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作业指导书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05:10:39
文档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作业指导书

1目的为加强安全管理,消除或减少危害,有效控制重大危害因素,降低安全风险,特制定本文件。2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的部门、车间的所有活动,包括生产活动、装卸、设备设施、原料产品、安全防护、正常和异常活动、人为因素、违反规程、规章等.3术语定义1.1风险评价:依据已确定的评价方法、评价准则,定期进行评价风险程度并确定风险是否可容忍的全过程. 1.2事故:造成死亡、职业病、财产损失、环境破坏的事件。1.3事件:导致或可能导致事故的事情4职责  1.4风险分级管控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公司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作业指
推荐度:
导读1目的为加强安全管理,消除或减少危害,有效控制重大危害因素,降低安全风险,特制定本文件。2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的部门、车间的所有活动,包括生产活动、装卸、设备设施、原料产品、安全防护、正常和异常活动、人为因素、违反规程、规章等.3术语定义1.1风险评价:依据已确定的评价方法、评价准则,定期进行评价风险程度并确定风险是否可容忍的全过程. 1.2事故:造成死亡、职业病、财产损失、环境破坏的事件。1.3事件:导致或可能导致事故的事情4职责  1.4风险分级管控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公司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作业指
1目的

为加强安全管理,消除或减少危害,有效控制重大危害因素,降低安全风险,特制定本文件。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的部门、车间的所有活动,包括生产活动、装卸、设备设施、原料产品、安全防护、正常和异常活动、人为因素、违反规程、规章等.

3术语定义

1.1风险评价:依据已确定的评价方法、评价准则,定期进行评价风险程度并确定风险是否可容忍的全过程. 

1.2事故:造成死亡、职业病、财产损失、环境破坏的事件。

1.3事件:导致或可能导致事故的事情

4职责  

1.4风险分级管控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公司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作业指导书,全面推行开展安全生产危害辨识工作并指导、审查、批准;负责审查重大风险改进措施方案。  

1.5总经办负责组织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指导各单位进行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组织重大风险改进措施方案的审查。 

1.6各单位确保本单位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的人员有足够的培训,组织制定本单位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作业指导书,组织本单位工作范围的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在日常生产工作中不间断进行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编制本单位的危害/风险记录,开展隐患治理工作。

5作业程序

1.7选择和确定评价范围及对象

1.1.1评估小组应首先识别出本单位风险评价的范围,过程中应包括考虑以下方面: 

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常规和异常活动;

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的活动;

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

人为因素,包括违反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

1.1.2在确定评价范围后,评价小组可按下列方法,确定评价对象,按对象排查风险,形成《风险点排查清单》

1.1.1.1按生产流程的各阶段;

1.1.1.2按地理区域或部门;

1.1.1.3按设备、设施;

1.1.1.4按作业任务。

1.1.2对所确定的评价对象,可按作业活动进一步细分,以便对危害和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识别和评价。同时应对工作活动的相关信息有所了解, 

1.1.2.1所执行任务的期限、人员及实施任务的频率;

1.1.2.2可能用到的机械、设备、工具;

1.1.2.3用到或遇到的物质及物理、化学性质;

1.1.2.4工作人员的能力和已接受任务的培训;

1.1.2.5作业指导书或作业程序;

1.1.2.6发生过有关的事故经历、作业环境检测结果等。

1.8选择危害识别方法

评价人员应根据所确定的评价对象的作业性质和危害复杂程度,选择一种或结合多种评价方法,包括工作危害分析(JHA)、危险源评价分析分析(LEC)。在选择识别方法时,应考虑:

1.1.3活动或操作性质;

1.1.4工艺过程或系统的发展阶段;

1.1.5危害分析的目的;

1.1.6所分析的系统和危害的复杂程度及规模;

1.1.7潜在风险度大小;

1.1.8现有人力资源、专家成员及其他资源;

1.1.9信息资料及数据的有效性;

1.1.10是否是法规或合同要求。

1.9识别危害根源和性质

评估人员应通过现场观察及所收集的资料,对所确定的评价对象,识别尽可能多的实际的和潜在的危害和环境因素,形成《危险因素识别清单》,包括:物(设施)的不安全状态,包括可能导致事故发生和危害扩大的设计缺陷、工艺缺陷、设备缺陷、保护措施和安全装备的缺陷。人的不安全行为,包括不采取安全措施、误动作、不按规定的方法操作,某些不安全行为(制造危险状态)。可能造成职业病、中毒的劳动环境和条件,包括物理的(噪音、振动、湿度、辐射)、化学的(易燃易爆、有毒、危险气体、氧化物等)以及生物因素.管理缺陷,包括安全监督、检查、事故防范、应急管理、作业人员安排、防护用品缺少、工艺过程和操作方法等的管理,进行危害和环境因素识别时,充分考虑发生危害的根源及性质,包括:

1.1.11火灾和爆炸;

1.1.12冲击与撞击;

1.1.13中毒、窒息、触电及辐射;

1.1.14暴露于化学性危害因素和物理性危害因素的工作环境;

1.1.15人机工程因素(比如工作环境条件或位置的舒适度、重复性工作等);

1.1.16设备的腐蚀;

1.1.17有毒有害物料、气体的泄漏;

1.1.18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活动、过程、产品和服务,包括水、气、声、渣、废物等污染物排放或处臵以及能源、资源和原材料的消耗和由此产生的后果,包括:人身伤害、死亡(包括割伤、挫伤、擦伤、肢体损伤等);疾病(如头痛、呼吸困难、失明、皮肤病、癌症、肢体不能正常动作等);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水、空气、土壤、地下水及噪音污染;资源枯竭。危害识别应考虑由于过去或将来的运作、产品或服务可能造成职业安全健康危害及环境影响,包括以往生产遗留下来的潜在危害和影响,丢弃、废弃与处理活动等。同时也应考虑异常(括启动、关闭、维修、停机、工程开始/结束及其他非预期运行的情况)以及事故和潜在的紧急情况(比如火灾、爆炸、泄漏、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而造成的紧急疏散、人员伤亡或重大环境污染等)。

1.10评价风险和影响

评价小组应对所识别的危害事故、事件或环境因素加以科学评价,确定最大危害程度和可能影响的最大范围,以便采取有效或适当的控制措施,从而把风险降低或控制在可以容忍的程度,具体步骤包括:

1.1.19决定所识别的危害及影响发生的后果有多严重,重点考虑法律法规要求、伤亡程度、经济损失、环境影响的程度大小、持续时间以及对分公司形象的影响;

1.1.20评价发生危害事故、事件的可能性有多大,重点考虑危害发生的条件(比如正常、异常或紧急状态发生)、现场有否控制措施(包括个人防护品、应急措施、监测系统、作业指导书、员工培训)、事件或事故一旦发生,是否能发现或察觉,同类事故以前是否发生过以及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1.1.21评价风险.结合所辨别的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后果的严重性,并决定其风险的大小以及是否可以容忍的风险;

1.1.22对所识别的不可容忍的风险以及重大风险进行汇总,编制《重大风险信息记录表》。

1.11风险控制

一般及一般以上风险必须制定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措施,消除、减少危害和影响,防止潜在事故的发生。对各单位辨识、评价出来的重大或不可容忍,单独制定管理、控制、改进方案,报公司审查.

1.1.23 风险控制措施的内容

1.1.2.7风险控制的技术措施:

消除风险的措施;

降低风险的措施;

控制风险的措施.

1.1.2.8风险控制的管理措施:

制定、完善管理程序和操作规程;

制定、落实风险监控管理措施;

制定、落实应急预案;

加强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

建立检查监督和奖惩机制。

1.1.24风险控制措施的确定

各单位应根据以下条件,选择适用的风险控制措施:

可行性、可靠性;

先进性、安全性;

经济合理性;

技术保证和服务。

1.12更新危害及风险信息

在日常工作中要不间断地使用危害识别的方法开展风险评价工作,根据不同活动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识别方法,如下表所示:

作业频率方法
日常作业活动不间断进行工作危害分析(JHA)

有危险源、人员暴露的危险环境(火灾、爆炸、中毒定期进行危险源评价分析(LEC)
1.13在下列情形下危害记录应及时更新:

1.1.25新的或变更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要求;

1.1.26操作有变化或工艺改变;

1.1.27有新项目、加工过程或产品;

1.1.28有因事故、事件或其他来源的新认识和理解。

如果没有以上所描述的变化,也应至少一年内进行一次评审或检查危害识别结果。

1.14危害识别及风险评价方法之工作危害分析法(JHA)

工作危害分析(Job Hazard Analysis)是一种安全风险分析方法,适合于对作业活动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制定控制和改进措施,以达到控制风险、减少和杜绝事故的目标.

1.1.29危险有害因素识别是风险评价工作的基础,只有全面、细致的识别出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才能进而对这些危害因素进行定性或定量的风险分析和评价,再根据风险严重程度制定和落实控制措施。开展工作危害分析,应首先识别作业活动中的危险有害因素。

1.1.30识别作业活动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通常要划分作业活动,作业活动的划分可以按生产流程的阶段、地理区域、装置、作业任务、生产阶段、部门划分或者将上述方法结合起来进行划分.进入受限空间,储罐内部清洗作业,带压堵漏,物料搬运,机(泵)械的组装操作、维护、改装、修理,药剂配制,取样分析,承包商现场作业,吊装等皆属作业活动。作业活动划分后,应填写《作业活动清单》。

1.1.31JHA评价准则

1.1.2.9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判断准则

等级标准
5在现场没有采取防范、监测、保护、控制措施,或危害的发生不能被发现(没有监测系统),或在正常情况下经常发生此类事故或事件。
4危害的发生不容易被发现,现场没有检测系统,也未发生过任何监测,或在现场有控制措施,但未有效执行或控制措施不当,或危害发生或预期情况下发生
3没有保护措施(如没有保护装置、没有个人防护用品等),或未严格按操作程序执行,或危害的发生容易被发现(现场有监测系统),或曾经作过监测,或过去曾经发生类似事故或事件。
2危害一旦发生能及时发现,并定期进行监测,或现场有防范控制措施,并能有效执行,或过去偶尔发生事故或事件。
1有充分、有效的防范、控制、监测、保护措施,或员工安全卫生意识相当高,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极不可能发生事故或事件。
1.1.2.10事件后果严重性(S)判别准则

等级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人员财产损失(万)停工企业形象
5违反法律、法规和标准死亡>50部分装置/设备(>2 套)

重大国际影响
4潜在违反法规和标准丧失劳动能力〉252套装置/设备停工

行业内、省内影响
3不符合上级公司或行业的安全方针、制度、规定等截肢、骨折、听力丧失、慢性病〉101 套装置/设备停工

地区影响
2不符合企业的安全操作程序、规定轻微受伤、间歇不舒服<10受影响不大,几乎不停工公司及周边范围
1完全符合无伤亡无损失没有停工形象没有受损
1.1.2.11安全风险等级判定准则及控制措施(R),R=L*S,

风险度风险等级应采取的行动/控制措施

实施期限
20—25巨大在采取措施降低危害前,不能继续作业,对改进措施进行评估立刻
15-16重大采取紧急措施降低风险,建立控制程序,定期检查、测量及评估立即整改
9-12中等可考虑建立目标、建立操作规程,加强培训及沟通2年内治理
4—8可接受可考虑建立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但需定期检查有条件时治理
〈 4可忽略无需采用控制措施需保存记录
1.15危害识别及风险评价方法之LEC评价法。

该方法用于评价操作人员在具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作业时的危险性、危害性。用与系统风险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的乘积来评价操作人员伤亡风险大小,这三种因素分别是:L(likelihood,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exposur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和C(consequence,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给三种因素的不同等级分别确定不同的分值,再以三个分值的乘积D(danger,危险性)来评价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大小。

风险分值D=LEC。D值越大,说明该系统危险性大,需要增加安全措施,或改变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或减少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或减轻事故损失,直至调整到允许范围内。

1.1.32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

分数值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10完全可以预料
6相当可能
3可能,但不经常
1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0.5很不可能,可以设想
0。2极不可能
0。1实际不可能
1.1.33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

分数值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10连续暴露
6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
3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
2每月一次暴露
1每年几次暴露
0.5非常罕见暴露
1.1.34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C)

分数值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10010人以上死亡
403~9人死亡
151~2人死亡
7严重
3重大,伤残
1引人注意
1.1.35根据公式:风险D=LEC就可以计算作业的危险程度,并判断评价危险性的大小。其中的关键还是如何确定各个分值,以及对乘积值的分析、评价和利用。

风险等级D值危险程度
1级>320极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
2级160-320高度危险,要立即整改
3级70—160显著危险,需要整改
4级20—70一般危险,需要注意
5级<20稍有危险,可以接受
1.1.36根据经验,总分在20以下是被认为低危险的,这样的危险比日常生活中骑自行车去上班还要安全些;如果危险分值到达70~160之间,那就有显著的危险性,需要及时整改;如果危险分值在160~320之间,那么这是一种必须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整改的高度危险环境;分值在320以上的高分值表示环境非常危险,应立即停止生产直到环境得到改善为止.

6.相关/支持文件 

序号编号文件名称归属部门
1AKF—EHS-01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制度总经办
7.质量记录:

序号表单名称编号保存部门保存期限
1风险点排查清单RF—EHS04-01总经办三年
2作业活动清单RF—EHS04—02总经办三年
3危险源因素辨识清单RF-EHS04—03总经办三年
4重大风险信息记录表RF—EHS04—04总经办三年
5工作危害分析表(JHA)RF-EHS04—05总经办三年
6危险因素风险评价信息表RF—EHS04—06总经办三年
7风险分级管控信息表RF—EHS04—07总经办三年

文档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作业指导书

1目的为加强安全管理,消除或减少危害,有效控制重大危害因素,降低安全风险,特制定本文件。2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的部门、车间的所有活动,包括生产活动、装卸、设备设施、原料产品、安全防护、正常和异常活动、人为因素、违反规程、规章等.3术语定义1.1风险评价:依据已确定的评价方法、评价准则,定期进行评价风险程度并确定风险是否可容忍的全过程. 1.2事故:造成死亡、职业病、财产损失、环境破坏的事件。1.3事件:导致或可能导致事故的事情4职责  1.4风险分级管控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公司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作业指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