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名物考释;锣锅;罗锅
《事林广记?庚集?卷十?至元驿语?器门》中出现“罗锅”一词,其确切所指令人不明。“罗锅”在现今通行字典中的释义有三:一为驼背;二为拱形,如罗锅桥;三为弯腰,杨朔在《三千里江山》第五段中有:“叫他上床也不去,罗锅着腰坐到空木箱上。”而“罗锅”的这三个释义中或为形容词性或为动作,与“器门”的划分并不搭边。可见,这三个释义并不是《事林广记》中“罗锅”的真正意义。
考诸古籍,我们认为“罗锅”应为“锣锅”。
罗,《说文?网部》:“罗,以丝固鸟也。”即捕鸟之网。与炊具“锅”搭配成词,不知其所云。可见“罗锅”之“罗”所用义并非“罗”的本义。而在中国古代汉语中通假与假借是非常常见的两种用字方法,所以此处“罗”应通假为“锣”,“罗锅”实为“锣锅”。“锣锅”与“罗锅”二词在古籍中出现的频率基本持平。有很多对相同史实的记载,也有“罗锅”与“锣锅”的差异。
《四书蒙引?卷十五》:“凡行兵兵人须各携图、锸、杵之属,为营堑备。又有罗锅之类,行以为罗,爨以为锅。”《尚书埤传?卷九》:“凡古人行兵人各畚、版、杵之属,为营堑备。又有罗锅之类,行以为罗,爨以为锅。”《大清会典则例?卷一百零三》:“于亲?吮?内跟随一二十名,自带帐房罗锅。”《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九十二》:“于亲?吮?内跟随一二十名,自带帐房锣锅。”《圣祖皇帝亲征平定朔漠方略》:“远处采买至太原府,齐集装载兵役口粮、青草未生之际,牲口所需豆料及器械、帐房、锣锅、板片等物。”这五例都是讲古代在行军过程中士兵需携带的器物,前三例中为“罗锅”,后两例中作“锣锅”,可见二者为同一种器物。
至于“罗锅”到底是何物,有什么作用,还得继续探究“行以为罗,爨以为锅”。
首先,“罗”即“锣”。《广韵》:“钞锣器也,正字通。筑铜为之,形如盆大者,声扬小者,声杀。”《六书故?卷四》:“今之金声,用于军旅者也。筑铜为之,如盂,亦以为盥盆。”《钦定音韵述微?卷七》:“今之金声,用于军旅者。又钞锣,峒獠乐器,见《宋史》。又铜锣、金锣,始于金元,以为仪卫。”现代人所编《中华国粹大辞典》:“锣为中国打击乐器。铜制,圆形弧面,部分高于周边。大小不一,大者直径约100厘米,小者直径约7厘米。大都在边上穿孔,系绳,手提或悬于木架,用捶击奏部位发音。锣历史悠久,大约产生于汉代。近年在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出土一面汉初铜锣,为现存最早的实物。”锣因为其“声杀”,所以不适宜平时欣赏,而多用于“仪卫”,即典礼或战斗场合。“行以为罗”,即在行进过程中,“锣锅”就充当“锣”的作用。
其次,“爨以为锅”,“爨”即烧火做饭。“锣锅”在军中充当的角色有二,即铜锣与做饭之锅。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九》:“军中以锣为洗,正如秦汉用斗可以警夜又可以炊饭,取其便耳。”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回》:“马上有带得锣锅的,也有村中掠得粮米的,便就山边拣乾处埋锅造饭。”当代《军事大辞海》中说:“锣锅,军事器物之一。用铜制成,形似锅。白天用以炊饭,晚间用以作巡警之锣。一物两用,即古代的斗。”期间“晚间用以作巡警之锣”之说有待商榷,但其“锣”的作用是确有存在的。
“锣锅”在现在很多少数民族地区仍有保留,虽然,“锣”与“锣锅”的样子都已发生极大的改变,但通过它们现在的样子,仍可窥见二者的相似之处,下两图即为对比图。
后代,人们因取其形似,将驼背之人或拱形的事物都称为“罗锅”,最早见于《醒世姻缘传》第七十回:“叫人寻下皮鞭木棍,要打流了你的罗锅哩!”杨朔《三千里江山》第五段:“叫他上床也不上去,罗锅着腰坐到空木箱上。”其本义反而被大多数人所遗忘,有本末倒置之嫌,所以用这篇文章来还原“罗锅”之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