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北京市2010年人口统计情况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02:38:56
文档

北京市2010年人口统计情况

北京市2010年人口统计情况全市常住人口达到1961.2万人这次人口普查北京市共登记常住人口1961.2万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共增加604.3万人,增长44.5%。平均每年增加60.4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3.8%。全市常住人口中,外省市来京人员为704.5万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外省市来京人员增加447.7万人,平均每年增加44.8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0.6%。外来人口在常住人口中的比重由2000年的18.9%提高到2010年的35.9%。外来人口增
推荐度:
导读北京市2010年人口统计情况全市常住人口达到1961.2万人这次人口普查北京市共登记常住人口1961.2万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共增加604.3万人,增长44.5%。平均每年增加60.4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3.8%。全市常住人口中,外省市来京人员为704.5万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外省市来京人员增加447.7万人,平均每年增加44.8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0.6%。外来人口在常住人口中的比重由2000年的18.9%提高到2010年的35.9%。外来人口增
北京市2010年人口统计情况

全市常住人口达到1961.2万人

  这次人口普查北京市共登记常住人口1961.2万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共增加604.3万人,增长44.5%。平均每年增加60.4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3.8%。

  全市常住人口中,外省市来京人员为704.5万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外省市来京人员增加447.7万人,平均每年增加44.8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0.6%。外来人口在常住人口中的比重由2000年的18.9%提高到2010年的35.9%。外来人口增长是我市常住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二、家庭户平均户规模继续缩小

  全市常住人口有家庭户668.1万户,家庭户人口为1639.0万人,占常住人口的83.6%。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45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91人减少了0.46人。家庭户规模缩小,主要是由于生育水平不断下降、生活观念发生变化、人口迁移流动增加等因素的影响。

  三、常住人口性别比略有下降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为1012.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   51.6%;女性为948.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8.4%。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6.8,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8.9相比略有下降。

  四、人口年龄构成发生变化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68.7万人,占8.6%;15-岁人口为1621.6万人,占82.7%;65岁及以上人口170.9万人,占8.7%。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减少15.7万人,比重下降5个百分点;15-岁人口增加563.4万人,比重上升4.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增加56.6万人,比重上升0.3个百分点。

  另外,60岁及以上人口24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2.5%,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加75.9万人,比重没有变化。

  五、各少数民族人口占常住人口的4.1%

  北京市有56个民族,全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881.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95.9%,各少数民族人口为80.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1%。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582.7万人,增长44.9%;少数民族人口增加21.6万人,增长36.8%。各少数民族人口中,排名前四位的依次是满族、回族、蒙古族和朝鲜族,这4个民族的人口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87.3%。

  六、受教育程度进一步提高

  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全市常住人口的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00年的10年提高到2010年的11.5年。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16839人上升为31499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23165人下降为21220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34380人下降为31396人;具有小学程度的由16963人下降为9956人。

  全市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33.3万人,文盲率(常住人口中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口所占比重)为1.7%。与2000年相比,文盲人口减少24.5万人,文盲率下降2.6个百分点。

  七、城镇人口比重进一步提高

  全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1685.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86.0%;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75.3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4.0%。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上升了8.5个百分点。表明2000年以来,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八、79.5%的人口集中在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

  分功能区看,城市功能拓展区(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区、海淀区)常住人口最多,占全市常住人口的48.7%;其次是城市发展新区(房山区、通州区、顺义区、昌平区、大兴区),占30.8%;首都功能核心区(东城区、西城区)、生态涵养发展区(门头沟区、平谷区、怀柔区、密云县、延庆县)常住人口较少,所占比重分别为11%和9.5%。

  分区县看,朝阳区常住人口最多,为354.5万人,其次是海淀区和丰台区,分别为328.1万人和211.2万人,这三个区集中了全市45.6%的常住人口。此外,昌平区、大兴区、西城区和通州区的常住人口总量也都突破百万。

  九、接受普查登记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情况

  这次人口普查首次将居住在我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纳入普查范围。参与普查登记的人员是指普查标准时点在我市居住三个月以上或能够确定将居住三个月以上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但不包括出差、旅游等在境内短期停留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

这次普查中,居住在我市并接受普查登记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为107445人,其中,特别行政区居民8045人、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500人、地区居民7772人,外籍人员91128人。

形成人口流入缓冲区

  人口普查显示,北京核心区(东、西城区)人口密度是拓展区的3.1倍、发展新区24.4倍,白志刚建议,北京应分散中心城区功能,使天通苑、回龙观等睡城具备卫星城的魅力,以此降低震荡期的影响,规避流动人口管控带来的问题,“国际惯例表明,这也应该是北京人口管控的方向”。

  “纽约、伦敦、东京,这些世界城市,也都面临人口膨胀的难题”,他说,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伦敦机关实行过三次机构疏散,“北京可以借鉴伦敦的经验,有计划的和企事业办事机构在北京市中心区的扩张发展,可以在周边卫星城区,建立综合办公中心,迁移城区办公人口”。

  他表示,建设大都市圈是世界各国解决人口压力的重要举措。以东京的三层都市圈为例,内层是核心区也就是东京市中心;中间层是东京都市圈,包括一都三县;外层是一都八县的首都圈,“北京可以利用京津冀优势,与周边省市联合起来,建设北京大都市圈,发展周边中小城市,形成各具特色、功能互补、布局合理的区域产业协作体系,形成人口流入北京的缓冲区”。

主持人: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北京市常住人口是1961.2万人,外省市的来京人员是704.5万人,也就是说在北京每三个人当口,就有一个是外地人。提前十年突破了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1800万人的目标,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涌进北京?不同的人我想他们有不同的考虑。这其中相同的原因,就是看中了北京独有的机遇和成长的前景,一方面北京这个古老的城市因为这样的人群而充满了活力,而另外一方面,大量涌入的外地人也让北京的城市功能是不堪重负,到底应该如来协调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呢?

顾兖州(北京市第六次人口普查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北京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结果已经出来了,这次普查登记的常住人口是1961.2万人,那么在这个1961.2万人当中,户口不在北京,而长期在北京居住、生活、学习,我们讲长期半年以上,这个人数是多少呢?704.5万人,那么占35.9%。

解说:顾兖州,北京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他告诉记者,北京市的流动人口分布主要集中在近郊区,其中以朝阳区外来人口最多,为151.5万人,海淀区125.6万人,昌平区84.7万人,丰台区81.3万人,大兴区.4万人,通州区43.5万人,这六个区县外来人口占到了北京市外来人口的78.2%。

顾兖州:北京的这些外地来京人员文化程度很高,甚至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那么北京的外地来京人员,每十万人当中,具有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有多少呢?23537人。

解说:许正中,中国公共经济研究会秘书长,他告诉记者,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中国的流动人口数量就迅速增加,从最开始的五六百万人增长到目前的2亿多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5%。而在这些流动人口中,虽然不乏许多高学历人群,但是由于户籍制度的,他们无法享受北京的保障住房等福利,只能降低自己的居住条件,搬到了城市近郊,甚至农村。

许正中(中国公共经济研究会秘书长):这个人群到目前是处在非常尴尬的地位,一方面你又买不起,另一方面,你进入不了廉租房,进入不了我们的公租房这些,或者是我们的经济适用房这些体系。

叶裕民(中国人民大学城市规划研究室主任):他们之所以向外搬迁,他是在外面居住,而不是说整个就出去了,他生活仍然在北京,那么这些人他在北京他不是劳动力市场上不需要了,而是住宅市场上他不能够承受他所居住所需要支出的成本。那就是说北京的劳动力市场和住宅市场的结构是失衡的。

解说:叶裕民,中国人民大学城市规划研究室主任。她告诉记者,对于许多白领迁往成外居住的现象,她十分担忧。因为这首先体现出我们我国白领阶层消费能力严重不足。而如果他们这种分离的状态持续发展下去的话,会使得城市生产交换的时间与交通成本大大增加,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这不仅仅反应出了当前城市打工者的收入水平与住房市场之间的矛盾,更反应出社会发展的结构失衡。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数据,目前全国共有流动人口2.6亿,北京市拥有流动人口704.5万人,而这其中具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则达到了140多万,均以工薪收入者为主。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段成荣认为,考虑到城市的长远发展,协调好流动人口打工者工作与生活的矛盾,才能更好的为实现创新型社会积累更多更好的人才。

段成荣告诉记者,在许多国家,只要在当地工作、生活或者纳税足够长时间就可以参与到一些福利保障性的项目当中。目前在我国重庆已经开始率先给外地打工者提供保障性的住房,而上海也开始试行居住满7年,便有条件转为上海户口的。对此专家学者们也纷纷建议,应该逐步扩大对流动人口的保障性范围,使这些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的人们享受到相应的福利和保障。

许正中:这需要考虑普遍服务的问题。应该给这些人提供一种普遍的服务。

解说:对于北京市未来的流动人口动态,顾兖州认为,随着北京市产业的不断升级,对于调节流动人口数量以及素质方面会出现比较明显的变化。

顾兖州:总体上,人口总量不宜增长过快,但是重点放在提高人口素质,调节人口结构上,这个今后在北京生活,既需要一些高端性的人才,这个比重可能会越来越大。

人口普查显示,北京核心区(东、西城区)人口密度是拓展区的3.1倍、发展新区24.4倍,白志刚建议,北京应分散中心城区功能,使天通苑、回龙观等睡城具备卫星城的魅力,以此降低震荡期的影响,规避流动人口管控带来的问题,“国际惯例表明,这也应该是北京人口管控的方向”。

  “纽约、伦敦、东京,这些世界城市,也都面临人口膨胀的难题”,他说,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伦敦机关实行过三次机构疏散,“北京可以借鉴伦敦的经验,有计划的和企事业办事机构在北京市中心区的扩张发展,可以在周边卫星城区,建立综合办公中心,迁移城区办公人口”。

他表示,建设大都市圈是世界各国解决人口压力的重要举措。以东京的三层都市圈为例,内层是核心区也就是东京市中心;中间层是东京都市圈,包括一都三县;外层是一都八县的首都圈,“北京可以利用京津冀优势,与周边省市联合起来,建设北京大都市圈,发展周边中小城市,形成各具特色、功能互补、布局合理的区域产业协作体系,形成人口流入北京的缓冲区”。

从北京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近日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来看,北京79.5%的人口集中在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资源分布不合理是造成人口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北京将研究制定相应措施予以改善。 

  北京市统计局副、人普办常务副主任顾兖州告诉记者,北京市的面积是100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是1195人。但是分地区看,人口分布极不平衡,核心区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23407人,是拓展区的3.1倍,发展新区的24.4倍,生态涵养区109.8倍。

  从人口分布来看,朝阳区常住人口最多,为354.5万人,其次是海淀区和丰台区,分别为328.1万人和211.2万人,这三个区集中了北京市45.6%的常住人口。此外,昌平区、大兴区、西城区和通州区的常住人口总量也都突破百万,门头沟区的人口最少为29.0万人。

  顾兖州认为,人口分布要和资源分布相适应。“一个地区的资源是什么状况,这个地区的人口数就应该什么状况,资源分布不合理必然造成人口分布不均匀。比如说北京核心区的资源集中,而发展新区的资源不够,这样人口自然集中在核心区。”

  近年来,过度集中的人口分布对北京中心城区的交通造成了巨大压力,同时也造成了水电、教育、医疗等资源的紧张局面。顾兖州表示,北京将注重研究人口自然增长规律和迁移流动的规律,结合首都人口的特性,学习其他省市的先进经验,加强人口管理和人口服务工作。(记者毛伟豪、殷丽娟)

一个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本地区人口的迁移变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了解本地区人口迁徙流动变化特点和原因,对于合理人口规模,进行产业布局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关系密切。本文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北京市常住外来人口迁移流动的原因及特征进行简要分析。 

一、常住外来人口中务工经商者比例超七成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北京市常住外来人口已达704.5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35.9%。常住外来人口中,务工经商的人口比例为73.9%,随迁家属比例为8.0%,学习培训的比例为4.7%。务工经商比例超过七成,说明十年来我市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发展机会吸引了众多外来人口来京务工经商。 

对比常住外来人口迁移原因构成,近十年来迁移原因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一是务工经商比例大幅提高,由2000年的68.3%上升为2010年的73.9%。二是学习培训的比例明显降低,由2000年的10.3%下降为2010年的4.7%。 

二、举家迁移现象突出 

常住外来人口迁移流动的第二位原因是随迁家属,加上投亲靠友,这两方面原因所占比例为12.5%。与早期外来人口多为单身闯天下不同,近几年在京的外来人口多呈现举家一同迁移来京,或是先期少量人口来京站稳脚跟后,然后召集亲友或同乡共同来京发展。 

三、离家时间分段明显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外来人口离开户口登记地的时间分段比较明显,以三年期为段,先升后降,这部分常住外来人口占50.6%,其中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至一年和一年至两年的分别为14.2%和20.0%,表明我市常住外来人口近三年的规模增长较快;离家时间四到六年的常住外来人口比例较小,占12.2%,这部分人员流动性较强;六年及以上的外来人口所占比重较高,为24.8%,表明这部分人在北京有较强的立足基础,属于比较稳定的常住人口群体。 

文档

北京市2010年人口统计情况

北京市2010年人口统计情况全市常住人口达到1961.2万人这次人口普查北京市共登记常住人口1961.2万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共增加604.3万人,增长44.5%。平均每年增加60.4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3.8%。全市常住人口中,外省市来京人员为704.5万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外省市来京人员增加447.7万人,平均每年增加44.8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0.6%。外来人口在常住人口中的比重由2000年的18.9%提高到2010年的35.9%。外来人口增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