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一、城市的特征
概念:是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
范围:房屋的集合体与居住地相关的生活设施
分类:乡村和城市
2.城市:
概念:具有一定规模的非农业人口聚居的场所
地位:一定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
特征:A密集:人口、建筑、产业、活动高度密集 和 交通、信息、资金文化密集
B 产业结构 乡村:第一产业占优势 城市:第二三产业占优势
C 高效率和高效益
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交通便捷、通信便捷、管理水平较高、现代科学技术、先进工艺装备、高科技人才、技术熟练工人
D 多功能和动态性
城市辐射带动周围区域、城市要与外界城市和区域进行广泛交流、受自然社会经济人口等方面的制约
二、城市的形成
1.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原因:人口的集聚.和生产力的发展
3.源地:埃及、印度、和中国等文明古国
4.职能:行政职能、商贸职能
5.封建社会:出现许多大城市
6.资本主义产业:城市成为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集聚空间
三、城市的发展
1.发展 A.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功能增强、城市在国家和地区中的社会经济地位提高
B.内涵提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对于地区的辐射带动功能加强
2.动力:经济增长 前期:集聚趋势
后期:扩散趋势
3.我国城市的发展
历史:久远
A,时间尺度 近十多年来:城市化速度加快
目前:城市化水平低
东部:城市发展迅速
中心城市发展较快
B.空间尺度 中西部
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滞后
C.规划:21世纪前20年城市化水平持续提升
第二节 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基本概念
A.概念:人口和产业扩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B.影响因素:社会经济发展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C.表现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1.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
时间 | 阶段 | 原因 |
19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 | 城市化 | 人口向城市中心集聚 |
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 | 郊区城市化 | 由于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加上私家车的迅速发展,人口开始移往郊区,随之,商业服务部门、工厂等移往郊区 |
20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 | 逆城市化 | 人口往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中心城市人口减少 |
20世纪80年代以后 | 再城市化 | 积极开发中心衰落区,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吸引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居住,市区人口再度增长 |
A.时间20世纪初期,出现逆城市化现象;20世纪后期,逆城市化加剧
B.原因:市区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用地紧张;人民生活质量下降
C.表现:由城市中心向郊区和乡村迁移、扩散
三、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1.概况:经济落后;城市化水平低
2.差异:
含义:城市化水平超过了本国的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
A.过度城市化
举例:南美国家
含义:城市化进程落后于一国的工业化进程和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
B.滞后城市化 举例:印度、印度尼西亚
四、我国的城市化
1.历程:1949年---城市化水平超过了本国的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
建国初期---城市人口增长缓慢;20世纪60-70年代-----城市人口增长缓慢;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人口快速增长
2.差异:
经济发达
城市化水平高
A东部 近10多年来进程显著加快
长江三角洲
三大城市密集区 珠江三角洲
环渤海地区
B.西部 发展滞后;城市化水平低
结合中国的国情实际
充分考虑到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3.建设原则: 妥善处理好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关系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城市环境问题
一、城市环境问题
1.原因:城市是产业活动高度集中的区域。长时期和高强度的产业活动,使城市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
2.表现:人口过度密集;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低价昂贵;犯罪率较高;人均居住用地和生态环境绿地大幅度减少
二、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城市环境问题的表现:城市交通阻塞
市中心区空气质量较差
酸雨危害较重
城市绿地率偏低
居住环境脏、乱、差
2.模式:“生态城市”
借鉴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经验与教训
3.途径 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战略
不仅注重城市的数量和规模,更要强调城市的内在质量
第二章 城乡分布
第一节 乡村聚落与集市的分布特征
一、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
1.基本概念:A.乡村是包括农村居民点、农业用地和相关设施在内的广大农村地域,其中农村居民点称为乡村聚落。
B.集是指乡村地区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商品交易的场所。
2.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
密集型乡村聚落 | 分散型乡村聚落 | 半聚集型乡村聚落 | |
规模 | 较 大 | 较小 | 不 大 |
分布 | 人口稠密的旱作农业区 | 地形复杂或他特殊的生产类型的地区(如水稻生产地区) | 山区或沿交通线(陆路或水道) |
住房排列 | 杂乱无章 | 松散 | 较为松散 |
1.总体分布特征: 好:乡村聚落多
A.自然条件
差:乡村聚落少
平原、盆地:多
B.地貌形态
山地、高原:少
温暖湿润:多
C.气候条件:
酷寒炎热或干旱缺水:少
临近水源所在地
多分布在地形较为平坦,气候、土壤、植被条件较好的地方
2.乡村聚落分布特点: 临近交通运输便利的地方
靠近集市、宗教活动地等
3.乡村聚落的各种影响因素
A.地形:地形崎岖的地方,农户多在自家农田附近建设住宅,使山区的乡村呈现半集聚型或分散型的特征,村落的规模也比较小
B.气候:气候条件严酷的地方,乡村聚落的分布具有稀疏的特征
C.水文:水源不多,人们会向水源地集聚,村落较大,农舍密集;多水或易发水灾地区,村落采取避水方式,高处建村或形成水上村落
D.生产方式:牧民逐水草而居,房屋如蒙古包、毡房等可拆除,形成活动性乡村聚落
E.交通运输:比较大的乡村聚落,有许多是靠近交通干线的
F.商业贸易:不少乡村聚落因地方性商贸活动而形成和发展
G.另外在宗教活动地、旅游地或家族祠堂所在地,有助于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4.乡村集市的分布特征
A.多分布在人口比较多的地方
B.靠近交通运输便利的地方
C.靠近地方驻地
D.靠近寺庙、道观等宗教场所
F.与风俗民情有关
三、乡村聚落的景观特色
特征 | |
欧洲西部 | 以一户为中心,建有围墙,开阔的中庭四周分布着住房、畜舍、仓库等,围墙外则是牧场、果园和农田等,形成独家村或散村 |
西欧东南部 | 大多为不设围墙,相对开放的集村,多数村落中心有教堂和集会的广场,围绕广场形成块村、街村和集村的景观 |
干旱地区 | 如阿拉伯的传统村落,大多位于河流和泉水附近,以清真寺为核心,形成比较大的广场。广场周围的房屋相对密集,多为石造和土筑的房屋 |
中国 | 大多数农村居民都建起了砖瓦房和楼房,房前有庭院,房后为菜地或果园 |
一、城市空间形态与景观特色
1.概念:是城市总体布局形式和分布密度的反映
2.分类 简单集中式
集中形态: 复杂集中式
平面形态
一城一区形态
分散形式 分散成组形态
城镇组群形态
大城市群和城市带
立体形态
3.集中形态特征
A.简单集中式:常表现为主城区与工业区的连片组合(不排除其间的绿化隔离带或公园等),一般污染较少的轻工业靠近主城区,污染严重的重工业远离生活区。
B.复杂集中式:主城区与工业区相互依托,市中心区为周围生活区和工业区提供必要服务,城市的功能分区和交通组织比较复杂
4.分散形态特征
城市建成区在空间上的不连续分布,城市各组成部分分散布置在城市用地规划范围之内,但其间具有明显的内在联系。
二、影响城镇分布的主要因素(举例)
影响因素 | 实例 |
沿河、沿湖、沿海地区 | 上海、武汉、宜宾、赣州 |
交通运输枢纽 | 株洲、石家庄、宝鸡、蚌埠 |
历史文化圣地 | 曲阜、西安 |
旅游地 | 黄山、桂林 |
边境口岸 | 绥芬河、二连浩特 |
矿产资源分布区 | 大庆、攀枝花、阿伯丁 |
城镇体系: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由不同等级、不同职能、相互联系密切的城镇体系所组成的城镇集合体。
一、中心地理论及其应用
1.中心地理论的主要内容:
①城镇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在理想的均质平原上表现得相当突出。城镇空间分布主要受制于商业因素、行政因素和交通因素。
②从中心地对周围地区的服务范围来看,距离最近,最便于提供货物和服务的地点,应位于圆形商业地区的中心地。为了避免相邻中心地服务范围的重叠交叉,应将中的第圆周体系,转变为六边形体系
供应
2.中心地体系的三种模型 行政
交通
3.应用:整个英格兰和威尔士聚落的等级体系的划分,中国成都平原圩集的空间分布
4.中心地级别与数量、距离的关系及影响因素
级 别 | 数 量 | 相隔距离 | 影响因素 |
低 级 | 多 | 近 | 商业因素、行政因素和交通因素 |
高 级 | 少 | 远 |
1.城镇的合理布局 自然环境条件
A.综合考虑的因素 现有产业基础
交通运输状况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B.合理布局的原则:既要使大中小城市数量比例协调,规模有序分布,又要能发挥地区比较优势,以高级中心城市带动较低级城镇,同时促进周围乡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2.城镇的协调发展:一个范围较大地区,城镇在规模和职能上存在差异。因此在发挥大城市核心带动的同时,要协调有关的中小城镇共同发展。
3.城镇景观特色与传统文化的保护
A.城市历史文化特点:独特性和不可再生性
B.世界各国城市发展方向:弘扬城市特色,珍惜城市遗产,提升城市品位,正确处理新城建设与老城保护的关系
第三章 城乡规划
第一节 城乡规划概述
一、城乡规划的概念与类型
1.城乡规划的概念:是对今后一定时期内,城市与乡村的社会经济发展、土地利用、各种建设项目等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管理措施。
2.核心内容:城市与乡村功能区的科学组织和土地的合理利用
城乡总体规划:A近期规划:一般以5年为一期
按编制过程 B远期规划:一般以20年为一期
3.城乡规划的分类 城乡详细规划:A控制性规划 B 修建性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
按规划对象 小城镇规划
4.城市规划的具体顺序
确定城市的性质
预测城市人口,确定城市规模
安排城市土地利用,确定空间结构规划图
部署和安排城市各项建设
二、城乡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城乡建设的核心问题: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城乡规划的主要原则和基本方法
一、城乡规划中的土地利用
1.城乡用地分类
一级类 | 农用地 | 建设用地 | 未利用地 |
二级类 | 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其他农用地 | 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公共建筑用地、住宅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利设施用地、特殊用地 | 未利用土地、其他用地 |
2.城乡土地利用 乡村土地利用
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
二、城乡规划中的功能分区
1.类型: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市政用地、绿地等
2.主要功能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而文教区、行政区等在中小城市不明显
3.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
分区的成因 | 影响 | 举例 |
历史因素 | 早期土地利用有深远影响 | 上海现代化中心商务区是外滩和陆家嘴 |
昔日土地利用也可能完全改变 | 西方国家有些大城市中心边缘住宅成贫民区 | |
经济因素 | 交通通达度 | 市中心通达度好,租金最高;主要公路两旁和公路交汇处,租金较高;远离公路,租金较低 |
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 距离市中心远近对商业区的影响最大,对住宅区的影响次之,对工业区的影响最小 | |
社会因素 | 收入是不同级别住宅区的常见原因 | 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的形成 |
知名度可以提高身份与地位,是一种强大的集聚力量 | 美国的好莱坞 | |
种族或宗教信仰可以形成聚居区 | 北美和欧洲的唐人街和黑人社区 | |
行政因素 | 采取行政手段制定和城市规划,干预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 | 新兴工业区的建设 |
B各功能区的配套设施应分级设置,充分考虑从人们使用的便利
4.划分功能区的原则 性、资源利用的有效性来均衡布局
C各功能区之间既要保持便利联系,又要避免相互干扰
D功能区的空间组合还应考虑城市景观与形象的需要
第三节 城镇总体布局
一、工业布局
1.工业布局的一般原则
A.较大的工业区应布局与城市的外围,且与城市保持一定距离。
B.较小的工业企业,且污染程度比较低的,在保证对城市环境不会造成显著污染的前提下,可布局在城区边缘。
C.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应设立绿化隔离带,带宽视情况而定。
2.污染工业的区位选择
污染类型 | 布局要点 | 部门举例 |
空气污染 | 工厂设置在居民区的下风地带或常年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 | 水泥厂、化工厂、发电厂、钢铁厂 |
水体污染 | 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 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皮革厂 |
固体废弃物 | 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 发电厂、钢铁厂 |
自然因素
原料:临近某原料产地,原料充足──原料指向型工业
能源:临近某能源产地(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能源充足──动力指向型
土地:土地平坦开阔,利于建厂
水源:临近河流、湖泊或降水多,水源充足
.经济因素
市场:人口稠密或人口密集,市场广阔(对市场指向工业更明显)
交通:临海或海港、临河湖或河流交汇处、临铁路、高速公路或航空港,交通便利
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密集型工业
技术:科教发达或临近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劳动力素质高──技术密集型
农业基础:临近商品粮基地或农业产区,农业基础雄厚或农业发达
.社会因素
国家:国家的扶持、鼓励,国家变化(如解决就业的工厂设在不盈利的区位;为缩小经济差距进行的西部大开发等)
国防安全:某时期国防需要
个人行为(或偏好):如海外华人、华侨的投资
工业惯性:考虑搬迁费用或的影响或出于对当地经济的考虑等
.环境因素
风向:严重污染大气的工厂,应该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口地带,或者在主导风向的垂直的郊外选择厂址,或布置在当地最小风频的风向的上风地带
水源:有废水排放的工厂应布局在远离水源地或远离河流上游区;自来水厂布局在居民区的水源地上游或河流上游地区
距离居民区、农田的远近:占地面积小无污染的工业,布局在城区;用地规模较大、污染较轻的工业可布局在城市的边缘或近郊地区;严重污染难以治理的大型企业,宜布局在远离市区的远郊或郊外
生态环境:工业布局应远离生态环境脆弱地区
二、农业布局
1.农业布局的一般原则
A.经济效益比较高、难以长途运输的农产品、保鲜要求高的农产品多布局于近郊:奶牛场、禽蛋生产、鲜花种植、和时令蔬菜。
B.一般性大田作物则布局在远郊:大田蔬菜、水果、苗木和传统畜牧业等。
2.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影响因素 | 对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
气候 | 热量、光照、降水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 |
水源 | 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的干旱地区,灌溉水源水源是决定性因素 |
地形 | 不同的地形区(坡度、高度),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 |
土壤 | 不同的土壤种类,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 |
市场需求 | 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
交通运输 | 主要影响商品农业的区位,如园艺、乳畜业等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
国家 | 世界各国的农业都受到国家以及干预手段的影响 |
1.自然因素
地形:由地图判读出:地形为平原或三角洲,或地势低平或地形平坦开阔
数量:地广人稀土地广阔,土地租金低
气候:由地图判读出:是×气候,(雨热同期、光热水组合好,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水源:临近水源(河流或冰川融水区),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土壤:是×土壤,土壤肥沃深厚或土壤较肥沃
2.人文因素
市场:该地区人口稠密或工矿业发达或城市较多,市场广阔(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交通:临近河或湖,水陆(海陆)交通便利或河流交汇处,内河航运发达(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国家的支持(扶持、鼓励)
科技:科技水平高或科技发达
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劳动力工资低
工业基础:工业发达,工业基础雄厚
3.自然对农业的不利的区位因素
洪涝、干旱、台风、春季低温、寒潮等气象灾害;热量、光照、水源、土壤肥力等不足,酸碱度偏高
三、城市对外交通运输布局
1.城市对外交通方式:公路、铁路、水运、空运
2.不同对外交通运输方式的布局原则:
A.铁路:应选择在不易被山洪、雨雪、沙土淹没的地段;
应尽量避免分割城市或穿越市中心区,以免影响城市发展;
客运站要与居住区和市中心有便捷的交通联系;
与居民生活关系不大的铁路设施,如编组站,货场等应远离居住区。
B.港口:要有足够的岸线和陆上用地;
港口区其他类型用地保持一定距离,以留有发展余地;
客运码头应尽可能靠近居民区,或接近车站;
货运码头与城市仓储区应相聚不远。
C.机场:占地面积大,应布局于远郊;
地形要平坦开阔,坡度适当,以利于排水;
地质条件好,地基稳定;
与城市距离适当;
交通联系便利;
跑道延伸方向与当地盛行风向一致。
D.公路:根据公路的等级、城市的性质和规模等因素来决定,同时要考虑交通流量。
3.知识点延伸-----交通运输网中点的区位因素分析
(一)港口的区位
1.自然条件
水域条件(航行条件):等深线密──江阔水深,空间大,便于航行和停泊
港湾:避风浪
陆域条件(筑港条件):平原或三角洲──地形平坦,坡度适当,地质稳定,抛锚空间大
2.社会经济条件
经济腹地:(港口服务的区域)经济发达,辐射范围大,客货集散量大(影响港口的兴衰)
城市依托:单一大城市或某个城市群为依托,为港口提供人、财、物的优势国家:支持,如自由贸易港,对外开放港
(二)汽车站的区位
汽车站区位选择的总原则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方便旅客,即:①路宽,与市内外交通联系方便;②地形平坦面积较大;③工程量。
(三)航空港的区位
1.自然条件
地形:平坦开阔、坡度适当,保证排水
地质:有良好的地质条件,地基要稳,坚实
气候:少云雾、大风、暴雨天气日数
2.社会经济因素
交通:要与市内有便利的交通联系
经济:要建在经济发达的地区
四、城市道路网布局
A.地形平坦的城市:多采用方格棋盘式
B.欧洲的大城市:环形放射式道路系统------巴黎、伦敦、慕尼黑、莫斯科
C.受自然环境条件影响比较大的城市:自由式道路系统----重庆
D.我国许多大中城市:混合式道路系统 -----合肥
城市道路网布局形式比较
布局形式 | 特点 | 优点 | 缺点 |
方格式 | 布局方便,便于组织交通 | 避免中心交通拥堵 | 对角线交通不便,中心地出行不便 |
放射式 | 从中心向各方向延伸,适于各种地形 | 中心地出行方便 | 大量交通引入市中心,易使交通拥堵 |
环形放射式 | 既有环形道路,又有放射道路 | 既利于中心地出行,又可缓解中心交通拥堵状况 | |
自由式 | 无一定格式,因地而异 |
市场最优:城市几何中心,商业活动范围大── 一般以零售为主
交通最优:市区环路或高速公路边缘或街角处,交通便利── 一般以批发为主
商业小区:便民最优──建在居民住宅区内,由多种营业点组成
消费人群:多
六、文化设施的布局
1.考虑合理性和有效性
2.方便居民的使用和提供更多的选择性。
第四章 城乡建设与生活环境
第一节 人居环境
一、天人合一的人居环境
1.概念:指人类聚居生活的地表空间及与人类生活活动密切相关的环境因素的总和。
2.人居环境的构成: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和支撑系统。
3.人居环境评价的基本内容:城市人居硬件环境和人居软件环境评价。
4.健康人居环境的标准:是良好的城市人居软环境与硬环境的有机结合,死可持续的人居环境。
二、房地产开发的地理区位因素
1.自然地理区位:指房地产项目与有关自然要素的空间关系,生态环境好的地方房地产价格高,工业污染和城市污染严重的地方房地产价格低。
2.社会经济文化区位:指房地产项目与有关人文要素和条件的空间关系。城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状况,城市的繁荣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对于房地产的价格和销售都有重要影响。
3.交通区位:指房地产项目与交通线路、战场设施、客货流等的空间关系。交通便利低地方房价一般较高,交通不便、位置偏僻的地方房价一般较低。
三、住宅区的构成与居住地的选择
1.住宅区的概念:城市中在空间上相对的各种生活居住用地的统称。
2.住宅区的用地构成: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公共绿地
第二节 商业布局与居民生活
一、商业中心等级体系与居民生活
等级 | 位置 | 特点 |
中心商务区 | 城市核心地带 | ①商业活动的高度密集②交通便捷 ③人口流量大④人口昼夜差别大 ⑤所在地区地租高,建筑物以高层建筑为主 |
商业带或商业街 | 市中心区的交通干道上 | ①经营商品丰富,名品众多②交通便利 ③客流量大④服务范围广,职能齐全 |
区级商业中心 | 市内各区通达性较好的地方 | ①提供中等档次但购买频率高的商品 ②服务对象为本区居民 |
小区级商业中心 | 小区内(较大的居住小区) | ①服务范围和规模较小 ②主要提供中低档消费品,满足居民的日常消费需求 |
邻里购物中心 | 居住小区内 | ①商业中心体系的最基层 ②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的商品 |
零售业 | 批发业 | |
服务对象 | 最终消费者 | 生产者或转卖者 |
布局要求 | 点多面广、广泛分布于城乡地区,但以城市繁华地段、人口密集地区、交通便利之处相对集中 | 生产地批发要求接近生产厂家 消费地批发要求则因运输方式、批发对象、商品特性而不同 |
类型 | 商业区、商业街、商业点 | 生产地批发、消费地批发 |
一、城市交通类型
1.概念:指城市内部以及城市与外部的各种交通活动。
2.特点:综合性、动态性、混合性
3.城市交通的理想标准:安全、高效、舒适、经济、选择性好
二、城市交通网络
1.构成:城市道路、车辆、人员、环境等构成的复合系统
2.作用:确保人流和物流的不断流动和城市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
三、城市交通的合理组织与居民生活
1.城市居民出行方式:通勤铁路、公共汽车、有轨(无轨)电车、轮渡、单位通勤车、私人小汽车、出租车、摩托车、自行车和步行
2.影响因素:经济收入、家庭状况、出行时间、个人交通工具拥有状况等
3.现代城市交通的特点:高效、动态、开放、合理组织基本要求
第四节 城市文化设施布局与居民生活
一、文化设施的类型
1.文化娱乐设施:包括电视、广播、电影院、歌舞厅、音乐厅、艺术馆、俱乐部等
2.教育科研设施:包括各级各类学校、书店、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以及出版社、印刷厂等
3.体育卫生设施:包括各种哦个体育场馆、健身房、医院、保健站、疾病防治中心等
二、文化设施布局与居民生活
1.学校布局与居民生活
2.城市广场与居民生活
3.体育设施与居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