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选择题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02:23:26
文档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选择题

八年级(上)文言文选择题专项训练班级姓名学号《三峡》1、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A.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B.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C.文章的第二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D.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2、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本文第一段写山势,先写其连绵不断,再写其高耸。B.本文第二段写水势,先写水之速,再写水之盛。C.作者将
推荐度:
导读八年级(上)文言文选择题专项训练班级姓名学号《三峡》1、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A.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B.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C.文章的第二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D.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2、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本文第一段写山势,先写其连绵不断,再写其高耸。B.本文第二段写水势,先写水之速,再写水之盛。C.作者将
八年级(上)文言文选择题专项训练

班级             姓名           学号        

《三峡》

1、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A.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

B.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

C.文章的第二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

2、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本文第一段写山势,先写其连绵不断,再写其高耸。

B.本文第二段写水势,先写水之速,再写水之盛。

C.作者将景物寓于四季变化中来描写,将静态景物动态化。

D.本文描写了大自然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B

A.沿溯阻绝(顺流而下)              B.良多趣味(真,实在)

C.林寒涧肃(严肃)                  D.或王命急宣(或者)

4、下面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一句的翻译,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A

A.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B.向来碧绿的潭水里,清楚的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C.平静的河流,碧绿的潭水,都清楚的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D.平时碧绿的潭水里,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影子。

5、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本文层次清楚,先写山,后写水;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四时景色。 

B.文中写山,突出了连绵不断、雄起险峻、遮天蔽日的特点。 

C.“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写出了三峡水流的迅急。 

D.文章用“寒”“肃”“凄”“哀”数字,便将三峡秋季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作者在文中依次写出了夏季的三峡呈现奔放美;春冬的三峡显示出清幽美;而秋季的三峡却展示着凄婉美。 

B.第三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的静景,也描写了“回清倒影”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C.第四段中写“高猿长啸”突出了秋天三峡的凄冷。 

D.文章第四段中作者引用渔歌歌谣,是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了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7、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A.隐天蔽日(隐瞒) B.良多趣味(确实) C.绝巘多生怪柏(山峰)D.哀转久绝(消失)

《湖心亭看雪》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A.“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中“绝”字妙在从听觉写出大雪后一片寂静,湖山封冻,人、鸟都不敢外出,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的情景。

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C.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D

A.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是日更定矣          B.上下一白/强饮三大白而别

C.余挐一小舟/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D.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A.“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充分表现了作者遗世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B.文章结尾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赞,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淡淡的愁绪。

C.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议论。

D.文章叙事时的情绪变化是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

《记承天寺夜游》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

A.月色人户(窗户)         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 D

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3.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C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答谢中书书》

1、选出说法有误的一项(         ) C

A.本文是陶弘景给谢中书书信中的一段文字,历来被当作成篇的山水佳作来欣赏。  B.全文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为话题,以山峰、河流、石壁、树木等景物的铺陈刻画为主体,最后以无人与之共赏山川之美结束。

C.本文文字清新流畅,精于铸炼,以散句为主,长短结合、骈散交错。

D.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也抒发了作者自己欣赏山水时不同凡响的审美感受。

2、下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C

A.五色交辉(辉:辉映)         B.晓雾将歇(歇:消散) 

C.夕日欲颓(颓:萎靡、衰败)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3、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D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B.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C.实是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不在有与它一样奇妙的景色了。)

《观潮》

1、选出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D  ) 

A、本文用十分精练的笔墨,分四段写了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戏的动人场景,弄潮的健儿和观潮的人群。 

B、本文结构精当,语言精练,描写十分生动。不仅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而且即便是简洁的白描,也十分生动形象。 

C、第二段写水军演戏的精彩场面。动静相衬的写法,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 

D、第四段写观潮人数之多是为了表现对江潮盛况的惊异。 

2、对本文解析有误的一项是(       )    C

A.全文分别从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等方面再现了钱塘江潮的景观和观潮的盛况。  

B.作者在描写潮来时,倾狂澜于文面,以“仅如银线”摹其形,以“玉城雪岭”绘其色,以“声如雷霆”言其声,以“吞天沃日”状其势,笔力飞旋挥洒,令人豪兴倍增。  

C.文章结尾以场面之大,物品之繁,车马之多,空地之少,正面描写观潮者众多和钱塘江潮盛况。  

D.写景和叙事相映,深细和繁简相依,风景和风俗相融,对比与映衬相间,是本文最突出的特点。

《桃花源记》  

1、对文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A.“见渔人,乃大惊”,表明桃源中的人“来此绝境”时间久远。 

B.桃源中的人“设酒杀鸡作食”款待渔人,既表明他们生活富足,又表明他们热情好客。 

C.桃源中的人“设酒杀鸡作食”款待渔人,是怕渔人回到外界后,泄露桃花源的秘密。 

D.这几段文字通过写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的交往,描绘出作者心目中的“乐土”,寄托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美好愿望。

2、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C

A.文章为了吸引读者,多处设置了悬念。 

B.文章开头写桃林的美好,是为了渲染神秘的气氛,为下文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C.文章先写渔人偶然进入了桃源,结尾又写刘子骥寻而未果,前后矛盾。  

D.“沿溪行,忘路之远近”是为下文找不到桃花源埋下伏笔。

3、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A.村人发现渔人后非常吃惊,是因为在此之前从来没有“外人”来过。 

B.村人纷纷前来问讯,是因为他们与世隔绝多年,对外界的情况一无所知。 

C.人“皆叹惋”,是因为他们听渔人叙述了来此的经过。 

D.村人要求渔人不要对“外人”说起这里的情况,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让“外人”来打破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

4、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C

A.“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热情好客的风尚。 

B.村人要求渔人不要对“外人”说起这里的情况,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让“外人”来打破桃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 

C.村人“叹惋”是为渔人费了这么多的周折才找到他们而叹惋,为自己住在这里与世隔绝而叹惋。 

D.村人发现渔人后非常吃惊,是因为在此以前从来没有“外人”来过。

5、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6、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A.《桃花源记》的作者是唐朝诗人陶渊明。 

B.文章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序,平铺直叙。 

C.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但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 

D.结尾写南阳刘子骥探访桃源未果病终是为了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A.无论魏晋(不管)         B.未果,寻病终(没有实现) 

C.寻病终(不久)           D.后遂无问津者(探访) 

8.对下面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D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B.便要还家(通“邀”,邀请) 

C.便扶向路(沿,顺着)         D.寻病终(寻找) 

9、下列词语中加点的“益”字与“香远益清”的“益”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 

A.获益匪浅    B.延年益寿    C.日益发达    D.良师益友

《爱莲说》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爱莲说》的作者是宋代文学家周敦颐。 

B.“说”是一种文体,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用来抒发感情。 

C.《爱莲说》是一篇借物咏志的讽世散文。 

D.《爱莲说》这篇短文表明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2、对本文中心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C )

A.通过赞美“独爱”的精神,表现不同流合污的精神。

B.通过对莲的描写,说明自己喜爱莲花的理由。

C.通过赞美,说明爱莲的理由,借以表明自己的人格操守。

D.通过说明“独爱”的情况,慨叹难以找到知音。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不是(  D    )

A.文中,作者先举菊花来衬托下文的莲花,并以爱菊闻名的陶渊明来衬托自己对莲的喜爱。

B.文中,作者举出牡丹来衬托下文的莲花,并举出“世人”一面和上文的“独”字对照,一面来衬托自己。

C.文中“予独爱莲之”中“独”既和上文的“独”“世人”呼应对照,又和下文的“同予者何人”“众”等词语呼应。

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和“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相呼应。

4、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选文以爱莲之情来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B.在文中作者从莲的生长环境、形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 

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 

D.“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陋室铭》

1、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A.表现出对仙人生活的羡慕和追求 。     B.表现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C.表现了身居陋室而怡然由得的心情     D.表现了以古代名贤自比的志趣。

2、列对文章内容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表现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写出了作者生活情趣的高雅。 

D、文章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 

3.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大道之行也》

1、选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       )C

A、故人不独亲其亲 / 故人不独亲其亲      B、大道之行 / 复前行

C、讲信修睦/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D、女有归 / 壮士十年归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D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B.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修(崇尚、培养)

C.是故谋闭而不兴   是故(因此)

D.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同(大家一样)

3、下面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A.本文的主旨是阐明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B.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C.“天下为公”是说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要有公心,为人民多做好事。

D.“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阐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核舟记》

1、下列对本文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A.《核舟记》是一篇记叙性文章。它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典故——“大苏泛赤壁”。文章生动地表现了“核舟”这件工艺品的原貌,而不是写成一篇平实的 解说词。                                                                          B.“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特意点明窗可以开合,表现了雕刻技艺之精巧。                       C.本文写人形神飞动,“各具情态”。如写舟尾舟子,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 衡木,右手攀右趾,苦啸呼状”,真是绘影绘声,呼之欲出。                              

D.文章最后用“嘻”这个叹词领出了“技亦灵怪矣哉”一句,突出了作者的赞叹之情。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A.作者对船头上苏轼、黄鲁直和佛印的外貌、神情和姿势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描写,显得非常逼真而生动。                                                          

B.作者介绍船尾部分,写舟子两人,一人悠闲自在,一人神情专注,写出了舟中轻松的气氛,跟船头的情景互相呼应。                              

C.作者在文中运用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笔法,生动地介绍了王叔远的雕刻作品,表现了他高超的雕刻技艺。

D.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雕刻品的各个细节,并按一定的空间顺序写来,清楚地表现了它的整体形象。

文档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选择题

八年级(上)文言文选择题专项训练班级姓名学号《三峡》1、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A.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B.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C.文章的第二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D.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2、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本文第一段写山势,先写其连绵不断,再写其高耸。B.本文第二段写水势,先写水之速,再写水之盛。C.作者将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