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号:HYZQ1-TSJYJZSD-JSJD-20100617-1
| 工程名称 | 钱江铁路新桥南引桥工程 | 签收人 | 现场负责人: 领工员: 作业班: | ||||
| 采用图号 | 日 期 | ||||||
| 交底内容 | 预应力束张拉施工技术交底 | ||||||
| 1、施工准备 张拉千斤顶在整拉整放工艺中,单束初调及张拉宜采用穿心式双作用千斤顶。整体张拉和整体放张宜采用自锁式千斤顶,额定张拉吨位宜为张拉力的1.5倍,且不得少于1.2倍,张拉千斤顶前必须经过校正,校正系数不得大于1.05。校正有效期为一个月且不超过200次张拉作业,拆修更换配件的张拉千斤顶必须重新校正。 压力表应选用防震型,表面最大读数应为张拉力的1.5至2.0倍,精度不低于1.0级,校正有效期为一周。 压力表应与张拉千斤顶配套使用。预应力设备应建立台帐及卡片并定期检查。 2、工程概况 2.1.施工概况 系梁预应力分二批张拉,第一批张拉钢束在梁体强度及弹性模量达到设计强度的100%以上张拉,且必须保证张拉时梁体混凝土龄期不少于10天。纵梁两端张拉槽锚端最后须用砼包封。第二批张拉,在吊杆初张拉完成后进行。首先进行孔道摩阻试验,根据测试结果钢束与管道孔壁摩阻系数μ、管道局部偏差系数κ以及锚圈口应力损失确定合理的张拉控制力。 2.1.1.纵向预应力 纵向预应力索采用17-Фj15.2钢绞线,管道均采用金属波纹管制孔,内径为Ф90mm,锚具采用OVM15-17锚具,锚下张拉控制应力采用1302Mpa。张拉顺序如下表。 纵向钢束张拉顺序 张拉次序 | 张拉束号 | ||||||
| 第一批张拉 | B1、B2-1、T1、T2-1、B3-3、B3-4 | ||||||
| 第二批张拉 | B2-2、B3-1、B3-2、T2-2 | ||||||
系梁端隔墙横向预应力束H1、H2采用OVM15-5圆形锚具,H3采用OVM BM15-12圆形锚具。预应力钢束采用Фj15.2钢绞线,管道均采用金属波纹管制孔,内径为Ф55mm、Ф90mm。
系梁中隔墙H1、H2采用OVM15-7圆形锚具,H3采用OVM BM15-4扁式锚具。预应力钢束采用Фj15.2钢绞线,管道均采用金属波纹管制孔,内径为Ф70mm、70×19mm。H1~H3在第一部分系梁纵向预应力张拉完成后张拉,锚下张拉控制应力采用1302Mpa。
2.1.3.张拉顺序
预应力张拉顺序严格按照施工图要求顺序进行张拉,预应力钢束采用两端同步张拉,并左右对称进行,最大不平衡束不超过1束。张拉顺序先底板束,后顶板束,从外到内左右对称进行。先张拉纵向预应力,再张拉横向预应力。
2.2.施工工艺
2.2.1.锚具的安装及准备工作
(1)将锚垫板内的混凝土清理干净,检查锚垫板的注浆孔是否堵塞。
(2)清除钢绞线上的锈蚀、泥浆。
(3)检查预应力孔道中是否有漏浆粘结预应力筋的现象,如有应予以排除。
(4)安装工作锚板,锚板应与锚垫板止口对正。
(5)在工作锚板每个锥孔内装上工作夹片,夹片安装后要齐平,必要时用专用工具轻敲,但不得重敲把夹片损坏。
2.2.2.千斤顶的定位安装
(1)在工作锚上套上相应的限位板,根据钢绞线直径大小确定限位尺寸。
(2)装上张拉千斤顶,使之与高压油泵相连接。
(3)装上可重复使用的工具锚板。
(4)装上工具夹片(夹片表面涂上退锚灵)
2.2.3.预应力张拉程序
(1)预应力束张拉采用双控,以张拉控制应力为主,伸长量为校核,严格按设计要求和张拉工艺操作。
(2)张拉过程:0→0.2σcon(测初始伸长量及夹片外露量)→σcon(测伸长量及夹片外露量,持荷5分钟)→补充到初张拉设计值(测控制油压伸长量及夹片外露量)→锚固(测锚固回缩量)。
(3)张拉应左右对称同步进行,同时加强系梁应力、变形观测。初始张拉0→0.2σcon:梁两端同时对千斤顶主油缸充油,使钢绞线束略为拉紧,充油时随时调整锚圈、垫圈及千斤顶位置,使孔道、锚具和千斤顶三者之轴线互相吻合,同时应注意使每根钢绞线受力均匀,并在钢绞线束上刻上记号,作为观察滑丝的标记。钢绞线锚固:钢绞线束在达到σcon时,持荷5min,并维持油压表读数不变,然后主油缸回油,钢绞线锚固。最后回油卸顶,张拉结束。张拉完成后,在锚圈口处的钢绞线上做记号,以作为张拉后对钢绞线锚固情况的观察依据。
(4)切割多余钢束,应使用砂轮切割机。
3、张拉质量及安全要求
3.1.实际伸长量不超过计算伸长量的±6%(两端之和)。
3.2.张拉过程中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需要换钢绞线重新张拉:
①后期张拉时发现早期张拉的锚具当中夹片断裂者;
②锚具内夹片错牙在8mm以上者;
③锚具内夹片断裂两片以上者(含有错牙的两片断裂);
④锚环裂纹损坏者;
⑤切割钢绞线或者压浆时发生滑丝者。
张拉完毕后,必须经技术人员检查签字认可。锚具、夹具均应设专人妥善保管,避免锈蚀、粘污、散失。
3.3.滑丝与断丝处理
①一片梁断丝、滑丝超过钢丝总数的0.5%,且一束内断丝超过一丝时均须进行处理。
②处理方法:当一束出现少量滑丝时,可用单根张拉油顶进行补拉。当一束内出现多根钢绞线滑丝时,须放松钢绞线束并重新装夹片整束补拉。
3.4.安全要求
①高压使用前应作耐压试验,不能使用不合格的产品。
②油压泵上的安全阀应调至最大工作油压下能自动打开状态。
③油压表安装必须紧密满扣,油泵与千斤顶之间采用高压连接,油路的各部接头均须完整紧密,油路畅通。在最大工作油压下保持5min以上均不得漏油,否则应及时修理更换。
④张拉时作业现场设置纤维板防护,千斤顶后面不准站人,作业人员不得踩踏高压。
⑤张拉时发现张拉设备运转异常,应立即停机检查维修。
⑥锚具、夹具均应设专人妥善保管,避免锈蚀、遭受机械损伤或散失。施工时在终张拉完后按设计文件要求对锚具进行防锈处理。
4、预应力张拉其它要求
张拉钢绞线之前,对梁体作全面检查,如有缺陷修补完好且达到设计强度,并将承压垫板及锚下管道扩大部分的残余灰浆铲除干净,否则不得进行张拉。
多余钢绞线使用切割器在距锚具30mm以外的位置切割,严禁采用氧气乙炔火焰进行切割。
张拉锚固后应及时灌浆,一般应在48小时内完成,如因特殊情况不能及时灌浆,则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保证锚固装置及钢绞线不被锈蚀。
高压油表须经校验合格后方允许使用。校验有效期不得超过一周。千斤顶必须经过校验合格后使用。校正期限不得超过一个月。
高压油泵有不正常情况时,应立即停止作业并进行检查,严禁在千斤顶工作时,拆卸液压系统的部件和敲打千斤顶。
张拉钢绞线时,必须两边同时给千斤顶主油缸徐徐充油张拉,两端伸长基本保持一致,严禁一端张拉。张拉时,应有专人负责及时填写张拉记录。
张拉完毕,卸下千斤顶及工具锚后,要检查工具锚处每根钢铰线的刻痕是否平齐,若不平齐说明有滑束现象,如遇有这种情况要对滑束进行补拉,使其达到控制应力。全梁断丝,滑丝总数不得超过该断面钢丝总数的0.5%,且一束内断丝不得超过一丝,也不得在同一侧。
6、预应力理论和实际伸长量的计算
6.1.预应力理论伸长值的计算
后张法预应力筋理论伸长值及预应力筋平均张拉力的计算公式如下:
△L=PP×L/(AP×EP) (1)
PP=P×〔1-e-(kx+μθ)〕/(KL+μθ) (2)
式中:△L----预应力筋理论伸长值,mm
L----预应力筋的长度,mm
PP----预应力筋的平均张拉力,N
X ---- 从张拉端至计算截面孔道长度, m
AP ----预应力筋截面面积,mm2
EP ----预应力筋的弹性模量,Mpa,
P----预应力筋张拉端的张拉力,N
θ----从张拉端至计算截面曲线孔道部分切线的夹角之和,rad
k----孔道每米局部偏差对磨擦的影响系数,取0.0015
μ----预应力筋与孔道壁的磨擦系数,对塑料波纹管取0.14~0.17。
6.2.实际伸长量的量测及计算方法
预应力筋张拉前,应先调整到初应力σ0(一般可取控制应力的10%~15%),伸长量应从初应力时开始量测。实际伸长值除张拉时量测的伸长值外,还应加上初应力时的推算伸长量,对于后张法混凝土结构在张拉过程中产生的弹性压缩量一般可省略。实际伸长值的量测采用量测千斤顶油缸行程数值的方法。在初始应力下,量测油缸外露长度,在相应分级的荷载下量测相应油缸外露长度。实际伸长值△L的计算公式如下:
L=B+C-2A
A —0~10%σk 应力下的千斤顶的实际引伸量
B —10%σk~20%σk 应力下的千斤顶的实际引伸量
C —20%σk~100%σk 应力下的千斤顶的实际引伸量
7、附图
附图一:纵向预应力布置图(一)、(二);
附图二:端横梁横向预应力布置图;
附图三:中横梁横向预应力布置图;
| (具体施工中,如有疑问请及时与现场技术人员联系。) | |||||||
| 编 制 | 复 核 | 杭甬铁路客运专线HYZQ-I标 架子三队技术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