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陈太丘与友期》和《咏雪》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05:11:55
文档

《陈太丘与友期》和《咏雪》

短文两篇:《咏雪》、《陈太丘与友期》(2014年7月30日)一、文学常识:《咏雪》与《陈太丘与友期》都选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人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二、内容及中心:《咏雪》叙述了谢太傅带子侄辈咏雪的故事,表现了谢道韫儿时过人的才华。《陈太丘与友期》叙述了陈元方幼时批评父亲友人“无信”“无礼”的故事,表现了元方的聪敏、懂礼。告诉人们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有礼,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一.陈太丘与友期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
推荐度:
导读短文两篇:《咏雪》、《陈太丘与友期》(2014年7月30日)一、文学常识:《咏雪》与《陈太丘与友期》都选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人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二、内容及中心:《咏雪》叙述了谢太傅带子侄辈咏雪的故事,表现了谢道韫儿时过人的才华。《陈太丘与友期》叙述了陈元方幼时批评父亲友人“无信”“无礼”的故事,表现了元方的聪敏、懂礼。告诉人们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有礼,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一.陈太丘与友期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
                 短文两篇:《咏雪》、《陈太丘与友期》

 (2014年7月30日)

一、文学常识:

《咏雪》与《陈太丘与友期》都选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人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二、内容及中心:

《咏雪》叙述了谢太傅带子侄辈咏雪的故事,表现了谢道韫儿时过人的才华。

《陈太丘与友期》叙述了陈元方幼时批评父亲友人“无信”“无礼”的故事,表现了元方的聪敏、懂礼。告诉人们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有礼,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一.陈太丘与友期

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约定时间出行,约定在正午时分。过了正午友人还没有来,陈太丘不再等候离开了,离开后没多久友人才到。元方当时年龄只有七岁,正在门外玩耍。友人就问元方:“您父亲在么?”(元方)答道:“他等了您很久您也没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出行,自己却丢下别人自己离去了。”元方答道:“您跟父亲约好正午见。正午时您还不到,就是不守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想拉元方的手(以示友好),但是元方径直走向家门,没有再回头看那个无礼的人。

                                    二.咏雪

原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的长兄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要点:

一、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通“否”,没有)

二、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儿女:古义:子侄辈。今义:子女)

                 (文义:古义:诗文。今义:文章的意思。)

2、陈太丘与友期行(期:古义:约定。今义:日期)

3、待君久不至,已去(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到某地去。)

4、相委而去(委:古义:丢下。今义:委员)

5、下车引之(引:古义:拉。今义:引导)

6、元方入门不顾(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

三、一词多义

        则是无信(判断动词,是)

1、是

是知也(这,此。代词)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人名)

2、之

        下车引之(他,代元方)

        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3、顾

        相顾惊疑(看)

        未若柳絮因风起(趁着。动词)

4、因

因以为号焉(于是,就。副词)

四、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共6卷36篇,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全书共一千多则,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东晋一些名士贵族的言行与轶事。

五、课文理解

(一)《咏雪》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其精炼地交代了时间:“寒雪日”;地点:“内集”;人物:“谢太傅与儿女”;事件:“讲论文义”。

2、“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营造了一种融洽、欢乐、轻松的家庭气氛。

3、如何看待《咏雪》中对雪的两种比喻?(哪个比喻更好?)

   明确:“撒盐空中差可拟”将白雪比喻为“撒盐”,因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撒盐”比较接近。“未若柳絮因风起”将白雪比喻为“柳絮”,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所以,比喻为“柳絮”更好。)

4、对文中“公大笑乐”一句应如何理解?

   明确:(1)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2)“笑”前喻,“乐”后喻;(3)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5、从“公欣然”“公大笑乐”可看出谢太傅乐观豁达、优雅大度的特点。

6、文章结尾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有何用意?(如何理解这种写法?)

   明确:这样写,使读者在不知道她是谁的时候先领略了她的才华,这是一种未知其人先知其才的写法,使谢道韫的形象和才华展现得尤其突出,表明作者非常赞美她的才气。

7、写出几句形容飞雪的比喻诗句。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3)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8、赏析韩愈的《春雪》,回答问题。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诗中的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用“惊”一词表现了诗人终于见到春色的惊讶、欣喜之情。

(2)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明确:用白雪盼春的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把白雪比喻为“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二)《陈太丘与友期》

1、这个小故事主要人物是元方,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他的聪明机智。

2、“君”“尊君”“家君”三种称谓有什么不同?

   明确:“君”:有礼貌地称呼对方。译为:您。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译为:您父亲。

“家君”:谦称,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译为:我父亲。

3、“下车引之”的用意是:友人意识到自己不对,想得到元方的好感,向他道歉。

4、“元方入门不顾”表示对友人不守信用、说话不礼貌的行为的和蔑视。

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恪守诚信,以礼待人,并且要知错就改。

6、“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明确:观点一:不失礼。因为友人无信,且失礼在先,元方这样做不算失礼。且元方当时只有七岁,对于他这样一个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孩子,不应求全责备。

观点二:失礼。客人既已认错,元方就应当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至极,无地自容。且晚辈应当尊重长辈。

7、你对文中“友人”的做法和表现有何评价?

   明确:“友人”与人约定日中,而他日中不到,这是不讲信用;面对儿子骂人家父亲,这是没有礼貌。但他有悔改之意,又值得肯定。

8、文中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元方懂礼识义,落落大方,又很率真,聪颖机智。

9、元方入门后,友人会怎样?

   【参】友人会去追赶陈太丘,追上后向他道歉,并连声称赞元方聪明、懂礼识义。

练习:

1、这则故事写了陈太丘、友人和陈元方三个人的活动,重点写的是哪两个人的活动?这两个人各有什么特点?

2、请按要求写出这则故事下述一些内容。

答:故事的起因:

故事的发展:

故事的高潮:

故事的结局:

3、陈元方的言行有对有错,请分别指出于下:

对:① 

错:

4、故事中友人听了陈元方的话后感到非常惭愧,可是陈元方仍然“入门不顾”,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

练习答案:

1、陈元方、友人;陈元方:不卑不亢、倔强任性;友人:误时无礼、错而能改。

2、起因:陈太丘与友期行;

发展:友人日中不至乃去;

高潮:元方据理驳斥友人;

结局:友人惭而致歉。

3、对:①耐心说明;②据理反驳;错:入门不顾。

4、略。

中考链接1: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③[欤yú]句末语气词。

   17.给下列加点字注音:(2分)

   ①尊君在不?         ②诺,期返而食。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②相委而去

   ③故人来,方与之食                 ④恐其自食其言也

   19.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期日/中            B.对/子骂父

   C.下车/引之            D.故人至/暮不来

   2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21.读了[甲]段和[乙]段之后,你一定对“守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4分)

参:

   17.① fǒu   ② shí (2分,各1分)

   18.①约定 ②丢下,舍弃 ③才 ④害怕,担心(4分,各1分)

   19.C (2分)

   20.(4分,各2分)

   ①正午已过(朋友)还没来,太丘不再等候,自己先走了,太丘走后那个朋友才来。

   ②有一回吴起出门,遇到老朋友便留老朋友吃饭。

   21.(4分)答题要点:可从正面说,可从反面说。可就[甲]段来谈,可就[乙]段来谈,也可两段联系起来谈。 基本看法1分,结合文段适当展开2分,整体语言表达1分。

   例如:守信,是为人之道。守信之人,可使三军信服……不守信之人,则连七岁小儿都瞧不起他……

   [补充说明]若出现:赞同做人是该守信,但对吴起的守信事例有所质疑者,可给2分。若出现:脱离文段内容泛泛而谈的,有扣守信者,最多给2分;没扣守信者不给分。

中考链接2:

文言文比较阅读(11分)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课文《陈太丘与友期》)   

〔乙〕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 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请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为违信于诸儿,伋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伋传》,略有改动)

【注释】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  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

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10.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太丘舍去(舍弃、丢下)             B.则是无信(不讲信用)

C.及事讫(完毕)                     D.先期一日(约定的日期)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相委而去     杂然而前陈者          B.计日告之     传一乡秀才观之

C.遂止于野亭   骈死于槽枥之间        D.其为人若此   安陵君其许寡人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13.文段理解。(5分)

(1)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从选材角度看,甲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乙文选取的是__________________的正面例子;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侧重____________,乙文侧重叙述。(3分)

 

(2)从甲、乙两文的故事中,你还得到了哪些新的启示?(就一个或两个故事来谈均可,至少两条)(2分)

参:

10.A   11.C  12.那人便问元方: “你爸爸在吗?”(或:那客人便问元方: “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13.(1)做人要讲信用(答出“讲信用”之意即可)  郭伋守信(或:郭伋不违信于儿童)   描写(或:对话描写;语言描写)(2)答案示例:①要有礼貌;②要勇于改正错误;③要容许别人改正错误;④成人要为儿童作出好的表率;⑤对儿童也要说话算数;⑥做人要言行一致。

中考链接3: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目:“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待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刘义庆《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

(乙)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日:“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日:“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乃往,身自罢之。      

(司马光《资治通鉴·魏文侯书》)

    【注释】①虞(yǘ)人:侍卫。②焉之:到哪里。

8.下面各组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陈太丘与友期行(期待)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约定)        、

B.去后乃至(才)                        乃往,身自罢之(于是,就)

C.元方入门不顾(照顾)                 是日,饮酒乐,天雨(这)         

D.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地方)        天又雨,公将焉之(下雨)

9.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10.(甲) (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读两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4分)

  主题:

  感受:

参:

8.(2分)B

9.(4分)(1)您和我父亲约定在中午。中午时您没来,就是不讲信用。(2分)(2)现在即使很乐观,难道不可以相见完成约定吗?(2分)

10.(4分)为人一定要讲诚信。(2分)  谈感受(2分。能围绕诚信谈感想并言之有理、语言通顺即可得满分,其余酌情给分。)

中考链接4: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①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②。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诗》③曰:“宜尔子孙承承兮。”言贤母使子贤也。

【注释】①镒:二十两。  ②馆:这里指家。  ③《诗》:这里指《诗经》。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行: 

②田子为相,三年归休      归休: 

8.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②宜尔子孙承承兮。

9.[甲][乙]两文在为人处世方面各说明了什么道理?文中的“友人”和“田子”在性格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4分)?

参:

7.答案:①相约同行。期,约定。   ②退休回家。评分:共4分,答对一个词语得2分。

8.答案:①友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②好好教育你的子孙,谨慎小心啊。评分:共4分。每个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9.答案:甲文:做人要讲诚信;乙文:为官不贪,忠于国家才能尽孝。  虚心接受批评,知错就改。评分:共4分。每问2分,意思对即可。 

(一)阅读《陈太丘与友期》,完成下列练习:

1.解释加粗的词。

无信:              无礼:             引:

2.翻译下列句子。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元方从哪些方面去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 

答案:1.信用    礼貌    拉 

 2.(1)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把人丢下,自己走了。

(2)那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想拉元方(和元方握手),元方头都不回地走进自家大门。

 3.答:元方是从信用和礼貌两个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从信用方面,是父亲的友人失约在先;从礼貌方面,是父亲的友人当着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所以在两个方面他都站不住脚,根本没有资格指责谩骂元方的父亲。所以友人哑口无言,只好向元方道歉。

 

课外作业:

阅读《陈太丘与友期》,完成下列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1)与友期行(  )(2)去后乃至(  )(3)相委而去(  ) (4)下车引之(    )

2.“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何不同?(3分)

君:                                  尊君:                              

家君:                                 

3.“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可用原文语句回答)(1分)

4.通过读文可知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2分)

5.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2分)      

答案(10分)

1.(2分)(1)约定  (2)才  (3)丢下、舍弃  (4)拉

2.(3分)君:对对方的敬称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谦词。

3.(1分)“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或:言而无信,待人无礼。

4.(2分)聪明、机智的孩子。评价略,言之有理即可。

5.(2分)为人处理,待人接物要讲究诚信、礼貌,只有这样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言之有理即可,答案不求统一) 

文档

《陈太丘与友期》和《咏雪》

短文两篇:《咏雪》、《陈太丘与友期》(2014年7月30日)一、文学常识:《咏雪》与《陈太丘与友期》都选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人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二、内容及中心:《咏雪》叙述了谢太傅带子侄辈咏雪的故事,表现了谢道韫儿时过人的才华。《陈太丘与友期》叙述了陈元方幼时批评父亲友人“无信”“无礼”的故事,表现了元方的聪敏、懂礼。告诉人们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有礼,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一.陈太丘与友期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