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
学习目标: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
学习过程:
一、考点说明
鉴赏散文的表现手法,是考试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之一。因为散文的表现手法很多样,在实际答题过程中学生往往拿不准,易丢分。因此,准确掌握这些手法至关重要。
知识卡片: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二、真题探究
考题: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题目。
天目山 张抗抗 听课记录
①去天目山,是心里积存已久的一个念想,不是为观光,是为了那些大树。几十年里,只要说到树,天目山就从父亲的眼神里巍然升起,他一遍遍说,假如你没去过天目山,根本不明白什么叫树。其实不全是为了树,我知道,是为了一个人。几十年来,若是提起他的名字,母亲的眼神就会倏然暗淡下去,她的双眼仿佛是海潮淹没的沙滩。她喃喃说,我要和你一起去。
②去天目山,于是变成一种夙愿和仪式,无论是为了树,还是为了人。
③只是,我没有想到,登天目山那一日,会遇上那样一场弥天大雾。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呼啸而过,远山近树忽而不见了。山中古老的禅源寺,隐匿在苍白的雾气里。下车寻路,林间的青石板小径如雨泼过似的,湿漉漉地腻滑,只几步便消失在浓烟样的水雾中。
④母亲默默地走在前面。白色的纱幕被她的脚步豁开一个缺口,影子穿过去,纱帘瞬间又闭合了。山路通往林深处,在那深不可测的绿巷中,我隐约看见了一排排树,昂然立于路旁。它们竟是那样的高大,浓密的云雾遮去了树梢,树尖伸到望不见尽头的天上去了;最令人惊叹的是树干之直,刀削般笔挺,像一根根气度轩昂的罗马石柱,支撑着绿屋的穹顶。褐色的树皮一片片如鳄鱼的鳞甲,已被千年的风霜锤磨成坚韧的岩石。
⑤他究竟倒在哪一棵树下了呢? 鲜血从他年轻的胸膛里流淌下来的时候,他或许就靠在了那棵大树的树干上。他依托了大树,所以牺牲的那一刻仍像树一样站立。龙爪般的树根至今还留着他的血迹,只是被蒙蒙的雾气暂时稀释了。
⑥那个无风无雨的春日,那些被父亲无数次赞颂和崇仰的天目山大树,就这样从漫山飘忽的浓雾中,和那个叫萧洪明的故人一起,若隐若现地走来。我看不清他的面孔,只听见他脚上沉重的铁链,一声声从森林尽头传来。我不知道他在匆匆离去前,是否还有心情观赏这些天目山的稀世大树。57年前的树叶早已零落成泥,但我清晰地看见他灼热的目光仍在枝条上缠绕。
⑦半个世纪过去了,如今我所见的,是被他熟读过的那些树。陡峭的石阶两旁,柳杉武士样雄伟,顺坡排列,阵势逼人。再抬眼,金钱松破雾而出,穿云摩天,傲气十足。若不是弥天大雾遮挡了视线,就可望见悬崖峭壁的林莽中那几百棵千年银杏。等到秋天,山谷里定是黄叶灿烂,一片金光四射。
⑧几十里山路,不是在走,是在仰望,瞻仰那些永远的树。当那一排声在冰冷的山谷里响起来的时候,惟有这些树,是沉默的目击者。后来那些离乱梦魇的岁月,仍是这些树,在荒野莽丛中陪伴他。他年轻的生命终止在27岁那个年纪,大树却已千年。
⑨母亲依然走在前面。从上山那一刻起,她的双目就被山峦雾气染得湿润。树林深处鸟鸣啁啾,声声如歌,让人想起遥远的青春季节:一群女生欢笑着从禅源寺的临时课堂上跑出来,手拉手围着寺前的老银杏树,雄壮的抗日军歌惊飞了树上的小鸟……待她几年后重回天目山,却是被押解着,一步步踩着前头他沉稳的脚印。直到今日,她一抬眼仍能看见他坦然的目光,如阳光下流淌的山涧小溪,从石缝里透出乌亮的光泽。
⑩母亲站住了,站在一棵柳杉树下。树身奇粗,三人合抱仅围大半圈,瘢痕累累,深藏的皱褶中写满沧桑。枝条上没有一片绿叶,惟有躯干依然屹立,像一尊古老的石像。在我的惊叹中,母亲说,这就是真正的大树王,现在它死了。五十多年前,我曾见过它活着的样子,树冠就像一把巨大的伞,整个开山老殿都被它遮住了。一阵山风袭来,雾气旋转着,雪花般从它粗糙的枯枝中穿过。刹那间,油绿的树叶似一树繁花,缀满了它坚韧的枝干,青枝摇曳,生机盎然,满山坡都是杉叶林涛的哗响。大树王在我的想象中复活,抑或说它从未死去。
⑾雾越发浓了,洇湿了母亲的头发。父亲说,他们已是第三次到天目山了,但没有人知道那个57年前被杀的者,究竟葬在哪里。我说,你找不到他,因为他已经变成了一棵树。
⑿世事变迁,惟有天目山的树,是永远的。为着他们那一代人的理想,半个世纪之后我们依旧对他们深怀敬意。然而,在缥缈的雾中我们似乎模糊了他们理想的内容。山民说,天目山东西两峰之巅,各有一池,池水清冽,冬夏不涸,颇似双目仰望苍穹,故得名“天目山”。我想象那清澈的池水,像是他在诘问苍穹。
⒀山林寂静,水气迷茫。雾中影影绰绰的大树无言,没有回声。
一、字词
二、梳理内容
1.天目山简介
素有“大树华盖闻九州”之誉的天目山,地处浙江省西北部临安市境内,距杭州84公里,在杭州至黄山黄金旅游线中段。主峰仙人顶海拔1506米。古名浮玉山,“天目”之名始于汉,有东西两峰,顶上各有一池,长年不枯,故名。
2.去天目山的目的是什么?文章中的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3.文意探究
《赤彤丹朱》是迄今为止张抗抗最重要的代表作,也是最好的长篇,与之相应的随笔《故事以外的故事》《红色变奏曲》《雾天目》也是她最有分量的随笔,只能是张抗抗才能写出的作品。以母亲的身世为主线,以烈士贾起的鲜血为底色,以父亲的浮沉为波澜,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赤彤丹朱》由于一位读者偶然的阅读,牵动亲人的寻找,让失踪多年的青年者贾起“50年以后,终于在干涸的血泊中,重新站了起来”,小说复活了真实的历史,引出了“故事以外的故事”。 “赤”、“彤”、“丹”、“朱”,碰撞冲突,奏响了“红色变奏曲”:“亮的暗下去,暗的亮起来;红极而发紫,红透而生疑,红衰而变黑,红退而无色,在那块似红非红的底板上,留下的是辨不清颜色的血迹与泪痕。”她对红色的重访、还原、剥离和解构,将自己与母亲合为一体,也和时代的命运合为一体。
天目山的弥天大雾暂时稀释了烈士的血迹,天目山的冲天大树永远存留了烈士的精神。陪同父母到天目山凭吊57年前牺牲的烈士,张抗抗的思考有了新的超越:“世事变迁,惟有西天目的森林,是永远的。为着他们那一代人关于自由平等的理想,半个世纪之后我们依旧对他深怀敬意。然而,无数生命和太多的鲜血,使理想的代价变得过于昂贵,缥缈的雾中我们甚至看不见理想的内容。抚摸着西天目的老树。我想也许只有这些大树,才真正拥有自由的空气和丰沛的雨露。”
第⑿段中写天目山得名的原因,实际的用途却是由情及理,将全文的思考引向深入:将烈士为理想而牺牲这一事件放到57年后现实背景下思考,反思当下,并表明自己的态度。现实是“我们似乎模糊了他们理想的内容”,这让烈士“诘问”,实际上是自己对这种“模糊”(遗忘先烈、淡忘历史)的责问与担忧。作者这种深刻的反思,又体现出对理想、信仰的坚守。
3.问题:从表现手法上,选择一个角度对第⑨段作赏析。
你的答案:
一、答案纠错:
1.错误答案展示
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烈士的坚毅不屈,表达了对烈士的崇敬之情。
2.错因分析
3.标准答案
解析:这段文字最突出的当然是:虚实结合、联想想象。比喻、对比、借景抒情等也有使用。解答的时候,先要概括作者使用的手法,再具体分析其是如何使用的,以及表达效果是什么。该段文字主要是表现母亲对青春岁月的追念,这从“声声如歌,让人想起遥远的青春季节”等描写中可以看出。而在母亲的追念中,突出了烈士的坚毅,文中写他的脚印“沉稳”,他的目光“坦然”——“他沉稳的脚印……坦然的目光,如阳光下流淌的山涧小溪,从石缝里透出乌亮的光泽”。
答案:虚实结合,将现实场景与历史回忆交织起来(由林中景色联想到战争岁月);并且欢快的场景与悲壮的场面形成对比,突出了萧洪明坚毅不屈的形象,表达了母亲对青春岁月的追念。
四、答题指导
这一类型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1直接问这段话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赏析划线的句子
3文中划线的句子好在哪里,有何作用?
一般的答题规范是:
①直接问表现手法的:手法+解析
②赏析划线的句子的:手法+解析+内容情感+语言特点
③划线句子好在哪里,作用:手法+内容+情感
鉴赏表达特色题,须从三方面建立起模式:
1、构建起关于表达特色(表达技巧、艺术表现)的知识网络系统模式。
如常见的描写技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每一方向下的任何一种手法技巧的辨认及表达效果,都应在头脑中建立并储存起来,同时要在实际练习中不断地加以强化,培养自己对“表达特色”敏锐的感知力。
2、把握思维模式
(1)从五个角度切入思考。
①修辞手法(优先);②表现手法(次之); ③表达方式(其次);④文章章法;⑤语言表达 (④⑤两个角度考查时,一般有明确的提示)。
(2)思考分析时的两个结合。
①解答任何表达特色题必须与文章的中心相结合。 没有纯客观的艺术技巧,任何艺术技巧都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
②解答表达特色题应该和语言相结合。
语言是文章的载体,不论是评价文章的主旨,还是鉴赏艺术技巧,都离不开对语言的体味、把玩、涵咏。否则,一切鉴赏都是空谈。
五.知识储备
散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有哪些?
| 表现手法 | 作用 | 备注及举例 | ||
| 象征 | 具有暗示的作用,运用象征能够引起读者联想,加深读者对文章情感和哲理的理解。形象含蓄,寓意深远,引发联想,感染力强 | 比喻系字句修辞 象征系篇章修辞 | ||
| 联想 | 联想和想象可以使文章写得具体、生动、形象. | 联想比较实在;想象比较虚幻.联想,想到就可以;想象要塑造具体形象. | ||
| 想象 | ||||
| 铺垫与照应 | 引出后文,曲径通幽.照应能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 |||
| 对比与对照 | 能够有力地显示事物的差异,突出事物的特点. | 1.对比,不分主次,彼此并重.衬托,主次分明,被衬托的事物是主体,是作者主要描述的人或事. 2.对比与衬托都是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而抑扬是对一个事物的两种态度. | ||
| 衬托或烘托 | 可以强调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增强语气,使意义明显. | |||
| 抑扬 | 突出强调作者肯定(先抑后扬)或否定(先扬后抑)的观点。在行文的反差中,突出事物,突出特点;强调语意,行文跌宕,曲折含蓄 | |||
| 借景抒情 融情于景 | 可以使情感的抒发含蓄蕴藉,意味悠长. | 文章主旨是景与人的相通处 | ||
| 托物言志 
 | 借物说理能够把不容易讲清楚的抽象道理深入浅出的说明,使道理说得生动而具体,更有说服力 | 如《我的空中楼阁》 | ||
| 夹叙夹议 
 | 夹叙夹议在写法上灵活多变,作者可以自由自在表情达意. “记叙”是 “议论”的基础, “议论”是 “记叙”的深化、升华,是文章的点睛之笔 | 如《灯下漫笔》 | ||
| 动静结合 | 是一种 “动”与 “静”之间的衬托,用 “动”衬 “静”,或用 “静”衬 “动” | 如《雨中登泰山》 | ||
| 渲染 | 营造氛围,情景相生,深化主题 | |||
| 类比 | 以浅寓深,以此类彼,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 |||
| 以小见大 | 小中见大,表现人、事 | |||
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艺术家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
另外,根据传统习惯和一定的社会习俗,选择人民群众熟知的象征物作为本体,也可表达一种特定的意蕴。如红色象征喜庆、白色象征哀悼、喜鹊象征吉祥、乌鸦象征厄运、鸽子象征和平,鸳鸯象征爱情等。运用象征这种艺术手法,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可使复杂深刻的事理浅显化、单一化,还可以延伸描写的内蕴、创造一种艺术意境,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象征可分为隐寓性象征和暗示性象征两种。象征不同于比喻,它比一般比喻所概括的内容更为深广,有的作品的艺术形象,甚至全用象征手法表现出来。
渲染:记叙文中,运用渲染这种表现手法,对文章中环境和人物着意描写、烘托,以加强气氛,深化主题。 渲染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例如,白乐天《琵琶行》(第二节)极尽笔墨之能事,通过对琵琶声及其富于变化的演奏的铺叙渲染,表现了音乐的高妙;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对春江月夜景色的渲染,流露出离愁,表达了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和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 一言以蔽之,渲染即对事物进行正面描写铺叙,追求笔墨酣畅,痛快淋漓。
类比是这样的一种推理,它把不同的两个(两类)对象进行比较,根据两个(两类)对象在一系列属性上的相似,而且已知其中一个对象还具有其他的属性,由此推出另一个对象也具有相似的其他属性的结论。
六、考点直练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从阿尔卑斯山归来 [法] 都德 听课记录
在普鲁文斯省,当天气温暖起来时,把家畜送到阿尔卑斯山里去已经习惯了。畜生和人在那里要过五六个月,夜间便睡在露天底下高齐腰际的草里;随后,当秋天最初战栗的时候,他们又下山回到农庄上来,重在被迷迭香的花薰香了的灰色的小山上过着单调的牧羊生活……
昨天晚上羊群回来了。从早上起,大门便敞开的等待着;羊圈里铺了新鲜的干草。
不时地,人们重复着说:“现在,他们已经到艾杰尔了;现在,已经到巴位都了。”
近黄昏的时候,突然间,一声大叫:“他们到那儿啦!”而在那边,在远处,我们看见羊群在尘土腾起的光辉里前进着。整个的路好像在跟着羊群一起蠕动。老公羊走在最前面,角往前伸着,现出凶野的神气;在它们后面,是羊群的主要部分,有点疲倦了的母亲们,偎挤在腿间的乳儿;篮子里驮着新生的小羊羔一边走一边摇晃着的,头上戴着红绒球的骡子;再后边,是全身津在汗里,舌头伸到地上的狗;走在最后面的,是两个高大的裹在褐色毛布外套里的牧羊的家伙,他们的外套像袈裟一样,一直拖到脚后跟。
所有这一切,在我们面前快乐地排成行列,带着一阵急雨般的践踏声涌进了大门。
那时院子里是怎样的啊!金绿两色相间的大孔雀,戴着绢绒般的冠,从它们的栖木上认出了来者,并用一种惊人的号筒般的鸣叫迎接它们。
沉睡着的鸡窝突然被惊醒了,所有的都站了起来:鸽子,鸭子,火鸡,竹鸡。整个家畜场像是疯狂了一般,母鸡们谈着要玩一整夜……好像是每一只羊在它的沾染着阿尔卑斯草的芬芳的毛里,带回一种使人沉醉、使人舞蹈的田野的活跃气氛似的。
在这样的骚动中间,羊群各自找到了自己的住所。没有比这样的安置看来更可爱了。
老公羊看到了它们的食槽,感动得流出了眼泪。那些在旅途中生出来而还从未看见过农庄的羊羔和极小的羔儿,惊奇地看着它们的四周。但是最动人的是那些狗,那些忠于职务的牧羊人的狗。它们跟在羊群后面十分忙碌,在农庄上就只看到它们。
守夜的狗在它的窝里唤它们回来是徒劳的;井边盛满了新鲜水的水桶向它们做手势也全无用处;羊群进来以前,在粗大的门闩把小栅栏门关了以前,在牧羊人到低矮的小屋里坐在桌子周围以前,它们是什么也不要看,什么也不要听的。
而在这时候,它们才仅仅同意进到群狗的窝里去。在那儿,它们一边舐阒它们的菜汤桶,一边同它们农庄上的同伴们谈论着它们在山里所做的事情:在那个可怕的地方,有狼,有洋溢着露珠的大朵的毛地黄……
问题: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情景?请结合有关具体描写,简要分析。
答案:
浅析《从阿尔卑斯山归来》的艺术表现手法
《从阿尔卑斯山归来》,散文描绘了一幅朴实而温馨的乡村风俗画——秋天牧归图。作者以羊群归家的独特视角真实地再现了生命归家的共同感受,展现了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生命亲密无间、和谐共处的动人情景。《从阿尔卑斯山归来》突破了单纯表现思家怀乡主题的窠臼,它还是一首淳美亲情与和谐生命的赞歌,富有深厚的人文底蕴。作者摒弃了“事(景)——情——理”那种散文写作的套路,通篇没有一句抒情与议论,而是简略描绘了羊群回归、家禽迎归两幅生动感人的速写画面,让读者自己去品读、去感受。
一、令人难忘的传神的细节描写
《从阿尔卑斯山归来》成功地运用了细节描写。如写羊群归家后的欢乐时,写到大孔雀的羽毛是“金绿两色相间”、冠是“娟绒般的”;老公羊是“走在最前边,角往前伸着,露出凶野的神气”;而那些“乳儿”则“偎挤”在疲倦了的母牛的腿间;母鸡们是“全站了起来,疯狂了一般谈论着要玩一整夜”;还有忠实的牧羊犬和驮着“新生的小羊羔”的骡子以及守夜的狗……作者在写这些事物时,都只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细部特征简笔勾勒,使羊群归家的群像得以简洁而传神的表现。
二、让人忍俊不禁的人格化描写
所谓人格化,就是把无生命的事物当作有生命的事物来描写,赋予无生命之物以思想、感情、动作等。在《从阿尔卑斯山归来》一文中,大量的人格化描写让读者常常忍俊不禁---大孔雀高兴地用惊人的号筒般的鸣叫迎接羊儿归来;母鸡们兴奋地谈论着要玩一整夜;牧羊犬们一直到主人忙完,“才仅仅同意到群狗的窝里去,一边舔着它们的菜汤桶,一边同庄上的同伴谈论着它们在山里所做的事情”;“老公牛看到它们的食槽,感动得流出了眼泪”……这样描写,不仅把期盼回家和回家后亲切温馨、和谐相处、亲密交流的场景表现了出来,也把从动物与动物的亲密关系到动物与家园的亲密关系再到动物与人之的亲密关系,层层递进地表现了出来,从而也使文章的内涵逐步深化。
总之,《从阿尔卑斯山归来》,作者用传神的细节描写和逼真的人格化描写,很好突出了“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共处 ”的主题。
答案:①细节描写。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欢乐时写到了大孔雀、母鸡、老公羊、羊羔等,作者都只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细部特征简笔勾勒,使羊群归家的群像得以简洁而传神的表现。
②拟人化的描写。本文把羊、狗、鸡等都人格化了,如写羊儿回家后,大孔雀高兴地用惊人的号筒般的鸣叫迎接羊儿的归来,母鸡们兴奋地谈着要玩一整夜。这样描写给人以亲切温馨的感受,洋溢着朴实动人的生活气息,使文章更具有生动活泼的情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