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查篇目】
一、默写
每周一诗16首 《古诗三首》 《山川之美》 《为学》前两节 《郑人买履》
二、课内文言文
《为学》 《孙权劝学》 《中国古代寓言四则》
三、课内现代文
《海底奇光》 《松鼠》 《藏羚羊跪拜》 《忆读书》 《受宠的象》 《蚊子和狮子》
【复习指南】
一、默写
1.易错字梳理
P18《望驿台》 靖 扑 P19《秋思》 欲 临
P41《宿新市徐公店》 疏 阴 P42《村晚》 满 陂 衔 漪
P46《观沧海》 竦 峙 汉 P47《望岳》 生 决 眦 凌 绝
P48《饮湖上初晴后雨》潋 滟 抹 P《暮江吟》 铺 瑟 怜 真
P65《夜泉》 冷 溪 P79《嫦娥》 深 晓 沉
P80《迢迢牵牛星》 擢 杼 零 P98《蝉》 垂 緌 藉
P99《画眉鸟》 啭 向 P112《牧童词》蓑 莎 蓬 蒿 犊
P113《夜书所见》 萧 促 P132《劝学》 勤
P133《赠外孙》 雏 从 须 P149《东栏梨花》 满 栏 惆
P150《水口行舟》 扁 篷 P54《山川之美》 俱 颓 竞
P125《为学》 亦 矣 鄙 P143《郑人买履》 履 坐 反
2.每默完一句,逐字检验,字写端正,笔画写清。
二、课内文言文
二八 为 学
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吗)?为(做)之(它,指代“天下事”),则(那么)难者(……的)亦(也)易矣(了);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不译)为学(做学问)有难易乎?学之(它,指代为学的内容),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蜀地)之鄙(边远的地方)有二僧(和尚),其(其中)一贫,其一富。贫者语(告诉,对……说)于(对)富者曰:“吾欲(想要)之(往,到……去)南海,何如(如何,怎么样)?”
富者曰:“子(您)何(什么)恃(凭借,倚仗)而往(去)?”
曰:“吾一瓶一钵(饭钵)足(足够)矣。”
富者曰:“吾数(几)年来欲买舟(雇船)而下(顺流而下),犹(还,尚且)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到)明年(第二年),贫者自南海还(回来),以(把)告富者。富者有(显露,露出)惭色(神情,脸色)。
西蜀之(不译)去(距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到达)而(但,却)贫者至焉(加强语气的助词)。人之(不译)立志,顾(还,反而)不如蜀鄙之僧哉(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 重点文言词语:乎 为 则 亦 鄙 语 之 恃 犹 越 还 以 去 至 顾
《为学》参考译文
天下事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去做了,那么困难的也变得容易了;不去做,那么容易的也变得困难了。一个人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去学了,那么困难的也变得容易了;不去学,那么容易的也变得困难了。
蜀地边远的地方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到南海去,怎么样?”
富和尚说:“您凭借什么去?”
(穷和尚)说:“我(凭借)一个水瓶和一个饭钵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雇船顺流而下,还没能办到,您靠什么去!”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把(去南海的经历)告诉富和尚。富和尚显露出惭愧的神色。
西蜀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但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确立志向,难道还比不上蜀地边远地方的(穷)和尚吗?
《为学》文学常识
选自《白鹤堂集》,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示子侄,给子侄看。作者彭端淑,清代文学家。本文是彭端淑为勉励他的子侄辈努力读书而写的。
《为学》内容理解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2-6节的内容。
答:蜀鄙二僧去南海,穷和尚去成了,富和尚没去成。
提示:概括一件事的方法:谁+干什么+结果。(有时结果可省略)
2.文中两句“子何恃而往”,语气有什么不同?各表现了富和尚什么态度?
答:前一句“子何恃而往?”是疑问语气,表现了富和尚怀疑的态度;后一句“子何恃而往!”是感叹语气,表现了富和尚讥讽的态度。
3.本文第一段以两个设问句开篇,提出了什么观点?
答:难易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关键在于是否“为”。
4.本文的主旨是什么?(或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人贵立志,事在人为。
二九 孙权劝学
司马光
初(当初,从前),权谓(告诉,对……说)吕蒙曰:“卿(你)今(现在)当涂(当权。涂,通“途”,道路)掌事(掌管政事),不可(能够)不学!”蒙辞(推辞,推脱)以(拿,用)军中多务。权曰:“孤岂(难道)欲卿治经(研究经书)为(做,担任)博士邪(通“耶”,吗)?(岂……邪:难道……吗?)但(只,仅)当(应当)涉猎(泛览),见(了解)往(过去的)事耳(罢了)。卿言(说)多务,孰(哪个,谁)若(像)孤(我)?孤常读书,自以为(认为)大(很,非常)有所益(好处)。”蒙乃(于是,就)始就(从事)学。
及(等到,到了……的时候)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谈论)议(商议),大惊曰:“卿今者才(才干)略(谋略),非复(不再是)吴下阿蒙!”蒙曰:“士(读书人)别三日(泛指几天),即(就)更(重新)刮目(擦擦眼睛)相待(刮目相看:另眼相看),大兄(长兄)何(为什么)见事(认情事物)之(这么)晚乎(啊)!”肃遂(于是,就)拜(拜见)蒙母,结友而(然后)别。
★ 重点文言词语:谓 今 可 岂 为 耳 孰 若 大 乃 及 复 即 何 遂
《孙权劝学》参考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能不学习啊!”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做博士吗?只是应当广泛地浏览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我经常读书,自认为大有好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到了鲁肃来到寻阳时,(他)同吕蒙交谈议论,非常吃惊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分别几天,就要重新另眼相看,兄长为什么知道情况那么晚啊!”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告别。
《孙权劝学》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是我国一部重要的编年体通史。
《孙权劝学》内容理解
1.本文运用了哪些语气词来表现人物情感与语气的变化?
答: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表示反问语气,吗。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示肯定语气,罢了。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示感叹语气,啊。
提示:参看课本P127知识卡片中关于“文言语气助词”的介绍。
2.孙权“劝学”,说了哪些理由?
答:第一,“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说明学习的必要性;
第二,“卿言多务,孰若孤?”说明有学习的条件;
第三,“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说明学习的作用。
3.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点没有,又是如何表现的?
答:课文没有直接表现吕蒙的才学大增、学有所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从侧面表现。
4.吕蒙、孙权和鲁肃分别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吕蒙是一个好学、善于听取他人意见的人;
孙权是一个好学、善于规劝他人的人:
鲁肃是一个的敬才、爱才的人。
三四 中国古代寓言四则
买椟还珠
《韩非子》
楚人有卖其(他的,指代楚人)珠(珍珠)于(到)郑者(有……者:有个……的人),为(做,制造)木兰之(不译)柜(匣子),薰(熏染)以(用)桂、椒,缀(连结,装饰)以(用)珠玉,饰(装饰)以玫瑰(美玉),辑(同“缉”,连缀)以羽翠(翠鸟的羽毛),郑人买其(他的,指代楚人)椟(匣子)而(却)还(归还,退还)其(他的,指代楚人)珠。此(这)可(可以,能够)谓(说)善(善于,擅长)卖椟矣,未可谓善鬻(卖)珠也。
★ 重点文言词语:其 为 以 缀 还 此 谓 善
《买椟还珠》参考译文
楚国有(个)到郑国卖珍珠的人,(他)用木兰木制作了匣子,用桂、椒香料熏染,用珍珠玉石装饰,用美玉装饰,用翠鸟的羽毛连缀。郑国人买下他的匣子却把退还他的珍珠。这可以说(这个楚国人)善于卖匣子,不能说(他)善于卖珍珠。
《买椟还珠》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韩非子》,作者是战国晚期的韩非,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世称“韩非子”。
《买椟还珠》内容理解
1.《买椟还珠》讽刺了哪一类人?
答:讽刺了那些只顾外表而忽略实质,舍本逐末的人。
2.《买椟还珠》的寓意是什么?
答: 要抓住事物的本质。
郑人买履
《韩非子》
郑人有欲(想要)买履(鞋子)者,先自度(量)其(他的,指代郑人)足而(表顺接,然后)置(放,搁在)之(它,指代尺码)其(那)坐(同“座”,座位)。至(到,等到)之(往,到……去)市(集市,市场)而(却)忘操(携带)之(它,指代尺码)。已得(得到,拿到)履,乃(才)曰:“吾忘持(拿,携带)度(尺码)。”反(同“返”,返回)归(回家)取(拿)之(它,指代尺码)。及(等到)反(同“返”,返回),市罢(结束,散),遂(于是,就)不得(得到,买到)履。
人(有人)曰:“何(为什么)不试之(它,指代鞋)以(用)足?”
曰:“宁(宁可)信度,无(不)自信(相信自己)也。”
★重点文言词语:欲 度 置 坐 至 之 市 操 持 反 罢 遂
《郑人买履》参考译文
郑国有(个)想要买鞋子的人,先量好他的脚(的尺码),然后把它放在座位上。等到前往集市却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拿到鞋,才说:“我忘记拿尺码。”(他)返回家拿尺码。等(他)返回时,集市已经散了,于是(他)没能买到鞋。
有人说:“为什么不用(你自己的)脚试试(鞋)呢?”
(那人)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啊。”
《郑人买履》文学常识
同《买椟还珠》文学常识。
《郑人买履》内容理解
1.《郑人买履》讽刺了哪一类人?
答:讽刺了那些只相信条条框框而不重视客观实际的人。
2.《郑人买履》的寓意是什么?
答: 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变。
滥(失实)竽充数(凑数)
《韩非子》
齐宣王使(让)人吹竽,必(一定,必须,总是)三百人。南郭处士(没有官职的读书人)请(请求,要求)为(给,替)王吹竽,宣王说(同“悦”,高兴)之(不译),廪食(官府给的粮米、供俸)以(用)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继承王位),好(喜欢)一一听之(他们,指代吹竽的人)。处士逃。
★重点文言词语:使 必 请 为 说 以 好 之
《滥竽充数》参考译文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合奏)。(一个叫)南郭的读书人请求给齐宣王吹竽,宣王非常高兴,用数百人的口粮供养他。齐宣王死后,齐缗王继承了王位。齐缗王喜欢听一个一个的独奏,南郭处士逃走了。
《滥竽充数》文学常识
同《买椟还珠》文学常识。
《滥竽充数》内容理解
1.《滥竽充数》讽刺了哪一类人?
答:讽刺了那些没有真才实学,冒充内行,蒙骗他人的人。
2.《滥竽充数》的寓意是什么?
答: 只有靠真本领,才能有所作为。
画蛇添足
《战国策》
楚有祠(祭祀)者,赐(赏赐)其(他的,指代祠者)舍人(门客,指左右亲近的人)卮(古代装酒的器具)酒。舍人相谓(互相商量,共同议论)曰:“数(几)人饮之(它,指代酒)不足(足够),一人饮之有余(剩余)。请(请允许)画地(即画于地,在地面上画)为(做,画)蛇,先成(完成,画好)者(……的人)饮(喝)酒。”
一人蛇先成,引(拿起)酒(酒壶)且(将要)饮之(它,指代酒),乃(于是,就)左手持(拿)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给,替)之(它,指代蛇)足。”未成,一人之(的)蛇成,夺其(那)卮曰:“蛇固(本来,原本)无足,子(您)安能(怎能,哪能)为(给,替)之(它,指代蛇)足(画脚)?”遂(于是,就)饮其(那)酒。
为(给,替)蛇足(画脚)者(……的人),终(最终)亡(失掉)其(那)酒。
★重点文言词语:相谓 足 请 为 说 为 好 固 安 遂 亡
《画蛇添足》参考译文
楚国有(个)祭祀祖宗的人,赏赐给他的门客一杯酒。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几个人喝它不够,一个人喝它有剩余。请允许我们(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喝酒。”
一个人的蛇先画好了,(他)拿起酒壶将要喝酒,于是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给蛇画脚。”没画完,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那人)抢过酒壶说:“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于是喝了那壶酒。
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那壶酒。
《画蛇添足》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由西汉刘向编订。
《画蛇添足》内容理解
1.《画蛇添足》讽刺了哪一类人?
答:讽刺了那些做事多此一举的人。
2.《画蛇添足》的寓意是什么?
答: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
三、课内现代文
一五 海底奇光
1.《海底奇光》选自《海底两万里》,作者是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
2.字词积累:见字词积累表
生字注音:炽热(chì) 分泌(mì) 赞叹不已(yǐ)
词语解释:光彩夺目——形容光泽色彩鲜明耀眼,引人注目。
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赞叹不已——不停地赞美。
悠然自得——形容悠闲而舒适。
3.“我突然看到发亮的水层中有几道闪光,好像炽热大火炉里的熔铅流,又像加热到白热状态的金属块”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的表达效果(或作用)是什么?
答: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奇光的颜色极亮,亮度极高,同时写出奇光呈块状的特点,表现了我的惊讶。
提示:比喻和拟人修辞的作用(或表达效果):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 事物特点 + 人物情感。
★ 一七 松鼠
1.《松鼠》的作者是法国博物学家,作家布丰,著有《自然史》。
2.字词积累:见字词积累表
生字注音:驯良(xùn) 矫健(jiǎo) 榛子(zhēn) 蛰伏(zhé)
词语解释:驯良——和顺善良。
矫健——强壮有力。
蛰伏——动物冬眠,潜伏起来不食不动。
3.本文主要写了松鼠的哪些特点?
答:第1段点明松树具有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
提示:“乖巧”的释义:①(言行等)合人心意;讨人喜欢。②机灵。
4.第1段与第2-6段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总分关系,“漂亮”、“驯良”、“乖巧”与下文的段落内容一一对应。
提示:“漂亮”、“驯良”、“乖巧”三个词语次序不能颠倒,除与下文段落内容一一对应之外,还要指出这样安排符合人们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
5.精读第2段,松鼠外形漂亮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主要体现在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吃相这几个方面。
6.精读第3段,松鼠驯良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主要体现在活动范围(在树上,不侵犯人类),活动时间(在晚上,不骚扰人类)和常吃食物(杏仁、榛子等,不伤害其他动物)这三个方面。
7.精读第4-5段,松鼠乖巧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第4段写“乖巧”主要体现在过水方式巧妙、警觉性强、跑跳敏捷和叫声响亮这几个方面。第5段主要体现在选址、搭窝经过和窝口设计这几个方面。
提示:这里的“乖巧”可理解为机灵。
8.精读第6段,这段话补充说明了哪些内容?
答:补充说明了松鼠的繁殖特点,喜欢洁净的习性和用途。
提示:第5-8题的答案要先分层,再概括层意得出。
9.“松鼠通常一胎能生三四个”一句中“通常”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不能。“通常”表示经常,排除特殊情况。在文中指松鼠常常一胎能生三四个。去掉以后变成松鼠一胎必定能生三四个,与事实不符。“通常”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提示:此类删字题(删去一个词)或改字题(改成其他的字),考查的是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分五步回答:①表态 ②解释 ③代入原文 ④比较改文 ⑤总结语言特点:“××”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一九 藏羚羊跪拜
1.《藏羚羊跪拜》的作者是当代作家王宗仁。
2.字词积累:见字词积累表
生字注音:凤毛麟角(lín) 磨蹭(cèng) 蹊(qī)跷(qiao)
忐(tǎn)忑(tè)不安
词语解释:凤毛麟角——比喻稀少而可贵的人或事物。
朝觐——朝见。
蹊跷——奇怪;可疑。
忐忑不安——心神不定。
3.从文中找出一句能概括老猎人复杂性格的句子。
答:杀生与慈善在老猎人身上共存。(第4段)
4.从文中找出一句表现本文主题的句子。
答: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动物在内,都是神圣的。(第7段)
5.概括体现老猎人“慈善”的细节。
答:①猎获兽皮卖得的钱,除自己消费外,更多地用来救济路遇的朝圣者。(第3段)
②面对流长泪的藏羚羊,老猎人的心头一软,扣扳机的手不由得松一下。(第4段)
③猎杀藏羚羊后,老猎人久久难以入眠,双手一直颤抖着。(第5段)
④老猎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对那只藏羚羊开膛扒皮。(第6段)
6.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多元解读)
答:① 歌颂神圣而伟大的母爱;
②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③ 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
④ 表现人性的复杂。
二五 忆读书
1.《忆读书》的作者是现代作家冰心,原名谢婉莹,有散文集《寄小读者》,诗集《春水》、《繁星》。
2.列举四大名著的书名和作者。
书 名 | 作 者 |
《三国演义》 | 罗贯中 |
《水浒传》 | 施耐庵 |
《红楼梦》 | 曹雪芹 |
《西游记》 | 吴承恩 |
3.字词积累:见字词积累表
生字注音:笸箩(pǒ luó) 栩栩如生(xǔ)
词语解释:凄凄惨惨——凄凉悲惨。
人情世故——为人处事的道理。
栩栩如生——形容生动活泼的样子。
索然无味——没有意味,没有兴趣的样子。
无病呻吟——比喻没有值得忧虑的事情却长吁短叹,也比喻文艺作品缺乏
真情实感,矫揉造作。
4.本文是按什么线索(或什么顺序)来记叙作者读书经历的?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答:按时间线索(或时间顺序)回忆自己的读书经历。这样写不仅条理清晰,而且我们也能看到随着阅历的增长,作者对读书的感受也在逐步深入。比如读《红楼梦》,作者十二三岁看和中年以后看,读到的滋味完全不同。
5.冰心给我们的读书建议是什么?你认为她的读书建议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答:①冰心的读书建议是: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②不能。三者的顺序与段落内容一一对应:“读书好”和“多读书”对应1-11段,“读好书”对应12-14段。只有在“多读书”的基础上才能有所选择,“读好书”。
6.冰心挑选好书的标准是什么?
答:①情节精彩 ②人物生动 ③语言质朴 ④感情真挚
提示:由第12段归纳得出。
三〇 受宠的象
1.《受宠的象》的作者是作家克雷洛夫。
2.生字注音:毛毵毵(sān) 哞哞(mōu)
3.词义辨析(课本P135习题)
第一组:
飞黄腾达:指官职、地位上升得很快(多用于贬义)。
一帆风顺:形容非常顺利,毫无波折或挫折。
第二组:
风度:人的举止姿态(多指美好的)。
仪态:仪表(多就姿态而言)。
4.狐狸、熊、公牛、驴子各自说着大象获得朝廷恩宠的理由,实际上它们想说的是什么?
答:实际上它们想借说出的理由来称赞自己,展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同时贬低大象。
5.分析狐狸、熊、公牛、驴子各自的心理,并概括它们共同的性格特征。
答:狐狸得意;熊急不可耐;公牛貌似谦虚,实则虚伪;驴子气势汹汹,自以为是。
共同性格特征:自我吹嘘,好出风头,心眼狭小,妒忌(或嫉妒)心强。
6.本文的寓意是什么?
答:要有博大的胸怀;要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
三一 蚊子和狮子
1.《蚊子和狮子》选自《伊索寓言》,作者是古希腊寓言作家伊索。
2.词义辨析(课本P138习题)
第一组:
较量:用竞赛或斗争的方式比本领、实力的高低。
比较:就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的事物辨别异同或高下。
第二组:
叹息:叹气。
慨叹:有所感触而叹息。
3.从蚊子的角度,梳理文章的情节。
蚊子挑衅——蚊子争斗——蚊子陷入蛛网——蚊子叹息
4.文中两次写到蚊子“吹着喇叭”,结合上下文,说说其表达作用?
答:第一次“吹喇叭”刻画出蚊子在战斗中的英勇和昂扬的斗志。
第二次“吹喇叭”刻画出蚊子在胜利后狂妄自大,得意忘形的情态。
5.蚊子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狮子?
答:① 蚊子勇敢无畏、充满自信。 ②蚊子在战斗中善用计谋,以己之长攻敌之短。
6.本文的寓意是什么?
答:不要被一时的胜利冲昏头脑,得意忘形,要时刻保持清醒,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四、基础知识
1.常见修辞手法(6种):比喻、拟人、设问、反问、排比、夸张。
2.人物描写类型(4种):肖像(外貌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
3.标点符号用法(《新华字典》附录)
引号: ①直接引用 ②着重指出 ③特殊含义
破折号:①解释说明 ②话题突然转变 ③声音延长
省略号:①引文省略 ②列举省略 ③说话断断续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