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土地荒漠化及其防治对策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02:34:16
文档

土地荒漠化及其防治对策

第18卷第4期河北林果研究Vol118No142003年12月HEBEIJOURNALOFFORESTRYANDORCHARDRESEARCHDec.2003文章编号:100724961(2003)0420311205土地荒漠化及其防治对策宋文新1,张建波2(1河北省,河北石家庄050053;2河北省水利厅,河北石家庄050011)摘要:列举了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及其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分析了影响其发生、发展的自然和人为因素,提出了沙漠化土地的治理对策。关键词:土地荒漠化;原因分析
推荐度:
导读第18卷第4期河北林果研究Vol118No142003年12月HEBEIJOURNALOFFORESTRYANDORCHARDRESEARCHDec.2003文章编号:100724961(2003)0420311205土地荒漠化及其防治对策宋文新1,张建波2(1河北省,河北石家庄050053;2河北省水利厅,河北石家庄050011)摘要:列举了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及其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分析了影响其发生、发展的自然和人为因素,提出了沙漠化土地的治理对策。关键词:土地荒漠化;原因分析
第18卷第4期河 北 林 果 研 究Vol118No14 2003年12月HEBEI JOURNAL OF FORESTR Y AN D ORCHAR D RESEARCH De c.2003

 文章编号:100724961(2003)0420311205

土地荒漠化及其防治对策

宋文新1,张建波2

(1河北省,河北石家庄 050053;2河北省水利厅,河北石家庄 050011)

摘要:列举了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及其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分析了影响其发生、发展的

自然和人为因素,提出了沙漠化土地的治理对策。

关键词:土地荒漠化;原因分析;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7171193    文献标识码:A

STRATEGIES AGAINST DESERTIFICATION

S ONG Wen2xin1,ZHANGJian2bo2

(1Hebei Provincial Government,Shijiazhuang050053;

2Hebei Department o f Water Resources,Shijiazhuang050011)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risk of desertification and its impact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s ociety are discussed.The natural and human factors that affect its development are analyzed to find out the

strategies against desertification.

K ey w ords:desertification;reas on analysis;control strategy

当前,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正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成为世人注目的大问题。全球环境恶化中,有2个问题影响最大:一个是气候变暖及其引起的海平面上升;一个是自然植被的破坏及其带来的土地加速退化———荒漠化的发展。本文对土地荒漠化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其防治对策进行了论述。

1 土地荒漠化的现状

资料显示,全球有9亿人口受到土地荒漠化的影响,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受到它的危害,全球每年由于荒漠化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约423亿美元。我国的土地荒漠化问题也很严重,面积约为3711km2,占国土面积的815%。河北省土地沙漠化面积2172万km2,占河北省国土面积的2318%。为此,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把土地荒漠化列入21世纪议程,并于1994年6月在巴黎签署了荒漠化防治的国际公约。由此可见,荒漠化作为全球重要的环境收稿日期:2003-11-10

作者简介:宋文新(1965-),男,河北南宫人,现任河北省副秘书长,天津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

问题已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把土地荒漠化定义为“因各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其中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我国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及毗邻的半湿润区,包括11个省。其中在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半干旱草

原及农牧交错区较为集中,面积约12119万km 2。研究表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区20世纪80

年代有荒漠化土地面积1617万km 2,比10a 前增加了2148万km 2,平均每年增加2103km 2,年

发展速率1147%。发展最快的是河北省坝上6县和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后山7旗(县)和锡林郭勒盟浑善达克沙地以南地区,其余地区较为稳定。因此,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加快这一地区的沙漠化土地防治步伐,建立环京津地区生态屏障,不仅是2008年北京“绿色奥运”的成功举办重要保证,也是中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近年来,为有效遏制土地荒漠化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国家先后投巨资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等大型生态建设项目,标志着我国已将荒漠化防治列入重要议事日程。2 土地荒漠化发展的原因

荒漠化是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这种交互作用的强度、持续时间和方向性,主要取决于不同干旱区域的自然条件的特殊性和人类活动的特点。自然的和人为的因素不仅共同发生作用,而且在其不同的组合中往往是既具有积极的影响,又具有消极的作用。在现代土地加速荒漠化发展的过程中,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则占主导地位。

211 荒漠化发展的气候因素

干旱缺水是土地荒漠化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是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加剧了干旱程度,在客观上加速了沙漠化发展。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80年代的平均气温普遍比70年代增加了013~015℃,北京市增加了1℃,由于气候变暖,实际蒸发量加大,按照最大可能蒸发量计算的干燥指数加大,大于10℃的活动积温增加30~60℃,在周期降水量不变的情况下,干燥度增加015~112,致使土地干旱,土壤墒情较低,农区耕地不能播种,牧区牧草不能返青,土地裸露时间过长,为风蚀沙漠化发展提供了条件;二是年降雨量分布更加不平衡,春旱时间加长,春旱连接夏旱的现象增多,我国北方地区春旱的频率在55%以上,影响了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植被恢复,增加了春季沙尘暴发生的频率,极易产生土地沙漠化;三是降雨量总体趋减,加剧了土地沙漠化。如河北省丰宁县80年代平均降雨量比50年代降低13%,90年代干旱趋势更加明显。在内蒙古东部地区,20世纪50年代湖泊众多,从80年代以后逐渐缩小干涸。以哲里木盟为例,20世纪60年代境内有大小湖泊600余处,常见积水的有400多处,积

水面积290km 2,而在1984年水利资源调查时,湖泊减少到325个,常年有水的湖泊仅剩143

个,水域面积只有67km 2。在河北省坝上地区也有类似的情况发生,一些有名的湖泊都已干

涸,如棺材山淖尔、黄盖淖尔、张飞淖尔等,甚至大型湖泊安固里淖也只有雨后才有少量积水;四是我国北方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冬春季节西北风盛行,与大片农耕地裸露、失去植被保护时间同步,为土地沙漠化发展提供了外营力条件。

有关研究结果也同样证明了以上论述,1990年底,由国家科委组织编写的中国科技蓝皮书———《气候》,明确指出了我国北方近年干旱化的趋势,列举了西北地区干旱化的证据:一是2

13              河 北 林 果 研 究           第18卷

干旱出现的频率显著增加;二是湖泊水位下降、面积缩小,甚至干涸;三是河川径流量减少;四是冰川后退、变薄,雪线上升;五是荒漠及沙漠化土地面积明显扩展;六是指示性植被的衰退死亡等。在论及近10a 华北地区的干旱特点时又指出,这一地区降雨量愈来愈集中在夏季,年际变率加大,干旱的发生也愈来愈频繁。

212 荒漠化发展的人为因素

21111 人口增长过快,对环境的压力增大 我国北方沙漠化发展较快地区与人口的过快增长有密切关系,如河北省坝上地区1949年人口约40万人,到1997年该区人口已增长到8713万人,其他地区也有类似情况。由于人口的过快增长和落后的生产方式,加上长期缺乏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造成了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出现了草场超载放牧、陡坡开荒、广种薄收、乱砍滥伐等问题。这些现象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构成了很大威胁,造成了土地生产能力的消退,从而加剧了土地荒漠化进程。

21112 区域生态系统功能定位不准,造成环境恶化,土地荒漠化严重 自然生态系统有其本身固有的特点,在没有人类活动影响的前提下,其平衡不会失调。由于人类对其功能认识不清,长期违反自然规律进行生产活动,造成了生态恶化,大自然同样无情地惩罚了人类。如河北省坝上地区属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带,也是内陆河流域与外流域的交界带。这种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构成了景观生态和系统层次结构简单、食物链短、自我调节能力差的脆弱环境系统,这种生态系统很容易被打破。数十年来,由于对该区域的生态系统功能定位不准,其生产功能凌驾于生态功能之上,造成了本区目前存在的一系列生态问题。有关资料表明,河北省坝上地区1949年草原面积约150万hm 2

,占总面积的80%,到目前已减少到51

万hm 2,而耕地面积从1949年的40万hm 2增加到现在的80万hm 2。结果造成了坝上地区草原退化、载畜量降低、土地沙化严重等一系列生态问题。

21113 水资源调配和开发利用不合理,引起土地荒漠化发展 干旱半干旱地区沙漠化的原因首先在于其生态环境非常脆弱,人为因素则往往是诱发和推动因素。例如:近10a 北方的干旱化,其原因主要是降雨的减少,但对这一地区来说水资源的利用不当,地表水在上游被劫夺和对地下水的严重超采可能成为主因。这一方面科尔沁草原地区西辽河的断流和大批湖泊淖尔的干涸是最有力的证据。地下水超采之后近层土壤水分减少,土地干旱加重,从而使潜在荒漠化的土地面积增大,为荒漠化和沙漠化发展提供了条件。在干旱地区有限的水资源成为维护生态平衡的关键,而我国大部分干旱区缺乏这一认识,只注重水资源的生产和生活功能,而对其生态功能认识不足,结果引发了人为生态灾难。如由于上游地区拦蓄用水过度,使下游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地表水和地下水源严重不足,沙漠化迅速发展,沙漠化土地从1975年的

3400km 2扩大到1986年的近6000km 2。同样,由于塔里木河上游拦蓄用水过大,使下游地区经常断流,结果造成下游地区沿岸大批胡杨死亡,绿洲萎缩或消失,沙漠化土地迅速发展。由于生产用水增多,过度开采地下水的现象也较普遍。如河北省尚义县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把种植错季蔬菜作为当地农民新的增收渠道,但蔬菜耗水量大,局部区域30m 以上的浅层水已开发枯竭,开始打80m 左右的深井,开采中层水。此类问题,应该引起重视,否则后果严重。21114 全社会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较差 人类需求和土地资源保护的矛盾始终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在发展经济和增加收入的同时,缺乏对土地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意识,也是导致荒漠化土地发展的原因。人口增长和对粮食的需求,使耕地挤占了牧场,草原面积缩313 第4期        宋文新等:土地荒漠化及其防治对策        

小;牧畜数量增加,使草场严重超载;草场超载的结果导致草场严重退化,加上牲畜的反复践踏,引起草原沙漠化的迅速发展。农牧交错区群众长期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使土地得不到很好的保育,土壤的贫瘠加速了荒漠化发展,并形成恶性循环。另外,个别地方在指导当地经济建设中也同样缺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的做法也较普遍。

21115 机制不健全,治理效果较差 长期以来,由于土地产权不清,造成管理不善,是导致超载放牧、乱垦滥伐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土地及其上面的附属物归公有,群众已习惯于自然放牧,谁养的牛、羊多,占有的资源就多,收入就高,形成了无限度的超载放牧,而土地的生产力却无人问津,这样就加速了生态恶化的速度。另一方面,国家花钱搞生态建设,其治理成果难以长期巩固,增加了管护难度,其治理效益也难以充分发挥,主要原因是由于治理成果产权不清,造成群众的自觉参与程度不高,缺乏管护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3 土地荒漠化防治对策

荒漠化土地整治,实质上是如何保护濒临荒漠化危险,而尚未开始荒漠化过程的土地解除其荒漠化威胁和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恢复生产力的问题。土地荒漠化整治的基本目标就是重建和恢复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在荒漠化地区建立一个既保持良性生态系统,又有较高生产力的人工生态经济系统,确保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满足人民生活的物质需求。

现代荒漠化的发展是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2个方面造成的。人为和自然两大因素中,可以说人为因素已经成为关键因素。应该意识到,通过人类约束自身的行为,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能够做到的。

311 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自然生态系统有一定的“弹性”,一旦人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对环境施加的压力超越了生态环境的“弹性”限度,就容易发生土地荒漠化,而一旦减轻了这种压力,生态环境就可以恢复。重点是解决好生态环境恢复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改善的矛盾。河北省沽源县通过采取积极的措施,解决了禁牧的难题,为大面积土地恢复地力,恢复植被创造了条件。其主要做法包括:一

是更新改换品种,已发展适合舍饲圈养的小尾寒羊28万只、奶牛8700头;二是把1117万hm 2天然草场全部承包到户,打破了吃“大锅草”的局面,解决了管护问题;三是帮助农民种植高效

牧草4万hm 2,建牛羊圈舍2万间,使大面积草场得到恢复;四是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通过

发展节水灌溉,建设高效农业,引导农民种植错季蔬菜,解决了农民“花钱”问题,为大面积退耕还草奠定了基础。

312 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缓解对土地的依赖

注重扶持发展农村第二和第三产业,把荒漠化区或潜在荒漠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生产优势和商品优势,搞好产品深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减轻农民对土地的过分依赖,为沙漠化土地恢复和治理创造条件。

313 对生态脆弱区域进行人口环境容量评价

对敏感生态区域或生态脆弱地区,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人口环境容量评价研究,建立人口、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区域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区域最大人口承载量以及4

13              河 北 林 果 研 究           第18卷

生产发展方向,必要时可进行生态移民,以恢复自然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减轻人类生产、生活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

314 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为土地荒漠化整治服好务

在沙漠化土地整治过程中,应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使有限的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为改善生态环境和发展当地经济服好务,处理好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的关系。我国北方沙化区降水偏少,水资源相当紧缺。从总体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较高,进一步开源潜力不大。从长远计,应以节水为重点。在流域用水上,要上、中、下游统筹考虑,统一调配,限定上、中、下游各段的用水量,保证下游实现生态平衡的最低限度用水量;在地下水开采上,要进行科学规划论证,加强管理,慎重开采地下水,保证合理水位,避免过度开采地下水使浅层水位下降,造成土地沙化。引洪淤灌、拉沙造田是运用天然降水治理沙漠化的有效经验,应大力推广。发展节水灌溉,搞集约式生态农业,提高农民收入,为沙漠化土地整治创造条件是有效途径,应该坚

持。如沽源县二道渠乡西山坡村1998年以来,新建节水灌溉面积100hm 2,通过种植高效经济

作物,发展错季蔬菜,1999年全村实现总收入150万元,仅此一项人均增收2080元,群众已主动退耕还草16617hm 2

315 大力宣传,提高全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运用各种媒体,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要在各级学校成立学生自愿组织,通过举办各种活动,使他们从小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提高全民保护生态的自觉性。另一方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组织要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规范和约束人们肆意破坏环境的行为,为荒漠化土地治理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316 注重运用机制调动全社会参与荒漠化防治的积极性

在国家加大治理投入的基础上,本着明晰所有权,落实使用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的原则,通过承包、租赁、股份合作、拍卖等多种形式落实土地产权。一方面,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生态环境建设,增加融资渠道,加快治理速度;另一方面,治理成果归个人所有,增加了群众个人管护的积极性,解决了生态环境建设中治理成果难以长期巩固的难题。参考文献:

[1]朱震达,陈广庭.中国土地沙质荒漠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6.

[2]李定强,刘 平,吴志峰.可持续的土地管理概念与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前景[J ].水土保持研究,1999,6(2).

[3]朱显谟.黄土高原的形成与整治对策[J ].水土保持通报,1991,11(1).(编辑 杨华生)513 第4期        宋文新等:土地荒漠化及其防治对策        

文档

土地荒漠化及其防治对策

第18卷第4期河北林果研究Vol118No142003年12月HEBEIJOURNALOFFORESTRYANDORCHARDRESEARCHDec.2003文章编号:100724961(2003)0420311205土地荒漠化及其防治对策宋文新1,张建波2(1河北省,河北石家庄050053;2河北省水利厅,河北石家庄050011)摘要:列举了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及其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分析了影响其发生、发展的自然和人为因素,提出了沙漠化土地的治理对策。关键词:土地荒漠化;原因分析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