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不学礼,无以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02:21:04
文档

不学礼,无以

不学礼,无以立◎黄云每每闲暇时,便随手翻翻案头的《论语》以供“消遣”。今偶得一句:“子曰:‘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便觉有几分亲切后的生疏,或者说是对当下之“礼”近乎崩溃而感到痛心!孔老夫子说的意思是:不学礼便没有立足社会的依据。联系身边的学生们的行为举止,身为中学语文教师的我对他们“立足社会的依据”深感忧虑!在孔子看来,礼仪形式必须和人的思想情感相结合,也就是说,学习礼仪教化才是礼仪形式的基础,而这一基础是和个体的思想情感紧密联系的,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方能修为“仁人”,也即“纯
推荐度:
导读不学礼,无以立◎黄云每每闲暇时,便随手翻翻案头的《论语》以供“消遣”。今偶得一句:“子曰:‘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便觉有几分亲切后的生疏,或者说是对当下之“礼”近乎崩溃而感到痛心!孔老夫子说的意思是:不学礼便没有立足社会的依据。联系身边的学生们的行为举止,身为中学语文教师的我对他们“立足社会的依据”深感忧虑!在孔子看来,礼仪形式必须和人的思想情感相结合,也就是说,学习礼仪教化才是礼仪形式的基础,而这一基础是和个体的思想情感紧密联系的,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方能修为“仁人”,也即“纯
不学礼,无以立

◎黄  云

每每闲暇时,便随手翻翻案头的《论语》以供“消遣”。今偶得一句:“子曰:‘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便觉有几分亲切后的生疏,或者说是对当下之“礼”近乎崩溃而感到痛心!孔老夫子说的意思是:不学礼便没有立足社会的依据。联系身边的学生们的行为举止,身为中学语文教师的我对他们“立足社会的依据”深感忧虑!

在孔子看来,礼仪形式必须和人的思想情感相结合,也就是说,学习礼仪教化才是礼仪形式的基础,而这一基础是和个体的思想情感紧密联系的,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方能修为“仁人”,也即“纯粹的人”、“立足于社会的真正有用的人”。但是在现实中,以考试成绩为衡量标准来选拔人才,以分数的高低判断学生的好坏这一意识还占主导地位,这就导致了大多家长、老师以及学生们过分地追求学习成绩而淡化了礼仪这一内在修养。正因为这一集体无意识而造就了很多有才无德或者德才全无的社会型“人才”,局限于我们的校园环境中来说吧,学生的整体素质在逐渐降低,他们的言行举止依然背离了还是个“读书人”的角色,粗话、脏话脱口而出,“爷”、“老子”等几乎代替了自我称谓。起码的礼貌仪节已荡然无存,中华人文精神所倡导的敬老尊师近乎湮灭,可谓痛心疾首!

不学礼,终将导致道德沦丧,使文明重归野蛮。倡导文明,反对野蛮——这是道德人文精神的重要理论,也是学校教育所不容忽视的方面。荀子说:“不敬文,谓之野。”(《荀子·礼论》)不尊重文明就是趋向粗野。又说:“不敬文,谓之脊。”(《荀子·礼论》)不尊重文明便会流于浅薄。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提升个人素养的基地,如果忽视了道德教育,那么这种教育模式是很可怕的,他将必然断绝中华人文精神的历史传承,亦将是整个民族教育的巨大失败!孔子曾经忧虑地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论语·述而》)其意思是说:品德不培养;学问不讲习;听到义在那里,却不能亲身赴之;有缺点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的忧虑。在老夫子看来,道德教化不能普及于天下,这正是他的忧虑之所在,也是我们教育者的忧虑之所在。

但是我们必须要明确:仅仅从表面上遵奉礼仪和道德规则,那是不够的。《论语·阳货》中一语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礼呀礼呀,仅仅是指玉帛等礼物而说的吗?)可见“礼”不在形式而在本质。我们所要的是内心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起来的真正有道德修养的君子,也就是孔子所说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如果说学生不讲人道,不讲人伦,也就是不讲道德,而我们所讲的人文精神实质上是道德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是把教育思想启蒙这一优良传统和人们强烈的历史责任感联系在一起的。

总之,礼仪道德是学生的基本行为规范,源于对人生目的的意义的理解,引导学生辨别善恶、美丑。它没有法律那样的强制性,而是依靠教育的和生活习惯而产生对个体行为的约束作用。道德具有社会性、历史性,但是我们必须明确:不同的历史时期的道德有不同的内容,可是它也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可继承性。

如今重新提及老夫子“不学礼,无以立”这一警世之言,联系自己教师这一职业特性,颇有所思、所感,别无所求,唯愿我和同仁们一起能为社会承担一份责任而已!

文档

不学礼,无以

不学礼,无以立◎黄云每每闲暇时,便随手翻翻案头的《论语》以供“消遣”。今偶得一句:“子曰:‘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便觉有几分亲切后的生疏,或者说是对当下之“礼”近乎崩溃而感到痛心!孔老夫子说的意思是:不学礼便没有立足社会的依据。联系身边的学生们的行为举止,身为中学语文教师的我对他们“立足社会的依据”深感忧虑!在孔子看来,礼仪形式必须和人的思想情感相结合,也就是说,学习礼仪教化才是礼仪形式的基础,而这一基础是和个体的思想情感紧密联系的,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方能修为“仁人”,也即“纯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