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安徽省铜陵一中2011-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历史文)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02:33:55
文档

安徽省铜陵一中2011-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历史文)

安徽省铜陵一中2011-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5题)1、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同声赞誉梭伦是“优良的改革家”,是因为梭伦A.推翻王权,以贵族制取而代之B.实行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C.确立了集体领导的任期制和选举制D.确立“陶片放逐法”,最终确立民主制2、在梭伦改革中,使广大平民成为享有自由权利公民的措施是A、颁布“解负令”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C、设立陪审法庭D、建立四百人议事会3、梭伦的演说词中提到:“我注目凝视,悲
推荐度:
导读安徽省铜陵一中2011-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5题)1、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同声赞誉梭伦是“优良的改革家”,是因为梭伦A.推翻王权,以贵族制取而代之B.实行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C.确立了集体领导的任期制和选举制D.确立“陶片放逐法”,最终确立民主制2、在梭伦改革中,使广大平民成为享有自由权利公民的措施是A、颁布“解负令”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C、设立陪审法庭D、建立四百人议事会3、梭伦的演说词中提到:“我注目凝视,悲
安徽省铜陵一中2011-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文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5题)

1、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同声赞誉梭伦是“优良的改革家”,是因为梭伦

A.推翻王权,以贵族制取而代之            B.实行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

C.确立了集体领导的任期制和选举制        D.确立“陶片放逐法”,最终确立民主制

2、在梭伦改革中,使广大平民成为享有自由权利公民的措施是

A、颁布“解负令”      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C、设立陪审法庭      D、建立四百人议事会

3、梭伦的演说词中提到:“我注目凝视,悲哀充溢着我的心,这爱奥尼亚最古老的地方,竟至陷入绝境”,我们可以从中看出:①梭伦忧国忧民的思想 ② 雅典的阶级矛盾相当尖锐 ③ 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绝望 ④ 雅典的社会危机相当严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4、商鞅变法措施中在经济方面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A.废除井田制     B.奖励军功          C.重农抑商        D.建立县制

5、战国时期,最合乎社会发展需求,并成为各国变法改革思想武器的是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6、之所以说管仲实行“相地而衰征”是一次重大的变革,主要因为它

A、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扩大了作战的兵源  

C、争取了民众的支持             D、提高了平民的地位

7、下列各项内容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为田开阡陌封疆  ②相地而衰征    ③整顿吏治,革新政治   ④尽地力之教

A、②④③①        B、②③④①        C、②③①④         D、②④①③

8、《史记》评商鞅变法时说:“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这种现象主要得益于

①奖励耕织   ②奖励军功   ③燔诗书而明法令   ④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9、北魏为强化对地方控制,取代豪强地主把持的宗主督护制而实行的是

A. 均田制     B.俸禄制     C.三长制    D .租调制

10、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 魏书 · 良吏传序》).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整顿吏治,实行傣禄制     B.移风易俗 

C.推行均田制和新租调制     D.迁都洛阳

11、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出西阳门外四里,御道南有洛阳大市,周回八里”,这一地区“多诸工商货殖之民。千金比屋,层楼对出,重门启扇,阁道交通,迭相临望”。上述材料表明

A.魏晋时期,战乱未波及洛阳城     B.十六国时期,商品经济有发展

C.北魏迁都后,洛阳商业又兴旺     D.南朝后期,江南经济超过北方

12、北宋王安石变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A加强北宋政权的军事力量          B解决北宋政权的财政困难     

C削弱北宋地方割据势力的实力      D改革科举制度,扩大封建统治基础

13、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似之处有

①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②官僚地主的利益

③增加的财政收入                        ④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14、北宋司马光对神宗皇帝说:“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这主要是因为变法

A.对科举制和学校制度进行了改革

B.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C.改革失败,未使北宋摆脱危机

D.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15、中世纪的西欧,国王的加冕典礼必须由教皇主持。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的欧洲

A.王权神圣不可侵犯

B.王权受到教权的制约

C.国王相信“君权神授”

D.教会主宰精神世界

16、宗教“异端”思想,反映了哪个阶层争取政治权利的愿望

A.商人阶层         B.市民阶层          C.农民阶层         D.资产阶级阶层

17、下列对马丁·路德及其改革评价正确的是

①打破了欧洲天主教神权的统治体系②马丁·路德反对农民,表现了其阶级的局限性  ③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④使得德意志成了宗教改革风暴的策源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 ①②④

18、列宁曾指出,经过1861年改革,“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的一干二净。”下列能够说明这一点的是

A.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              B.农民可以通过赎买的方式获得土地

C.农民获得“”时可得到一块份地        D.农民仍然受到地主控制的村社严格管理

19、下列说法不符合政治改革的是

A.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   

B.自治机构由选举产生,所有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C.自治机构在卫生、教育以及经济领域发挥作用

D.地方和城市的实际权力掌握行政官僚手里

20、农奴制改革促进了近代化的进程,主要体现在①手工工场向机器工厂的过渡  ②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 ③司法方面实行公开审判 ④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1、在人类历史上,很多改革者虽然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改革的措施却被完整地保留下来,这方面的突出典型是

A.王安石变法           B.商鞅变法

C.阿里改革             D.戊戌变法

22、某论文将“在克里木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遭遇黑船来航的冲击,继而明治维新”、“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开展戊戌变法”作为重要论据。论文主题可能是

A.西方的殖民侵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B.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

C.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亚洲的确立           D.工业在亚洲的扩散

23、农奴制改革后,社会的最主要矛盾A.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      B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C.落后的政治与资本主义发展的矛盾  D.广大人民与沙皇政权的矛盾24、下列中外改革,使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有

①商鞅变法 ②王安石变法 ③北魏孝文帝改革 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⑤日本明治维新

A.①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③⑤

25、在古希腊文中,“民主”一词是由表示人民和表示主权的两词组合而成。现代西文中的“民主”一词都出自这个希腊古词。这一语言现象所表明的历史本质是

A.民主这一词汇是由古希腊人创造的     B.希腊是古代民主思想与实践的摇篮

C.西方文字继承了古希腊的词汇         D.民主一词就是人民掌握主权的意思

二、材料题(2题,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20分)

 材料一  楚悼王素闻(吴)起贤,(吴起)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                            

——《史记·卷65孙子吴起列传》

材料二  (商鞅)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者同赏,匿奸者与降敌者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收为孥(奴隶)。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令行于民期年(一年)……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令之不行,自上犯之”……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       

                                                     ——《史记·卷68商君列传》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内容方面有何相同之处?原因何在?(4分)

(2)材料二的目的是什么,通过什么途径达到? (6分)

(3)概括以上两条材料的结果,并据此谈谈你的认识。(4分)

(4)你认为商鞅变法的哪一经济措施对后来的封建经济发展影响最大?为什么商鞅要采取这一?试分析其主要影响?(6分)

27、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

————《苏联史》

材料二  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此外,为了保障农民的生活,并使他们能象履行义务起见,让他们长期使用法令中所规定的一定数量的土地及其它附属地。使用份地的农民必须因此向地主履行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种过渡状态下的农民称为义务农。 

——《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三  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完全自由的农民。                            ——《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四  农民未能正确理解陛下赋予他们的权利,他们还希望获得绝对的自由,并完全占有贵族的土地。……只有采取强制和严厉手段,才能使农民相信地主的要求是合法的。

                                                ——《1862年沙皇第三厅报告》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心理上的矛盾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矛盾心理?(6分)

(2)据材料二、三,说明这两种农民在权利方面的区别。(4分)

(3)材料三中队农奴法律地位变化的结论是否符合实际?(2分)依据材料四,说明1861年改革的目的。(2分)

28、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一  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  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李冲传》 

材料三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拔。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娃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怎样的改革措施?其实行的前提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 (4分)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高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他采取了什么策略?反映了怎样的实质问题? (4分)

(3)材料三中诏令提出了什么改革?从材料中找出这一改革的论据是什么? (2分)

(4)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中都有一些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开创性举措,试就经济方面的措施加以说明。 (6分)

高二历史期中考试答题卡

一、选择题(2*25=50)

题号12345678910111213
答案
题号141516171819202122232425
答案
二、材料题(50分)

26、(20分)

27(14分)

28(16分)

高二历史期中

一、选择题(2*25=50)

题号12345678910111213
答案BABCDAACCACBD
题号141516171819202122232425
答案DBBCBBDBBCDB
二、材料题(50分)

26、(20分)

(1)削弱奴隶主贵族势力,提高战斗力。因为在战国剧烈兼并的战争环境中,政权与有特别重要的作用。(4分)

(2)富国强兵。途径:用什伍制连坐法建立严密的基层组织;用大力赏罚的办法发展农业生产;以军功为基础,授爵赐田,削弱旧贵族势力。(6分)

(3)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认识:要发展、强盛,必须进行改革,因循守旧,必然失败。改革必然受到旧传统势力的阻挠,要顶住各种阻挠,把改革进行到底。(4分)

(4)措施:重农抑商。

原因:自然经济的反映,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保证国家赋税徭役兵役来源;维护社会安定,巩固地主阶级政权。

影响:积极:①促进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权。消极:①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②导致经济结构单一。(6分)

27、(14分)

(1)矛盾:给农民土地,但不彻底农民;既防止农民,又要维护农奴主统治。(4分)原因:由亚历山大二世的阶级属性和沙皇统治危机被迫进行改革而决定的。(2分)

(2)暂时义务农只有使用房屋和一定数量土地的权利,还受地主控制;完全自由的农民则完全摆脱了地主的控制,且拥有私产。(4分)

(3)不符合实际。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仍存在。(2分)

 维护封建地主的利益和统治,防止农民。(2分)

28、(16分)(1)推行的均田制。国家掌握大量可供支配的无主荒地。有利于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4分)

(2)孝文帝迁都洛阳。目的是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以南征为借口。反映了改革面临很大的的阻力。(4分)

(3)实行汉制,采用汉姓。鲜卑族是黄帝的后代。(2分)

(4)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从法律上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实行“重农抑商”,对后世影响深远。(4分)

魏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进一步完善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有利于增加国家收入、缓和阶级矛盾,对后世影响深远。(2分)

文档

安徽省铜陵一中2011-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历史文)

安徽省铜陵一中2011-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5题)1、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同声赞誉梭伦是“优良的改革家”,是因为梭伦A.推翻王权,以贵族制取而代之B.实行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C.确立了集体领导的任期制和选举制D.确立“陶片放逐法”,最终确立民主制2、在梭伦改革中,使广大平民成为享有自由权利公民的措施是A、颁布“解负令”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C、设立陪审法庭D、建立四百人议事会3、梭伦的演说词中提到:“我注目凝视,悲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