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部编版八年级下课外古诗词诵读 优秀教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02:32:43
文档

部编版八年级下课外古诗词诵读 优秀教案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朗读、背诵四首诗。2.把握诗作的内容和语言特点,理解诗歌意境;提高分析和鉴赏诗词的能力。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主旨。4.通过学习,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朗读、背诵四首诗。2.理解诗歌大意和诗人情感。【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意境,理解诗歌主旨。【课堂环节导航】一、《题破山寺后禅院》1.诵读古诗: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推荐度:
导读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朗读、背诵四首诗。2.把握诗作的内容和语言特点,理解诗歌意境;提高分析和鉴赏诗词的能力。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主旨。4.通过学习,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朗读、背诵四首诗。2.理解诗歌大意和诗人情感。【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意境,理解诗歌主旨。【课堂环节导航】一、《题破山寺后禅院》1.诵读古诗: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朗读、背诵四首诗。

2.把握诗作的内容和语言特点,理解诗歌意境;提高分析和鉴赏诗词的能力。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4.通过学习,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

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朗读、背诵四首诗。

2.理解诗歌大意和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意境,理解诗歌主旨。

【课堂环节导航】

一、《题破山寺后禅院》

1.诵读古诗: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2.理解诗歌:

(1)注释:

初日:早上的太阳。

禅房:僧人住的房舍。

人心:指人的世俗之心。

万籁:指各种声响。

钟磬:寺院诵经,敲钟开始,敲磬结束。

(2)译文:

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大的林木。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山中景色使鸟怡然自得,潭中影像使人心中俗念消失。各种声音都已经沉寂,只听到那悠长的钟磬的声音。

3.赏析:

诗境依游览的过程逐步展开。首句“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诗人一大早即“入古寺”,可见他对佛教胜境的向往之切。赶了不算太短的一段路程,及入山门,已是“初日照高林”的时刻了。次句既交代了时间的推移,也描绘了古寺所处的环境,它坐落在高树丛中,旭日照耀下,宁静、安谧。诗的第二联是入寺之后的经历,沿着花木间的一条小径走去,小径尽处是僧人住的房舍。这里花木扶疏,气氛更显得安详、幽雅。句中的“幽处”“花木深”,既表现出独特的环境氛围,也传达出诗人欣赏、赞叹之情。诗的第三联正面写诗人观赏的感受。这两句说,山中景色使鸟怡然自得,潭中影像使人们心中俗念消失。前一句是就自然界而言,说这里是禽鸟与山林相得之所,是一派祥和气氛;后一句是就人与自然环境而言,说这里的山光水色不仅可以娱悦人的耳目,而且可以净化人的灵魂。游人在尘世烦躁、疲惫的心态,一到这里经过澄澈潭影映照,立即得到平复,使精神升华到一个全新的境界。尾联以钟磬音轻轻回荡,烘托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诗人整个身心都融进浓厚的宗教氛围之中。

全诗层次分明,意境浑融。不仅生动地写出后禅院幽静肃穆的环境气氛和美好的自然山水风光,更突出了诗人在后禅院中自由自在和超尘脱俗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佛地的喜爱和希望脱离尘世,追求清静隐逸的生活的思想。

4.自测:

(1)“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说说你对这个字的理解。

明确:写出了禅院中花木繁盛的样子,表现了禅院环境的幽深安静。

(2)“万籁此都寂”和“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明确:不矛盾。万物之音响全部消寂,而仅有禅院的钟磬之音,袅袅不绝,似乎永恒地吟唱,它使这寂静的禅院更显空寂,使这肃穆的世界更为庄严,使一刹那成为永恒。

二、《送友人》

1.诵读古诗: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2.理解诗歌

(1)注释:

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白水:明净的水。

为别:分别。

蓬:蓬草,枯后根断,常随风飞旋。这里比喻即将孤身远行的友人。

征:远行。

浮云:飘浮的云。

自兹去:从此离开。兹,此。

萧萧:马嘶叫声。

班马:离群的马。

(2)译文:

青山横亘在城郭的北侧,明净的河水环绕在城郭的东面。我们即将在这里分别,你就要像孤飞的蓬草一样踏上万里。游子像浮云一样飘忽不定,落日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我们挥手告别,从此离开,友人骑的那匹马萧萧长鸣,好像不忍离去。

3.赏析:

首联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交代了告别的地点。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意思是此地一别,离人就要像蓬草那样随风飞旋,到万里之外去了。此二句表达了诗人对朋友漂泊生涯的深切关怀。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在这山清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特别令诗人感到难舍难分。尾联两句,情意更切。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匹马仿佛懂得主人的心情,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

4.自测:

(1)名句默写。

①诗中交代送别地点及环境的句子是: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②诗中借马的萧萧长鸣,烘托友人不忍离去的诗句是: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③诗中借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达诗人与友人难舍难分之情的诗句是: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2)首联写送别之景,其中“横”与“绕”写得极妙,试分析。

明确:放眼望去,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城北,明净的河水从城东缓缓绕过。“横”字写青山的静,“绕”字写白水的动,用词准确而传神。

三、《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1.诵读词作: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2.理解词作:

(1)注释:

定慧院:苏轼初贬黄州,一家人寓居于此。

疏桐:枝叶稀疏的桐树。

漏断:指深夜。

幽人:幽居之人。

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省:知晓。

(2)译文: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上,深夜人们安静了。时常能见幽居之人独自往来徘徊,还有那隐隐约约的孤雁的身影。它突然惊起又匆匆回首,心里有恨却无人知晓。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独宿于荒冷的沙洲。

3.赏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接下来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写到“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孤鸿的形象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

下片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自己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词人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4.自测:

(1)上片开头两句写夜深人静。其中的“缺”“疏”“断”几个字写出了词人怎样的心境?第三句中的“幽人”是指谁?

明确:孤独凄清的心境;“幽人”指词人自己。

(2)下片“拣尽寒枝不肯栖”采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表面上写的是什么?写出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拟人。孤鸿不愿选择高枝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词人以孤鸿自比,这表现了词人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

四、《卜算子•咏梅》

1.诵读词作:

卜算子•咏梅

(南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理解词作:

(1)注释:

断桥:残破的桥。

无主:无人过问。

更着:又遭受。

一任:任凭。

零落:凋谢。

(2)译文:驿站之外的残破的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却无人过问。黄昏日落,暮色降临,梅花孑然一身,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的了,又遭受风雨的摧残。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宠斗艳,任凭百花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践踏成泥土,被碾作灰尘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3.赏析:

这首词赞颂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的坚贞不屈,笔致细腻,意味深隽,是咏梅词中的绝唱。

上片状物写景,描绘了风雨中独自绽放的梅花。梅花长在偏僻的“驿外断桥边”且“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在黄昏暮色中,独自开放的梅花难免会有孤苦无依的愁绪,更何况环境如此恶劣,风雨交加,备受摧残。

下片抒情,主要赞美梅花的两种美德。“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它的第一种美德是朴实无华,不慕虚荣,不与百花争春,在寒冬孤傲开放。“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它的第二种美德是志节高尚,操守如故,就算沦落到化泥作尘的地步,还是香气依旧。这几句词意味深长,作者作此词时,正因力主对金用兵而遭贬,因此他以群花喻指当时官场中卑下的小人,而以梅花自喻,从而表达了虽历尽艰辛,也不会趋炎附势,而只会坚守节操的决心。

4.自测:(1)在上片中,梅花处在一个怎样的恶劣环境中?如此环境中,梅花还是开了,可见梅花有什么精神?

明确: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破败不堪的桥边(梅花开在人迹罕至、寂寥荒寒的郊外),凄风苦雨(寒风冷雨)的黄昏。不畏困境的顽强精神。

(2)“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以花喻人,表现了词人的什么品格?

明确:表现了词人坚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排挤打击)、坚贞自守的傲骨(孤高气节)。

文档

部编版八年级下课外古诗词诵读 优秀教案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朗读、背诵四首诗。2.把握诗作的内容和语言特点,理解诗歌意境;提高分析和鉴赏诗词的能力。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主旨。4.通过学习,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朗读、背诵四首诗。2.理解诗歌大意和诗人情感。【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意境,理解诗歌主旨。【课堂环节导航】一、《题破山寺后禅院》1.诵读古诗: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