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课题 | 2、寓言两则--自相矛盾 | 教者 | 营口市xx小学 xx | ||
| 教学目标 | 1、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2、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寓言的内容。能够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3、朗读并背诵课文。 | ||||
|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 1、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2、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 ||||
| 教学过程 |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 趣味导入 创设情境 | 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出示一些经典寓言故事的图片) 2、教师引导学生:低、中年级时,我们学过不少寓言故事,还记得吗?都有哪些?寓言就是以浅显而生动的小故事,向人们讲述做人、做事的道理。但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则寓言故事与以往的表达方式上有些不同,是什么呢?打开书,快速浏览,你发现什么? | 猜画谜,激发学寓言的兴趣。 学生了解文本特点------是两则文言文。 | |||
| 自主学习 精读感悟 点明主旨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 一、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以前我们学过一些古诗,怎样才能将文言文读准确,有什么方法吗? 2、指名读生字、词语。 3、教师范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指名读文章。 2、故事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学生读第一句。 教师出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你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的?-------“从前楚国有一个人卖矛和盾。”“鬻”的理解学生是通过书下的注释了解的。在此提示学生学习文言文要善于运用书下注释帮助理解。 3、他是如何叫卖的?你知道了什么?①分别请学生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②学生带着理解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③他为什么要这样夸耀自己的矛、盾?之前他会想什么?叫卖时的语气、神态、动作是怎样的?周围的人听会又会有哪些表现呢?出示填空: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讲一讲小故事,并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4、人群中,有这样一个人,他不仅在听,更在想,于是他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指名读,谈理解。楚国人的反映怎样?------“应”:回答。“弗能应”:不能够回答。能用一个词语表达吗?-----无言以对、哑口无言。 5、为什么“弗能应也”?------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矛、盾的作用,结果出现了自己说话相互抵触的情景。6、那么,你怎样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呢?------比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 生活中有没有“自相矛盾”的时候呢?或者你觉得这个成语用在什么情况下合适呢? 1、抄写生字新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尝试背诵。用现代汉语讲一讲这个故事。 | 1、学生尝试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同时注意断句。 2、学生读“矛、盾、锐利、坚固、祠、遂、弗”。 3、请学生到黑板前,板书第一则寓言的题目。 4、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1、读文,讲一讲故事大意。 2、明确文言文要善于运用书下注释帮助理解。 3、 ①读句子,学生解释句子大意。 ②理解过程中“坚、利、于”等词语学生在注解里无法找到解释,学生翻阅字典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 ③自主思考,集体交流,四人小组内可以演一演。 ④学生有感情讲一讲小故事,并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4、学生读文讨论交流 5、联系前后文理解成语意思。 想一想、交流。 课下完成 | |||
| 板书设计 | 2 寓言二则之自相矛盾 我的矛 我的盾 物莫能陷也于物 无不陷也 锐利 戳得穿 坚固 戳不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