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当代大学生择偶观浅析及思考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02:54:03
文档

当代大学生择偶观浅析及思考

当代女大学生择偶观浅析及思考摘要由于生理、心理的差异和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环境等因素对男女两性不同的影响,当代女大学生在择偶心理方面与男大学生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关心女大学生的情感问题,研究她们择偶心理的特点,对于促进女大学生自身成熟与发展,有效地实施情感教育,引导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今的在校大学生乃至已踏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都面临着择偶这一问题,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并且融合时代的特点对当代女大学生的择偶观进行分析和思考。关键词女大学生;择偶观(婚恋观);婚恋
推荐度:
导读当代女大学生择偶观浅析及思考摘要由于生理、心理的差异和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环境等因素对男女两性不同的影响,当代女大学生在择偶心理方面与男大学生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关心女大学生的情感问题,研究她们择偶心理的特点,对于促进女大学生自身成熟与发展,有效地实施情感教育,引导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今的在校大学生乃至已踏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都面临着择偶这一问题,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并且融合时代的特点对当代女大学生的择偶观进行分析和思考。关键词女大学生;择偶观(婚恋观);婚恋
当代女大学生择偶观浅析及思考

摘要  由于生理、心理的差异和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环境等因素对男女两性不同的影响,当代女大学生在择偶心理方面与男大学生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关心女大学生的情感问题,研究她们择偶心理的特点,对于促进女大学生自身成熟与发展,有效地实施情感教育,引导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今的在校大学生乃至已踏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都面临着择偶这一问题,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并且融合时代的特点对当代女大学生的择偶观进行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  女大学生;择偶观(婚恋观);婚恋观教育

2005年8月,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废除了“在校大学生不准结婚”的规定。在赋予了在校大学生更多权利的同时,这些新的、更加以人为本的,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婚姻、恋爱观念问题的思考,尤其是对女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

一、 当代中国青年的婚恋基础观

对婚恋基础所持有的观点决定着人们婚恋观的性质和方向。探明青年的婚恋基础,是研究当代中国青年婚恋观的出发点。

黄希庭等(1994)认为,当代中国青年的婚恋基础观主要包括:(1)爱情基础论,这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的婚姻基础就是爱情,不再有其它因素;(2)混合基础论,认为现阶段婚姻的基础是爱情和物质的混合,二者共同起作用;(3)前提基础论,认为婚姻基础应归结于体现社会再生产能力的物质关系,爱情作为一种精神关系,只能是第二位,因此物质关系是婚姻的社会本质和根本前提,由它决定婚姻的道德基础、感情基础、政治基础、经济基础、文化基础等具体影响婚姻的因素;(4)综合基础论,认为婚姻的社会本质或根本基础是物质关系,由它决定人们各种婚姻关系的本质属性。[1]吴立萍认为,现阶段我国青年的婚姻基础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高层次的婚姻基础,是彼此间的相互倾慕为基础的婚姻关系;第二层,亚层次的婚姻基础,这层则是以爱情作为婚姻的条件之一;第三层,低层次的婚姻基础,这层是以小农生产方式派生出的低级婚姻,只是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手段。其表现形式是包办婚姻、买卖婚姻、功利婚姻、情欲婚姻等。[2]

二、当代女大学生的择偶观分析

择偶观指人们对男女两性婚姻关系的基本观点和看法,它包括人们对爱情的基本观点(恋爱观),人们对爱人的期望,人们对各种婚姻形式及其变异的看法,人们对性行为的态度等方面的内容。21世纪大学生的婚恋观折射出这个时代婚姻价值取向的基本特征,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社会的婚姻家庭状况,其中女大学生在这群体中的地位更值得人关注。目前在校女大学生年龄大多在18— 22岁之间,性生理成熟、性心理发展使她们产生了恋爱的需要。对婚恋问题的关注和对恋爱的尝试成为女大学生在校生活的一部分。但由于生理、社会的各种原因,女大学生更易在婚恋中受伤害,进而妨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因此了解女大学生的婚恋观,在实施性教育过程中适时地对女大学生进行婚恋教育是高校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之一。[3]

(一)当代女大学生的择偶观的特点:

1、当代女大学生在择偶时自主性显著提高女大学生择偶的自主性较强;

当代大学生中以“80后、90后”为主,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对择偶一事大部分女大学生不再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强调择偶的自主性(即自由恋爱)。《80 后女性群体婚恋观的社会学探析》一文的调查结果表明, 80 后女性大多都拥有她们的婚姻自主权。80 年代前出生的女大学生在择偶时虽然倾向于自主决定, 但父母的意见仍然很重要。   

2、情感的需求和满足是择偶第一要素,表明女大学生对婚姻基础层次要求较高;

大部分女大学生渴望高质量的爱情、婚姻和家庭生活,注重情感的需求和满足。这种观念从女大学生的爱情,择偶,生育,失恋观中能够充分地显示出来。在择偶上,女大学生不再像传统的婚姻观念那样注重对方的家世、门第、出身,也不只是单纯地看对方的经济收入,看重的是两人之间是否有爱情;在生育的目的上,不再是单纯的传宗接代、养儿防老,更为重要的是满足双方的情感需求;在失恋问题上,当恋爱双方之间没有感情时,女大学生常常会理智地选择分手,不再勉强维持恋爱关系,爱情和婚姻呈现日益分离的状态。

3、物质是影响女大学生择偶观的重要因素,其婚姻基础观偏向于“混合型”;

尽管女大学生把情感因素放在第一位,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使得女大学生婚恋的“含金量”急剧增加。其原因有:市场经济抬升了金钱在人们心目中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女大学生在现实婚恋中感受到了它的“魔力”;市场竞争和消费诱惑给女大学生婚恋生活带来了压力;女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思想较大程度影响着当代女大学生。部分女大学生更是放弃参加各种招聘会,纷纷投入了婚介所的怀抱, 甚至有的参加电视相亲活动。她们前脚刚刚迈出校门, 后脚就急于迈进婚姻的 “围城”。 她们一手高举毕业证, 一手又捧着结婚。社会赋予这群不找工作找老公的女大学生们一个新名字---“急婚族” [4]。不少女大学生将婚姻视为就业的一条捷径, 找个好工作还是嫁个好老公成了摆在大学女生面前的新问题。因此,女大学生在婚恋中追求情感的同时,也追求金钱,物质因素在女大学生婚恋中亦占有相当的重要性。

以上现象中,女大学生将金钱等物质因素列为择偶条件,同时表明女大学生仍然有依赖和依附的弱者心理及理想化倾向。她们虽然被学校和社会灌输“女人也是半边天”的思想,但是现实原因及受传统的“男强女弱”、“男智女愚”、“郎才女貌”、“男主外,女主内”等性别角色观念影响,当代女大学生的自卑、自疑等弱者心理仍有不同程度的存在[5]。

4、性观念呈现多元化发展

女大学生性观念正在发生变化,呈现日趋多元化的倾向。在“问卷星”网上一份名为“女大学生性观念调查问卷”中显示,有超过一半的女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谈过恋爱,近61%的

女大学生认为大学生恋爱最亲密动作为“接吻”,其中16.2%学生可以接受婚前性行为,8%的女大学生可以接受婚前同居,49.1%的女大学生认为,只要是“双方愿意就可以接受”。

在“您认为在什么时候发生第一次性行为可以接受”一题中,16.2%的女大学生认为只要过了18岁就可以发生性行为,50.4%的女大学生仍然认为要等到结婚以后才可以发生性行为。调查显示,女大学生最想知道的性知识包括“自我保护方面的知识”、“怀孕避孕的知识”以及“两性生理特点等”。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女大学生大部分对性保持着“传统观念”,但是性观念已经向多元化发展。

   (二)当代女大学生的择偶观的负面影响

   幸福的婚姻需要彼此的了解和信任,为了一份物质利益或唾手可得的房子车子,便将自己的青春牺牲,以幸福作抵押的婚姻何来幸福可言?。面对愈来愈激烈的社会竞争,当代女大学生更多地看到了女性在社会政治和经济地位方面的劣势,感到自己没有能力去面对生活、面对社会,因此“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可依托的温馨的港湾”。从某种程度来说,这是女性一种思想上对外界的逃避。但是,在恋爱与婚姻生活中,如果双方不能地、平等地相处,如果女性在思想上只是一味地依赖别人,时间一久,男人对女人就仅仅是一种道义上的责任而不是一种思想感情上的相互交流与认可,女人就很容易成为男人的“包袱”。

依赖、依附心理是当代女大学生注重家庭取向,轻视自我社会价值取向的思想状况的反映,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她们积极进取的决心,淡化她们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不利于当代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悖于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应当注意加以引导和教育。对于当代女大学生来说,理智地处理感情问题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本研究发现,有一部分女大学生头脑清楚,认识客观,知道什么样的男性更适合自己,能够充满自信地处理择偶问题。加强女大学生的情感教育,就是要培养她们理智、客观地认识和充满自信地处理择偶、恋爱、婚姻等问题的能力,使她们能充分地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有意识地克服自己的缺点和不足,避免将自己封闭在一个生活的小圈子里,多接触社会,多学习、多思考,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学会地面对生活、事业和爱情。

三、学校教育有必要正确引导女大学生择偶观(婚恋观)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孙彩平说:“大学生的婚恋指导应该分两个层次:一个是普及性指导,即让大学生了解基本的婚恋常识、基本的权利与义务,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恋爱观,甚至包括与婚恋对象交往的礼节、安全与健康教育等。这些内容的教育,学校可以开课或者以定期讲座的方式进行”。通过这些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恋爱观是人们关于爱情和恋爱的根本观点,是人生观在恋爱方面的表现。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陶冶女大学生的情操

身处校园,女大学生不可避免地受到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努力构建一个生机勃勃、健康向上的氛围,根据女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通过专题讲座、心理咨询、健康的

电影电视、进步的书籍杂志等形式,对她们进行积极正面的引导,使女大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教育中受到“真、善、美”情感的熏陶,形成正确的婚恋观。

(二)把婚恋观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目标,纳入课程体系

要把对女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提高到人才培养的高度,开设相应的课程。如四川理工学院人文学院就开设了《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选课,针对女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人格、人际交往、自我意识、情绪、婚恋观和行为(恋爱、婚前关系、性知识、性伦理、生育知识)等多个专题的教学,均获得学生的欢迎和好评。

(三)重塑女大学生的婚恋道德

要向女大学生灌输婚恋的社会性理论,培养婚恋的社会责任感,让她们明白恋爱不仅仅是两个人感情上的事情,还会牵涉到两个人的方方面面,甚至也会牵涉到双方的家庭,这就使恋爱具有社会关系,产生社会责任。同时恋爱关系的建立,必须出于男女双方共同的感情和意愿,只有真诚的互爱才能建立起健康和谐的恋爱关系。但恋爱毕竟不是婚姻,还有相对自由的选择性,本着恋爱自由的原则,任何一方都应当允许对方中断恋爱关系并重新做出选择。要引导女大学生正确认识“性”,爱情具有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生物属性就是以“性爱”为基础,这在感情生活中不是肮脏、龌龊的东西,是正常的生理反应,爱情不等于纯粹的精神之爱。但爱情同样具有社会属性,是有思想、有理智成分的,受社会道德规范约束。“没有赤裸裸的性,也没有赤裸裸的爱”[6], 当代女大学生必须建立性与爱的专一的内化结构,构建性爱的和谐,正视性爱的社会责任。

   

                           结束语

当代中国女大学生择偶观的成因不是单一的, 而是社会、家庭、个人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对于女大学生的教育与引导也必须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既然大学生的婚恋教育是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应该认真思考和研究大学生的婚恋教育问题。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张进辅.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

[2]吴立萍.也谈婚姻基础[J].婚姻与家庭,1988,(5).

[3]魏青.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227—236.

[4]迟舒文。大学生婚恋观误区[J]。2010.

[5]张凤琴。当代女大学生择偶心理研究[J]。2003.

[6] 鄢圣英.大学生性道德现状及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2004,27(4):102—104

文档

当代大学生择偶观浅析及思考

当代女大学生择偶观浅析及思考摘要由于生理、心理的差异和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环境等因素对男女两性不同的影响,当代女大学生在择偶心理方面与男大学生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关心女大学生的情感问题,研究她们择偶心理的特点,对于促进女大学生自身成熟与发展,有效地实施情感教育,引导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今的在校大学生乃至已踏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都面临着择偶这一问题,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并且融合时代的特点对当代女大学生的择偶观进行分析和思考。关键词女大学生;择偶观(婚恋观);婚恋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