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15)
(征求意见)
二○一○年五月
“四化融合 智慧佛山”是指通过信息化、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的相互融合、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把佛山打造成为新兴产业发达、社会管理睿智、大众生活智能以及环境优美和谐的智慧城市。
《四化融合 智慧佛山 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5)》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信息化提升城市化,以信息化加快国际化,构建佛山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超前引领的高效,建设开放包容的国际化城市和宜商宜居美好家园的重要规划。
它全面分析了佛山经济社会的发展基础和面对的重大机遇,指出了佛山“四化融合”现阶段存在的5个主要问题,确立了“智慧佛山”发展的总体目标:到2015年,信息技术普遍应用、信息资源合理利用、覆盖整个社会经济领域的信息化体系较为完备;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绿色引擎”和重要支柱;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无线化成为市民生活工作的主要方式;“四化融合”成为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主导力量,信息化总体水平达到全国先进行列,“智慧佛山”基本建成。
同时,也提出了具体发展目标:
深化“一个融合”—深化信息化与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的高度融合。
实现“两个跨越”—实现产业技术自主创新的跨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跨越。
促进“三个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城市管理方式的转变、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
提升“四个水平”—提升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应用水平、信息资源共享水平、公共信息服务水平和网络创新创业发展水平。
构建“五个体系”—构建“智慧佛山”基础信息网络体系、产业发展服务体系、社会民生事业支撑体系、城乡信息化协调发展体系、资金人才技术保障体系。
确立了发展定位:到2015年,把佛山建设成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四化融合”先行地,宜商宜居美好家园。
提出了实现规划纲要的三大任务: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信息化提升城市化,增强城市发展竞争力;信息化加快国际化,提升经济发展国际竞争力。
把宏观的战略规划与可操作的工程项目结合起来,设计了“四化融合智慧佛山”建设“十大重点工程”,即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程、农村信息化工程、U-佛山建设工程、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信息化便民工程、城市数字管理工程、数字文化产业工程、电子商务工程、国际合作拓展工程。
解读《四化融合 智慧佛山 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5)》
“四化融合 智慧佛山”是佛山、市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更高的高度、现代的思维、世界的眼光,审视和谋划佛山的未来发展而提出的具有时代特征、区域特点、佛山特色的可持续繁荣的城市发展路径与方向,对于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城市发展转型,实现佛山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根据陈云贤的重要指示,李子甫副牵头,王玲副、邓伟根副参与,由市信息产业局主笔,会同市发展改革局、市经济贸易局等单位共同起草完成《“四化融合智慧佛山”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5)》,对“智慧佛山”内涵进行了较为科学的界定,对“四化融合”的具体举措进行了详细的设计。
“四化融合 智慧佛山”是指通过信息化、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的相互融合、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把佛山打造成为新兴产业发达、社会管理睿智、大众生活智能以及环境优美和谐的智慧城市。
《纲要》共分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发展基础,第二部分是发展环境及存在问题,第三部分是发展战略与目标,第四部分是主要任务,第五部分是保障体系,第六部分是十大重点工程。
《纲要》全面分析了佛山经济社会的发展基础和面对的重大机遇,指出了佛山“四化融合”现阶段存在的5个主要问题,确立了“智慧佛山”发展的总体目标:到2015年,信息技术普遍应用、信息资源合理利用、覆盖整个社会经济领域的信息化体系较为完备;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绿色引擎”和重要支柱;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无线化成为市民生活工作的主要方式,“四化融合”成为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主导力量,信息化总体水平达到全国先进行列,“智慧佛山”基本建成。
同时,也提出了具体发展目标:
深化“一个融合”—深化信息化与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的高度融合。
实现“两个跨越”—实现产业技术自主创新的跨越、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跨越。
促进“三个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城市管理方式的转变、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
提升“四个水平”—提升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应用水平、信息资源共享水平、公共信息服务水平和网络创新创业发展水平。
构建“五个体系”—构建“智慧佛山”基础信息网络体系、产业发展服务体系、社会民生事业支撑体系、城乡信息化协调发展体系、资金人才技术保障体系。
确立了发展定位:到2015年,把佛山建设成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四化融合”先行地,宜商宜居美好家园。
提出了实现规划纲要的三大任务: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信息化提升城市化,增强城市发展竞争力;信息化加快国际化,提升经济发展国际竞争力。
把宏观的战略规划与可操作的工程项目结合起来,设计了“四化融合 智慧佛山”建设“十大重点工程”,即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程、农村信息化工程、U-佛山建设工程、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信息化便民工程、城市数字管理工程、数字文化产业工程、电子商务工程、国际合作拓展工程。
总的来说,《 “四化融合智慧佛山”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5)》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信息化提升城市化,以信息化加快国际化,构建佛山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超前引领的高效,建设开放包容的国际化城市和宜商宜居美好家园的重要规划。
《四化融合 智慧佛山 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5)》共分了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全面分析了“四化融合 智慧佛山”的发展基础。
经过30余年改革开放的持续推动和“十一五”期间的加速发展,佛山经济社会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新兴产业及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快速,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稳步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成效显著,社会和公共事业信息化发展迅速,信息化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第二部分指出了“四化融合 智慧佛山”的发展环境及现阶段“四化融合”存在的5个主要问题。
一是信息化应用总体水平不高。
二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互动发展效应不够显著。
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缺失。
四是信息化环境建设与信息化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五是开展信息化国际合作交流程度不够深入。
第三部分明确了“四化融合 智慧佛山”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定位。
发展目标:到2015年,信息技术普遍应用、信息资源合理利用、覆盖整个社会经济领域的信息化体系较为完备;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绿色引擎”和重要支柱;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无线化成为市民生活工作的主要方式,“四化融合”成为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主导力量,信息化总体水平达到全国先进行列,“智慧佛山”基本建成。
总体定位:到2015年,把佛山建设成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四化融合”先行地,宜商宜居美好家园。
第四部分提出了“四化融合 智慧佛山”的主要任务。
主要从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提升城市化,信息化加快国际化三方面进行部署。
(一)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
1、信息化促进工业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一是加快企业生产过程和业务流程的信息化改造。
着力推进研发设计电子化。
着力推进产品构成数字化。
着力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
着力推进经营管理科学化。
二是积极推进经济发展低碳化。
发展面向高耗能行业的节能降耗信息技术应用。
发展面向高污染行业的绿色生产信息技术应用。
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开发产品再制造技术。
加强环境保护信息技术应用。
三是大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加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支撑体系建设。
引导建立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创新展示中心。
2、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一是重点发展专业机械装备制造。
二是大力发展汽车整车及配套零部(配)件产业。
三是大力发展精细化工。
3、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是重点发展光电、新材料、现代服务业。
——光电产业。力争到2012年光电产业整体实现总产值1800亿元;2015年实现总产值3500亿元。
——新材料产业。力争到2012年新材料产业实现总产值1050亿元;2015年实现总产值1800亿元。
———现代服务业。力争到 2012年,全市现代服务业产值超过1000亿元;2015年产值超过1800亿元。
金融服务业。
现代物流业。
信息服务业。
创意和设计业。
总部经济。
会展及商务。
二是加快培育环保、新医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4、信息化促进农业产业化,开创“三农”建设新局面
(1)进一步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2)大力构建促进农业发展的电子商务平台
(二)信息化提升城市化,增强城市发展竞争力
1、 建设U-佛山,提升城市竞争力
一是加强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打造宽带、融合、泛在的信息通讯网络设施。
二是科学探索建设与运营模式。
三是以U-佛山为载体,建设全面互联互通的智慧信息网络,大力推进无线网络的应用。
2、打造电子,提高行政效能
(1)整合和共享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电子政务数据中心
(2)建立“一站式”网上服务平台
(3)实现业务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3、加快推进网络民生民情事业,促进政民关系和谐
4、促进社会事业信息化,切实提高民生质量
(1)推进文化领域信息化。
(2)推进教育领域信息化。
(3)推进卫生领域信息化。
(4)推进社保领域信息化,推动“市民卡”工程建设。
(5)推进体育领域信息化。
5、以信息化促进公共事业发展,共创和谐社会
(1)加快“平安佛山”工程,提高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管理水平
(2)加快城市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建设,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3)构建“数字”,提高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水平
(4)推进智能交通系统建设,缓解我市道路交通压力
(5)环境保护信息化,切实改善环境条件
(6)安全生产信息化,确保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6、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智慧佛山”基础
(1)加强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信息化提供有力支持
(2)建立统一的电子政务三大中心,协调整合信息资源
(3)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共享数据资源
一是建立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
二是企业法人数据库。
三是建立GIS数据库。
四是建立行政审批、服务、办公类数据库。
五是建立市民健康数据库。
六是进一步整合我市各区交通管理数据库资源。
(三)信息化加快国际化,提升经济发展国际竞争力
1.创新跨境报关服务方式,大力推进跨境电子报关传输服务。
2、创新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加强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推动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
一是完善并利用现有的贸易平台,助推中小企业走向国际。
二是建立和完善重点会展的门户网站和会展行业公共电子商务平台。
三是大力发展各类交易服务平台建设。
3、紧抓CEPA示范城市的机遇,推进与港澳更紧密合作。
一是推进无线射频技术(RFID)产业合作。
二是推进佛港电子签名证书互认试点。
三是加强佛、港、澳电子商务应用合作,推动三地经济和谐发展。
4、加快信息服务外包业发展,打造广东重要外包基地。
第五部分阐述了“四化融合 智慧佛山”保障体系。
主要从、资金、人才、技术四方面予以保障。
(一) 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和完善协调推进机制
2、创新信息化的管理机制,促进智慧佛山建设快速发展
(1)创新信息化建设和管理。
(2)完善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机制。
3、健全扶持机制,充分发挥中介机构作用
(1)培育行业协会以及第三方服务机构。
(2)推广外包服务机制,提高信息技术支持服务能力。
4、健全投入机制,有效支撑信息化建设
(1)创新信息化投资管理机制。
(2)加大财政性资金的投入。
(3)加大对信息化建设资金使用的管理力度。
5、制定相关法规,改善“智慧佛山”建设运行环境
(1)加强法规工作。
(2)制定和完善各项制度。
(3)加强规划引领,并注意规划的可持续性和滚动性。
(4)完善新兴产业、软件产业、现代信息服务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等产业。
6、健全考核、评估、监督管理机制,保障运转效率
(1)尽快落实电子政务应用实效考核办法,将电子政务建设纳入单位效能建设考核范围。
(2)建立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
(3)健全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监督管理机制。
7、建立对外合作机制,拓展发展空间
(1)加强省市联动和合作,争取省部项目落户佛山。
(2)加强与国内外先进地区的交流与合作。
(二)资金保障
1、科学编制预算,加大对“智慧佛山”建设的投入
2、引入风险投资资金,促进新兴产业发展
3、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
(三)人才保障
1、加大信息化人才培训力度,保障人才供给
2、广泛吸引外来人才,提升人才质量
(四)技术保障
1、加强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夯实发展基础
2、强化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确保健康运行
第六部分提出了“四化融合 智慧佛山”建设十大重点工程。
(一)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工程。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程。
(三)农村信息化工程。
(四)U-佛山建设工程。
(五)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六)信息化便民工程。
(七)城市数字管理工程。
(八)数字文化产业工程。
(九)电子商务工程。
(十)国际合作拓展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