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文言文:常见文化常识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02:15:02
文档

文言文:常见文化常识

1.殿中侍御史三国时期官名。三国魏派御史二人居殿中,察非法,后乃以之为官名。宋沿设殿中侍御史,掌纠弹百官朝会失仪事。元亦设此官,初沿宋制为正七品,后提高至四品。明初尚置,洪武九年(1376)废。2.谏议大夫官名。秦代置谏议大夫之官,专掌议论。为郎中令之属官,掌论议,有数十人之多。汉初不置。北宋前期,为寄禄官。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升从四品,复专掌讽喻规谏。南宋兼领登闻检院,登闻鼓院。明初曾置,旋废。3.汉称七制唐羡三宗汉朝有七位皇帝受人赞颂,他们分别是西汉的高祖刘邦、文帝刘恒、
推荐度:
导读1.殿中侍御史三国时期官名。三国魏派御史二人居殿中,察非法,后乃以之为官名。宋沿设殿中侍御史,掌纠弹百官朝会失仪事。元亦设此官,初沿宋制为正七品,后提高至四品。明初尚置,洪武九年(1376)废。2.谏议大夫官名。秦代置谏议大夫之官,专掌议论。为郎中令之属官,掌论议,有数十人之多。汉初不置。北宋前期,为寄禄官。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升从四品,复专掌讽喻规谏。南宋兼领登闻检院,登闻鼓院。明初曾置,旋废。3.汉称七制唐羡三宗汉朝有七位皇帝受人赞颂,他们分别是西汉的高祖刘邦、文帝刘恒、
1.殿中侍御史

三国时期官名。三国魏派御史二人居殿中,察非法,后乃以之为官名。宋沿设殿中侍御史,掌纠弹百官朝会失仪事。元亦设此官,初沿宋制为正七品,后提高至四品。明初尚置,洪武九年(1376)废。

2.谏议大夫

官名。秦代置谏议大夫之官,专掌议论。为郎中令之属官,掌论议,有数十人之多。汉初不置。北宋前期,为寄禄官。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升从四品,复专掌讽喻规谏。南宋兼领登闻检院,登闻鼓院。明初曾置,旋废。

3.汉称七制唐羡三宗

汉朝有七位皇帝受人赞颂,他们分别是西汉的高祖刘邦、文帝刘恒、武帝刘彻、宣帝刘询,东汉的光武帝刘秀、明帝刘庄、章帝刘炟。唐朝的二十一位国君中,历史学家认为其中三位最为杰出,他们是唐太宗李世民、玄宗李隆基(开元时期)、宪宗李纯。太宗除隋之乱,使百姓安居乐业,有“贞观之治”;玄宗早年励精图治,使国家兴盛,有“开元盛世”之称;宪宗刚毅果断,平定藩镇之乱,收服强藩,使唐重振声威,得到后世历史学家的赞颂。

4.笏

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朝(cháo)~。“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却立”。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5.斋戒

斋戒有多种来源。在中国,斋戒主要用于祭祀、行大礼等严肃庄重的场合,以示虔诚庄敬。斋戒包含了斋和戒两个方面。“斋”来源于“齐”,主要是“整齐”,如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戒主要是指戒游乐,比如不与妻妾同寝,减少娱乐活动。后以此指称相似的宗教礼仪。

6.安置

宋贬谪官,指定地区居住,轻于编管而重于居住。

7.巡按御史

中国古代官职之一,御史的一种,隋朝设置。为制衡行政机构主官的非常派的朝廷或地方。不仅可对违法官吏进行,也可由皇帝赋予直接审判行政之权力,并对府州县道等衙门进行实质监督,也可在监察过程中对地方行政所存在的弊端上奏。防范公家官吏侵害人民权益、或者是成为贪赃枉法的贪官污吏。

8.郊使

解释为古代受命出郊迎接、慰劳宾客的使者。

9.织造

明清于江宁、苏州、杭州各地设专局供应宫中织品的皇商,织造各项衣料及制帛诰敕彩缯之类,以供皇帝及宫廷祭祀颁赏之用。明于三处各置提督织造太监一人,清改任内务府人员,称织造。

10.营

1(形声。从宫,荧(yíng)省声。宫,房子,与居住有关。本义:四周垒土而居)

营,币居也。——《说文》。段玉裁注:“币居,谓围绕而居。”桂馥义证:“营谓周垣。”

众目营方。——《五等论》。注:“布居也。”

冬则居营窟。——《礼记·礼运》。按,四围拥土也。

2围绕;缠绕

以朱丝营社。——《公羊传·庄公二十五年》

日中,为大臣欺诬;日且入,为妻妾役使所营。——《汉书》

又如:营回(萦回,盘旋往复);营合(环绕合拢,形成包围圈);营周(循环);营绕(环绕)

3扎营。

如:营屯(驻军营寨);营军(驻扎)

④建造

尝加营葺。——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又如:营作(建造);营宫(营建宫室);营饰(建筑装璜);营筑(建筑;修建);营缮(修缮,修建);营绘(营建绘饰)

⑤经营

召伯营之。——《诗·小雅·黍苗》

如有营。——《汉书·李广苏建传》

又如:私营(私人经营);营市(经商)

⑥测量;度量

营,度也。——《广雅》

圜测九重,孰营度之?——《楚辞·天问》

⑦谋求

问我得钱何所营。——唐·白居易《卖炭翁》

百计营谋不能脱。——《聊斋志异》。

又如:营活(谋生);营己(谋求自己的利益);营内(为后宫谋利);营谋(谋求);营虑(操心);营图(图谋);营谋(为达某一目的而想方设法)

⑧供养;救助。

如:营奉(奉养,奉事);营恤(救济,抚恤);营视(看顾,照看);营济(救济);营赡(供养,赡养)

⑨办理。

如:营干(办理;办理事情);营办(承办;筹办)

⑩迷惑

精神乱营。——《淮南子·原道》

不足以营其精神。

则目不营于色。——《淮南子·本经》

所以营或耳目。——《汉书·刘向传》

又如:营勾(勾引;勾搭);营罔(迷惑、欺骗);营信(受迷惑而相信);营众(惑众)

⑪耕作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杜甫《兵车行》

11.责

①(形声。小篆字形。从贝,朿(cì)声。(zhài)本义:债款,债务)索取(财物)

责,求也。——《说文》

往责于东邑。——《吕氏春秋·慎行论》

责之里正。——《聊斋志异·促织》

又如:责偿(索取赔偿);责货(索贿);责诺(求取他人的许诺);责义(以合乎礼义要求别人);责债(索债);责赂(索求财物)

②责备

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书·泰誓》

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史记·项羽本纪》

无责也。——清·方苞《狱中杂记》

又如:叱责(大声呵叱责备);呵责(呵斥);苛责(过严地责备);责嚷(责备;训斥);责劝(责备并规劝);责黜(责备和贬黜);谴责(严加申斥);责让(责备、谴责);贬责(指出过失,加以批评;责备)

③惩罚

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聊斋志异·促织》

崇患太祖慵惰不作业,数加笞责。——《新五代史·梁家人传》

又如:笞责;责惩(责罚惩处);责知(责罚包庇罪人、知情不言者);责杖(以杖刑责罚)

④诘问

收奴婢十余人去,责以杀婢事。——《汉书·赵严韩张两王传》

又如:责诘(责问);责究(责问追究)

4责令;要求

今释其所有,责其所无。——《盐铁论·本议》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

赦罪责功。——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

责己也重以周。——唐·韩愈《原毁》

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史记·李将军列传》

责成人之道。——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又如:责报(让人报答;图报);责办(责成办理);责买(责成购买)

12.山左

山左是山东省旧时的别称。山左中的“山”指太行山。中国古代,坐北朝南。“坐于”太行山,则太行山左侧为山东省。故也将山东称为山左。类似的例子有“江左”,坐北朝南,则长江下游为江左。

13.洊饥[jiànjī]

连年饥荒。

宋陆游《思蜀》诗:“白首躬耕遇洊饥,江南自笑欲畴依。”

《明史·焦源溥传》:“岁洊饥,民淘马粪以食。”

郑观应《盛世危言·铁路》:“往年晋省洊饥,费数十金不能运米一石。”

14.逋欠

拖欠的赋税钱粮。

    宋曾巩《太祖皇帝总叙》:“征伐既下诸国,必先已逋欠,涤烦苛,賙乏絶,雪寃滞,惠农民,拔人材,申命郡邑,反復不倦。”

《元典章·圣政二·贷逋欠》:“积年逋欠,并与除免。”

清张景苍《喻邑劝谕歌》:“逋欠清完且踊跃,不负数年予教育。”

15.徕

招抚。

清昭槤《啸亭续录·转庵和尚》:“将军之事,吴王亦至矣,为之闢地攻城,战无不克,数月之间招徠数郡,未闻王有尺素之词为之奬誉。”

《辛亥·武昌清方档案·清吏条陈》:“庚子之变,以误认拳匪为义民,一味招徠,竟酿巨祸。”

16.引

①指商人运销货物的凭证

令客人赴官请引,自于茶园买茶…——《宣和遗事》

又如:引行公店(盐商联合经营的机构);盐引;茶引

②通行执照

央李员外衙门上下打点使用了钱,见了大严,给引还乡。——《警世通言》

17.销

卖,出售

我游上海考书肆,群书何者销流多?——康有为《闻菽园居士欲为政变说部诗以速之》

又如:经销

18.薮(sǒu)

人或物聚集的地方

为天下逋逃主,萃渊薮。——《书·武成》

山薮藏疾。——《左传·宣公十五年》。注:“薮是草木积聚之处,近山近泽皆得称薮。”

密迩奸薮。——郭璞《奏请平刑书》

叔在薮,火烈具举。——《诗·郑风·大叔于田》

19.瘗(yì)

埋葬

夭赤子于新安,坎路侧而瘗之。——晋·潘岳《西征赋》

又如:瘗土(用土埋葬);瘗埋(埋葬);瘗葬(埋葬);瘗藏(指殉葬品;埋葬)

20.戢

1收藏[兵器]

载戢干戈。——《诗·周颂·时迈》

夫兵戢而时动。——《国语·周语》

夫兵戢而时动,动则威。——《国语·周语》

又如:戢刃(收起刀剑等利器);戢戢(聚集);戢载(收集装载);戢藏(收藏)

2引申指停止战争

弗戢,将。——《左传·隐公四年》

又如:戢戈(息兵);戢兵(停用兵器,禁用武力);戢武(息兵)

3收敛

戢,敛也。——《小尔雅》

戢其左翼。——《诗·小雅·鸳鸯》

不戢不难。——《诗·小雅·桑扈》

翼翼归鸟,戢羽寒条。——陶渊明《归鸟》

又如:戢鳞(敛鳞。鱼止息不游。比喻怀志坐待时机);戢羽(敛翅止飞);戢身(敛迹)

4隐居。

如:戢伏(隐居);戢景(戢影。藏匿行踪。比喻退休隐居);戢迹(匿迹)

5约束。

如:戢军(约束士兵);戢制(制止);戢手(束手);戢畏(犹畏服);戢御(约束统治)

21.铨司

铨司是宋判吏部铨的简称,主管选授官职的官署。

22.身言书判

身言书判是唐选官时考核的内容唐士子通过礼部试,进士及第后,不直接授官,须再通过吏部选官一关。吏部选官一关,其内容,先试收判,书楷法遒美,判文理优长为合格;试而后铨,察其身言,身必体貌丰伟,言须言辞辩正。四者合格,再经注(询问所能,拟定何官)、唱,方由吏部上于尚书仆射,由仆射转门下省反复审核。手续甚繁。故有出身二十年而不得官职之人。

23.转对

转对是朝臣定期轮流向皇帝陈献个人对国事的意见,并回答皇帝的问题。通常每五天一对,因此又叫五日转对。这一制度从唐和五代时就有了。宋代转对之制,始于太祖建隆三年,参加转对的人多,见闻自然比台谏要广,对国事众臣都有发言的机会,正如司马光所说:“不惟考时政之得失,亦以观群臣之能否也。”转对作为一种制度,是为了容纳多数人的意见,以免皇帝陷于专断。宋沿其制,京师职事官自待从以下,五日轮一员上殿,指陈时政得失,称为转对,又称“次对”。

24.窜

①(会意。从鼠,从穴。老鼠在洞穴里,表示“隐匿”、“逃窜”。简化为“窜”,形声,从穴,串声。本义:躲藏)

如:窜迹(遁迹;隐迹);窜身(藏身)

②奔逃

又如:逃窜(逃跑流窜);窜亡(逃亡;逃跑);窜走(逃跑;潜逃。奔走;乱跑)

③放逐。

如:窜投(放逐);窜死(贬逐而死);窜官(流放的)

④删改。

如:窜句(改易文字);窜削(犹删改);窜易(改动);窜附(改动和增益);窜益(改动和增益);窜寄(更改并混入)

⑤羼杂;混入。

如:窜言(参与议论);窜杂(搀杂;混杂)

⑥骚扰。

如:窜挠(犹“骚扰”)

⑦跳;往上冲。

如:窜动(激烈地跳动)

⑧怂恿。

如:窜掇(劝诱;怂恿);窜谋(暗中谋划)

25.陷没

①陷落,沉没。

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三:“始皇时,童謡曰:‘城门有血,城当陷没为湖。’”《朱子语类》卷四四:“如人入烂泥中行相似,只见一步深似一步,便浑身陷没,不能得出也。”

②比喻沉沦。

郭沫若《鲁迅和我们同在》:“假使鲁迅不曾给过我一些鞭挞,我可能永远在日本陷没下去。”

③沦陷,被攻占。

《宋书·天文志四》:“索头攻围司兗,兗州刺史徐琰委守奔败,司州刺史毛德祖距守陷没,缘河吏民,多被侵略。”

唐杜甫《洛阳》诗:“洛阳昔陷没,胡马犯潼关。”

清孙枝蔚《甲申述忧》诗序:“何况关中陷没,海内动摇,匪独唇亡齿寒,螫手断腕而已。”

④没于阵,阵亡。

宋苏舜钦《乞用刘石子弟》:“然刘平、石元孙以血战陷没,死於贼手。”

26.款附

诚心归附。

三国魏曹植《策命晋公九锡文》:“公镇靖宇宙,翼播声教,海外怀服,荒裔款附。”

《北齐书·元景安传》:“於时江南款附,朝贡相寻。”

唐元稹《蛮子朝》诗:“鸟道绳桥来款附,非因慕化因为悚。”

清沉磐《金陵漫兴》诗:“藩镇望风争款附,故将鸣鏑射中坚。”

27.城

①筑城

今吴是惧而城于郢。——《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又如:城郭国(古时谓西域筑城定居的国家);城干(筑城时埋置土中的木柱)

②守城

县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唐·孙樵《书何易于》

又如:城寨(防守用的围墙或栅栏);城操(备边;备边士卒)

28.燕接

①谓燕子相接而飞。

唐谢偃《观舞赋》:“乍差池以燕接,又颯沓而鳧连。”

②宴会接待。

《北齐书·陆卬传》:“自梁魏通和,岁有交聘,卬每兼官燕接,在帝席赋诗,卬必先成。”

文档

文言文:常见文化常识

1.殿中侍御史三国时期官名。三国魏派御史二人居殿中,察非法,后乃以之为官名。宋沿设殿中侍御史,掌纠弹百官朝会失仪事。元亦设此官,初沿宋制为正七品,后提高至四品。明初尚置,洪武九年(1376)废。2.谏议大夫官名。秦代置谏议大夫之官,专掌议论。为郎中令之属官,掌论议,有数十人之多。汉初不置。北宋前期,为寄禄官。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升从四品,复专掌讽喻规谏。南宋兼领登闻检院,登闻鼓院。明初曾置,旋废。3.汉称七制唐羡三宗汉朝有七位皇帝受人赞颂,他们分别是西汉的高祖刘邦、文帝刘恒、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