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考题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02:58:39
文档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考题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考题班级: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1.课外阅读。自护其短北人[1]生而不识菱者,仕[2]于南方。席上啖菱[3],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注释:[1]北人:北方人。[2]仕:做官。[3]菱:即“菱角”,水生植物,可食。马价十倍人有卖骏马者,比[1]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
推荐度:
导读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考题班级: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1.课外阅读。自护其短北人[1]生而不识菱者,仕[2]于南方。席上啖菱[3],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注释:[1]北人:北方人。[2]仕:做官。[3]菱:即“菱角”,水生植物,可食。马价十倍人有卖骏马者,比[1]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考题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1. 课外阅读。

自护其短

北人[1]生而不识菱者,仕[2]于南方。席上啖菱[3],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注释:

[1]北人:北方人。

[2]仕:做官。

[3]菱:即“菱角”,水生植物,可食。

马价十倍

人有卖骏马者,比[1]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2]。”

注释:

[1]比:连续,接连。

[2]贾:同“价”。

[1]我们可以从《自护其短》中获得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马价十倍》中的“伯乐效应”使你联想到了什么生活现象?你是怎样看待今天的这种社会现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课内阅读。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文中加点字“之”的意思是(  )。

A.老媪 B.用铁杵磨针这件事 C.没有实际意义

[2]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本文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老媪。

B.这个故事发生在象耳山下的一条小溪边。

C.李白受到了用铁杵磨针的老妇人的启发,完成了学业。

[4]能够概括本文中心的四字词语是____________,本文带给你的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古文《郑人买履》,完成练习。

郑人有欲①买履②者,先自度③其足,而置④之⑤其坐⑥。至之市,而忘操⑦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⑧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⑨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⑩足?”曰:“宁⑪信度,无自信⑫也。”

注释:①欲:将要,想要。②履:鞋。③度(duó):测量。④置:放置。⑤之:量好的尺码。⑥坐:同“座”。⑦操:携带。⑧持:拿。⑨遂:于是。⑩以:用。⑪宁:宁可。⑫自信:相信自己。

[1]根据注释解释下列句子。

(1)何不试之以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宁信度,无自信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是一则______故事。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A.不思变通,终将一事无成

B.遇事不能嫌麻烦

4. 阅读理解。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给文中画横线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世传(________)   ①世代相传。 ②世上传说。

卒业(________)   ①完成学业。 ②诵读完毕。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各指代什么。

(1)问之,曰:“欲作针。”

“之”在文中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其”在文中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媪是怎样回答李白的?把文中相应的句子画上“﹏﹏”。

[4]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启示?请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课外阅读。

文彦博树洞取球

文彦博少时,与群儿击球。球忽跃入树穴,群儿谋取之,穴深,不能得。彦博以盆取水,灌入穴中,球遂浮出。

[1]给加点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文彦博少时,与群儿击球。(______)

A.一群儿子   B.一群孩子

C.一个叫群儿的孩子

(2)彦博以盆取水。(______)

A.所以  B.于是  C.用

[2]“群儿谋取之”中的“之”指的是_____________。

[3]球掉进树洞之后,群儿和文彦博分别是怎样做的?(用原文回答)

(1)群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彦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文彦博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阅读天地。

晋孙康,京兆人,性敏好学。家贫,灯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

[1]解释加点的字。

性敏好学:_____    家贫:______

[2]用自己的话说说画线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本文与“囊萤夜读”的故事,将这两个故事概括为一个成语:_________。

7. 阅读与理解。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1]这篇小古文出自(     )

A.《列子.汤问》 B.《山海经北海经》

C.《世说新语》 D.《中国古代神话故事》

[2]“尝与诸小儿游”中“尝”的意思是(    )

A.经历,体验 B.吃一点试试

C.常常 D.曾经

[3]下列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尝与诸小儿游(诸:许多) B.此必苦李 (必:必定)

C.诸儿竞走取之(竞:争着) D.取之,信然(信:相信)

[4]对“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一句解释最为恰当的选项是(  )

A.看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树枝都被折断了。

B.看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压得树枝都弯下去了。

C.看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小朋友争抢着跑过去折下树枝。

D.看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王戎就去折下树枝。

[5]下列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戎/不取/道旁李 B.尝/与/诸小儿/游

C.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D.树/在道边/而/多子

[6]“人问之”,别人问王戎的是什么问题呢?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你为什么把李子树折下来了?”

B.“树上那么多果子,别人都去摘,你为什么不去呢?”

C.“你为什么站在路边不动呢?’

D.“你怎么不去摘李子吃呢?”

[7]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A.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B.王戎不喜欢吃路边的李子,是因为李子苦。

C.要学会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

D.我们要讲文明,不能随便摘路边的果子。

8. 文言文练习。

王戎七岁,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   。”取之,信然。

[1]补全文言文。

[2]这篇文言文的题目是《王戎__________》,王戎是“___________”之一,自幼聪慧。

[3]解释下列字、词。

(1)尝: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竞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信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学习了这篇文言文,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阅读理解。

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①方磨铁杵②,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③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释]①媪(ǎo):年老的妇人。②杵(chǔ):棒槌。③卒业:完成学业。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去(   )   方(   )   欲(   )   还(   )

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指代的意思。

  (1)问之,曰:“欲作针。”(   )

  (2)学而时习之。(   )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文言文阅读。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①之市,而忘操②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③。”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①至:等到,直到。   ②操:拿、持。   ③度(dù):量好的尺码。

[1]解释下面的字。

郑人有欲买履者。

欲:_______   履:_______   者:________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

(1)而置之其坐。 ____________________

(2)至之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忘操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反归取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何不试之以足?   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至之市,而忘操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宁信度,无自信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A.做事之前要有充分的准备,不能丢三落四。

B.做事要有时间观念,否则就会像郑国人一样失望而归。

C.遇到事情要懂得变通,根据情况采取合适的办法。

D.要坚持原则,才能把事情做好。

11. 小古文阅读。

王蓝田性急

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①,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zhì)地②。鸡子于地圆转未止③,乃下地以屐(jī)齿蹍(niǎn)④之,又不得。瞋(chēn)甚⑤,复于地取纳口中,啮(niè)⑥破即吐之。

(注释)①鸡子:鸡蛋。②掷地:扔到地上。③圆转未止:旋转不停。④蹍:踩。⑤瞋甚:愤怒至极。⑥啮:咬。

[1](词语解释)文中有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物品,猜一猜:它们分别是什么?(填序号)

箸(______) 屐(______) A.筷子 B.木鞋

[2](提取信息)王蓝田对这个鸡蛋先做了什么?后来又做了什么?请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将下列短语重新排序。(填序号)

①纳口中,啮破即吐之   ②以箸刺之   ③举以掷地   ④以屐齿蹍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整体感知)用“   ”画出短文的中心句。

[4](提出建议)面对如此性急的王蓝田,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请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阅读《囊萤夜读》,回答问题。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1]晋朝人车胤学习态度和学识如何?(用短文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因“家贫不常得油”,又时如何解决这一困难的?(用短文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还知道古人勤奋苦读的事例有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课内阅读。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选择。

(1)“尝与诸小儿游”中的“尝”的意思是(____)。

A.品尝   B.曾经   C.尝试

(2)“唯戎不动”中的“唯”的意思是(____)。

A.只有   B.唯一   C.只是

[2]“人问之”中的“之”指的是_____________。

[3]王戎为什么说“此必苦李”?用“____”在文中画出他这样认为的理由。

[4]你认为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是(  )

A.要保持自己独特的个性,不要别人做什么,自己也跟着去做什么。

B.要选择合适的生活环境,这样才能发挥出自己的作用。

C.做事之前要认真观察和思考,不要盲目地开始行动。

[6]如果王戎和小伙伴们在道边又发现了一棵桃树,只有最高的树枝上还长着几个桃子,你认为树上的桃子甜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阅读小古文,回答问题。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解释字或词语意思。

尝:_______________   依然:_____________

[2]文中出现了三处“之”,分别是指什么?

(1)诸儿竞走取之。(___________)

(2)人问之。(___________)

(3)取之。(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课内阅读。

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________。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彩带般的沟谷中。湖水________,湖底石块________。从河谷至山坡,遍布着原始森林。每当天气晴朗时,蓝天、白云、雪峰、森林,都倒映在湖水中,构成了一幅幅________的图画,难怪人们把这些湖泊叫做“五花海”“五彩池”呢。由于河谷高低不平,湖泊与湖泊之间恰似一级级天然的台阶。由此形成的一道道高低错落的瀑布,宛如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

[1]把原文补充完整。

[2]照样子,写词语。

一座座雪峰   一幅幅________   一道道________

[3]选文主要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四种景物,这些景物各自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横线①”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这句话用________来比喻________,写出了________。

[5]瀑布是怎样形成的?用“横线②”标出文中的语句。

[6]这些湖泊为什么叫做“五花海”“五彩池”?用“   ”在文中标出来。

[7]九寨沟这么美,请你用一句简短的话来宣传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档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考题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考题班级: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1.课外阅读。自护其短北人[1]生而不识菱者,仕[2]于南方。席上啖菱[3],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注释:[1]北人:北方人。[2]仕:做官。[3]菱:即“菱角”,水生植物,可食。马价十倍人有卖骏马者,比[1]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