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对34例给药护理缺陷进行总结分析,找出原因并制定预防措施,提高给药准确性和及时性,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方法 通过回顾性调查我科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发生的34例给药护理缺陷,以护理座谈会结合情景模拟再现部分给药护理缺陷发生过程,并让每一位参会护士各抒己见的方式,找出原因和预防措施。结果 34例给药护理缺陷发生与护理工作制度和流程不完善、护士自身素质、护士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护理人员不足,排班不合理、医护沟通不足、药品管理与摆药模式不合理、电子信息系统存在缺陷有关。结论 通过建立和健全护理工作制度和流程,并认真落实,加强护士的培训考核和工作督查,提高护士专业知识技能和工作责任心、风险意识,加强沟通,增加护士人力,科学弹性排班,可提高给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关键词】 给药 护理缺陷 原因 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6-0049-01
护理缺陷是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因不执行护理规章制度、不遵守护理操作规程、责任心不强、粗心大意或技术水平低等原因而在患者身上发生误差,并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造成了不同程度影响。按造成影响的程度不同分为缺点、一般差错、严重差错和事故。安全正确给药是护理工作中常规而又极其重要的职责,但护士在执行给药工作的过程中常因各种原因,造成给药护理缺陷的发生,而错误的给药会给患者带来不良后果,甚至死亡[1],同时还增加了医院的医疗纠纷。为了确保患者用药安全,通过回顾性收集整理了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发生在我科的34 例给药护理缺陷,并进行原因分析和制定预防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科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发生的存在给药护理缺陷的病例共34例,并根据给药的护理缺陷评定标准即差错评价量表和药物分类表评价细则进行定性,定性为缺点的有15例,一般差错有18例,严重差错有1例。给药缺陷构成情况:给药时间错误5例,给药日期错误3例,给药剂量错误5例,给药用法错误3例,给药剂型错误7例,给药次数错误4例,遗漏给药3例,给错患者1例,输液速度错误1例,更换液体错误2例;口服给药缺陷31例,静脉给药缺陷3例;夜班、午间26例,白班8例;新上岗,低年资护士29例,高年资护士5例。
1.2 方法 通过回顾性调查收集整理34例给药护理缺陷,召开全科护理座谈会,让当事者或者其他护士情景模拟再现部分给药护理缺陷发生过程,并让每一位参会护士各抒己见,找出原因和预防措施,使护士深受教育。
2 原因分析
2.1 管理方面因素 (1)护理工作制度和流程不完善,缺模糊不清或有疑问医嘱制度和流程,部分护士在遇到模糊不清医嘱时凭经验去执行导致缺陷发生。(2)护士培训不全面,对新入科护士的带教仍停留在一对一经验式带教,存在片面性,欠缺规范化、系统化。
2.2 护士自身因素 (1)护士缺乏工作责任心,相关法律知识匮乏,风险意识欠缺,在本组案例中,有21例由于护士工作责任心不强,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医嘱执行制度、交制度而发生的,所占比例最大。(2)新上岗、低年资护士,工作经验不足,统筹安排工作能力差,对工作流程不熟悉,缺乏沟通技巧、协调能力,专业知识面窄,技能水平低,对某些药物的作用,使用注意事项不熟悉。
2.3 药品管理和摆药模式存在隐患 高危药品存放无标识;药剂科摆药为人工摆药,口服药物摆放不合理,病人多时存在两个病人共用一个药格现象且药盒上未标明早、中、晚、睡前或餐前,餐时服用等字样。
2.4 护理人力不足,排班不合理 我科开放床位44张,实际使用床位53张,护士只有12 人,床护比未能达到1:0.4的标准,而且护士多为合同聘用人员,工作年限多在0~5年,流动性大。因存在护理人力不足,护士层级结构不合理,导致排班时,不能完全做到低年资与高年资、新老护士搭配,中午班、夜班护理人员少,工作繁忙时易造成护士紧张、疲惫、注意力不集中等而出现差错。
2.5 医护缺乏沟通 医嘱更改药物给药剂量、剂型、次数、时间、用法等因交代不清,而护士对模糊不清或有疑问的医嘱又不进一步询问核查,想当然按常规执行医嘱。
2.6 电子医嘱系统存在缺陷 电子医嘱存在系统提示不明显,在执行电子医嘱过程中,医护、药剂人员工作未能达到同步一致,当工作忙碌又缺乏沟通时,易出现漏给药、延误给药现象。
3 预防措施
3.1 完善护理制度和流程,规范管理 (1)制定模糊不清或有疑问医嘱制度和执行流程,并对全科护士进行考核,要求人人熟悉。(2)根据科室实际情况,制定规范化、系统化的带教计划,加强新入科护士的带教培训及考核,由工作能力强,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护士按计划带教,并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3.2 加强护士教育培训和考核 (1)加强护士职业道德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侵权法》等有关法律知识教育,增强护士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和工作责任心,加强督查医嘱执行制度、查对制度、交制度、药品管理制度、身份识别确认制度的落实情况,督促护士及时修正其不良行为,真正做到时时刻刻以患者利益为最高准则[2]。(2)根据科室的特点,加强在职护士的规范化和继续教育培训,并定期考核。利用晨会时间开展护理小讲课、护理查房、护理病案讨论,将科内常用、常见药品说明书归类整理集中成册,要求每一位护士熟悉并掌握科内常用药品的药理作用、适应症、禁忌症、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逐步提高护士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
3.3 加强药品管理,改进摆药给药模式 高危药品定点放置,并设置醒目标识,药名或外观相似药品分开放置,对于剂量、包装等更改的药品设置提醒标识。与药剂科沟通协调摆放口服药时做到一人一卡一个药格(即一个患者一张口服药卡一个药格),并使用不同颜色的药盒,规定蓝色、白色、黄色、红色的药盒分别摆放早、中、晚、睡前药物,盒盖上标明床号,餐时、餐前及特定时间药物另用药袋包装好并在药袋上标明床号、姓名、药名、用法,按床号顺序固定摆放;负责领药护士必须与药剂师两人核对无误后方可将口服药领回科室,给药前还需与另一个责任护士再次核对无误后方可给药,给药后请患者或家属在口服给药单上签名确认。若发药时间患者不在病房,护士要在未发药牌上记录,做好交。要求负责药品质控护士每周检查一次,护士长每月检查1~2次。
3.4 增加护士,合理安排护理人力,稳定护士队伍。多与护理部、人事科等部门沟通协调解决护士短缺及在职合同护士同工同酬问题,逐步达到床护比1:0.4的要求及提高合同聘用人员的待遇,稳定护士队伍。护士长排班时,要根据护士的工作能力、经验等分层使用,将不同层次、不同业务水平的人员新老搭配,弹性排班,增加午间、夜间双人值班,确保双人核对。
3.5 重视并加强医护沟通 在遇到口头医嘱、医嘱频繁更改、医嘱模糊不清有疑问时,护士要及时与医生沟通,经两人核对确认医嘱无误后方可执行,护士不能凭经验盲目执行。
3.6 在运用电子医嘱信息系统过程中,医生、护士、药剂师、软件工程师要积极沟通,协调解决系统中存在的漏洞,以确保给药及时、准确。
4 小结
发生34例给药护理缺陷的原因主要集中在护士责任心不强、不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医嘱执行制度和交制度以及护士人员少、年资低、专业知识面窄,工作经验不足,风险意识淡薄等方面。预防的重点要加强护士职业道德,法律知识教育及专业知识技能培训考核,增加护理人力,科学合理排班,督查各项给药护理工作制度和流程的落实,确保给药准确性、及时性,提高病人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 刘荣娇.护理人力资源不足原因分析和对策[J].护理研究,2008, 22(6A):531-532.
[2] 袁玉萍,尹罗庚.无惩罚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实施与探讨[J].中国护理管理,2009,9(12):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