们跟着作家刘大杰逆流而上,去欣赏一下三峡的秀丽风光。二、明确目标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给加点的字注音渺小()浣妆()滟()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