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键词:农村医疗;卫生改革;对策。
Abstract:China is a big country in rural areas, 70% of the population lives in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a direct impact on the health status of the health of the entire national.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state has increased investment in rural areas, rural areas with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farmers have greatly improved living alone in rural medical and health situation is still not optimistic.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status of rural health care,to identify the problems of rural health care. This paper has analyzed the reasons why the system reform of rural hygiene of our country walks with difficulty, and points out that if we want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peasant's medical treatment and health care, we must know the localization and direction of rural hygiene reform first. This text has also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 from such respects as system management, finance, hygiene resources, etc.
Keywords:country health; hygiene system reform;countermeasure.
1 我国农村医疗卫生的现状………………………………………………………………1
1.1农村人均卫生资源严重不足…………………………………………………………1
1.2农村医疗卫生费高……………………………………………………………………1
1.3农村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非常薄弱…………………………………………2
2 农村医疗卫生现状原因分析……………………………………………………………2
2.1投入不足…………………………………………………………………………2
2.2农村三级医疗救助体系存在不合理之处……………………………………………2
2.3农村高素质卫生人才缺………………………………………………………………3
3 加强社会治理,改善农村医疗卫生…………………………………………………3
3.1加大农村卫生投入力度,扶持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3
3.2合理布局,统一规划,有效利用现有卫生资源……………………………………4
3.3改革农村卫生人员培养模式,强化继续教育制度……………………………………4
3.4建立新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5
3.5鼓励建立农村医疗卫生多元投资渠道………………………………………………5
3.6引导农民树立改善医疗卫生状况的思想观念………………………………………6
参考文献…………………………………………………………………………………7
致谢………………………………………………………………………………………8
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如何深化农村卫生改革,促进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增进农村居民健康,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农村的社会稳定。我国从1994年就开始进行医疗改革试点,1998年医疗改革进入组织实施阶段。2000年7月,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医药卫生改革工作会议召开,农村医疗卫生改革得以全面展开。但从总体上看,改革成效甚微,农村卫生工作仍比较薄弱,存在诸多问题,面临着很多新的挑战。
1 我国农村医疗卫生的现状
1.1农村人均卫生资源严重不足,城乡之间分布不合理
1990~2000年,占中国总人口60%~70%的农村人口,只消耗了32%~33%的卫生总费用。以2000年为例,农民人均卫生总费用为188.6元,城市居民人均卫生总费用为710.2元,前者仅为后者的1/4。农村卫生事业费占全国卫生事业费的比重仅为32.72%。卫生预算支出在城乡之间的分配极不合理。1991~2000年,农村卫生预算支出仅占卫生总预算支出的15.9%,卫生预算支出增加额中用于农村的卫生支出仅占12.4%[1]。2000年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总医疗费用比重已达到60%以上,而农民个人支付的医疗费用则达到90%。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Sen在80年代末就指出,尽管改革后中国农产品和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但在生命统计上却相对停滞。可见,农民医疗保健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2 医疗费用上涨,个人支付力有限
随着医院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与农民收入长期增长缓慢的情况相伴随的是医药费用的飞速上涨,医疗服务费用增长速度超过了人均收入的增长,医药卫生消费支出已经成为我国居民继家庭食物、教育支出后的第三大消费。“过去五年城市居民年均收入水平增长8.9%、农村增长了2.4%,而年医疗卫生支出城市、农村分别增长了13.5%和11.8%,高昂的医疗费用使得很多患者不能及时去医院就诊”。国家第三次卫生调查发现,在患者未就诊、未住院的原因中,“未采取任何治疗措施的门诊患者中,38.2%是由于经济困难;应该住院而未住院患者一中,70.0%是由于经济困难,城乡
低收入人群应住院而未住院率的比例达到了41%,远高于一般收入人群”[2]。在非农产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农民可以通过其他渠道获得收入,从而有一定抗疾病风险的能力,在非农产业发展滞后的地区,土地依然在提供经济来源、生存、发展、抵御疾病等生活风险保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对于这部分代表着中国人多数农村家庭状况的农户来说,以土地收益这种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收入来应付同样不确定的疾病风险,保障的程度和可靠性都是有限的。
1.3农村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非常薄弱
2003年暴发流行的“非典”给中国社会带来了非常大的冲击,对卫生部门的考验和挑战最为直接。“非典”没有首先大面积地攻击农村可以说是不幸中的大幸。但是,农村防疫的压力仍然不小,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农村。农村防治“非典”的第一个压力是一旦出现病例,乡村医疗机构是否有能力控制医院内感染,阻止病毒流向社区。另一个主要的压力是农民预防疾病意识的淡薄和相关知识的缺乏。
2 原因分析
2.1 投入不足
据统计,国家财政在卫生事业费中用于农村医疗保障的补助费1979年是1亿元人民币,到了1992年,下降到了3500万元,仅为卫生事业费的0.36%,农民人均不足4分钱。更严重的是,由于地方财政的原因,有些农村根本没有拿到财政对其医疗保障的补助费。山西有家中心卫生院提供了这样一份清单: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投资了3540元;九十年代,国家没有投资。现在这家卫生院年久失修,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纯属危房,设备也已经落后[3]。
2.2 农村三级医疗救助体系存在不合理之处
目前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中,县级卫生机构凭借其人才、设备和中心地位的优势,具有较强的活力和生机;而直接承担9亿农民的乡村两级卫生组织却各自为阵,发展苦乐不均。现有的村卫生组织绝大多数为私人诊所,它们凭借其价廉、便捷和灵活的优势被多数农民作为治疗小病之首选。作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枢纽的乡镇卫生院,因农民小病留村大病进城而经营很不景气,大多面临着生存的难题。可以说,乡镇卫生院的发展问题是目前我国农村卫生事业存在的最突出问题。乡镇卫生院是保障农民健康的根本所在,是农村卫生改革和发展的关键,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投入不足,设备落后,人才缺乏,管理无方,服务错位。
2.3 农村高素质卫生人才缺乏
据调查,农村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中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只占1.4%,中专学历占53%,高中及以下水平占36.4%。而且现在我国农村很多地方“赤脚”医生仍是重要的医疗力量之一。据调查,在被调查农村卫生人员中40.2%文化程度在中专或中专以上;51.2%的人看病有记录和处方;81.4%的人在从医后接受过专业培训;79.8%的人实际担负着村里的卫生保健工作[4]。
3 加强农村卫生事业改革的对策思考
3.1加大农村卫生投入力度,扶持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医疗卫生是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环节加大投入,建立合理的医疗布局。投入不足是农村医疗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筹集资金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手段。首先必须确保投入力度,必须做到专款专用。其次建立农村医疗保障基金,从社会各处筹集资金。资金到位固然重要,但是合理利用更重要。改变了三级医疗救助体系,相对于其他两级的投入固然增多,但在改变这种布局时,必须因地制宜。比如有的农村,离县城特别远,如果乡镇卫生院被精简,其实是加大了农民就医的难度,弊大于利。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必须建立合理的医疗布局,因地制宜,建立一些有实力的县级直属医院,对其进行合理布局。目前,我国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是1.6%—1.7%。在这部分财政支出中,医疗费用的70%用在城市,30%用在农村;而我国70%的人口在农村,也就是说30%的人口占用了70%的卫生资源,包括的支出[5]。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级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投入的领域和导向作用,是其它卫生费用来源(包括社区筹资、社会筹资、服务收费等)所不能替代的,因此财政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应适当向农村倾斜,加大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支持力度。国家财政对贫困地区农村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应给予补助。落实对口支援和巡回医疗制度,采取援赠医疗设备、人员培训、技术指导、巡回医疗、双向转诊、学科建设、合作管理等方式,对口重点支援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建设。要提高投入的有效性,把财政支持的重点调整到支持公共卫生、预防保健、人员培训和建立医疗保障体系等方面上来。
3.2合理布局,统一规划,有效利用现有卫生资源
随着农村经济、交通、区域和基层组织的变化,原有的三级医疗机构设置不尽合理,甚至重复建设。存在着种种不适应,需要进行调整和改革。一是应打破行政区划布局,解决乡镇卫生院重复设置问题, 原则上坚持“一乡一院”、“一村一室”。乡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设置要考虑其服务人口多少、服务半径大小。二是乡镇卫生院与乡镇计划生育指导站实行共享,解决两者并立造成的资源浪费。三是对那些离县级医疗机构过近,且生存能力很差的乡镇卫生院,应实行撤、并、转,以实现资源共享,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四是要控制乡村医生的数量,提高质量。严格实行乡村医生的准入制度。五是在明确服务功能的前提下,严格控制高档设备购置,减少资源闲置浪费。
3.3改革农村卫生人员培养模式,强化继续教育制度
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关键还是人才。根据我国农村卫生人员素质低,人才匮乏的现状,一是要定向培养适用人才,鼓励医学院校毕业生和城市卫生机构的在职或离退休卫生技术人员到农村服务。国家可以安排专项资金委托高等医学院校定向为农村培养全科医生,或由医学院校与地方联合举办面向农村的大专班的方法,即由学校与地方签订协议或合同书,学生全部定向分配到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二是要强化继续教育制度,加强农村卫生技术人员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目前我国各地农村医生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医学知识素质、操作技能、服务态度等与全科医生的标准还相差较远。要加强对在职的乡村医生采取多种途径的全科医学教育和培训,鼓励有条件的乡村医生接受医学学历教育,力争到2010年,全国大多数乡村医生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执业资格。
3.4建立新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发展多层次、多形式、多种类的医疗保障运作模式。长期以来,合作医疗是我国农村医疗保健制度的主要形式。然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自建立以来经历了几起几落,时至今日,大部分地区的合作医疗已走向衰落。农村经济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实现社会主义小康的一个重要问题。农村经济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6]。党已高度重视这个问题。2003年11月18日民政部、卫生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农村医 疗救助的意见已经说明这一点。因此一种新型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将出台。从意见的原则和目标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是拨款和社会各界自愿捐助等多渠道筹资,对患大病农村五保户和贫困农民家庭实行医疗救助的制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全面推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同时,可选择2-3个县(市)作为示范点,通过示范指导推进农村医疗救助工作的开展。力争到2010年,在全国基本建立起规范、完善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医疗救助水平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支付能力相适应,确保这项制度平稳运行。农村医疗救助从贫困农民中最困难的人员和最急需的医疗支出中开始实施,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3.5鼓励建立农村医疗卫生多元投资渠道
治理型社会自治强调的是在社会自治的基础上国家与社会之间密切合作。“作为社会控制体系的治理,它强调与民间、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互动”[7],治理理论要求承认社会的贡献和作用,这就意味着承认社会具有那些传统上是由来管理的部分事务的管理权,同时也意味着那些由法律和制度所规定的部分责任可以交由非组织和个人来承担[8]。治理型社会自治特别重视在利 益分化和权力多元化基础上的有机整合、相对均衡 、有序和协调一致,它主张权威和社会团体进行制度性合作,达到双方受益 。一方面,社会中分散的利益按照功能分化的原则组织起来,有序地参与到形成的过程中去:另一方面,从这种制度化参与机制中,国家权力获得了稳定的支持 来源 (合法性) 和控制权。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耗资巨大的社会公益性事业,须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功能,引导形成农村医疗卫生的多元投资渠道[9]。
3.6 引导农民树立改善医疗卫生状况的思想观念
社会治理理论强调管理对象的参与,希望在管理系统内形成一个自主的组织网络,加强系统内部的组织性和自主性。治理型社会要推动社会各种要素的充分发展,提高社会自治能力,加强社会内部的管理和约束机制的管理,建立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农村医疗卫生的改善必须要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科学的医疗卫生观念,通过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生健康观念来增加他们参加合作医疗的积极性。“合作医疗能否发展起来、否维持下去,要的是要看群众愿不愿意参加”[10]。因此 ,建立农村合作医疗的前提,必须是广泛的宣传和卫生知识的普及教育,在农民中间形成对合作医疗的信赖和共识。建设小康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改善农村医疗卫生,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促进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改善的重大问题,体现了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直接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能否顺利完成 ,因而是我国各级的重大责任。我们必须在上、理论上认真研究,在实践中深入探索,在推进中不断完善,借鉴国内外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和实践成果,努力推进农村医疗卫生状况的改善。
参考文献
[1] 邹建峰.构建农村医疗安全网.中国经济信息,2003,12:4-8.
[2] 张晓雯.加强农村卫生事业建设的思考与对策.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3,(183):566-567
[3] 蒯世安.我国农村卫生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3,4(172):16-18.
[4] 李子贵.105个项目县村卫生人员状况研究.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3,2(232):46-48.
[5] 民政部卫生部财政部.民政部卫生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农村医疗救助的意见.2003,11:18.
[6] 吴佩旆. 关于我国农村医疗保障的思考[J]计划与市场探索, 2003,(07) .
[7] 乐章. 农民的疾病风险与医疗保障:一个实证分析[J]经济社会比较, 2005,(01) .
[8] 朱俊生. 农村健康保障制度中的主体行为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6 .
[9] 张仲芳.我国农村医疗救助的筹资需求与筹资能力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04) .
[10] 崔西玲.薛兴利.论农村医疗救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有机衔接[J].卫生经济研究, 2009, (0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