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初中与高中数学的衔接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02:39:35
文档

初中与高中数学的衔接

初中与高中数学的衔接教学内容:了解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衔接和高中阶段必备的初中知识技能:数和式的运算、因式分解与配方法、一元二次方程与韦达定理、二元二次方程组、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和不等式。重点、难点:了解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区别;理解、掌握高中阶段必备的初中知识技能。教学具体内容:一、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的简单对比:高中数学内容部分是在初中数学的基础上提高要求,努力揭示数学的本质,如函数是建立在集合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学习,更加抽象;并增加了一些内容,如集合、立体几何、向量、平面解析几何、导数、微积
推荐度:
导读初中与高中数学的衔接教学内容:了解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衔接和高中阶段必备的初中知识技能:数和式的运算、因式分解与配方法、一元二次方程与韦达定理、二元二次方程组、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和不等式。重点、难点:了解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区别;理解、掌握高中阶段必备的初中知识技能。教学具体内容:一、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的简单对比:高中数学内容部分是在初中数学的基础上提高要求,努力揭示数学的本质,如函数是建立在集合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学习,更加抽象;并增加了一些内容,如集合、立体几何、向量、平面解析几何、导数、微积
初中与高中数学的衔接

教学内容:

了解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衔接和高中阶段必备的初中知识技能:

数和式的运算、因式分解与配方法、一元二次方程与韦达定理、二元二次方程组、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和不等式。

重点、难点:

了解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区别;理解、掌握高中阶段必备的初中知识技能。

教学具体内容:

    

一、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的简单对比:

高中数学内容部分是在初中数学的基础上提高要求,努力揭示数学的本质,如函数是建立在集合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学习,更加抽象;并增加了一些内容,如集合、立体几何、向量、平面解析几何、导数、微积分与定积分等等。从内容的量上,高中阶段比初中有长足增加;内容难度和思维层次当然更进一层。

二、高中阶段必备的初中知识技能

(一)数和式的运算:乘法公式、根式和分式

乘法公式: 【公式1】

【公式2】(立方和公式)

【公式3】(立方差公式)

【例1】已知,求的值.

解:    

原式=

说明:本题若先从方程中解出的值后,再代入代数式求值,则计算较烦琐.本题是根据条件式与求值式的联系,用整体代换的方法计算,简化了计算.请注意整体代换法.本题的解法,体现了“正难则反”的解题策略,根据题求利用题知,是明智之举.

练习1、设,求的值.

解: 

2、化简

解:原式=

        

(二)因式分解与配方法

因式分解的方法:公式法(立方和、立方差公式)、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和其他方法:配方法和拆、添项法。

    【例2】分解因式

解: 

    

说明:这种设法配成有完全平方式的方法叫做配方法,配方后将二次三项式化为两个平方式,然后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当然,本题还有其它方法,请大家试验。还可用十字相乘法。

练习3、分解因式

解: 

    

    

(三)一元二次方程与韦达定理

1、一元二次方程的实数根个数的判断式和求根公式

(1) 当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 当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3) 当时,右端是负数.因此,方程没有实数根.

2、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由十六世纪的法国数学家韦达发现。

定理:如果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为,那么:

【例3】已知关于的方程,根据下列条件,分别求出的值.

(1) 方程两实根的积为5;      课后思考1:(2) 方程的两实根满足.

分析:(1) 由韦达定理即可求之;(2) 有两种可能,一是,二是,所以要分类讨论.

解:(1) ∵方程两实根的积为5

    ∴ 

    所以,当时,方程两实根的积为5.

    (2) 由得知:

        ①当时,,所以方程有两相等实数根,故;

        ②当时,,由于

          ,故不合题意,舍去.

    综上可得,时,方程的两实根满足.

说明:根据一元二次方程两实根满足的条件,求待定字母的值,务必要注意方程有两实根的条件,即所求的字母应满足.

练习4、若是方程的两个根,试求下列各式的值:

    (1);    (2);    (3);        (4).

分析:本题若直接用求根公式求出方程的两根,再代入求值,将会出现复杂的计算.这里,可以利用韦达定理来解答.

解:由题意,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得: 

(1) 

(2) 

(3) 

(4) 

(四)二元二次方程组

【例4】解方程组

分析:注意到两个方程都有项,所以可用加减法消之,得到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即转化为由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

解:(1)得: 

    代入(1)得:.

    分别代入(3)得:.

    ∴ 原方程组的解是:.

说明:若方程组的两个方程的二次项系数对应成比例,则可用加减法消去二次项,得到一个二元一次方程,把它与原方程组的任意一个方程联立,解此方程组,即得原方程组的解.

练习5、解方程组

分析:由于方程(1)是二元一次方程,故可由方程(1),得,代入方程(2)消去.

解:由(1)得:   (3)

    将(3)代入(2)得:,解得: 

    把代入(3)得:;把代入(3)得:.

    ∴原方程组的解是:.

(五)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

【例6】当时,求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分析:作出函数在所给范围的及其对称轴的草图,观察图象的最高点和最低点,由此得到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及函数取到最值时相应自变量的值. 

解:作出函数的图象.当时,,当时,.

练习6、当时,求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解:作出函数的图象.当时,,当时,.

课后思考2、当时,求函数的最小值(其中为常数).

分析:由于所给的范围随着的变化而变化,所以需要比较对称轴与其范围的相对位置.

解:函数的对称轴为.画出其草图.

(1) 当对称轴在所给范围左侧.即时:    当时,;

(2) 当对称轴在所给范围之间.即时:

    当时,;

(3) 当对称轴在所给范围右侧.即时:

    当时,.

综上所述: 

(六)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的、简单分式不等式、含绝对值号不等式的解法          

【例7】(1)求关于的不等式的解.

(2)    ;(3)解不等式;(4)。

解:(1)原不等式可化为: 

    (1) 当时,,不等式的解为;

    (2) 当时,.

        ①时,不等式的解为;

        ②时,不等式的解为;

        ③时,不等式的解为全体实数.

    (3) 当时,不等式无解.

综上所述:当或时,不等式的解为;当时,不等式的解为;当时,不等式的解为全体实数;当时,不等式无解.

(2)不等式可化为        ∴ 不等式的解是

(3)解:原不等式可化为:

    

说明:(1) 转化为整式不等式时,一定要先将右端变为0.

      (2) 本例也可以直接去分母,但应注意讨论分母的符号:

课堂总结:

一、要求了解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的简单对比;

二、要求理解和掌握高中阶段必备的初中知识技能。

文档

初中与高中数学的衔接

初中与高中数学的衔接教学内容:了解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衔接和高中阶段必备的初中知识技能:数和式的运算、因式分解与配方法、一元二次方程与韦达定理、二元二次方程组、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和不等式。重点、难点:了解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区别;理解、掌握高中阶段必备的初中知识技能。教学具体内容:一、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的简单对比:高中数学内容部分是在初中数学的基础上提高要求,努力揭示数学的本质,如函数是建立在集合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学习,更加抽象;并增加了一些内容,如集合、立体几何、向量、平面解析几何、导数、微积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