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苏州大学2020—2021学年第1学期《中国文学史》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02:34:31
文档

苏州大学2020—2021学年第1学期《中国文学史》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苏州大学2020-2021学年第1学期《中国文学史》考试试卷(A卷)考试范围:《中国文学史》;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院/系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评卷人得分一、名词解释(共4题,每题5分,共20分)1.江西诗派2.《吴越春秋》3.古诗十九首(北京语言大学2010年研;北京师范大学2010
推荐度:
导读苏州大学2020-2021学年第1学期《中国文学史》考试试卷(A卷)考试范围:《中国文学史》;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院/系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评卷人得分一、名词解释(共4题,每题5分,共20分)1.江西诗派2.《吴越春秋》3.古诗十九首(北京语言大学2010年研;北京师范大学2010
苏州大学2020-2021学年第1学期

《中国文学史》考试试卷(A卷)

考试范围:《中国文学史》;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院/系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题号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评卷人得分
一、名词解释(共4题,每题5分,共20分)

1.江西诗派

2.《吴越春秋》

3.古诗十九首(北京语言大学2010年研;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研)

4.世说新语

评卷人得分
二、填空题(共5题,每题4分,共20分)

1.文学史上的“元嘉三大家”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位作家。

2.________,松柏有本性。

3.___________,近来湖面亦收租。

4.“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出自曹植的________。

5.“文章四友”指初唐诗人李峤、崔融、苏味道和________。 

评卷人得分
三、简答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

1.为什么说屈原在《离骚》中是自拟弃妇而抒情?

2.班固《汉书》称司马迁“是非颇谬于圣人”,如何看待这一评价?

评卷人得分
四、论述题(共2题,每题20分,共40分)

1.关于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阶段论述。

2.略论《离骚》之“求女”及其影响。

苏州大学2020-2021学年第1学期

《中国文学史》考试试卷(A卷)

【参】

一、名词解释(共4题,每题5分,共20分)

1.江西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北宋后期,黄庭坚在诗坛上影响很大,追随和效法黄庭坚的诗人颇多,逐渐形成以黄庭坚为中心的诗歌流派。

江西诗派成员多数学杜甫,方回在宋末,杜甫又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强调“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崇尚瘦硬奇拗的诗风,追求字字有出处。在创作实践中,诗派“以故为新”,重要作家的诗作风格迥异,自成一体,成为宋代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

江西诗派的崛起是诗坛上最重要的文学现象,它的影响遍及整个南宋诗坛。江西诗派自身的演变同时也代表着北宋诗风向南宋诗风的转变,江西诗派是宋诗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到了南宋,江西诗派的影响更遍及于整个诗坛,杨万里、陆游、姜夔等著名诗人都曾在艺术上受到江西诗派的熏陶。江西诗派的影响在宋代以后也不绝如缕。

解析:江西诗派是宋代一个颇有名气的诗歌流派,对后世的诗歌理论有很大的影响,也是历年一个非常常见的考点,作为考生应该重点掌握。主要内容是“一祖三宗”的提法与黄庭坚的诗歌理论。

2.《吴越春秋》是成书于东汉的一部历史散文,赵晔撰。其书今存十卷,主要叙述吴越争霸的故事,前五卷以吴为主,后五卷以越为主。《吴越春秋》在体例上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史书的特点,是历史演义小说的雏形。全书所叙重要事件都明确标示年代,但实际并不准确,多有讹误。《吴越春秋》叙事完整,全书以吴越争霸为主线,具体到各章又都有自己的重点,保持相对性;各章之间前后贯通,一脉相承,讲述的故事具有连续性。

3.《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末期的古诗组诗名。南朝萧统从无名氏《古诗》中选录了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的。这些诗反映了汉末中下层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它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古诗十九首》多写夫妻朋友的离情别绪和下层文人怀才不遇、穷愁潦倒的各种忧愤之情。许多诗篇以其情景交融、物我两化的笔法,构成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艺术上,语言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刘勰在《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作家在诗文中表现对人的生命、命运及价值的重新发现、思索和追求,诗文的日趋整饬华美,预示着一个文学自觉时代的即将到来。

4.《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宋时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而成。全书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主要记述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世说新语》善用作比较、比喻、夸张、与描绘的文学技巧,不仅使它保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为全书增添了无限光彩。《世说新语》除了有文学欣赏的价值外,人物事迹、文学典故等也多为后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对后来笔记影响尤其之大,其中有不少故事成了诗词中常用的典故。

二、填空题(共5题,每题4分,共20分)

1.谢灵运,颜延之,鲍照

解析:元嘉三大家是指南朝时期活跃在文坛的三位诗人:谢灵运、颜延之、鲍照,他们在注重描绘山川景物、讲究词藻的华丽和对仗的工整方面有相互类似之处,元嘉是刘宋文帝的年号。

2.岂不罹凝寒

解析:出自刘桢的《赠从弟》(其二)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刘桢的赠答诗中,最著名的是《赠人弟》三首。三首诗分别用苹藻、松树、凤凰比喻坚贞高洁的性格,既是对其从弟的赞美,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其中第二首最佳,写得豪迈凌厉,颇有“挺立自持”、“高风跨俗”气概。

面对的社会,遭遇坎坷的人生,刘桢更多地是表现个人愤慨不平的情感,因此他的作品中总是充盈着慷慨磊落之气。正如他自己所说,风霜逼迫愈严,愈能体现松柏坚贞挺拔的本性。这种精神和气骨造就了刘桢诗歌俊逸而奇丽的风格。这里用“松柏有本性”,实际上是一种“比德”之说。所谓“比德”就是用自然界的事物来比喻人的道德境界,从而进一步唤起人们的人格境界的自我提升。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喜欢用松、竹、梅、菊来比喻人格。在这里,刘桢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号召人们处于乱世的时候要有一种坚定的人格追求。

3.无力买田聊种水

解析:原句出自《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园诗。诗歌描写了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摘录如下:

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

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

4.《白马篇》

解析:曹植《白马篇》: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5.杜审言

解析:“文章四友”指初唐诗人李峤、崔融、苏味道、杜审言。《新唐书·杜审言传》:“(审言)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为文章四友。世号‘崔、李、苏、杜’。”

三、简答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一首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屈原在《离骚》中是自拟弃妇而抒情的原因表现为:

(1)“美人”、“香草”两类意象的运用

《离骚》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两类意象:美人、香草。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前者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后者如“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因此屈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自拟弃妇而抒情的,所以全诗在情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

(2)以夫妇喻君臣不仅形象生动、深契情境,更符合中国传统的思维习惯

早在西周春秋时代发展起来的阴阳五行观念里,就把君和夫、臣和妇放在同样的位置,这一观念可能影响了屈原的创作。《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香草作为一种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

总之,《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

2.

东汉班固站在正统立场上对司马迁的思想倾向予以批评,但又肯定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他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说:“又其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言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然自刘向、杨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才,服其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所谓“是非谬于圣人”恰恰说明司马迁能够思考,不不以统治者的是非标准为取舍,而以“实录”,则是对司马迁的最高、最中肯的褒扬。司马迁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写成一部实录式的作品,为后代史学家、文学家树立了不朽的典范。

(1)司马迁在《史记》中表现了鲜明的爱憎,寄托了自己的理想。他热情歌颂胸怀大志、在历史上建立不朽功绩、垂名于后世的人,表彰刚正不阿、坚贞高洁、正道直行、有美好品德的人,他也张扬那些仁厚爱人、礼贤下士、虚心纳谏的当权者。与词同时,他无情地暴露和批判那些残暴、自私、虚伪、愚妄的人,特别是具有上述特征的形形色色的统治者及其帮凶。

(2)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司马迁在对笔下的人物进行褒贬的时候,能够不囿于传统观念,不以统治者的是非标准为标准,而是敢于思考,独抒己见。例如游侠这种人,在汉代收到朝廷的和打击,因为他们凭借自己的力量在社会上结交同类,为人抱打不平,经常触犯法网,但司马迁却给游侠立传,对他们给予热情地赞扬,特别是对被汉代统治者杀害的游侠郭解深表同情。他认为游侠的行为虽不合统治者的“正义”,但他们讲信义、舍己助人而不自傲,其品行有可称道之处。他还把游侠与孔子的弟子季次、原宪等人相比较,认为“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何可少哉?”司马迁这种观点,显然不同于汉朝统治者的好恶,也不合于儒家的正统思想。

另外,《货殖列传》也表现了司马迁不合于儒学正统的思想,他指出:“富者,人之性情,所不学而俱欲者也。”又说:“是故本富为上,末富次之,奸富最下。无崖穴处士之行,而长贫贱,好语仁义,亦足羞也。”他公开主张人们去求富,甚至认为长期使自己处于贫贱之中却高谈仁义的是可羞的。这种思想和儒家所倡导的安贫乐道,“正其谊不某其利”,是大相径庭的。

(3)司马迁的思考的精神,更表现在对所谓天道的怀疑。他由伯夷、叔齐的曹禺而联想到历史上种种不公正的现象,又说:“至若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贵,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遭遇灾祸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司马迁怀疑天道,实为质问现实,他无情地揭露现实中好人遇祸、坏人得志的不合理现象,其意义不仅在于否定了“天道无亲,恒与善人”的传统观念,而且把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了造成这一切的统治者。

(4)司马迁继承了古代史官秉笔直书的优良传统,他敢于真实地记载历史事实,无所畏惧地暴露与批判,特别是敢于暴露当代统治者。一篇《武帝本纪》,记载汉武帝的事迹,却一点不讲他的文治武功,专讲他幻想长生不死,迷信神仙方术,一次又一次地被方士欺骗,却毫不醒悟。一篇《酷吏列传》,其中所记的酷吏大都是汉武帝时代的人,文中记载这些人专看皇帝脸色行事,以杀人为快事。此外,司马迁还表现大力表现汉武帝时期的官吏、贵族一味阿谀奉承、曲学阿世、互相倾轧陷害的种种劣迹,暴露了当时官场和世风的。司马迁敢于大胆地批判当代政治,在他以后的史官重墨很少有人能做到。当然,司马迁又因自己的主观好恶而改变历史事实。对于汉武帝时期的政治,尽管他作了很多揭露与批判,但仍高度赞扬了当时国家的昌盛,肯定了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地位。对于酷吏,尽管他不喜欢,但也记载了某些酷吏的优点,例如为官廉洁、不治家产等。对他喜欢的某些人物,他也不因此而掩盖其缺点,例如《李将军列传》中,不仅赞扬了李广勇武善战、爱护士卒等好品质,对他的命运深表同情,同时也记载了他杀降卒、因报复而杀霸陵尉等过错,体现了可观公正的态度。

解析:考察《史记》中司马迁的历史观,可以从班固的话切入,评价《史记》的艺术价值即可。

四、论述题(共2题,每题20分,共40分)

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他们纷纷著书立说,互相辩论,因而促进了诸子散文的发展。诸子散文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1)春秋末年至战国初期

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有《论语》、《老子》等,它们用词简约,含义深刻丰富。《墨子》基本形成论说文的形式。《论语》、《老子》分别是儒家和道家的代表著作,以其弘深的思想,词约义丰的写作特点,对后世说理散文有广泛的影响。先秦说理散文的一些文体特征。在《论语》中已有萌芽,但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论语》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论语》言近旨远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老子》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的形式,是先秦说理散文的另一形态,它和《论语》都以注重情感和形象性,奠定了先秦说理散文的基本特征。

(2)战国中叶

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有《孟子》、《庄子》等,它们的文辞比前一个时期繁富,论说畅达有力。《孟子》的文风以辩论见长,写得刚柔相济,曲折尽情,波澜壮阔。孟子的议论文,善用比喻说明道理,有时也用寓言来说理,如“揠苗助长”和“齐人有一妻一妾”等故事。孟子的散文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唐宋古文家如韩愈、苏洵、苏轼等,不但在思想方面受到他的影响,在文章方面也效法他。

《庄子》中的散文,文字优美,想象丰富。庄子的散文中有“寓言”、“重言”和“言”三部分。寓言包括一些神话幻想故事,也包括通常所说的寓言。“重言”是引证一些历史故事和古人的话,其中有许多只是作者的假托。“言”是抽象的论说。庄子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在于他的寓言和重言富于浪漫主义的色彩和浓郁的诗意,《秋水》和《逍遥游》是他的代表作。他的作品给后世文学家以极大的启发,许多诗人和散文家都爱学习庄子的风格和技巧。在战国诸子中以庄子给后世文学的影响最大。

(3)战国末期

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有《荀子》、《韩非子》等。其代表性文章都写得结构严密,分析深入,文笔流畅,逻辑性强。战国末期,《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标志着说理散文的定型。荀、韩之文,往往是长篇大论,有一个标明全篇主旨的标题,论点明确,中心突出,论证精密,注意谋篇布局,结构浑然一体,表明我国说理文已经成熟。从此以后专论体成为我国说理散文的主要形式。《韩非子》其中的寓言故事数量居先秦散文之首,这也是《韩非子》最具文学意味的一点。《韩非子》的寓言故事主要取材于历史事迹和现实,很少拟人化的动物故事和神话幻想故事,没有超越现实的虚幻境界和人物。韩非寓言形象化地体现了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如“郑人买履”、“郢书燕说”等具有的讽刺力量,“矛与盾”等表现出的哲学智慧,都是韩非寓言思想深度的反映。题材的平实,使韩非寓言不像庄子寓言那样恢诡谲怪,但韩非寓言在艺术上并不平淡,而是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如《外储说左上》中的“棘刺母猴”,三个人物各侧重其性格的一端,故事情节波澜起伏,跌宕生姿。《韩非子》中的许多寓言,千百年流传不衰,“守株待兔”、“郑人买履”、“买椟还珠”等等,都以其丰富的内涵,生动的故事,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至今为人们广泛运用。

总之,先秦诸子散文是阐述哲理的理论著作,同时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诸子散文各有特色,从文学的角度来说,在诸子著作中,《论语》、《老子》分别是儒家和道家的代表著作,以其弘深的思想,词约义丰的写作特点,奠定了先秦说理散文的基本特征。而以《孟子》和《庄子》的文学价值最高,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更重要。《荀子》和《韩非子》则以论说文见长,它们对后来论说文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2.《离骚》作为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抒发着屈原遭谗放逐的忧愁幽思,充满着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与势力不妥协的抗争,以及对理想的执着精神。作者在文中反复提到的“求女”有着深刻的文化与社会喻义。

(1)《离骚》之“求女”

关于《离骚》中“求女”喻义,历来有许多评论家及学者给出过各种不同的观点,主要有:

①以女比贤臣说

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说:“楚有高丘之山。女以喻臣。言己虽去,意不能已,犹复顾念楚国无有贤臣,心为之悲而流涕也。或云:高丘,阆风山上也。无女,喻无与己同心也。旧说:高丘,楚地名也。”唐五臣吕向《文选》注说:“高丘,楚山名;女,神女,喻忠臣也。”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曰:“《离骚》多以女喻臣,不必指神女。”

②以女比贤君说

朱熹《楚辞集注》说:“女,神女,盖以比贤君也。于此又无所遇,故下章欲游春宫,求宓妃,见佚女,留二姚,皆求贤君之意也。”

③以求女比喻追求美政

明人汪瑗《楚辞集解》曰:“游春宫而求宓妃,盖遐想乎羲皇之上矣;其媒高辛之佚女者,盖欲因民以致治,王道也,不得已而思其次也;其留少康之二姚者,盖欲拨乱以反正,霸道也,是又其次也。”汪瑗认为屈原三次求女是追求“王道”、“霸道”、“拨乱以反正”等美政。

④以求女比喻追求淑女

清人戴震《屈原赋注》曰:“淑女以比贤士,自视孤特,哀无贤士与己为侣,此原求女之意也。”又说:“托言欲求淑女以自广,故历往贤妃所产之地。冀或一遇于今日。”清人钱澄之《庄屈合诂》认为“求女”即《诗经•车》“恶褒女以乱国,思得贤女以为内助”。

⑤以求女比喻追求理想

近人马茂元《楚辞选》说:求女是“借求爱的炽热和失恋的苦痛来象征自己对理想的追求”。胡念贻在《楚辞选注及考证》中注释《离骚》“求女”原文中的“聊浮游以逍遥”时说:“回应上文,寻求理想的人物。”并说:“这‘女’就是比喻他的理想。”周建忠《楚辞考论》(3)称:“胡氏的‘理想’说,实际上是求君求臣而且并不局限于楚境之内的综合之说。”因此,周建忠又称“理想”说为“综合”说。

⑥以求女暗斥郑袖

最早提出此说的是明代的星,他在《离骚经订注》的跋语中有屈原“患郑袖之蛊”的说法。随后,黄文焕《楚辞合论•听女》说:“二十五篇多言女,……盖寓意在斥郑袖耳。惟暗斥郑袖,故多引古之妃嫔,以此为君王配焉。怀王外惑于上官大夫,内惑于郑袖。”清人屈复《楚辞新注》亦承袭此说。

⑦以求女比喻追求贤后妃

明人星认为求女是以求贤后妃而配予楚怀王。他在《离骚经订注•跋》中曰:“屈原患郑袖之蛊,亦托为远游,求古圣帝之妃,以配怀王。”

⑧以求女比喻追求通君侧之人

清人梅冲《离骚经解•自叙》解释求女时说:“言己之自达于君而门不可入……君不可见,冀得君之左右而通之。”游国恩《楚辞论文集•楚辞女姓中心论》说:“有的说,求女比求君;有的说,求女比求贤;又有的说,求女比求隐士;更有的说,求女比求贤诸侯;或者竟又以为真是求女人。……其实,屈原之所谓求女者,不过是想求一个可以通君侧的人罢了。因为他自比弃妇,所以想要重返夫家,非有一个能在夫主面前说得到话的人不可。又因他自比女子,所以通话的人不能是男人,这是显然的道理。”褚斌杰《楚辞要论》亦认为是寻求可通君侧的人。

综上所述,历代学者对《离骚》中“求女”一说的内涵有如此之多的解释,在这之中,最贴切的观点应是“以女比贤君说”。

(2)“求女”以喻“贤君”

《离骚》开篇之初,作者写道“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此处的“美人”,有人说作者指壮年的自己,其实文中的“美人”应该指的是楚王。作者由草木的零落而引发伤感,他在为自己的国家担忧,为国君担忧,他怕楚国被奸佞小人蚕食,犹如草木渐渐枯萎零落,他怕楚王被奸臣迷惑最终如迟暮之年昏糊不辨是非。在此说来,求“美人”不迟暮应指君王不昏庸,这是屈原在召唤明君以达到自己政治理想的实现所在。

在第二大段中,作者写道“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忽反顾以游目兮,哀高丘之无女。”“及荣华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诒。”“求宓妃之所在。”“见有嫆之佚女”,“留有虞之二姚”。在此,屈原上下求索,寻找传说中的神女,寻找下界美女,求宓妃,求有嫆之佚女,求虞之二姚,却在忽反顾间发现无一可见,于是涕零。在这里,屈原表达了自己美政思想不得以发挥施展,渴望明君而上下求索不得的困苦痛心。这些女子代表的是真善美,代表的是高尚情操,作者在此求索,是希望楚王能勤政爱民、亲贤臣远小人,做一个百姓爱戴的有良好品行的好君王。但求女不得也预示着他美政理想的难以实现。

在最后的这部分里,屈原在这一部分的开头以藑茅占卜,“两美其必和兮,孰性修而慕之?思九州之博大兮,岂唯是其有女?”两美必和是屈原美政理想的形态之一,原指的是相互爱慕的俊男美女,在此处喻指良臣贤君,作者希望楚王能是一位贤明的君主,他希望楚国能上下贤良共修,一起为楚地众生谋福祉,但在残酷的现实的打击之下,他不禁发问“岂唯是其有女?”,“是”即此,在这里指的是楚国,而“女”指美女,在此比喻贤君,难道九州之博大,真的连一个贤君都没有吗?屈原痛苦无奈。“和调度以自娱兮,聊浮游而求女。及余饰之方壮兮,周流观乎上下。”屈原毕生都以自己的美政理想而求索,即使百般受挫,他对明君贤臣的渴望,他对现实不遂的愤懑,他勤勉不懈地坚持自我修养,希望引导君王,兴宗盛国,实现其“美政”理想。

(3)《离骚》之“求女”的影响

屈原“求女”的行为,是屈原极度苦闷的情况下宣泄郁闷、寻求安慰的一种心理反映,是他对明君的期冀,对美政理想的向往,更是他对国家的无限挚爱。这一行为意象对研究楚辞及楚地文化、研究《离骚》以及研究屈原生平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以后的文人士大夫产生深刻影响,并成为中国诗歌“诗可以怨”的源头,影响深远。

文档

苏州大学2020—2021学年第1学期《中国文学史》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苏州大学2020-2021学年第1学期《中国文学史》考试试卷(A卷)考试范围:《中国文学史》;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院/系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评卷人得分一、名词解释(共4题,每题5分,共20分)1.江西诗派2.《吴越春秋》3.古诗十九首(北京语言大学2010年研;北京师范大学2010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