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研究
A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Sinochem International Company Limited
(申请清华大学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院(系、所): 经济管理学院
申 请 人: 宗翔力
指 导 老 师: 吴维库
二零零三年五月
摘要
本文主题是中化国际贸易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
中化国际贸易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大型股份制外贸企业,在1998年成立后,一直以外贸业务为主线,进行了多年的市场拓展,在原有的业务基础上开辟了许多新的贸易产品,并以较强的投资力度,逐步进入精细化工生产研发和化工品物流业,力求在贸易、生产研发和物流三大业务板块形成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奉行国际化、一体化的战略方针,并在进入新世纪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化国际所处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以及公司内部状况的概括和分析,总结公司现行战略实施的成效,并为今后公司能更加有效地利用机会和优势、发掘潜力、修正不足、规避风险,提出一些可行方案,最终在公司现行战略的基础上,做出新的战略设计,并提供一些实施的建议。
关键词: 中化国际贸易股份有限公司, 发展战略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written in study of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Sinochem International Company Limited.
Sinochem International Company is a large-scale listed company which is mainly engaged in foreign trade business. After established in 1998, the company not only expanded its trading markets and developed many new trading items, but also made rather great investment in fine-chemicals-oriented production and R&D as well as chemicals-logistics business. By strengthening these three business units, the company is striving to create its core competitive power. Now the company has got certain achievements through its strategy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integration.
This article tries to research the company’s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internal status, thus summarize the effect of current strategy. It also makes some available plans for the company’s better operation in using opportunities and superiorities, exploiting potentialities, overcoming weaknesses and avoiding risks. New strategy is drawn out and some suggestion on implementing is given at the end of the article.
Key Words: Sinochem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目 录
第一篇 中化国际贸易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 1
引 言 ...............................................................1
1.1. 中化国际原有战略及其实施成效分析 2
1.1.1. 中化国际上市时的外部环境和公司状况 2
1.1.2. 中化国际上市后的发展目标和战略 2
1.1.3. 中化国际初期发展战略实施成效 3
1.1.4. 在上市三年后,中化国际调整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4
1.2. 中化国际当前外部环境和趋势分析 5
1.2.1. 经济、政治环境 5
1.2.1.1. 国际政治经济发展形势 5
1.2.1.2. 国内政治经济发展形势 5
1.2.1.3. 我国对外贸易形势 6
1.2.2. 行业状况和技术、服务水平分析 7
1.2.2.1. 我国外贸行业状况 7
1.2.2.2. 我国物流行业状况 8
1.2.2.3. 我国精细化工制造行业状况 9
1.2.3. 市场状况和竞争分析 10
1.2.3.1. 化工外贸市场 10
1.2.3.2. 化工品物流市场 11
1.2.3.3. 聚四甲撑醚二醇(PTMEG)市场 13
1.2.4. 外部因素评价(EFE)矩阵 15
1.3. 中化国际内部状况分析 16
1.3.1. 组织结构与业务板块布局 16
1.3.2. 人力资源和企业文化 17
1.3.3. 管理水平 17
1.3.4. 业务水平和经营状况 18
1.3.5. 生产和研发 20
1.3.6. 财务状况 20
1.3.7. ERP系统 22
1.3.8. 内部因素评价(IFE)矩阵 22
1.4. 中化国际新战略设计 23
1.4.1. 深化公司目标和使命 23
1.4.2. 明确公司价值观 23
1.4.3. 根据SWOT综合分析制定战略方案 23
1.4.4. 三大业务板块战略分析 25
1.4.5. 现行战略评价 25
1.4.5.1. 有效性 25
1.4.5.2. 局限性和改进措施 26
1.4.6. 新战略思路确定、评析 26
1.4.7. 新战略的实施与权变 27
第二篇 大连 - 烟台客运航线定价策略分析 28
2.1. 大连 - 烟台客运航线概况 28
2.2. 文献综述 29
2.3. 大连-烟台客运航线经营分析 30
2.3.1. 航线成本分析 30
2.3.1.1. 航线上现有运力的分布 30
2.3.1.2. 客运船舶经营中的成本构成 31
2.3.2. 航线需求分析 32
2.3.2.1. 需求函数模型数据的采用 32
2.3.2.2. 回归建模 35
2.3.2.3. 对模型的检验及图示 35
2.3.3. 定产、定价分析 36
2.4. 建议 40
第三篇 基因芯片市场分析报告 42
3.1. 基因芯片介绍及宏观市场分析 42
3.1.1. 基因芯片概述 42
3.1.2. 基因芯片的应用领域及前景 42
3.1.2.1. 基因表达谱研究 42
3.1.2.2. 应用于定位克隆 43
3.1.2.3. 杂交测序和基因组文库作图 43
3.1.2.4. 检测基因突变和多态性 43
3.1.2.5. 其他最新应用理念 43
3.1.3. 基因芯片的现状、困难与展望 44
3.1.3.1. 现状 44
3.1.3.2. 困难 45
3.1.3.3. 展望 45
3.2. 基因有限公司背景材料 47
3.2.1 大型仪器部的主要业务介绍 47
3.2.2 大型仪器部的发展历程 47
3.2.3 基因芯片销售情况分析 48
3.3. 基因芯片市场竞争情况分析 49
3.3.1. 客户市场分析 49
3.3.1.1. Affymetrix公司产品用户市场 49
3.3.1.2. Cartesian公司产品用户市场 50
3.3.1.3. Packard公司产品用户市场 50
3.3.2. 竞争环境分析 51
3.3.2.1. Affymetrix公司 51
3.3.2.2. Cartesian 公司 52
3.3.2.3. Packard 公司 52
3.3.3. 宏观环境分析 53
3.4. 制定营销策略 54
3.5. 营销策略组合 55
3.5.1. 公司整体形象的重新宣传 55
3.5.2. 具体产品的市场推广 56
3.5.2.1. Affymetrix 公司应用型基因芯片系统的市场推广方法 56
3.5.2.2. Cartesian及Packard公司产品的市场推广方法 56
3.5.3. 价格策略 57
3.5.4. 渠道策略 57
3.5.5. 促销策略 57
第四篇 济南轻骑融资决策案例分析 59
4.1. 案例背景 59
4.1.1. 宏观环境 59
4.1.2. 行业状况 59
4.1.3. 公司情况 60
4.1.3.1. 济南轻骑概况 60
4.1.3.2. 母公司轻骑集团概况及与济南轻骑的相关性 62
4.2. 公司财务状况分析
4.3. 公司融资基本状况 66
4.4. 公司融资决策分析 68
参考文献 72
致谢 74
个人简历 75
第一篇 中化国际贸易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
引 言
中化国际贸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化国际)成立于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十四日,是经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经贸企改[1998]746号文批准,由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化总公司”)作为主发起人,联合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北京燕山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销售总公司、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中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发起设立方式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成立时的总股本为25265万股,主营业务是化工原料、精细化工、农用化工、塑料、橡胶制品的进出口贸易及仓储运输和货运代理业务,公司注册地址为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外大街A2号 。
中化国际的主管单位中化总公司成立于1950年,从主要经营石油、化肥、化工品、塑料、橡胶等商品进出口贸易的专业外贸公司,逐步发展成为国际化、跨行业、多功能的综合性集团公司。1998年中化总公司进出口总额.08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1.98%。截至1999年,中化总公司连续10年被美国《财富》杂志评入世界最大500家综合型经营企业。[1]
中化国际的组建成立,是通过将中化总公司原下属的中化国际化工品公司、橡胶公司、塑料公司、仓储运输公司等全资子公司重新整合来实现的,这些子公司都已运营多年,具备较强的经营能力和市场地位。因此,通过对总公司几大业务板块的整合,中化国际一经组建,即成为中国最大的化工品贸易综合服务商之一,在多个品种的商品进出口贸易中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
2000年3月1日,中化国际发行的12000万股(包括向证券投资基金配售的1500万股)人民币普通股股票开始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证券简称为“中化国际”,证券代码为“600500”,属“综合类”股票。公司上市可募股资金9.41亿元,当时计划用于包括购置两条液体化工品运输船和用于收购交通银行1亿股在内的4个项目,项目平均投资利润率16%。
2001年中期,中化国际全面迁往上海,并于2002年2月22日变更注册地址为:中国上海市浦东新区世纪大道88号金茂大厦三区18层。迁沪的举措成为中化国际战略实施成效的分野。
1.1.中化国际原有战略及其实施成效分析
1.1.1.中化国际上市时的外部环境和公司状况
1998-1999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正面对巨大的挑战,持续高速增长达20年的外贸出口在1998年首次出现停滞局面,而进口增长也在低位徘徊[2]。这期间我国外贸形势表现为:国际市场需求锐减、价格竞争更趋激烈、西方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盛行、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和质量的缺陷显现、市场悲观心理形成[3]。在这一形势下,我国大批外贸企业举步维艰。同时,经过外贸改革、外贸经营权逐步放开,我国外贸行业竞争主体迅速增加,这从宏观上提高了我国外贸行业的竞争能力,但对于原有在位企业来说,无疑减少了客户(以前的客户自己具备了外贸权)、增加了对手、加剧了竞争。另外,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日趋广泛和深入以及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许多传统外贸企业渐渐失去原先作为外贸窗口所占据的信息优势。
在上述外部环境影响下,以进出口贸易为主营业务的中化国际,从成立到挂牌上市的一年多时间里,经历了严峻的市场考验。在进行资产和人力资源结构重组、实施ERP试点工程的同时,公司凭借各业务单元多年的经营经验和实力,积极开展外贸业务,大力开拓新市场,保持和建立了较稳固的市场地位,但同时也产生了更强的危机感,进一步认识到对单一的外贸业务的依赖可能带来的巨大风险。
作为中化国际母公司的中化总公司,一向以依托专营、营业额巨大的石油和化肥贸易为业务重点,而在专营逐步放开、石油化肥业务优势不再的形势下,将经营额较小、经营范围相对分散、市场基础较好的几个业务板块整合上市,其目的在于让新建公司在敏感度较低的商品贸易中开创新的业务增长点,同时利用上市募集的资金,投资更具发展前途的项目。
因此,中化国际在组建和上市之时,核心能力维系在进出口贸易方面。不论从公司本身还是其母公司来看,都希望中化国际在外贸优势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能够在其它领域有所建树。
1.1.2.中化国际上市后的发展目标和战略
基于2.1中所述原因,中化国际上市后的发展目标为:建立一个以国际贸易为主线,贯穿制造、仓储、运输等实业领域,海内外一体化经营的国际化企业。2001年,公司的目标和使命被细化为:(1)石化行业生产者与最终用户的桥梁;(2)为客户提供可信赖的、独特的分销和物流服务,以及高质量的精细化工产品,成为若干细分行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3)通过投资物流设施,为化工行业提供物流服务,使物流逐步发展成为中化国际重要的战略单元;(4)投资精细化工的实业和研发领域,建成有经济规模、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有形象的大型核心项目,形成以项目为中心的产、运、销一体化产业链[4]。
中化国际所贯彻的发展战略是:以国际贸易为龙头,以国际、国内市场为导向,转换经营机制,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实现企业的质量效益型发展;加大实业投资力度,以科技为导向,使公司的经营重心从传统行业向新兴行业过渡;力争在三至五年内把公司建成以实业为依托,内外贸互补,海内外一体化经营的国际化企业[5]。
中化国际近期的战略方向是:在化工品营销、化工品物流和精细化工品投资三大领域培养公司核心竞争能力[6]。
1.1.3.中化国际初期发展战略实施成效
中化国际上市初期的一年内,公司上层对战略的意义认识不充分,没有对各级员工进行足够的宣传和指导,缺乏广大员工的理解、认同和支持,战略实施成效也不明显。在上市初期,ERP工程的实施以及一些业务重组、整合的工作,不但占据了员工大量的时间,也在公司各部门间造成了一定的矛盾,员工满意度因此下降。同时,公司募股资金的主要投资方向一变再变,使得公司投资新领域的意图被拖延。
在2000年及2001年初期,中化国际的注意力集中在国内外贸易和公司内部协调两方面,主要成效包括:开拓新的贸易商品;配合进口及内贸业务在国内建立了一些销售网点;通过ERP工程的实施加强了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
从2001年年中开始,中化国际“加大实业投资力度,以科技为导向,使公司的经营重心从传统行业向新兴行业过渡”的战略得以切实实施。2001年后期,中化国际购买液体散化船舶、投资收购中化兴中、兴源二个石油仓储运输企业,并进一步开拓培养国内营销网点,积极发展营销、物流服务,使得仓储运输和物流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比重不断增加;公司还收购了西安金珠近代化工有限责任公司25%股份、尝试投资焦炭、硅铁项目,积极开展科技含量较高的实业投资。
2002年,中化国际明确了化工品营销、化工品物流、精细化工研发和生产三大核心业务,通过这三大业务板块来培养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公司批准迪拜公司买船、为海南中化船务公司增资,进一步向物流业迈进;并决定投资建设聚四甲撑醚二醇(PTMEG)项目,使得公司能够迅速进入技术含量高的精细化工生产领域,这是公司“力争建成以实业为依托的国际化企业”的初步举措。[7]
总之,中化国际上市后的发展战略已在逐步实施当中,在积极拓展内外贸业绩的同时,投资进入物流、精细化工行业,初步迈开了进入实业领域的脚步。
1.1.4.在上市三年后,中化国际调整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中化国际上市后的三年中,在原有发展战略得以初步实施的同时,公司外部环境和内部状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外部环境变化诸如:中国加入WTO、经济增长“一枝独秀”,美国911事件,伊拉克战争等等;内部状况变化包括:中化国际迁址上海浦东,公司业务和人员结构多次调整等。
对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具有较高敏感度的对外贸易是中化国际的主营业务。面对新世纪初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带来的机会和挑战,中化国际有必要重新评价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调整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使公司保持旺盛的战斗力,积极灵活地应对变化。
1.2.中化国际当前外部环境和趋势分析
1.2.1.经济、政治环境
1.2.1.1.国际政治经济发展形势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虽然在2000年开始得以缓解,但其对亚太及欧美各国经济贸易的负面影响,仍需更长一段时间才能逐渐消除。近年来,美国消费者信心不振、企业丑闻不断;日本银行改革不力;欧洲在电信等高技术领域投资过度;拉美债务问题成堆[8]。911事件给美国经济造成了重创,也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2001年,美国、日本、欧洲三大经济体同时陷入衰退,虽然美国在2002年因扩张性财政使得需求增大,但西方国家整体复苏仍很迟缓;而近来成为增长亮点的除日本外的亚洲地区,因对出口依赖较大,经济增长也将受到外需不足的影响。[9] 10] [11]
欧元的成功启用使欧洲在政治和经济层面都走向整合,“大欧洲”格局正逐步形成,它不仅在人口和幅员面积上,而且在经济规模上将超过美国,对美国期望维持的“单极”世界格局将形成强大的挑战[12]。因此,美欧之间的经济关系将变得微妙和紧张,不确定性增大,从而影响投资和贸易资本的信心。
2003年3月,美国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并在较短的时间内控制了这个对美国来说在区域位置和石油资源上具有战略意义的国家。人们开始关心,中东地区政治经济格局是否由此开始发生巨大改变,今后石油价格走势如何,美国是否能因此快速重振经济[13]。
以上这一系列的国家政治、经济上的变化极大影响了全球政治、经济的发展,但发展、和平还是整个全球的两个主题。在整个全球的经济发展中,呈现经济全球化、产业结构大调整、全球性改革和技术进步四个主要趋势。
1.2.1.2.国内政治经济发展形势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四位的制造业大国,世界第五位的贸易大国,并拥有支持制造业发展的广阔的国内市场,2002年吸收外资已超过美国而跃居世界首位。我国经济发展的优势包括:(1) 社会与政治环境稳定,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与国际经济运行规则接轨的进程不断加快; (2)工业基础设施较雄厚,困扰制造业发展的基础设施瓶颈目前已基本消除,在能源、交通、通讯、工程施工和设备安装等各个方面都已经能够为制造业提供比较充分的保障;(3)已建立起包括部分高新技术在内的多门类的工业生产体系,其技术基础虽较薄弱,但工业本身的配套能力较强; (4)劳动力成本低,而且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大;(5) 拥有广阔的国内市场,拥有从沿海到西部可供制造业梯度延伸的广阔空间,既能够推动制造业规模经济的形成,又能够促进行业内部的成本降低和技术进步;[14](6)人民币汇率稳定将有利于中国制造业的稳定成长。
当然,国内经济也还面临着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1) 经济结构仍然不够合理,国有企业改革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还没有解决;(2) 产业、消费结构等方面的不合理比较突出;[15] (3) 我国仍属半工业化国家,国民经济的主要矛盾即工农两种生产方式的矛盾转化刚刚进入加快阶段,农民收入增长较慢,收入水平提高不明显;(4) 下岗、失业压力仍旧相当大,大多数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因社会保障和教育供给不足及就业问题的压力而停滞不前。后两点因素对国内需求扩张起到了较大,但通过几位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能够越来越清楚地感到我们党和对压制内需的社会保障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有了十分明确的认识,而且解决这三大问题的力度一年比一年大。而这正是我国的经济形势持续走强的根本保证。
从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来说,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经济的国际化、经济的城市化、工业化与信息化相结合的发展趋势以及经济的民本化、民族化、民营化。
1.2.1.3.我国对外贸易形势
1998年以来,我国外经贸面对复杂的形势,经受了严峻挑战,克服了各种困难,赢得了较快发展。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对外贸进出口体系进行了纵深改革,一大批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获得了出口权,成为出口快速增长的有生力量。目前,我国进出口总额已从1997年的3252亿美元增加到2002年的6207.9亿美元[16],年均增长13.8%,分别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和世界贸易年均增速6.2个和11.8个百分点;进出口商品结构明显改善,传统大宗商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稳定增长,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快速增长。
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中国经济顺应全球化趋势,从有限的对外开放走向全面的对外开放,即将全面融入世界经济。然而必须看到,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低迷的国际经济环境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中国经济,许多滞后的不利影响将逐步显现,复杂多变的世界局势将给国内经济的发展带来许多不确定因素,欧美日等国的外需不足会使我国外贸出口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从另一方面看,随着外资投入的稳步增加,我国进口增长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贸易顺差缩小的趋向日益明显。由于内需的进一步启动,对外依赖度扩大的趋势逐步收敛。
2002年,党的十六大和经济工作会议为外贸发展明确了方向,提出了本世纪头20年中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的奋斗目标。外经贸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贡献,也要把翻两番作为奋斗目标,按此计算,到2020年中国外贸进出口额应接近2万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要达到7.2%以上。为此,我国各项鼓励、支持性将继续为出口助力,这是今后出口可持续增长的有力保障;加入WTO的正面效应将进一步显现,会继续对出口起到积极促进作用,随着外贸权下放,民营企业出口将获得更大发展;新型工业化战略将加快出口产业技术改造,切实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全球生产转移仍将持续甚至提速,公司来华投资踊跃,为我扩大出口提供有利机遇。[17] [18]
1.2.2.行业状况和技术、服务水平分析
由于中化国际是以国际贸易为业务主线,并正在进入物流、精细化工制造行业,故在此分别分析这三个行业的状况。
1.2.2.1.我国外贸行业状况
随着几年来外贸经营权的逐步放开,长期享受特许经营权的国有外贸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外部竞争压力,受到来自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大型工业企业等多方面的冲击,其控制市场环境变化的能力随之大大降低,而内部固有的弱点也日益暴露出来。与此同时,多种所有制的外贸经营主体正迅速发展,非国有外贸企业将成为最有潜力的增长点和生力军。今后,国有企业在关系国家经济安全和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商品进出口中仍将发挥主导作用,非国有企业将以较高的进出口增长速度改写他们在我国外贸事业中的地位。
那些从事外贸多年的国有传统外贸企业的优势在于,熟悉客户,熟悉外贸规律,熟悉国际市场运作的规则,熟悉合作伙伴也熟悉竞争对手,具有外贸方面的专业人才。但仍存在不少国有外贸企业,由于长期依赖倾斜,造成企业竞争力普遍不强、原有组织形式和业务操作流程已基本失去应有效率、传统的管理办法已处于尴尬的局面。近年来,一些规模小、分布广、包袱重的国有外贸企业被淘汰出局,一些大企业也因经营机制、及约束机制不如私有企业,经营方式和国际营销网络不如国外公司而遭遇困境;许多国有外贸企业的外贸代理经营份额增大,外贸收购经营方式渐渐衰落;一些国有外贸企业迅速转向,抽身出来改办实业,或者以外贸为本,兼做实业。
近几年取得外贸权的生产型企业,其中包括部分三资企业和民营、私营企业,有比较固定的产品和生产模式,对自己进口的生产设备和原料、出口的产成品的内容、交易对象、技术特征、价格水平非常熟悉,因此可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有益于企业长期发展。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有些企业缺乏外贸经验,缺少专业外贸人才,在外贸经营手段上比较单一,所以经营风险较大,资金运作能力薄弱,易形成市场依赖。
对于不少非国有外贸企业来说,在经营模式、管理理念上比较先进,没有历史的债务和人员包袱;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经一定时期的运营,具备了足够的外贸经验,配备了专业的外贸队伍;三资企业则有较好的引进优势。
总的看来,我国外贸企业数量众多,企业规模、经营水平参差不齐,其中非国有企业正蓬勃发展,而那些尚有生存和竞争能力的传统外贸企业正在积极求变。
1.2.2.2.我国物流行业状况
“物流”的概念有许多提法,形象地说,就是指从获取原材料到初加工、再加工最终成为产成品的物质流动过程,这个过程是分阶段的,所以物流也可以分不同阶段去管理。对于生产制造企业来说,优化物流的目的是让其从原材料采购到产成品销售过程中的物质流动的“链条”成本最低,具体地说就是用最少的库存保证最低的缺货率,准确地预测货物分到各个销售点的数量,制订分货计划,并使预测与计划最严密地衔接以满足定单需求。而对于物流服务企业(即所谓第三方物流)来说,就是要提供物质流动的手段并加以控制,其提供物流服务最重要的是仓库管理与运输能力、库内增值服务能力以及把这些信息最快最准确地传达给制造企业的能力,即不但要能提供仓储运输服务,还要能提供高效的信息服务。
从1998年前后,我国开始出现“物流热”,经过几年的运作、竞争、发展、合并,出现了一批有实力、有能力的物流型企业,其中包括从原有的运输、仓储业务中延伸出物流和信息管理能力的储运企业,例如中远物流、中海物流,以及从生产或销售中强化了物流管理能力并由此进入行业专业化第三方物流领域的生产或贸易企业,例如海尔、华润,还有一些为物流业务提供软硬件支持的IT企业和提供物流业务咨询的咨询服务企业。
我国物流行业发展的依托在于:企业需要、重视;有一定的硬件基础,并形成网络;IT业发展迅速,基础信息平台较易搭建等等。
我国物流行业发展的缺陷有:1.物流相关立法和规定没有到位; 2.大量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水平和客户的要求之间存在差距,企业的服务能力普遍较窄,各个环节服务断档,绝大多数的企业不能够提供一体化的物流服务; 3.不少企业仍只限于提供仓储和运输的低端物流服务; 4.绝大多数的物流公司还属于区域性公司,规模较小,没有国际化经营的能力,拥有全国性网络的公司只有几家大型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 5.中国的企业外包物流业务较少; 6. 除公司外,大多数企业的物流人才是在传统的储运行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技能、素质尚待提高; 7. 企业的主要投资仍然集中在物流基础设施上,信息技术推广的速度仍然缓慢; 8.专业化物流咨询服务在国内还属于起步阶段,缺乏物流和相关技术运作的实际操作经验; 9.物流行业的统计数字和相关调研相对匮乏。[19] [20]
总之,我国物流业仍处在起步阶段,大规模、迅速发展的客观条件尚未具备,传统的运输、仓储服务仍将在较长时间内占主导地位。
1.2.2.3.我国精细化工制造行业状况
精细化工产品是石油和化学工业中技术含量高的产品,世界各大化工公司为了抢占这个技术制高点,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 来加快精细化工发展。我国从事精细化工品生产的企业众多,加工深度、产品结构也随着国内需求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改善,但相比欧美、日本的生产水平来说,国内企业在生产规模、产品结构、技术、环保等各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入世以后将受到极大的威胁。
目前世界发达国家精细化工率一般都达到60%左右,并且形成了一批规模大、市场占有率高、甚至具有国际市场垄断地位的公司。而我国精细化工率仅为33%左右,小企业众多,大公司数量少、国际竞争力较弱。在品种和技术方面,我国的大多数精细化工产品主要依靠对国外产品进行仿制,自己有技术或品牌的产品少,整体来看产品品种偏向低端,有较大的缺口靠进口来弥补。而在化工领域,国外企业早已在中国抢注了约15万件技术专利,入世后,有关知识产权规定对我国起到约束作用,我国精细化工生产和科技开发将面临严峻的形势。[21]
化工产业可以被看成贯穿从资源开采到日常生活用品生产的一条很长的产业链,精细化工生产则处在这条产业链较下游的位置。在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已有几个规模较大的化学工业园建成或在建,如江苏扬子江国际化学工业园(张家港)、中国精细化工(泰兴)开发园等,已有许多国内外大型企业在这里投资建厂。在这一地带,从基本有机化工原料到精细化工、高分子材料到生命医药、新型化工材料的现代化工产业链正逐步形成,将成为我国化工产业尤其是精细化工产业向高端发展的先行军。
1.2.3.市场状况和竞争分析
1.2.3.1.化工外贸市场
我国化工进出口贸易在世界化工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不大(出口在2.5%~3.0%,进口在4.2% 左右),并且一直是净进口国。在我国出口化工产品中,主要是资源型、劳动密集型和高能耗型产品,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例很小;在进口产品中,一直以高分子聚合物、化肥和基本有机化工原料为主,近年来,除化肥进口有所下降以外,高分子聚合物和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的进口增长加快。
目前,我国有2000多家化工企业的产品进入了国际市场,有400多家化工企业获得了自营进出口权,而没有进出口权的企业也能以较低的费用委托外贸公司代理进出口,业务量相当分散,与国外公司相比差距甚大。以钛白粉为例,杜邦公司一家在我国销售的钛白粉就有5万吨之巨,占我国进口量的一半;而我国4万吨钛白粉的出口却有上百家企业在经营。[22]
由于非生产型的传统外贸公司凭进出口环节获取低风险利润的空间已很小,只有凭借国际性的采购和营销能力去赚取市场风险较大的利润,并逐步转变成为国际营销企业。从化工贸易来说,以中化总公司及下属公司为主的传统外贸企业,在对国内和国外采购方面、对国外销售方面积累了一定的优势,但这些优势正受到进出口权放开的削弱,因为无论是国内企业还是国外企业,只要拥有一定的客户资源和采购能力,都可以凭借外贸代理机制完成商品进出口交易;而在对国内销售方面,我国原有化工、轻工和农用品供销系统则发挥着主要作用(如中国化工供销总公司、中国化工轻工总公司、中国农业生产资料总公司等以及它们的各级下属企业),中化等外贸公司原先是这些供销系统的进口供应商(现在多数只能作为代理商了),现在要自行经营相应产品的国内销售,则与之形成竞争关系。
根据波特的五种力量模型对中化国际所处的竞争环境进行分析,如图1-1所示:
对大客户用更好的综合服务能力来留住 利润贡献低的客户资源流失,对利润影响小
规模较大、市场份额 增加了公司经营风险,
较大并拥有较多渠道 降低了利润。
者地位较强,且不易
取代。
加强优势互补性,利 划分客户信用等级,
用资金和信誉优势, 控制其信用额度;
确立一些长期、稳定 把持某些特定品牌规
的采购渠道。对有长 格产品的供货渠道,
期发展前途的商品可 适当采取买断。
适当采取后向一体化
对大资金商品充分发掘自身优势 资源和业务的冲突激烈,威胁大
图1-1 化工外贸市场五力模型分析
1.2.3.2.化工品物流市场
物流方面,传统的运输、仓储模式仍在国内占主导地位,但随着外来投资的增加,三资企业及较先进的国内企业对物流服务的需求正与日俱增。对化工产品而言,部分产品因物理化学性质的特殊性,要求不同于其它产品的运输、仓储方式,尤其是液体化工品。在国外已有多家规模较大的专业公司从事特殊化工产品的运输、仓储和物流业务,并已进入中国市场。而在国内,虽然硬件设施保有量不小,但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而且经营主体分散,不成规模和体系,缺少能将硬件和服务能力有效整合的物流综合服务商,因此在近几年给国外公司一定的发展机会;但由于各地贸易量较小且不集中,行业管理力度、对特殊化工产品的危险意识和环保意识都很薄弱,造成传统的运销体系仍在发挥主要作用。
随着国内需求水平和生产水平的提高,进口、出口和内销的特殊化工产品品种和数量都有很快增长,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地区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和产业链,更多国外企业在中国投资建厂或开办物流业务,加之相关行业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正不断完善,国内对特殊化工产品的专业性物流服务的需求也将在广度和深度上快速提高。
图1-2是对化工品物流市场的五力模型分析:
利用自身综合服务优势,采取资源整合 有一定的价格优势和在位优势,存在威胁
注重长期关系,谈判
难度较低。但业务上 有一定利润空间。接
有交集,存在竞争可 受深入服务需要时间
能。
广泛建立长期关系, 利用自身在各环节的
利用公司自己贸易业 资源优势,争取为大
务的优势,将自用与 中客户提供更全面和规
对第三方服务结合, 深入的服务。
形成规模优势,提高
谈判地位。
适当采取后向一体化
充分利用上下游硬件优势,需求横向合作 是未来的主要竞争对手,但有合作空间
图1-2 化工品物流市场五力模型分析
1.2.3.3.聚四甲撑醚二醇(PTMEG)市场
聚四甲撑醚二醇(又名聚四亚甲基醚二醇、四氢呋喃均聚醚,以下简称PTMEG)是生产氨纶和聚氨酯弹性体的重要原料之一。氨纶是被誉为“第二皮肤”的“最佳弹性纤维”,生产每吨氨纶约需0.75~0.8吨左右的PTMEG。全球的氨纶和聚氨酯弹性体的发展很快,故对PTMEG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美国在1999年和2000年消耗PTMEG分别为6.7万吨和7.1万吨,预计至2005年将达到9.8万吨。西欧在2000年市场供应量为5.7万吨,预计2005年将达到7.6万吨。日本1999年PTMEG需求量为2.1万吨,预计2005年将达3.2万吨。其他国家的需求也在持续增长。
从生产来看,2001年PTMEG的全球产能已达每年25万吨,世界PTMEG的主要生产商如表1-1所示:
表1-1 世界PTMEG主要生产商
(单位:万吨/年)
公 司 | 厂 址 | 2001年产量 | 2006年产量 |
巴斯夫 | 美国路易斯安那州 | 2.3 | 2.3 |
德国路德维希港 | 1.6 | 1.6 | |
日本四日市 | 1.3 | 1.3 | |
韩国蔚山 | 3.0 | 3.0 | |
杜邦 | 美国德克萨斯州 | 3.2 | 4.1 |
美国纽约 | 4.1 | 4.3 | |
荷兰多德雷赫特 | 4.5 | 5.0 | |
新加坡TUAS | 0.0 | 3.0 | |
保土谷化学 | 日本南阳 | 0.7 | 0.7 |
日本横滨 | 0.4 | 0.4 | |
旭化成 | 日本守山 | 0.4 | 0.4 |
三菱化学 | 日本四日市 | 1.2 | 3.2 |
大连化学 | 0.0 | 2.5 | |
台塑-旭弹性纤维 | 0.4 | 1.4 | |
韩国PTG | 韩国蔚山 | 2.5 | 2.5 |
PEEN特种化学 | 美国田纳西州 | 2.5 | 2.5 |
据上表可以看出,至2006年,全球PTMEG的总生产能力将至少达到42.2万吨/年,比目前的生产能力增长1/3左右。
中国作为全球的纺织品与服装加工、生产和出口大国,纺织品中氨纶的使用越来越普及,对其上游产品PTMEG需求量也快速增长;此外PTMEG在医用高难度分子材料方面的应用也日益广泛,以它为原料生产的热塑性聚氨酯还可广泛应用于石化、机械、造船、军工、合成革等行业。但目前国内尚没有成形的PTMEG生产能力,所需PTMEG全部依赖进口,预计2005年需求量将超过5万吨。国外大型公司已将目光投向中国市场,并已有在中国生产PTMEG的投资计划,据悉,巴斯夫将在中国上海建设1套6万吨/年的PTMEG生产装置。[23]
图1-3是PTMEG市场的五力模型分析:
提高技术研发能力,寻找生产技术替代品 影响微弱
顺酐、BDO的供应商
数量多于THF,而且 买方谈判地位较弱
取代。初级产品的交易和运
输成本较低。
适当选择长期客户
在市场容量允许时,
以更大的批量购入原
料,生产THF供其它
用途。
有技术和规模壁垒作为凭借。在一定区 仅国外企业在技术、规模上有竞争优势,
域和产品范围建立固定客户群,形成多 面对全国市场,不会产生大的威胁。但在
多点竞争而非全面竞争的态势。 重叠地区(如华东)可能有一定冲突。
图1-3 PTMEG市场五力模型分析
1.2.4.外部因素评价(EFE)矩阵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如表1-2所示。本矩阵旨在评价中化国际现行战略在当前外部环境发展趋势下的有效性。
表1-2 中化国际外部因素评价
关 键 外 部 因 素 | 对产业的权重 | 对中化国际的评分 | 加权分数 |
机会 | |||
1.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发展,计划18年外贸额翻两番 | 0.09 | 3 | 0.27 |
2.全球和国内的产业结构调整 | 0.07 | 3 | 0.21 |
3.国内化工及下游产品需求快速增长,需求层次提高 | 0.16 | 3 | 0.48 |
4.冶金原料供不应求 | 0.10 | 4 | 0.40 |
5.国内对物流服务的需求更加广泛深入 | 0.05 | 3 | 0.15 |
6.中国加入WTO,引领技术、规则、经营水平等进步 | 0.05 | 3 | 0.15 |
7.国内各方面专业人才不断涌现 | 0.03 | 3 | 0.09 |
威胁 | |||
1.全球经济不振,外需不足,复苏缓慢 | 0.04 | 3 | 0.12 |
2.外贸经营权进一步放开 | 0.09 | 3 | 0.27 |
3.更多竞争力很强的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 | 0.12 | 3 | 0.36 |
4.化工生产和化工外贸方面,我国技术水平落后 | 0.08 | 3 | 0.24 |
5.国内外环保法规更加严格,化工产品非常敏感 | 0.05 | 2 | 0.10 |
6.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控制、影响海湾局势和石油价格 | 0.05 | 2 | 0.10 |
7.农业面临入世冲击,化肥、农药需求可能受到影响 | 0.02 | 2 | 0.04 |
总计 | 1.00 | 2.98 | |
注释:a.评分表示公司战略是否对各因素做出了有效反应,4=反应很好,3=反应超过平均水平, 2=反应为平均水平,1=反应很差。 b.总加权分数2.98高于平均值2.50。 |
1.3.中化国际内部状况分析
1.3.1.组织结构与业务板块布局
中化国际组织结构和业务板块的布局如图1-4所示:
图1-4 中化国际组织结构图
中化国际的三大业务板块布局为:贸易主线板块归属营销中心,物流业务板块归属物流中心,精细化工生产板块归属产业投资及研发中心。
1.3.2.人力资源和企业文化
中化国际上市后,输入企业价值理念,转变经营观念和经营机制,建立了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薪酬机制,加大了人员的流动性,实现了优胜劣汰。公司本着“做人 - 诚信、合作、善于学习;做事 - 认真、创新、追求卓越”的企业理念,广纳优秀而富有朝气的各类人才。
2001年,中化国际借迁沪之机,调整了组织结构、整合了员工队伍,并加大对相关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以满足业务经营、投资和项目管理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在人员流动性提高后,公司更加重视员工队伍的年龄、专业、学历结构,并全面展开员工培训工作,提高公司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至2002年末,公司在册员工480人,平均年龄31岁;专业构成:业务人员348人,财务人员67人,中高层管理人员19人,职能人员46人;学历构成:博士2人,硕士、研究生44人,本科293人,大专91人,其他学历50人。
中化国际的人才理念是“以发展前景吸纳人才,以竞争机制锤炼人才”,并“悉心规划每个成员的职业生涯,尊重员工、理解员工、关心员工,坚持员工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的共同提升,通过构建高效规范的员工管理体系、培训体系,为企业培养真正具备国际化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的新时代综合型人才。”公司还提倡“以人为本,制度管理,专业化服务,致力于企业价值与员工价值的共同提升, 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的保障,为个人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和发展空间。”
同时,中化国际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奋发有为、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倡导不断学习的风气,大力塑造学习型组织;为员工提供施展个人才华的舞台,完善绩效评价体系建设,营造共同发展的企业文化来激励员工,使得公司内部形成了浓厚的创业氛围;通过“拓展训练”及持续培训等团队建设活动改善了员工精神面貌和职业态度,增强了企业战斗力和凝聚力。
1.3.3.管理水平
中化国际迁沪后,在调整组织和人员结构的同时,更加明确地宣传、推行公司的发展目标和战略,使员工真正理解、认同公司的未来愿景。
中化国际董事会担当了战略规划、资源配置、内部管控、治理诊断、企业文化与自身建设五个方面的核心职能,实行分工责任及年度绩效考评制度,加强了董事会对公司经营管理的实际掌控。董事会和公司高层领导,藉助ERP技术平台,在改进交易流程、完善内控体系的基础上充分授予各事业部和子公司总经理以市场决策自主权;其中,对各事业部实行“虚拟法人”制度,实现盈亏核算、绩效考评。各事业部和子公司总经理,大都在业务上经过多年磨练,具备较强的业务素质和优秀的领导能力,在本部门、本公司有着很高的威望和领导魅力,对中化国际有着很高的忠诚度,能够在公司战略目标的指引下地领导所辖单位向前发展。
中化国际一贯注重经营风险的控制,公司刚成立即着手建立ERP系统,在系统中贯穿了业务流程管理和风险监控意识。在2001年底前,公司实行了全面的库存清查并实现了库存统一管理,进行了对客户信用度的调查和评定,并以此为基础,通过ERP系统,规范业务操作流程、实现业务全程的实时管控,加强风险监控职能,从而降低业务操作中的人为风险,并通过提高决策的合理性和反应速度,降低业务操作的市场风险。
从各级领导层的设置和运行情况看,公司的纵向沟通非常畅通,尤其是中高层管理者之间的价值观认同度较高,信息的传达、问题的处理能达效率较高。但公司内部的横向沟通仍存在一定问题。业务部门之间以及业务部门与职能部门之间,由于经营目标各有偏向,偶尔出现矛盾或摩擦,虽然经上一层领导干预后能基本解决,但仍存在负面影响。这说明在公司统一的大目标和战略之下,各级组织目标仍需要协调,并需加强各部门员工对公司整体目标、整体价值观的共同认识[25]。
考虑到新上马的PTMEG生产项目,需要一套相对的生产管理系统,而中化国际是以贸易服务起家,没有任何生产管理经验。随项目建设的进展,管理人员、管理制度、运作体系都要逐步到位,中化国际下一步的措施应该是引入新的专业人才和计算机生产管理系统。
1.3.4.业务水平和经营状况
中化国际成立以来,逐步建立了一支专业水平高、进取力强、学习迅速、有一定创新能力的经营队伍。公司拥有多年的经营操作经验、较强的市场判断能力,并建立了许多长期的业务关系,对一些商品的经营有着较强的控制实力。
中化国际在经历了2001年的化工市场滑坡后,坚持长期经营的方针,2002年经营业绩大幅增长:实现销售收入80.03亿元人民币,较2001年增长21.87%;实现净利2.6亿元,较2001年增长187.52%。在销售收入中,稳定业务占75%,利润来源中,稳定业务占65%。公司2002年主营业务收入的经营方式构成和净利润的业务板块构成如图1-5和1-6所示:
图1-5 主营收入构成图 图1-6 净利润构成图
从上面两个构成图可以看出,中化国际对贸易业务的依赖很强,但通过对物流等项目的投资,使得利润中非贸易业务的贡献比例有所提高(2001年为15%)。
由于公司上市后大力拓展国内营销网络、积极培养销售队伍,加大市场开发力度,使得液体化工品、精细化工品以及橡胶、塑料的进口和国内分销迅速发展,自营进口比例逐年增加,市场地位愈发显现。公司已拥有全国进口丙酮20%以上、进口甲醇13%左右的市场份额,在福建省和温州地区DOP 和二甘醇的销售占主导地位;公司在东北和华北地区建立的农药分销网络,可服务110 余个县级分销商。
在我国化工产品出口经营分散、无序竞争激烈等问题突出的情况下,中化国际将资源向大宗商品及高附加值商品倾斜,而对于业务量相对较小、利润额权重不大、风险相对较高的商品则逐步减少投入,重新进行市场定位。公司成立不久,焦炭出口业务就已占到全国市场10%的份额,在激烈的竞争和国际市场的频繁波动中,公司一直保持着这一市场地位,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向相关产品链延伸,开发了煤炭、石油焦、铁矿砂、钢材等业务,为未来的发展创造了新的盈利增长点。
目前,中化国际在塑料、橡胶、焦炭和散化四大主营贸易商品领域保持了国内最大专业贸易商的地位。而在物流业务方面,公司也不断投入资金,进行硬件扩张。
2001年起,公司投资6900万元人民币购入一条二手液体化工品船舶,投资中化兴中石油转运(舟山)有限公司和中化兴源石油储运(舟山)有限公司,出资购买中化总公司拥有的133辆铁路专用运输槽车的产权;2002年11月,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其全资子公司 - 迪拜公司自筹资金购买二条1.4万吨二手液体化学品船舶的方案。藉此中化国际从一些储运投资项目中获取了投资收益,拥有的硬件数量、规模在总体上位居国内前位,可在化工品物流链中的某些环节获得优势,但公司并未形成物流服务的综合能力,仍处在由传统储运服务向物流服务过渡的初期阶段。如要促进物流业务向纵深发展,中化国际需加大资金、人员的投入和横向合作的力度。[4] [6] [7]
1.3.5.生产和研发
中化国际在繁杂的化工产品链中选择PTMEG作为进入精细化工生产领域的敲门砖,主要是凭借购买中科院自主研发的合成技术所带来的成本优势,而国内许多其它企业尝试PTMEG生产项目都被技术成本的门槛所阻挡。PTMEG作为未来几年供不应求的重要纤维原料,市场方面前景看好,但在产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等诸多方面中化国际仍要有一段学习的过程。
目前中化国际已与化工部、中科院的专家通力合作,为生产技术和研发把关。中化国际目前的PTMEG生产技术相比国外企业并不具备优势,但本土生产的人力和运输成本较低,而且市场容量大,所以在一段时间内尚能偏安一方。同时必须注意,该产品的高额利润吸引着一大批准备进入者,其中既有已经拥有成熟技术的国外企业,也有期望通过购买国外技术或与国外企业合作生产的国内企业。因此中化国际应争取项目早日投产、尽快渡过产品品质调试期,并加大研发力度,扩大产品线、提高主要品种的质量,以迅速占领国内主要市场、建立品牌信誉。
1.3.6.财务状况
中化国际近3年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如表1-3所示:
表1-3 中化国际财务会计数据
财务指标 | 2002年 | 2001年 | 2000年 |
主营业务收入(万元) | 800313.6 | 656715.7 | 568275.1 |
净利润 | 26026.4 | 9052.1 | 12575.3 |
总资产 | 308433.7 | 252823.5 | 207813.9 |
股东权益 | 156318 | 144251.6 | 141982.4 |
除2001年因市场滑坡导致净利润下降外,公司各项指标持续走强,其稳健的市场扩张和投资策略得到了较好的回报。以下通过对财务比率计算,在表1-4中对中化国际2000至2002年财务状况进行对比分析:
表1-4 中化国际财务比率分析
财务比率 \\ 年份 | 2002- 12-31 | 2001- 12-31 | 2000- 12-31 | 比率分析 | |
流动性比率 | 流动比率 | 1.63 | 2.14 | 2.85 | 2002年底发生大量短期借款(用于迪拜公司购船及PTMEG项目工程等),且冶金、散化采购量增大导致存货增加,使清偿流动负债能力受到影响。 |
速动比率 | 1.26 | 1.66 | 1. | ||
资产效率比率 | 应收账款周转率 | 20.50 | 16.57 | 16.40 | 公司积极控制欠款授信额度,减少赊销,应收账款减少。 |
存货周转率 | 17.28 | 16.51 | 7.28 | 虽然公司2002年销售情况转好,但存货的增长应引起注意。 | |
总资产周转率 | 2.59 | 2.60 | 2.73 | 变化不大。2002年长短期投资和固定资产都有较大增长,与销售额增长基本持平。 | |
盈利性比率 | 销售毛利率 | 7.70% | 5.63% | 5.50% | 2002年各项指标有明显增长,与公司调整业务结构以及市场回稳有密切关系。 |
营业利润率 | 4.24% | 1.79% | 3.20% | ||
净利润率 | 3.22% | 1.38% | 2.21% | ||
总资产收益率ROA | 11.00% | 4.66% | 8.75% | ||
权益资本收益率ROE | 16.65% | 6.28% | 8.86% | ||
债务管理比率 | 负债比率 | 42.88% | 35.94% | 31.35% | 负债比率有所上升,系公司为投资项目融资所致。估计利息支付能力没有问题。 |
产权比率 | 84.61% | 62.99% | 45.88% | ||
收入利息倍数 | 38.82 | 29.40 | 68.14 | ||
市场比率 | 每股净收益(元/股) | 0.47 | 0.24 | 0.34 | 由于2002年实施10股送5股,使得每股净资产被稀释。但2002年净利润的大幅增加会使公司股票价值提升。 |
市盈率(P/E) | 18 | 58 | 51 | ||
每股净资产(元/股) | 2.80 | 3.87 | 3.81 |
值得注意的是,中化国际于2003年4月与中化总公司签订协议,拟出资人民币6.84亿元收购中化总公司持有的中化国际化肥贸易公司90%的权益、出资人民币10.20亿元收购中化总公司持有的中化巴哈马有限公司100%的股权。而中化国际在2002年底的总资产约30.8亿元人民币,其中流动资产约20.4亿元,如何筹资进行总额达17亿元的收购,公司尚未做出任何说明。
1.3.7.ERP系统
中化国际在成立后即作为中化总公司ERP工程试点单位,与SAP公司合作建设以贸易业务资源计划和控制为主要功能的ERP系统。该系统经过3年的建设和试运行,实现了通过对调整后的业务操作流程的实时介入,使业务、财务数据得以准确、快速地传达到相关人员和管理层,使公司内部运行以标准化平台为依托,消减了人为因素带来的问题和风险,加强了公司在库存控制、财务管理、操作风险控制方面的综合能力。
由于中化国际的ERP系统是针对贸易业务开发的,所以在物流和生产方面没有直接效用。同时由于该系统是公司内部管理控制系统,不是对外交易的平台,所以并不具备电子商务的功能。中化国际已在INTERNET网站上设立了与注册客户交流的平台,但功能还比较简单。
1.3.8.内部因素评价(IFE)矩阵
内部因素评价矩阵如表1-5所示。本矩阵旨在评价中化国际在各职能领域的优势与弱点:
表1-5 中化国际内部因素评价
关 键 内 部 因 素 | 对产业的权重 | 对中化国际的评分 | 加权分数 |
优势 | |||
1.地江三角洲化工产业带,享受浦东优惠所得税率 | 0.12 | 4 | 0.48 |
2.人力资源结构合理,员工队伍年轻化 | 0.10 | 4 | 0.40 |
3.ERP系统成为公司规范化经营管理的平台 | 0.07 | 4 | 0.28 |
4.主要贸易产品市场份额占据同行前列 | 0.13 | 4 | 0.52 |
5.公司资产稳步增长,质量优良 | 0.08 | 4 | 0.32 |
6.财务指标基本向好 | 0.08 | 3 | 0.24 |
弱点 | |||
1.负债迅速增加,影响大额借款融资能力 | 0.05 | 2 | 0.10 |
2.物流作为三大业务板块之一,服务能力尚显薄弱 | 0.09 | 1 | 0.09 |
3.公司对金融风险缺乏规避策略 | 0.08 | 2 | 0.16 |
4.内部沟通存在一定问题 | 0.10 | 1 | 0.10 |
5.精细化工生产管理和研发能力有待提高 | 0.10 | 1 | 0.10 |
总计 | 1.00 | 2.79 | |
注释:a.评分值涵义:1=重要弱点,2=次要弱点,3=次要优势,4=重要优势 b.总加权分数2.79高于平均值2.50。 |
1.4.中化国际新战略设计
1.4.1.深化公司目标和使命
如1.1.2.所述,中化国际在2001年细化了公司的目标和使命,这些目标与使命已经并正在指导着公司的战略发展。而今,在上述目标得以初步落实后,有必要进行滚动性的调整、深化,为公司进一步发展指明方向。
中化国际的使命:通过科学的管理和运作,使公司在化工领域成为领先的贸易流通服务商和优秀的精细化工生产商,全面提升公司价值和股东利益。
中化国际的目标:(1)通过专业、高效的购销网络,为石化行业生产者和最终用户搭建顺畅的产品流通渠道;(2)建立可靠、独特的购销服务链,提供高质量的精细化工产品,在一些细分行业成为产业供应链的组织者和领导者;(3)通过投资与合作,建立专业性的物流体系,成为化工品物流专业服务商;(4)在精细化工生产方面,建立高效的生产、研发能力和营销体系,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形成以生产项目为中心的产、运、销一体化产业链。
从目前来看,中化国际已完成2000年初所定“三年内营业额达到60亿元,资产规模达到30亿元,净资产15亿元,税后利润2亿元以上”的规划。现在公司应根据整体的发展形势,在预期未来PTMEG项目投产、收购中化国际化肥贸易公司和中化巴哈马有限公司完毕的基础上,制定未来3年的规划指标:三年内营业额达到130亿元,资产规模达到60亿元,净资产30亿元,税后利润4.5亿元以上。
1.4.2.明确公司价值观
当前社会,企业存在的目的与意义绝非仅仅为了盈利。从整体来讲,中化国际要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企业价值,应明确公司在与外界合作、与社会共荣等方面的价值观;从公司内部来看,对于实现员工集体和个人价值应给予充分关注。[25]
中化国际价值观:专业、诚信、守法,注重社会公益与环保;以人为本、追求卓越、发扬团队精神、与员工共创美好未来。
1.4.3.根据SWOT综合分析制定战略方案
根据中化国际当前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部状况的特征,制定匹配战略:优势-机会(SO)战略,弱点-机会(WO)战略,优势-威胁(ST)战略,弱点-威胁(WT)战略。,这些战略方案将成为进一步制定中化国际整体发展战略的依据[24]。详见表1-6:
表1-6 根据SWOT分析制定战略方案
优势-S 1.地江三角洲化工产业带,享受浦东优惠所得税率 2.人力资源结构合理,员工队伍年轻化 3.ERP系统成为公司规范化经营管理的平台 4.主要贸易产品市场份额占据同行前列 5.公司资产稳步增长,质量优良 6.财务指标基本向好 | 弱点-W 1.负债迅速增加,影响大额借款融资能力 2.物流作为三大业务板块之一,服务能力尚显薄弱 3.公司对金融风险缺乏规避策略 4.内部沟通存在一定问题 5.精细化工生产管理和研发能力有待提高 | |
机会-O 1.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发展,计划18年外贸额翻两番 2.全球和国内的产业结构调整 3.国内化工及下游产品需求快速增长,需求层次提高 4.冶金原料供不应求 5.国内对物流服务的需求更加广泛深入 6.中国加入WTO,引领技术、规则、经营水平等进步 7.国内各方面专业人才不断涌现 | SO战略 1.在长江中下游加强贸易购销网络(S1、S4、01、03) 2.在长江下游沿岸港口设立物流服务机构,以合资或联盟形式充分利用当地化工码头和储运设施(S1、S4、S6、O3、O5) 3.向冶金能源事业部重点提供资金和人力资源保障,确保其长期扩张能力(S4、S6、O4、O7) | WO战略 1.为大额贸易和物流业务制定短期、长期融资计划,向国内外银行或股东筹集资金(W1、W2、01、03、O4、O5) 2.设立物流服务部,引进物流人才和国内外经验,提高整合能力(W2、O5、O6、O7) 3.引进生产管理和研发人才,适当引进国外成熟技术(W5、O6、O7) 4.进一步引进先进的管理机制,促进内部沟通(W4、O6) |
威胁-T 1.全球经济不振,外需不足,复苏缓慢 2.外贸经营权进一步放开 3.更多竞争力很强的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 4.化工生产和化工外贸方面,我国技术水平落后 5.国内外环保法规更加严格,化工产品非常敏感 6.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控制、影响海湾局势和石油价格 7.农业面临入世冲击,化肥、农药需求可能受到影响 | ST战略 1.进一步加强国内营销力量,与国内信誉较好的客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S1、S2、S4、T1、T2、T7) 2.寻求技术含量、附加值更高及环保类的贸易产品(S4、S5、S6、T3、T4、T5、T7) 3.深入开发海湾地区贸易(S2、S4、S5、T6)
| WT战略 1.与国外化工品运输、物流服务企业合作,各取其长(W2、T3) 2.设立金融风险管理部门,控制大额贸易中的金融风险(W3、T6) 3.加强环保型生产技术的研发力度(W5、T5) |
下面通过波士顿咨询集团(BCG)矩阵,分析中化国际各大业务板块的发展战略(此处假设PTMEG项目已投产并按预测量销售),如图1-7:
在产业中的相对市场份额
高 中 低
1.0 0.5 0.0
高 +20%
产
业
销
售 中 0
增
长
率
低–20%
(注:图中圆圈的大小表示每个业务板块的收入占公司总业务收入的比例,圆圈中阴影部分代表该板块所创利润占公司总利润的比重。)
图1-7 中化国际业务板块BCG矩阵图
中化国际三大业务板块都处在“吉星”象限内,是公期增长和获利的支柱。参照5.3中战略匹配的情况,公司可采取以下战略:对贸易板块采取市场开发、产品开发以及部分产品的市场渗透战略;对物流板块采取市场开发和渗透战略,并可在一定范围内与国内外企业合作、合资;对精细化工(PTMEG)生产、研发板块采取与贸易、物流板块协同作战的一体化战略。[27]
1.4.5.现行战略评价
1.4.5.1.有效性
中化国际的现行战略有着较强的求变意识,追求在运营机制、行业领域和经营范围方面的转型。通过前文对中化国际外部环境和内部状况的分析,可以看到中化国际在现行战略实施中,对外部机会和自身优势的利用情况,以及应对外部威胁、改进自身弱点的情况,均优于行业平均水平。作为从国有企业转型而来的股份制企业,中化国际在现行战略指导下,改善了经营机制和管理水平,企业效益稳步增长,成为相当稳健的外贸上市企业。
中化国际现行战略追求通过发展三大业务板块来培养公司核心竞争力,并引导公司向“一体化经营的国际化企业”迈进。“一体化”体现在公司进入与化工品贸易横向关联的物流业、纵向关联的精细化工生产,以及期望在未来建立的以精细化工生产项目为中心的产、运、销一体化产业链。“国际化”体现在公司的贸易和物流服务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提高,与国外企业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并在海外设立了多个分支机构。这些都体现着企业价值的不断提升。
1.4.5.2.局限性和改进措施
在前文对中化国际外部环境和内部状况的分析中可以看到,虽然公司在“求变”上已有突破,在某些业务领域已占据市场领导者的地位,但在一些方面仍有潜力可挖,应不断巩固既有地位、开拓新市场新领域。随着公司外部环境和内部状况的变化,中化国际的现行战略体现出一定的局限性:面对国内市场需求层次的提高,公司应着手考虑增进更深入细致的贸易品种和服务方式;面对国内外企业的竞争冲击,“以国际贸易为龙头”将不符合中化国际“求变”的需要,公司应深化、巩固已取得的“求变”成果并继续向前推进;随着国内对环保的日益重视,中化国际在经营产品的选择上和操作环节上都应更加注重社会效应;在国际政治和经济局势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公司对金融风险的控制有必要提高到战略高度;在公司的物流业务和精细化工生产研发尚属起步阶段的情况下,要考虑如何能使公司的资金状况、管理能力、运营水平等自身能力能够满足三大业务同时发展的需要;对于公司内部管理,也应在管理机制和人员结构上提出更高的要求。[28]
1.4.6.新战略思路确定、评析
对以上分析进行总结后,提出中化国际新的总体发展战略如下:
以高水平的市场运作、资金运作能力,凭借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机制和专业经营队伍,进一步调整贸易产品结构,扩展并巩固化工品和冶金能源产品贸易的市场份额,并拓展技术含量更高的产品业务,符合新时代市场需求的变化;以贸易为基础,以横向联合等方式提升在化工品物流方面的资源整合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建立专业的生产运作管理和精细化工研发队伍,大力提高投资项目的科技水平和生产水平;力争在三年内把公司建设成为贸易、物流、生产和研发相互贯通、一体化经营的国际化企业。
新战略在肯定现行战略“求变”、“转型”的方针和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上文所述针对其局限性的改进措施,明确地提出了中化国际在未来发展中所应具备的能力、所需进行的调整、所应达到的效果,并将公司的“一体化”方向更加具体地表述为“贸易、物流、生产和研发相互贯通”,把公司已初步实现的投资、转型的构想推向深入。
对现行战略的评价和对新战略的提出,是建立在SWOT分析的基础之上,充分考虑了中化国际外部的机会、威胁和内部的优势、劣势。现行战略历经数年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而新战略是根据战略环境的变化,对现行战略进行的修改、补充和延伸,符合中化国际的发展需要,并具备良好的过渡性,不存在战略“急转弯”的问题。
新战略对中化国际能力和目标的要求,是针对公司目前尚存在的差距和不足而提出的,这也是企业成长所必须注重的。中化国际已经具备较强的市场地位,拥有专业化的员工队伍,创造了良好的经营绩效,在此基础之上,公司具备在多个方面进行改进、完善、提高的条件,这正是新战略实施所需要的保障。
新战略的提出旨在引导中化国际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继续树立市场地位、创造良好绩效、谋求稳步发展,是完全符合股东利益、能为股东所接受的。
1.4.7.新战略的实施与权变
在新战略实施中,要统一公司员工的战略意识,针对中层管理人员,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和冲突处理程序,以求高效率地解决因同时发展三大业务板块而带来的资源配置、协调问题;为各业务板块的发展设立阶段目标,定期考核,加强各层级反馈机制;注意规避财务与金融风险;根据发展需要引进专业人才,建立灵活的报酬与激励制度。
在战略实施过程中,公司仍应经常对战略实施效果和战略本身的适应性进行考查,及时根据公司外部环境和内部状况进行调整。而对于一些可能发生的变化,例如石油价格大幅涨跌、主要贸易国家出台性、有强大的竞争者进入、市场需求激增、某些产品出现重大业务损失等,应事先制定权变计划,以期充分利用机会和规避风险。由于公司进入生产、物流领域,在提高经营管理能力的同时,应加强安全管理措施,建立危机管理机制,一旦发生危机,公司能从容、迅速、妥善地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