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02:39:17
文档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圆锥的体积》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节课,本节课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圆柱的体积推导过程及其公式的应用,而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充分理解圆柱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反推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所以我把这节课的重点放在学生的感受上,让学生深度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把教的过程淡化,学生以自己的学习为主,最终将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总结以及应用落实在实处,而不是教师口中的那句,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接下来谈谈我在这节课上存在的一些不足。1
推荐度:
导读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圆锥的体积》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节课,本节课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圆柱的体积推导过程及其公式的应用,而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充分理解圆柱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反推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所以我把这节课的重点放在学生的感受上,让学生深度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把教的过程淡化,学生以自己的学习为主,最终将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总结以及应用落实在实处,而不是教师口中的那句,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接下来谈谈我在这节课上存在的一些不足。1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

《圆锥的体积》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节课,本节课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圆柱的体积推导过程及其公式的应用,而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充分理解圆柱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反推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所以我把这节课的重点放在学生的感受上,让学生深度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把教的过程淡化,学生以自己的学习为主,最终将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总结以及应用落实在实处,而不是教师口中的那句,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接下来谈谈我在这节课上存在的一些不足。1、由于教学重点上花费的时间太多,一些孩子越听越模糊,语言显得不够精炼,重复啰嗦让学生接受上存在了一些问题。2、在重点知识的展示中,我的课前辅导不够,造成学生展示的知识线不够清晰,使得其他学生不能够很快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3、教学时间分配不均匀,使得检测的环节没有放在课堂上,不能很好的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可以说是本节课的一大遗憾。4、教师想体现的东西太多。我这节课不仅让学生将公式的推导进行发现总结,还想让学生对公式的应用达到灵活,会通过已知底面积和高,以及半径、直径、周长和高求圆锥的体积以及让学生会知道圆锥的体积和高或者底面积的其中一个量求另外的一个量。由于课的容量有限,所以想把这所有的东西都放在一节课上去体现,那绝对是不可能的事,这也导致了本节课的知识容量太大,学生一节课根本学不会这么多的知识。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感受,记得第一次上这节课的时候那时候苦恼不知道怎么讲授,等到如今第三次讲授这节课直至把这节课当成一节公开课才发现,我虽然对这节课有了足够的了解,但还是没能把握好这节课。当你对一节课足够了解到有了自己的想法的时候,那么一定要做到有所取舍,把你最想体现的一个点展示出来就不错了,想体现的地方越多,就越是什么也做不好了。学无止境,我的教育之路才刚刚起步,不断总结自己教学中的问题,才能为以后的教学教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圆锥的体积是在掌握了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体积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时让学生通过实验来发现圆锥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并能运用这个关系计算圆锥的体积,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我先让学生观察,大胆猜测圆锥的体积和什么有关,学生联系到了圆柱的体积,在猜想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白学习目标。接着从展示实物图形到空间图形,采用对比的方法,不断加深学生对形体的认识。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在小组实验的过程中发现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间的关系,由此引出圆锥的的体积公式v=sh÷3。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非常注重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毕竟学生始终是活动的主体,同时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去对待这个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整个过程注重实事求是,认真分析自己的实验结论,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实验观。教学中“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1/3”这个环节是课堂实验中随机生成的。对圆锥的体积建立了鲜明的印象之后,就应用公式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起到巩固深化知识点的作用。

圆锥的体积这节课的教学具有下面的特点,一是在教学新课时,没有像传统教学那样,直接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的教具,让学生观察倒沙实验,而是通过师生交流、问答、猜想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迫切希望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实验就兴趣盎然;二是在实验时,让学生小组合作亲自动手实验,以实验要求为主线,即动手操作,又动脑思考,努力探索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这样的学习,学生学的活,记得牢,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并获得了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

教材中圆锥体积的相对练习较少,但在实际解决问题中却常常需要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所以特别增加了一些层次性、梯度性较明显的练习。通过练习,学生们明确了圆柱与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和为4个圆锥的体积(或三分之四个圆柱的体积),而它们的体积相差2个圆锥的体积(或三分之二个圆柱的体积)……。掌握这些知识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很有帮助,如将圆柱削成最大的圆锥,求削去部分的体积是多少,就可直接用圆柱的体积乘三分之二从而使计算简便。

在教学后我感觉到遗憾的是,由于在活动展示的环节给足学生时间和空间,就使检测反馈环节因在时间上得不到保障,自然相应内容未能在当堂课完成。说明还没有最大限度利用好课堂上宝贵的每一分一秒,距离高效课堂还有一段距离,感觉课堂能力我还需加强和提高。

从课后作业情况来看,学生基本理解了圆锥的体积,但在计算时却经常忘记除以3。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对于稍微需要灵活判断的题目还是不能有较好地把握,从而也可以看出,他们对于该体积公式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了较简单的和较低的层面,只是死记公式,不能灵活应用。

总而言之,这节课每个学生都经历了“猜想---实验---发现”的环节,不仅让学生获取了新知,也让学生体会到探索成功的乐趣。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力争做到精讲和精练,让学生熟能生巧、巧能生精,将知识内化成自己的数学直觉!

文档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圆锥的体积》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节课,本节课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圆柱的体积推导过程及其公式的应用,而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充分理解圆柱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反推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所以我把这节课的重点放在学生的感受上,让学生深度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把教的过程淡化,学生以自己的学习为主,最终将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总结以及应用落实在实处,而不是教师口中的那句,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接下来谈谈我在这节课上存在的一些不足。1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