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第5章 词义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02:37:25
文档

第5章 词义

第五章词义一、填空题1.()、()、()是词义概括性的三个重要表现形式。2.同义词的”同”主要指()相同或相似,不同之处主要有()、()和()等方面。3.()反义词的意义所概括反映的都是同类现象中的两个对立的方面。4.词语的组合一方面要受到()的支配,另一方面要受到()的。5.一般词汇包括()、()、()、()、()。6.基本词汇的特点是()、()、()。7.新词产生的方式有()、()、()三种。二、单项选择题1.下列每组词全都属于基本词汇的是()。A、丈夫、妻子、兄弟、令堂B、若干、屹立
推荐度:
导读第五章词义一、填空题1.()、()、()是词义概括性的三个重要表现形式。2.同义词的”同”主要指()相同或相似,不同之处主要有()、()和()等方面。3.()反义词的意义所概括反映的都是同类现象中的两个对立的方面。4.词语的组合一方面要受到()的支配,另一方面要受到()的。5.一般词汇包括()、()、()、()、()。6.基本词汇的特点是()、()、()。7.新词产生的方式有()、()、()三种。二、单项选择题1.下列每组词全都属于基本词汇的是()。A、丈夫、妻子、兄弟、令堂B、若干、屹立
第五章  词义 

一、填空题

1.(    )、(    )、(    )是词义概括性的三个重要表现形式。

2.同义词的”同”主要指(   )相同或相似,不同之处主要有(   )、(   )和(   )等方面。

3.(  )反义词的意义所概括反映的都是同类现象中的两个对立的方面。

4.词语的组合一方面要受到()的支配,另一方面要受到()的。

5.一般词汇包括(      )、 (       )、(       )、(      )、(        )。 

6.基本词汇的特点是(      )、(       )、(       )。 

7.新词产生的方式有(    )、(      )、(       )三种。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每组词全都属于基本词汇的是(  )。

A、丈夫、妻子、兄弟、令堂         B、若干、屹立、篇章、父母 

C、make, look , do, get           D、电视、开发、能力、学派

2.”上帝”、”天堂”、”妖怪”、”神仙”等词的词义是(  )。

A、不反映现实现象         B、反映现实现象 

C、没有现实根据           D、对现实现象的歪曲反映

3.”兵”的最初意义是(   )。

A、士兵    B、武器     C、战争     D、军事

4.下列各组词中,属于等义词的一组是(  )。

A、成果--后果      B、many――much         C、替代--代替       D、头颅--脑瓜子

5.下列反义词之间属于非此即彼的一组是(  )。

A、白--黑      B、大--小      C、高--低      D、生--死

6.就下列词语来看,只有(  )组中的汉字全都能表示语素。

A. 山峰 音乐 事理 委员       B. 沙发 吉它 卡片 罗马

C. 葡萄 玻璃 枇杷 纱门       D. 蜘蛛 窈窕 逍遥 逃遁

7.“她在喂孩子”这个句子中,“她”是施事,“孩子”是受事。这种施受关系属于(     )。

A.词汇意义         B.语境意义           C.附加意义          D.语法意义

8.下列关于词的本义和基本义关系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

A.二者总是一致     B.二者总是不一致        C.基本义比本义更常用         D.本义比基本义更常用

9.下列各项词义引申中,采用比喻方式的一项是(      )

A.“锁”本指一种器具,后引申指凭借这一器具的行为

B.“兵”本指兵器,后引申指使用兵器的人

C.“南瓜”本指一种植物,后引申指这种植物的果实

D.“后台”本指舞台的后面,后引申指在背后操纵、支持的人或集团

10.下列关于等义词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

A.等义词是理性意义和非理性意义都完全相同的词

B.等义词一般都能够长期并存

C.等义词在语言表达上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D.同义词大多是等义词

11.下列关于词义模糊性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义所指范围边缘区域模糊,中心区域明确

B.词义所指范围边缘区域明确,中心区域模糊

C.词义所指范围边缘区域、中心区域都模糊

D.词义所指范围边缘区域可能模糊

12.“哈巴狗”和“狮子狗”指的是同一种狗,二者在词义上的主要差别是(      )

A.理性意义不同       B.语体色彩不同       C.形象色彩不同      D.语气意义不同

13.在下列各组反义词中,属于相对反义词的一组是(       )

A.死—活         B.男—女         C.冷—热           D.动—静

14.“吓唬”和“恐吓”在非理性意义上的主要差别是(     )

A.语气意义不同      B.感情色彩不同        C.语体色彩不同       D.形象色彩不同

15.下面关于语义模糊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义反映的对象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          B、词义的中心是明确的

C、有不少词的词义是精确的                   D、模糊性影响了人们的交际,所以要多造一些专有名词

16.“阿Q圆圆地画了一个圈儿”中的”圆圆地”语义指向(     )

A、阿Q         B、画         C、圈儿          D、没有指向

17.“连老王都打了”是一个歧义结构,歧义的原因是(     )

A、词汇意义不同造成歧义                  B、句法结构关系不同造成歧义

C、句法结构层次不同造成歧义              D、语义结构不同造成歧义

三、名词解释

1.词汇

2.基本词汇

3.一般词汇

4.词汇意义(词义)

5.词的理性意义

6.词义的附加色彩

7.本义

8.基本义

9.派生义

10.引申

11.隐喻

12.换喻

13.同义词和反义词

14.义素(语义特征)

15.义项

16.义场(语义场)

17.语境

18.义素分析

19.单义词

20.多义词

21.同义词

22.等义词

23.近义词

24.反义词

四、判断题

1.基本词具有很强的构词能力,而像”我、他、啊、吗、从”这类词都没有能产性特点,所以不是基本词。()

2.词义不是对客观现实现象的反映,例如像”天堂、地狱、玉皇大帝、夜叉”这类词的意义,并不是客观现实现象。()

3.”天、地、水、人”这些词只有一个音节,都是单义词。()

4.”小鞋”本义指”号码较小的鞋子”,派生义指”故意给别人的难”,这是隐喻。()

5.”铁窗”本义指”安有铁栅栏”的窗户,派生义指”监狱”,这是隐喻。()

6.所有的汉字都与语素相对应,都有一定的意义。()

五、问答题

1.什么是基本词汇?基本词汇的特点是什么?基本词汇包含的词有哪些重要类型?

2.什么是一般词汇?如何区别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

3.怎样理解词义的概括性?

4.什么是多义词和单义词?语言中为什么会有多义词现象?

5.词义派生的条件是什么?什么是隐喻和换喻?

6.样理解同义词现象?怎样辨析同义词?

7.反义词有哪两种主要类型?怎样区分反义词的两种类型?

8.词义组合有些什么样的特点?

9.基本词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之间有什么样的影响?

10.什么是词义的概括性?有哪些表现形式?简要说明这些表现形式的内涵。

11. 词和词汇的区别何在?词汇包括哪两个部分?

12.什么叫词的词汇意义?它和现实现象的关系怎样?

13.词的理性意义和词的附加色彩有什么区别?

14.词义对现实现象的概括是怎样的?

15.词义的概括性有哪三个重要的表现形式?

16.词的多义是怎样产生的?

17.多义词可以分为哪几种不同的意义?多义词的义项这样多,在使用中会不会造成歧义呢?

一、填空题

1.一般性  模糊性  全民性  2.理性意义  范围大小  词义轻重  附加色彩  3.绝对  4.语法规则  语义条件  5.新造词  古语词  方言词  社会方言词  外来词  6.稳定性  全民常用性  能产性  7.造词  旧词新用  借词

二、单项选择题

1.C  2.D  3.B  4.C  5.D  6.A  7.A  8.C  9.D  10.A  11.A  12.C  13.C  14.C   15.D  16.C  17.D 

三、名词解释

1.词汇:一种语言中所有的词和成语等固定用语的总汇。

2.基本词汇:词汇体系中,标志着与人们世世代代的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事物的词以及表示事物关系的常用虚词的总汇;是词汇中的主要部分,具有常用性、稳固性、能产性等特点。

3.一般词汇:词汇中基本词汇以外的词构成…,其特点是变化迅速。缺少历史稳固性。

4.词汇意义(词义):由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主观评价。词典的释义所说明的一般都是词的词汇意义。

5.词的理性意义:以现实现象为基础,不涉及人们主观态度的词义。是词义的核心部分。

6.词义的附加色彩:对于同样的现实现象,人们的主观态度可以不同,因而在形成理性意义的时候可以带进人们的主观态度,这就给词义加上了一层附加色彩。词义还可以带有褒贬色彩。词义的这种附加色彩不是因人而异的个人现象,而是大家都这么使用的社会现象。

7.本义:多义词的多个意义中,最初的那个意义叫本义。

8.基本义:多义词的多个意义中的某个时期最常用、最主要的意义。

9.派生义:多义词的多个意义中直接或间接地从本义衍生出来的意义,也叫引申义。

10.引申:派生意义产生的途径就是一般所说的引申。引申大体上可以分成隐喻和换喻两种方式。

11.隐喻:反映不同现实现象之间的相似关系的比喻。常见的相似关系有形状相似和结构相似两种类型。

12.换喻:反映两类现实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相关关系的比喻,这种相关在人们的心目中经常出现而固定化,因而可以用指称甲类现象的词去指称乙类现象。

13.同义词和反义词:几个声音不同而意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叫同义词;语言中意义相反的词叫反义词。

14.义素(语义特征):对词的一个义项的语义特征进行分析以后得到的最小的语义单位。

15.义项:一个词往往有几个意义,每一个意义就是一个义项,在词典中表现为一个条目。

16.义场(语义场):由具有某些共同义素的一群词类聚而成的场或聚合体。

17.语境:指使用语言时的环境。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指书面语的上下文或口语的前言后语所形成的言语环境;后者是指言语表达时的具体环境(既可指具体场合、也可指社会环境)。

18.义素分析:把词语的义项进一步分析为若干义素的组合,以便说明词义的结构、词义之间的异同以及词义之间的各种关系。

19.单义词:一类词的意义可以概括反映一类对象,即只有一个义项的词。

20.多义词:一个词的意义可以概括反映相互联系的几类对象,即包含几个互相联系的义项的词。

21.同义词:一种语言或方言中若干以不同的语音形式表达相同或相近的意义的词。

22.等义词:指包括理性意义和非理性意义(附加色彩)在内的词完全相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

23.近义词:指理性意义相同或基本相同,但又有细微差别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

24.反义词:一种语言或方言中意义相反的两个词。

四、判断题

1.×  说明:这些词都具有全民性,并不是所有基本词都具有构词能力,代词和语气词一般没有构词能力,还有其它虚词也没有构词能力,但仍然是基本词。 

2.× 

3.×  说明:单音节词不一定意义也是单一的,比如”日、老”都有较多的意义。

4.√  说明:隐喻本义和派生义之间有一种相似关系或直接的联系,隐喻换喻是有区别的。

5.×  说明:这是换喻,换喻本义和派生义之间是一种相关关系,监狱一般是铁窗户,于是表示这个特征的铁窗就直接代指这个事物,形成换喻。

6.×  说明:汉字在意义上一般代表语素,但是并不对应,有些汉字单个不表示意义,例如”蜘蛛、踯躅、琵琶、枇杷”,这些都要两个汉字合起来表示意义。

五、问答题

1.什么是基本词汇?基本词汇的特点是什么?基本词汇包含的词有哪些重要类型?

一种语言中所有的词和成语等固定用语的总汇是该语言的词汇,根据词的重要程度,可以把词汇分为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两大类。基本词汇里的词是语言词汇的核心。基本词汇就是人们自古至今常用的,用来表达日常事物现象的,并成为构成新词基础的那一部分词。

基本词汇有以下三个特点:

(1)全民常用性。基本词汇中的词都是一个语言社团里的人们在日常生活和日常交际中经常地、普遍地使用着的词,其使用范围非常广泛。这些词所表示的都是一些最常见的现实现象和基本概念。例如汉语中的”水、饭、菜、睡、衣服、车、吃、走、看、听、大、热、高、新”等。

(2)稳固性。基本词汇中的词是大多是自古就有的,历史悠久,人们世世代代都在使用,不容易发生变化。例如汉语三千年前的甲骨文中已经有了”牛、羊、马、鸡、酒、日、月、雨、雪、风、见、杀、大、小”等词,这些词自古至今都是常用的。

(3)构词能力强,是构成新词的基础。基本词汇大多由一个词根构成,所表示的词义在语言的语义系统中一般都是重要的、核心的,因此这些词根容易成为构造新词的基干。

需要注意的是,基本词汇中的词在参与构词(合成词)时一般要由词降格为语素。例如英语词water(水)属于基本词汇,它可以降格为语素参与构成”watercourse(水渠)、 waterer(给水器) 、waterfall(瀑布)、waterfoul(水鸟)、watergate(水门)、waterglass(玻璃水杯)、waterhead(水源)、waterline(水线)、watermark(水印)、waterscape(水景)”等合成词。

基本词汇包含的词有以下重要类型:

表示自然现象和常见事物的词,例如”天、地、日、月、雨、雪、水、火、山、湖、海、人、马、牛、羊”等;

表示生产和生活资料的词,例如”车、船、刀、斧、房、布、衣服”等;

表示亲属关系的词,例如”父母、叔伯、丈夫、妻子、儿子、女儿、兄弟、姐妹”等;

表示人体器官的词,例如”眼、耳、鼻、舌、手、脚、心、肺、肠、胃”等;

表示方位和时令的词,例如”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春、夏、秋、冬”等;

表示数目的词,例如”一、二、三、四……十、百、千、万”等;

表示常见动作行为的词,例如”生、死、吃、说、见、想、问、走、跑、听、看、跳、飞;”等;

表示常见性状的词,例如”大、小、多、少、高、低、长、短、红、白”等。

2.什么是一般词汇?如何区别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

语言词汇中除了基本词汇以外的词构成语言的一般词汇,它的主要特点是:不是全民常用的;或者虽然在短期内为全民所常用,但不稳固,容易发生变化;一般没有构词能力或者构词能力比较弱。一般词汇所包含的词,数量大,成分杂,变化快,社会的发展变化首先会在一般词汇中得到的反映。一般词汇包括以下一些类型的词:

(1)新词(如”创业板”、”知识经济”);

(2)古词(如”若”、”之”、”吾辈”、”抵牾”);

(3)外来词(如”可口可乐”、”伊妹儿”),

(4)行业用词(如出版界用语”印张”、”开本”、”插页”等);

(5)科技术语(如数学术语”函数”、”微分”、”哥德猜想”等);

(6)方言俚语词(如”遛弯儿”、”靓仔”、”收银台”等);

(7)除以上六种词以外的非常用词。

其实,我们很难把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截然区分开来,它们之间的界限是比较模糊的。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参考具体词的使用频率,在比较广泛且数量庞大的的语料中,使用频率高或很高的词相对于使用频率低或很低的词更有可能被认为是基本词汇。例如,根据一项现代汉语的词频统计,在现代汉语使用频率最高的前8441个词中,像”大”、”天”、”手”和”吃”等属于基本词汇,它们的频率排序分别为第27、第53、第92和第105,而”飞船”、 “晴纶”、”繁多”和”呼吁”等属于一般词汇,它们的频率排序分别为第4915、第5235、第7705和第8186。

3.怎样理解词义的概括性?

词义是对现实现象的概括反映,概括是词义的一个重要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词义的概括性:

词义对现实现象的概括具有一般性。现实现象是纷繁复杂的,人们要达到认知现实的目的,首先要做的就是对现实现象进行切分,把有共同特点的现象归为一类,然后用语词把它包装起来,加以命名,从而把它和其他现象区别开来。

词或名称是用来标志一类事物的符号。它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它有一个所指的范围,另一方面是它所指称的东西具有共同的特征。

在分类过程中,人们所着眼的是一类事物内部所具有的带有普遍性和一般性的特征,而把具体的一个一个的事物所具有的特殊性和个性忽略掉了。具体的事物虽然千差万别,如果名称相同,它们就是一种东西。

比方说,现实世界里的鸟没有两只是完全一样的,它们可能在种类、颜色、形状、大小、习性、野生还是家养等方面存在差别,而汉语统统用”鸟”这个名词来概括表示。”鸟”这个词的意义可以不管这种动物的种类、颜色、形状、大小、习性、野生还是家养等种种特殊性和复杂性,而只概括地反映所有鸟共同具有的一些特征,以便把它和虫、鱼、兽等其他动物区别开来。

例如《现代汉语词典》对”鸟”的解释是”脊椎动物的一纲,体温恒定,卵生,嘴内无齿,全身有羽毛,胸部有龙骨突起,前肢变成翼,后肢能行走。一般鸟都会飞,也有的两肢退化,不能飞行。麻雀、燕、鹰、鸡、鸭、鸵鸟等都属于鸟类。”

关于词义的一般性有以下三点需要注意:

(1)强调词义具有一般性,并不否认语言有必要的手段表达人们对具体事物的特殊性或个性的认识,比方说,语言可以用复合词或词组来表示对事物的进一步分类或直指某一个体,例如汉语有”黄鸟、害鸟、海鸟、蜂鸟、鸵鸟”等,如有必要,我们还可以说“南美洲的蜂鸟”、“那一只蜂鸟”等。

(2)在某一具体词的词义所指称的事物范围内,有典型的样本和非典型的样本之分。例如对理解汉语“鸟”的词义来说,“麻雀”无疑是一个典型,而“鸵鸟”则不是一个典型。

词义的概括可以把特殊的、复杂的东西变成一般的、简单的东西,这在复合词所表示的意义中得更加清楚。许多复合词可以对一个活动或一个场景做出概括。例如”挂失”这个词概括了一种活动,《现代汉语词典》对它的解释是:“遗失票据或证件时,到原发的单位去登记,声明作废。”

词义对现实现象的概括具有模糊性。 所谓词义的模糊性是指,通过概括而形成的一般的、简单的东西,本身往往带有一定的模糊性,词义的指称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没有明确的界限。因为在现实现象是复杂的而且往往是连续的,用离散的语言单位”词”对这种现实现象的切分也只能是大致的,不可能做到丁是丁,卯是卯。例如我们通过“鸟”和“兽”这两个词,可以把两类不同的动物区分开来,但是遇到“蝙蝠”这种既像鸟又像兽的动物,就知道语言区分“鸟”和“兽”是有一定局限的。

再例如人的年龄可以划分为”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等五个阶段,在汉语中可以用这五个词来表达,但每个词所指的具体年龄段界限是模糊的,比如58岁算中年还是算老年呢?38岁算青年还是算中年呢?语言无法为我们划分具体的年龄段。

有时汉语为了表达的方便,还可以重新概括,于是就有了”少年儿童、青少年、中青年、中老年”等说法。

虽然词义具有模糊性,但词义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中心和典型是比较清楚的。例如我们不会怀疑20岁属于青年,80岁属于老年。

从交际的角度看,一个词的意义所指的现象大致要有一个范围,还必须含与其他现象区别开来的特征,但是往往没有明确的界限。这两点对交际的正常进行是重要的。在交际中,语义表达需要既明确而又有弹性。如果没有一个大致的范围和能与其他现象区别开来的特征,就不能现实现象分类,语义表达就会产生混淆。可是如果要求词义非得像术语那样丁是丁、卯是卯,比如年满六十才能说”老”,五十九岁就不能说”老”,那么交际也就难以进行了。

词义的概括性还表现为词义对于具体语言社团的全体成员具有全民性。语言实质上只表达普遍的东西,但人们所想的却是特殊的东西、个别的东西。社会中的人群由于阶层、性别、年龄和社会分工的不同而使语言社团产生不同的分支,这就允许不同的人对同一个词的词义有各自独特的理解。然而词义里面往往保留全社团认可的普遍的东西,而舍掉了某一社会分支或个人对词义的特殊的个别的看法。例如对“原子”、“分子”、“光子”等词的词义的认识,全社团可以有一个共同的通俗的解释,但同时不排除物理学专家对这些词的词义有自己深刻独特的看法。

总之,词义对现实现象的反映是一种抽象的、概括的反映,而一般性、模糊性和全民性则是这种概括的三个重要的表现形式。

4.什么是多义词和单义词?语言中为什么会有多义词现象?

多义词与单义词相对,指的是一个词有多个意义,它们概括反映相互有联系的几类现实现象。例如汉语”跳”这个多义词,《现代汉语词典》记录了四个意义:

(1)“腿上用力,使身体突然离开所在的地方”,例如“跳过一条沟”;

(2)“物体由于弹性作用突然向上移动”,例如“新皮球跳得高”;

(3)“一起一伏地动”,例如“心在跳”;

(4)“越过应该经过的一处而到另一处”,例如“跳了一级”。显然“跳”所表示的的四种现实现象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单义词是只有一个意义的词。像“椅子”、“羊”等都是单义词。科学术语都是单义的,并且没有各种附带色彩,例如“氮”、“氢”、“音素”等。

一个词在刚开始产生的时候大多是单义的,在使用中,有关的意义也逐渐用它来表达,它就变成了多义词。其根本原因是不同现实现象之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联系,语言社会在认识到这些联系之后就会在两类现象之间建立起一种联想关系,进而用指称甲的词去转指与它有联系的其他现实现象,产生多义词。

让一个词兼表几个意义而不必另造新词,这符合经济的原则。词义的模糊性也可以满足语言的这个要求,因为一般词的意义不需要像科学术语中那样界限明确,它具有一定的弹性而能够向外延伸它的功能,这使它能够兼表有关的事物,从而具有多个意义。

多义词中有若干个不同的意义,但这些意义在词义结构中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因而人们根据它们的差异而分别命之以“本义”、“派生意义”和“中心意义”的名称。词的有历史可查的最初的意义叫做本义,它是产生这个词的其他意义的基础。这些由本义衍生出来的意义叫做派生意义。

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本义可能逐渐退居次要地位,让某一个派生意义占据中心的地位。例如汉语”脚”的本义是”小腿”,《说文解字》:”脚,胫也。”后引申转移指”踝骨以下部分”,又引申为”物体的最下部”,在现代汉语中”脚”的中心意义是”踝骨以下部分”。

多义词虽然有几个意义,但在使用中一般不会产生混淆,因为上下文使其中的一个意义显示出来,排除其他的意义。例如汉语的”快”是一个多义词,“他跑得快”中的“快”,只能指“速度高”,“这把刀很快”的“快”只能指“锋利”。

这样,一个词包含几个意义,可以大大减产语言符号的数目;而每个意义又各有自己的上下文,可以使同一个词用在不同的场合而不会引起意义上的混淆。

5.词义派生的条件是什么?什么是隐喻和换喻?

词义的派生有现实的基础,派生义和派生它的那个意义所指的事物的某一方面特征有联系,这种联系就是词义派生的现实理据。现实现象之间联系是广泛而复杂的,到底哪一种联系受到了具体语言社团的关注,被用来作为派生新义的线索,则与该语言社团的生活环境、劳动条件、风俗习惯以及人的思维活动、语言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因素有关,因而表达同一类现实现象的词义在不同的语言中各有自己的派生历程。例如英语的window是”窗户、窗口”的意思,后来它派生出”获得信息的渠道”这个意思,比如可以说The eye is “the window to the soul.” 在晚近英语中,window 又派生出了”计算机桌面操作系统”的意思,理据是计算机的屏幕很像窗口,比如有window'98、window'2000等,这个新近发生的词义派生现象和英语社团进入计算机时代有关系。汉语社团与window 相当的词是”窗户”,它原本没有window那样的派生意义,因为汉语社团并没有在这些事物的有关特征之间建立起联想。不过汉语社团可以通过意译的办法引进英语的这种意义派生,让人们意识到这种意义关联,比如我们有”视窗98”、”视窗2000”的说法。因此多义词的派生意义和派生它的意义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而两者表示的事物之间的共同特征则是建立这种联系的桥梁。派生意义就是顺着这样的桥梁,从本义一步一步扩散开去的。

派生意义产生的途径就是一般所说的引申。引申大体上可以分成隐喻和换喻两种方式。

(1)隐喻反映的是不同现实现象之间的相似关系。常见的相似关系有形状相似和结构相似两种类型,一般是以较具体的意义为基础来构建较抽象的意义,在不同的意义领域之间建立起相似关系。

例如,汉语“入门”的原义是“进门”(而未登堂入室),从这个意义引申出“学习的初步阶段”(还不是深造阶段)的意义,这是因为“读书学习”可以分为若干阶段,这和进入家居的行进阶段有相似的地方。这反映的是“进入家居”和“读书学习”这两个不同意义领域之间的相似关系,这两个领域在内在结构上相似。又例如“碟”原本指“一种盛食物的器皿”,现在我们可以用“碟”指“飞碟”、“光碟”等,这是一种形状上的相似。

(2)换喻反映的是两类现实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相关关系,这种相关在人们的心目中经常出现而固定化,因而可以用指称甲类现象的词去指称乙类现象。换喻有以下几种常见类型:

A、工具-劳动者:例如“笔杆子”指“写作者”。

B、材料-产品:例如英语“pen”(原义是“羽毛”)指“羽毛做的笔”。

C、地名-产品:例如“茅台”指“茅台镇”,又可以指此地出产的“茅台酒”。

D、地点-机构:例如“白宫”指“美国总统府”,又可以指“美国”。

E、部分-整体:例如“新手”指“做某事或从事某一行业的新人”。

6.样理解同义词现象?怎样辨析同义词?

同一个词固然可以表示若干个不同的意义,形成多义词,但不同的词也可以有相同或相近的意义,形成同义词。这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词义的结构,前者着眼于一个词内各个意义之间的关系,后者着眼于词与词之间的意义关系。两者相互交织在一起,使词义呈现出一种成系统的网络。同义词的特点主要是:

1、所谓同义词就是指几个声音不同而意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例如汉语”安静”、 “清静”、”幽静”和”寂静”是一组同义词,表示的都是”静”的意思。同义词的各个意义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必须是相同的,或者基本上相同的。换言之,同义词的各个成员所指称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是重叠的或大体重叠的。那么为什么同一种现实现象需要用不同的词来概括反映呢?

首先,若干个同义词的意义所概括反映的现象虽然一致,或基本一致,但强调的重点和方面可以有所不同,因而在理性意义上表现出细微的差别。典型例子如古汉语的“饥谨”,“饥”指粮荒,“谨”指菜荒,它们分别表示同一事物(灾荒)的不同侧面,相互补充地指明了同一类现象,表明古人对这些事物的细致区分。

由于它们强调同一事物的不同侧面,所以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常常把它们并举而统指整类事物,逐渐凝固成为复合词。

其次,由于词是被人们在交际中运用着的,所以往往渗透着人们对词所反映的现实现象的主观评价,因此,对于同样的现实现象,人们的主观态度可能不一样,有褒有贬。

例如,“老头儿”和“老头子”,前者带有喜爱的褒的色彩,而后者则带有讨厌的贬的色彩。再次,不同的交际场合也要求词具有不同的色彩,或正式庄重,或通俗随便。所以词在运用的范围方面有些多用于书面语,有些多用于口语,例如,诞辰、去世、逝世等词语多用于书面语和庄严的场合,而与此相对的生日、死亡等则多用于口语和日常的场合。这些都可以使同义词具有不同的附加色彩。关于同义词的问题还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

(1)等义词是一种特殊的同义词。语言中的等义词是很少的,多半是意义基本相同的词。等义词大多是借用方言词或外语词的结果,例如“公尺”和“米”,“扩音器”和“麦克风”,“知道”和“晓得”等等。等义词在语言中大多不能长期存在,因为语言的经济性排斥可有可无、重复臃肿的东西。语言系统对等义词有两种调整办法,一是在语言的使用中使等义词发生分化,使之产生细微的意义差别,例如“大夫”多用于口语,“医生”多用于书面语;二是淘汰一个,保留一个,例如现在多用“电话”而不用“德律风”。

(2)需要把词义的“同义关系”与词义的“上下位关系”或“包含关系”区别开来。“上下位关系”由指称大类事物的词和指称大类事物中某一小类的词来反映。例如英语的“fruit”和“apple”,汉语的“鸟”和“麻雀”。“包含关系”由指称整体的词和指称整体中的一部分的词来反映,例如汉语的“桌子”和“抽屉”,上述成对的词都不是同义词。

(3)词的多义关系和同义关系之间有纠缠。语言中多义词的各个意义差不多都可以和别的词的意义构成同义关系。汉语的“老”可以和“死”(隔壁前天~了人了)、“陈旧”(~机器)、“(食物的)火候大”(鸡蛋煮~了)、“长久”(~没见他了)、“经常”(人家~提前完成任务,咱们呢!)“很”(~早,~远)等等构成同义词。

2、辨析同义词需要考虑的几个方面: (1)两个同义词的意义所概括反映的现象虽然一致,或基本一致,但强调的重点和方面可以有所不同,因而在理性意义上表现出细微的差别。例如“尊敬”、“尊重”和“尊崇”是一组同义词,共同点都是“对对方看得很高”,但三个词的侧重点分别为“敬”、“重”和“崇”,而且“尊崇”语义较重,不轻易使用。

(2)同义词可以具有不同的感情色彩。例如英语的“little”和“small”都是小的意思,small不带感情色彩,而“little”带有说话人的主观评价,有指小和爱称的感情色彩。

常见的还有一种表示褒贬的感情色彩,例如“图谋”和“筹谋”有共同的意义“想办法”,但“图谋”多含贬义,如“图谋私利”、“图谋不轨”等。

(3)同义词中还可以有不同的的风格色彩。在不同的场合,对有的话题需要使用不同风格色彩的词语。

通常的口语和书面语有不同的风格。书面语如文告、法律条文、外交文件要求庄重明确,而口语则多要求通俗随便或亲切幽默,因而又各有不同的风格差别。例如“盘桓”和“呆”都表“逗留”的意思,但前者较古雅,只能用于书面语,后者多用于口语。

(4)同义词的意义有细微的差别,而这些差别又往往影响到词的搭配习惯。例如“爱护”和“爱戴”搭配不同,前者可用于“上对下”和“下对上”或其他无生命的对象,后者只能用于“下对上”而且不能用于无生命的对象。词义的附加色彩方面差异,也往往会影响到词的搭配习惯和运用范围。

7.反义词有哪两种主要类型?怎样区分反义词的两种类型?

语言中有很多意义相反的词,叫做反义词。例如汉语“大-小”、“正确--错误”等。反义词是现实现象中矛盾的或对立的现象在语言中的反映。反义词有两种常见类型,即相对反义词和绝对反义词。绝对反义词所反映的对立中间留下空白,可以插进别的成员。例如“大”和“小”可以插入“中”;“热”和“冷”可以插入“温”、“暖”和“凉”;“黑”和“白”之间可以插入“灰”,等等。而绝对反义词所反映的对立属于非此即彼的性质。例如“正”和“反”、“男”和“女”、”“真”和“假”,等等。它们分尽了一个共同的意义领域而不留空白。

有两种方法可以用来鉴别上述两种反义词:

(1)相对反义词前面一般可以加程度词进行 “切分”,例如加“有点儿”、“很”、“太”、“非常”、“极”等,而绝对反义词前一般不可以加程度词。

(2)否定鉴别法:对于一组相对反义词的两个词,否定甲,不一定肯定乙,肯定甲,一定否定乙;而对于一组绝对反义词的两个词,否定甲,一定肯定乙,肯定甲,一定否定乙。

8.词义组合有些什么样的特点?

词义的概括性是把特殊的、复杂的现象变成一般的、简单的东西,使之成为人们认识现实现象的一种工具,用来指称现实中个别的、特殊的现象。这种认识的过程如用公式来表示,就是:“个别--一般--个别”,把个别转化为一般,使之成为工具,再用这一般性工具来认识个别。前面研究的问题基本上都是从个别到一般的问题,而词义的组合所研究的问题属于另一个范畴,主要是研究从一般到个别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复杂的现象。

交际中谈到的现象往往都是个别的、特殊的,只有一般性、概括性的字一进入句子,就得和具体的、特殊的现象相联系,从“一般”回到“个别”。这时,在概括过程中曾经被舍弃的一些特征就有可能重新出现,扮演重要的角色。例如“苹果”的意义是“落叶乔木,叶子椭圆形,花白色带有红晕。果实圆形,味甜或略酸,是普通水果”(《现代汉语词典》),不计较它的形状、颜色、大小之类的特征,但是在“脸蛋儿冻得像苹果”“苹果绿”“苹果脸”等等的组合中,这些特征又重新出新。如果说字义的形成是从特殊到一般、从复杂到简单,那么字义的运用就是从一般回到特殊,从简单回到复杂。这种运用会因人们的生活环境、社会经历、文化素养等等的差异而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使言语的运用千变万化,兴味无穷。相声《字谜》里一个演员出了一个字谜,“一竖,一边儿一点”,叫另一个演员猜。你猜是“小”,他说是“卜”;你说是“卜”,他就说是“小”。这是利用“一边儿”的不同意思(每一边、只一边)。再如“大”和“小”,意思也够复杂的,“比方说,有‘小哥哥’,年纪比我大,所以是哥哥,可是在几个哥哥里他最小,所以又是小哥哥。又有‘大兄’,那不是自己的兄弟,只是因为年纪比我小,只好叫他兄弟,可是他排行第一,或者不知道他行几,只是要表示客气,叫他大兄弟。再比如说,‘大李比小李大,可是两个人都不大,都不到二十’,大李就成了又大又不大,前者是相对地说,后者是绝对地说。再还有,‘一个大组分三个小组’,这个‘大、小’是就层次说;‘第三组是个大组,第四组是个小组’,这个‘大、小’又是就人数多寡说了”。这些都是从吕叔湘的《语文常谈》中引述的例子。这些事实告诉我们,交际中字义的运用千变万化,说话人可以充分利用他的语言修养,并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和交际的需要,选择最合适的词语来表达他想要表达的意思。

词义的运用、理解与交际的环境、说听双方的职业、身份、心情、生活经历等等都有密切的关系。一个句子究竟说的是什么意思,往往需要参与交际的人自己去补充。

同样是“我去上课”,教师说是去讲课,学生说是去听课。同理,大夫说“我去看病”是给人看病,病人说就是让人给他看病;“我的书”可以是我买的,也可以是我写的。不结合具体的交际环境,有些话就听不懂。同样的话语,两个人处境不同,可能会作出截然相反的理解。由于这种种复杂的情况,在语言运用中往往会产生“言内意外”“言不尽意”之类的现象,需要参与交际的人自己去补充这“言内”的“意外”。这是交际的时候需要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

9.基本词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之间有什么样的影响?

  基本词汇具有三个特点:第一,全民常用,所谓全民常用,就是指基本词汇在使用上具有普遍性,这种普遍性体现在不分阶级、阶层、行业、地域、年龄、性别,各行各业的人都懂得其含义,都要使用,而且经常使用。

  第二,稳固性。所谓稳固就是指基本词汇很少发生变化,长期地为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一方面,词汇系统中的基本词汇只有保持相对稳定性,才能便于人们学习和使用,不至于影响交际,如果基本词汇时时刻刻处于变化之中,人们时时要学习新的词语,那么这种交际工具使用起来就不方便了,所以可以说稳固性是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对词汇提出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基本词汇所记录的客观对象或观念,本身就是比较稳固,很少变化的。当然,基本词汇的稳固性是相对而言的,其实仍然有变化,有新旧词语的替换,只是这种变化很小。

  第三,有构词能力,所谓有构词能力,就是指基本词汇是构成新词的基础,由于基本词汇具有使用上的普遍性,加之使用时间又很长,非常稳固,影响很大,所以人们在创造新词语时,往往使用基本词汇作为构词要素。

  基本词汇的三个特点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由于基本词汇具有全民常用性特点,在使用上涉及到方方面面,涉及到不同阶层、不同的地域的人们运用语言,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客观上就要求基本词汇保持相对稳定性,不能经常变动,以利于运用;当新的事物现象出现,需要新词记录时,人们又首选现成的基本词汇作为构词材料,使得基本词汇又具有了很强的构词能力,这又反过来强化了基本词汇的全民常用性特点和稳固性特点。

10.什么是词义的概括性?有哪些表现形式?简要说明这些表现形式的内涵。

  词义反映现实,不是像我们照镜子那样直接反映客观事物,而是经过对同类事物的特征的分析、综合、归纳把形形色色的客观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区别特征抽象概括出来,进行归类,形成概念,再结合一定的语音形式反映出来,形成词义。词义是对客观现实现象的概括反映,它不是反映个别的具体的事物的特征,而是反映同一类事物现象的共同特征。概括性是词义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也可以说是词义最重要的特点。每个词,无论它所指称的范围有多大,它都是具有概括性,都反映的是客观现实的共同特征而舍弃了个别特征。

  词义的概括性具体表现为一般性、模糊性、全民性。

  词义的一般性就是指词义是从特殊的具体的对象事物中抽象出来的,舍弃了个别的具体事物的特点,反映的是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一般性的特点。词义的模糊性指人们认识中产生的关于客观事物的边界、状态的不确定性。词义的模糊性特征尤其突出地反映在形容词和副词上,很多词,我们可以描述它的词义,可是我们无法给它和另外一个相对立的词划定一个分明的界限,例如“大-小、高-低、多-少、轻-重、咸-淡、好-坏、早-晚、快-慢、冷-温-热、老-中-青”等词的意义,它们的义界是模糊的,不清晰的,没有一个可以遵循的客观标准,这些词的外延是不确定的,因而反映这些概念的词也就具有了模糊性。 

  词义的全民性指词义反映的现实现象是一个社会集团的全体成员共同认知的,没有阶级、阶层之分,没有阶级性,全民共同理解,都可以使用来表达思想。词义具有全民性特点,这是由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社会职能本身决定的。

11. 词和词汇的区别何在?词汇包括哪两个部分?

1) 词:语言中能够运用的最小的符号,用它可以对现实现象进行分类、定名,因此研究语言符号的意义一般都以词作为基本单位。

2) 词汇:一种语言中所有的词和成语等固定短语的总汇就是该语言的词汇。

3) 词汇主要包括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两个部分。

12.什么叫词的词汇意义?它和现实现象的关系怎样?

1) 词的语法意义:由词的语法关系产生的意义。

2) 词的词汇意义:与词的语法意义相对应,指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主观评价。简称词义。词义是语言得以存在的基础。

3) “语音——意义——现实现象”三者关系的公式告诉我们,词义就是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

13.词的理性意义和词的附加色彩有什么区别?

词义反映客观世界,来源于客观现实,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但词义的产生又同人们的思维活动密切相关,是客观对象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是人们的认识活动的成果。正因为词义是客观作用于主观的结果,所以词义一方面是以现实为基础,对现实现象作概括的反映,一方面词义是在此基础上带上人们的主观态度,主观评价色彩,即词义包含着人的认识和态度评价。因此词义包括理性意义和附加色彩两个方面。

1) 理性意义是词义的核心部分,是所有词都具有的,是整个词义的基础。理性意义是以现实现象作基础,不涉及人们的主观态度。

2) 词义的附加色彩就是词义中除了理性意义以外的表示人们的主观态度和评价的意义,并非所有的词都具有附加色彩,像词义的褒贬、词义的风格等都属于词义的附加色彩。

词义的评价色彩虽然有其主观因素,但也具有社会性,不是指个人可以任意赋予一个词义不同的评价色彩,只有在选择运用的时候可以体现你的评价态度。比起理性意义来,附加色彩由于具有十分突出的主观因素,因此其意义容易变化。

14.词义对现实现象的概括是怎样的?

词义反映现实是经过对同类事物的特征的分析、综合、归纳把形形色色的客观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区别特征抽象概括出来,进行归类,形成概念,再结合一定的语音形式反映出来,形成词义。

词义是对客观现实现象的概括反映,它不是反映个别的具体的事物的特征,而是反映同一类事物现象的共同特征。概括性是词义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也可以说是词义最重要的特点。

词义的概括性是人类抽象思维活动的成果,也是认识活动的必然要求,是语言作为人类交际工具的必然要求,是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本质特点所决定的。正是因为词义具有概括性,人类才能运用语言中数量有限的词语表达客观世界纷繁复杂、不可胜数的事物,使语言成为我们能够掌握的有效的交际工具。由于词义经过了高度的概括,反映了事物的本质特征,所以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指称同类事物中的任何一个。

所以概括性是词义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也可以说是词义最重要的特点。

15.词义的概括性有哪三个重要的表现形式?

词义的概括性具体表现在词义具有一般性、模糊性和全民性三个方面,这是词义概括性的三种具体表现形式,因而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进一步认识词义的概括性。

1) 词义对现实现象的概括具有一般性。

词义的一般性就是指词义是从特殊的具体的对象事物中抽象出来的,舍弃了个别的具体事物的特点,反映的是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一般性的特点。注意:强调词义具有一般性,并不否认语言有必要的手段表达人们对具体事物的特殊性或个性的认识。在某一具体词的词义所指称的事物范围内,有典型的样本和非典型的样本之分。词义的概括可以把特殊的、复杂的东西变成一般的、简单的东西,这在复合词所表示的意义中看得更加清楚。

2) 词义对现实现象的概括有模糊性。

词义的模糊性是指,通过概括而形成的一般的、简单的东西,本身往往带有一定的模糊性,词义的指称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没有明确的界限。

词义产生模糊性的原因:一方面,因为客观事物是连续不断运动的,又是互相联系渗透的,无法切割,它们按照自身规律运动发展,本身无所谓精确或模糊,人类要认识把握它,就只能省略一些环节,使之变得相对清晰明确。另一方面,从主观方面来看,是因为人的个性上的差异,人们的认知水平、心理、态度、爱好及所处环境都有所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不都一致,很难有一致的标准,放在某一客观对象上,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看法,不同地方就有不同的标准。虽然词义具有模糊性,但词义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中心和典型是比较清楚的。

3) 词义对于具体语言社团的全体成员具有全民性。

词义的全民性指,词义反映的现实现象是一个社会集团的全体成员共同认知的,没有阶级、阶层之分,没有阶级性,全民共同理解,都可以使用来表达思想。词义具有全民性特点,这是由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社会职能本身决定的。语言没有阶级性,一视同仁地为社会全体成员服务,词义作为语言的构成要素,反映的是普遍性的东西,是全社会的成员所认可的,自然也就没有阶级性可言。相反,如果词义具有阶级性,同样一个词的意义不同阶级有不同理解不同解释,那么交际中必然要造成理解上的偏差,不同阶级的人之间是不可能有效沟通的,语言也不可能成为社会大众的交际工具。说词义具有阶级性,就等于说语言具有阶级性,这是十分荒谬的。

总之,词义对现实现象的反映是一种抽象的、概括的反映,而一般性、模糊性和全民性则是这种概括的三个重要的表现形式。

16.词的多义是怎样产生的?

根本原因是不同现实现象之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联系,语言社会在认识到这些联系之后就会在两类现象之间建立起一种联想关系,进而用指称甲的词去转指与它有联系的其他现实现象,产生多义词。

17.多义词可以分为哪几种不同的意义?多义词的义项这样多,在使用中会不会造成歧义呢?

多义词中有若干个不同的意义,但这些意义在词义结构中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因而人们根据它们的差异而分别命之为”本义”、”派生意义”和”中心意义”的名称。

1) 本义:词的有历史可查的最初的意义,它是产生这个词的其他意义的基础。

2) 派生意义:由本义衍生出来的意义。

3) 中心意义: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本义可能逐渐退居次要地位,让某一个派生意义占据中心的地位,这个派生意义就成为该词的中心意义。

多义词虽然有几个意义,但在使用中一般不会产生混淆,因为上下文使其中的一个意义显示出来,排除其他的意义。

当然,由于使用不当,上下文不能确定多义词的具体意义,或者几种意义在一个句子中都讲得通,这就造成了歧义,会让人产生误会。因此,交际中要注意多义词的正确使用,避免歧义。  

文档

第5章 词义

第五章词义一、填空题1.()、()、()是词义概括性的三个重要表现形式。2.同义词的”同”主要指()相同或相似,不同之处主要有()、()和()等方面。3.()反义词的意义所概括反映的都是同类现象中的两个对立的方面。4.词语的组合一方面要受到()的支配,另一方面要受到()的。5.一般词汇包括()、()、()、()、()。6.基本词汇的特点是()、()、()。7.新词产生的方式有()、()、()三种。二、单项选择题1.下列每组词全都属于基本词汇的是()。A、丈夫、妻子、兄弟、令堂B、若干、屹立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