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计划
(2008 年至2009 年学年度第 第一 学期)
学校: 曹刘沟小学
科目: 数 学
班级: 六年级
教师: 何玉新
学年度 学期 科教学进度表 授课者:
科 目 | 教学班级 | 教科书名 | ||||||||||
上课日期 | 每周节数 | 总授课节数 | ||||||||||
周 次 | 时 间 | 预定进度 | 页 数 | 实际进度 | 出入原因 | |||||||
起 | 讫 | 起 | 讫 | |||||||||
01 | 月 日 | 月 日 | ||||||||||
02 | 月 日 | 月 日 | ||||||||||
03 | 月 日 | 月 日 | ||||||||||
04 | 月 日 | 月 日 | ||||||||||
05 | 月 日 | 月 日 | ||||||||||
06 | 月 日 | 月 日 | ||||||||||
07 | 月 日 | 月 日 | ||||||||||
08 | 月 日 | 月 日 | ||||||||||
09 | 月 日 | 月 日 | ||||||||||
10 | 月 日 | 月 日 | ||||||||||
11 | 月 日 | 月 日 | ||||||||||
12 | 月 日 | 月 日 | ||||||||||
13 | 月 日 | 月 日 | ||||||||||
14 | 月 日 | 月 日 | ||||||||||
15 | 月 日 | 月 日 | ||||||||||
16 | 月 日 | 月 日 | ||||||||||
17 | 月 日 | 月 日 | ||||||||||
18 | 月 日 | 月 日 | ||||||||||
19 | 月 日 | 月 日 | ||||||||||
20 | 月 日 | 月 日 |
总 的 教 学 目 的 | |
教 育 | 教 养 |
体现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注意知识的迁移和联系实际,加强学生学习能力和应用意识的培养。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教学内容,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逐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 注意反映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的文化价值。通过自主探索的活动,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
本 册 教 学 目 标 |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 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的辊则混合运算。 2、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3、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问题。 4、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图,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运用知识设计简单的图案。 5、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体会坐标思想。 6、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7、认识扇形统计图,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9、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
单元教
学内容 | 位置 |
单元 教材 分析 |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学会了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并通过四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的学习进一步认识了在平面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是,让学生学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或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第三学段学习“图形与坐标”的内容打下基础。 |
单元 教学 目标 |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 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
单元教 学重点 | 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
单元教 学难点 | 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
单元课 时安排 | 一课时 |
单元 总结 |
备课时间 | 8月25日 | 授课类型 | 新授 | 授课时间 | 8月26日 |
教学课题 | 位置 | ||||
教学 目标 |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 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 ||||
教学重点 | 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 ||||
教学难点 | 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 ||||
教具准备 | 方格纸、小黑板 | ||||
教学方法 | 参与式教学法 | ||||
课时分配 | 一课时 | ||||
教 学 过 程 | |||||
一、导入 1、我们全班有17名同学,但大部分的同学老师都不认识,如果我要请你们当中的某一位同学发言,你们能帮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简单又准确吗? 2、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如果老师用第二列第三行来表示××同学的位置,那么你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吗? (2)学生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注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 (3)教学写法:××同学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2,3)。按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学生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 小结例1: (1)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个) (2)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如果这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 练习: (1)教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准确位置。 (2)生活中还有哪里时候需要确定位置,说说它们确定位置的方法。 2、教学例2 (1)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2)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3,0) 1、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2、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的位置。(投影讲评) 练习:练习一第4题 (1)学生找出图中的字母所在的位置,指名回答。 (2)学生依据所给的数据标出字母所在的位置,并依次连成图形,同桌核对。 1、练习一第3题:引导学生懂得要先看页码,在依照数据找出相应的位置 2、练习一第6题 (1)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2)顶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发生了改变?点A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也发生了改变? (3)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4)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第一个数据发生改变,上移时行也就是第二个数据发生改变) 3、总结 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 4、作业 练习一第1、2、5、7、8题。 | |||||
教学 后记 |
单元教
学内容 | 分数乘法、解决问题和倒数 |
单元 教材 分析 | 本单元是在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学习分数除法和百分数的重要基础。与整数、小数的计算教学相同,分数乘法的计算同样贯彻《标准》提出的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会和理解数学的理念,通过实际问题引出计算问题,并在练习中安排一定数量的解决问题的内容,以丰富练习形式,加强计算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
单元 教学 目标 |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3、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 4、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
单元教 学重点 | 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
单元教 学难点 | 1、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去解答这类应用题。 2、分数乘法计算法则的推导。 |
单元课 时安排 | 十课时 |
单元 总结 |
备课时间 | 8月25日 | 授课类型 | 新授 | 授课时间 | 8月26日 |
教学课题 | 位置 | ||||
教学 目标 |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 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 ||||
教学重点 | 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 ||||
教学难点 | 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 ||||
教具准备 | 方格纸、小黑板 | ||||
教学方法 | 参与式教学法 | ||||
课时分配 | 一课时 | ||||
教 学 过 程 | |||||
一、导入 1、我们全班有17名同学,但大部分的同学老师都不认识,如果我要请你们当中的某一位同学发言,你们能帮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简单又准确吗? 2、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如果老师用第二列第三行来表示××同学的位置,那么你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吗? (2)学生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注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 (3)教学写法:××同学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2,3)。按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学生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 小结例1: (1)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个) (2)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如果这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 练习: (1)教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准确位置。 (2)生活中还有哪里时候需要确定位置,说说它们确定位置的方法。 2、教学例2 (1)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2)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3,0) 1、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2、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的位置。(投影讲评) 练习:练习一第4题 (1)学生找出图中的字母所在的位置,指名回答。 (2)学生依据所给的数据标出字母所在的位置,并依次连成图形,同桌核对。 1、练习一第3题:引导学生懂得要先看页码,在依照数据找出相应的位置 2、练习一第6题 (1)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2)顶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发生了改变?点A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也发生了改变? (3)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4)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第一个数据发生改变,上移时行也就是第二个数据发生改变) 3、总结 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 4、作业 练习一第1、2、5、7、8题。 | |||||
教学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