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
1.阅读
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 )落山涧( ),粉身碎骨。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 )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 )哩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1)在文中括号里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坠________ 落山涧________ 拧________ 开 叽________ 哩呱啦
(2)写出“居高临下”、“山涧”的意思。
(3)给文段拟一个小标题。
(4)这段文字描写了壮士们的________和________,表现了壮士们的________精神。
【答案】(1)zhuì;jiàn;nǐng;jī
(2)①居高临下:站在高处向下看,形容处于有利地位;
②山涧:山间的水沟。
(3)顶峰歼敌
(4)行动;决心;坚强不屈、顽强斗争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只要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认真体会文段中的词语,就不难解答奔道题目。
【点评】主要测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要求学生认真的品读课文,这样就能更好地解答本题。
2.阅读文章,完成试题。
后来才知道,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郝副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照亮了前进的路。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打中了。
这一仗,我们消灭了敌人的一个整编师。战斗结束后,我们把郝副营长埋在茂密的沙柳丛里。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事情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1)读出划线句子,从中可以看出郝副营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战友指的是谁?作者看到华灯想起这位战友是因为什么?
【答案】 (1)舍人为己,做事干净利落。
(2)郝副营长;他因为点灯而牺牲
【解析】【分析】本题涉及课文的理解,包括课文脉络、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重点句子的理解等,在认真领会课文中作者的感情,就会不难填出正确答案。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皮鞋匠静静地听着。②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____。③月亮起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____。④忽然,海面上____了大风,____了巨浪。⑤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____……⑥皮鞋匠看妹妹,月亮正照在她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⑦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_____的大海……
(1)这段话是选自课文《________》讲述的是著名音乐家________的故事。你还知道他的哪些作品?写出两个。________、________
(2)这段话第________句描写,表现了音乐节奏的徐缓,第________句描写,表现了乐声的增强,第________句描写,表现了乐声的高昂激越。
(3)在横线上填上适当词语。②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________。③月亮起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________。④忽然,海面上________了大风,________了巨浪。⑤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________……⑥皮鞋匠看妹妹,月亮正照在她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⑦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________的大海……
(4)找出皮鞋匠产生联想的句子。
(5)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答案】(1)月光曲;贝多芬;《命运交响曲》;《钢琴鸣奏曲》
(2)②;③;④、⑤
(3)洒遍了银光;轻纱似的微云;刮起;掀起;涌过来;波涛汹涌
(4)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5)因为盲姑娘眼睛是看不见的,但是她懂音乐,能理解和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她听得入了神,所欲说她“仿佛也听到了。”
【解析】【分析】(1)熟悉课文内容,就能准确地添上课文题目。除了每一课的课文要熟悉,还要搜集一些课外的资料,以帮助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像《月光曲》这一课就可以搜集《月光曲》和贝多芬的资料。
(2)文中第②写了月亮照在大海上的景象,表达的音乐舒缓;第③句月亮越升越高,音乐有了增强;第④、⑤句写月亮越升越高,音乐也越来越高昂激越。
(3)首先熟读课文,最好能背诵。注意填空时不要多字少字,不要写错别字。
(4)先分析文中每句话各写的是什么,然后再找出符合要求的句子。句子②中的“好像”说明不是皮鞋匠亲眼看到的景物,而是他的想象。
(5)抓重点的词句来理解,“仿佛”这个词是“好像”的意思,说明并不是盲姑娘看到的景象,而是她通过听贝多芬弹奏的音乐,在头脑中形成的画面,说明她融入了贝多芬的音乐之中。【点评】(1)对课文及课文延伸的考查。(2)对句子内容的考查。(3)对课文的考查。(4)考查学生对段落理解的能力。(5)对学生分析理解文本能力的考查。首先熟读文段,深入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4.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
有一天黄昏,呼呼的北风怒号着,天色十分阴暗。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赶着回家。爸爸妈妈拉着我的手,到伯父家去。走到离伯父家门口不远的地方,看见一个拉黄包车的坐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
我们走过去,看见他两只手捧着脚,脚上没穿鞋,地上淌了一摊血。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1)为什么寒冷的冬天拉黄包车的人没有穿鞋?
(2)解释词语。
①呻吟:________
②饱经风霜:________
【答案】(1)因为那个年代的普通百姓都受着压迫,生活艰难。
(2)由于痛苦而发出的声音。;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
【解析】【分析】(1)考查对写作背景的了解。因为他是一个下层社会的穷苦劳动人民,同时也是下层社会生活艰苦人们的一个缩影。他买不起东西,因为血汗钱全部被上层人民压榨着,缴税与官职压迫着他每天劳动却得不到丝毫的钱财。所以根本买不起鞋子。(2)词语理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①呻吟:由于痛苦而发出的声音。②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
【点评】(1)此题考查对写作背景的了解。(2)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最好的消息
阿根廷著名的高尔夫球手罗伯特·德·温森多有一次赢得一场锦标赛。领到支票后,他微笑着从记者的重围中出来,到停车场准备回俱乐部。这时候,一个年轻的女子向他走来。她向温森多表示祝贺后又说她可怜的孩子病得很重——也许会死掉——而她却不知如何才能支付起昂贵的医药费和住院费。
温森多被她的讲述深深打动了。他二话没说,掏出笔在刚赢得的支票上飞快地签了名,然后塞给那个女子。
“这是这次比赛的奖金。祝可怜的孩子走运。”他说道。
一个星期后,温森多正在一家乡村俱乐部进午餐,一位职业高尔夫球联合会的走过来,问他一周前是不是遇到一位自称孩子病得很重的年轻女子。
“是停车场的孩子们告诉我的。”说。
温森多点了点头。
“哦,对你来说这是个坏消息,”说道,“那个女人是个骗子,她根本就没有什么病得很重的孩子。她甚至还没有结婚哩!温森多——你让人给骗了!我的朋友。”
“你是说根本就没有一个小孩子病得快死了?”
“是这样的,根本就没有。”答道。
温森多长吁了一口气。“这真是我一个星期来听到的最好的消息。”温森多说。
(1)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重________(A.zhòng B.chòng)围
②病得很重________(A.zhòng B.chòng)
(2)填空。
同一个消息,说是“_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而温森多说是“_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从中可以看出温森多是一个________的人。
(3)划线句子中的“二话没说”突出了温森多的爽快,充满爱心。这句话中还有哪些词语也起到了同样的作用?写在横线上。
(4)短文最后一段中“温森多长吁了一口气”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答案】(1)chóng;zhòng
(2)坏消息;温森多的钱让那女人给骗了;最好的消息;他认为没有孩子病得快死了就是最好的消息;善良、充满爱心
(3)飞快、塞
(4)不可以删去,“长吁一口气”写温森多听到没有孩子病死的消息后如释重负,突出了温森多的善良、充满爱心。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多音字的掌握情况,在于平时学生对读音的的辨析。①重(B.chóng)围②病得很重(A.zhòng )
(2)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概括性比较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3)考查对句子的理解。划线句子中的“二话没说”突出了温森多的爽快,充满爱心。这句话中还有飞快、塞也起到了同样的作用。(4)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此类型的题目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把二者做一对比,表达效果方面考虑。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点评】(1)对于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做到认真、细致,如果对某个字不大熟悉,一定要查字典弄明白。(2)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悉和理解程度,锻炼了学生阅读和综合能力,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3)此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4)此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桑娜举起马灯,想看看病人在什么地方。首先投入眼帘的是对着门放着的一张床,床上仰面躺着她的女邻居。她一动不动,只有死人才是这副模样。桑娜把马灯举得更近一些,不错,是西蒙。她头往后仰着,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宁静,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东西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就在这死去的母亲旁边,睡着两个很小的孩子,都是卷头发,圆脸蛋,身上盖着旧衣服,蜷缩着身子,两个浅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显然,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有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孩子的呼吸均匀而平静,他们睡得又香又甜。
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回到家里,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她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1)给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闹着玩________ | 闹翻了________ | 闹笑话________ |
闹脾气________ | 闹哄哄________ | 大闹天宫________ |
(2)选文第1节中描写西蒙的两个孩子睡着的样子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简要写出你读着这两个句子后感受到什么。________(可以讲一点,也可以讲两点或更多。)
(3)第3节中,描写桑娜神态的词语是________。
(4)“忐忑不安”形容桑娜________。
(5)下面两种说法,你同意哪一种?
A.桑娜“忐忑不安地想”,说明是否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桑娜还拿不定主意。
B.尽管桑娜“忐忑不安”,但她收养两个孩子的决心是不会改变的。
【答案】(1)F;B;D;C;A;B
(2)略;略;如:①西蒙家里穷,但由母爱呵护着的孩子依然会感到温暖。而现在西蒙死了,孩子们怎么办:②孩子是可爱的,却遭受到如此的命运,多可怜呀!
(3)脸色苍白、神情激动
(4)心神很不安定
(5)B.理由:从“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揍我一顿也好!”可以看出,桑娜收养两个孩子的决心是下定了的。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一字多义的理解掌握情况,要在联系上语境去理解。(2)考查对句子的理解,先带着问题细读课文,从短文中找到句子,然后再简要写出你读着这两个句子后感受到什么。(3)此题带着问题细读课文就能从短文中找到答案。描写桑娜神态的词语:脸色苍白、神情激动(4)词语理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5)考查对句子的理解,抓住关键词,联系文章的内容,背景,找到背后的意义。同意B句,尽管桑娜“忐忑不安”,但她收养两个孩子的决心是不会改变的。理由:从“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揍我一顿也好!”可以看出,桑娜收养两个孩子的决心是下定了的。
【分析】(1)主要考查学生对多义字的理解,先理解字义,然后根据词语的意思再一 一对号座。(2)考查对课文的理解能力。(3)考察对描写人物神态词语的把握能力。(4)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5))此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时间就是生命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他用笔做武器,写文章激励广大群众起来。他在从事写作的三十年间,写作和翻译了六百多万字。有人说鲁迅是天才,可是他自己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他的知识和成就,是由于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得来的。
鲁迅充分利用时间,总想在较少的时间内为做更多的事情。他曾经说过:节省时间,就等于延长一个人的生命。他工作起来从不知道疲倦,常常白天做别的工作,晚上写文章,一写就写到天亮。他在书房里,总是坐在书桌前不停地工作。有时,也靠在躺椅上看看书,他认为这就是休息。鲁迅不仅珍惜自己的时间,也珍惜别人的时间。他参加会议,从来不迟到,绝不叫人等他。就是下大雨,他也总是冒着雨准时赶到。他曾经说过:时间就是生命,无缘无故耗费别人的时间和谋财害命没有什么两样。
鲁迅珍惜时间,为的是认真学习和写作,他几十年如一日,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事业。
(1)“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这句话表明________。
(2)鲁迅把忙碌后看书当作是________;把耗费别人的时间看作是________;把节省时间看作是________。
(3)文章第________自然段写鲁迅先生珍惜自己的时间,第________自然段写他珍惜别人的时间。
(4)文章赞扬了________。
【答案】 (1)鲁迅的知识和成就就是靠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得来的
(2)休息;谋财害命;延长一个人的生命
(3)三;四
(4)鲁迅先生珍惜时间、孜孜不倦的品质
【解析】【分析】(1)理解文章语句的意思,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2)本题主要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短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4)考查概括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是对一篇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做出的确切、扼要的说明,简单说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者作者要告诉人们赞扬了什么。
故答案为:(1)鲁迅的知识和成就就是靠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得来的。
(2)休息;谋财害命;延长一个人的生命。
(3)三、四
(4)鲁迅先生珍惜时间、孜孜不倦的品质。
【点评】(1)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2)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此题考查对中心思想的概括能力。
8.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绿色装点人生
在武都区白龙江北岸,有一个叫柳树梁的地方,梁上有600多亩树林和一位老人有关。他叫李友忠,今年70岁,是武都区两水镇两水村的普通农民,老人从19年开始在柳树梁种树,一种就是20年。当地群众说:“李老汉的头发白了,可柳树梁绿了。”
阳春三月,我们来到柳树梁,漫山遍野的松树、油橄榄覆盖着昔日的童山,成群的山雀鸣叫着飞来飞去,使山林充满生机。
在一片油橄榄树下面,李友忠老人正在浇水,他对我们说:“今年春天雨水少,现在气温回升又快,不多浇点儿水,树的生长就会受影响。”“这里原来是寸草不生的黄土梁,每到雨季,山洪泥石流沿一条条小沟流下来,冲毁农田,有时候直接影响村上群众的生命安全。天晴的时候,遇上大风,满山尘土飞扬。”李友忠回忆道。
当时,李友忠想栽树,可是家里穷,连娃娃上学的钱都得东借西凑,哪来的钱买苗种树?19年,机会来了,他用办砖瓦厂积累的1万多元钱承包了村后柳树梁的一片荒山,为了提高树苗的成活率,李友忠从种洋槐入手,用了1个多月,种植了30亩,可之后的5个多月里,当地降雨量比往年偏少,加上没有掌提造林技术,几十亩树苗没有一棵成活。
李友忠没有灰心。第二年春天,经过多方咨询,他开始在陡坡上大规模兴修平台,由于量大,李友忠动员全家老小一起上阵,还雇了20多名劳力,经过3个月的时间,修出水平台50余亩。他买来柑橘、侧柏、松树等树苗进行栽植。
为了保苗,李友忠从5里之外的白龙江边靠人背富驮运水,在他的精心呵护下,当年秋天大部分树苗都扎根成活,看着绿油油的小树林,李友忠心里乐开了花。
就这样,每年春天,不管刮风下雨,李友忠都去栽树,一棵、两棵、三棵……直到天黑才收工。截至1999年春天,先后植树500余亩。
面对着我们,李友忠动情地说:“我已种了20年的树,今后还要继续扩大面积,我老得种不动了,就让儿子、孙子去种,一辈一辈接着种下去 , 肯定能把荒山变成森林。”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漫山遍野:________。
②寸草不生:________。
(2)“机会来了”中的“机会”指的是________。
(3)在文中找出描写昔日柳树梁面貌的句子;在文中找出描写今天柳树梁面貌的句子,说说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4)为了栽树,李友忠遇到了哪些困难?他又是如何做的?
(5)读文中画线的句子,完成练习。
①读着文中画线的句子,我想到了《________》这个故事。
②这句话表现了李友忠的________精神。
(6)你是如何理解“李老汉的头发白了,可柳树梁绿了”这句话的?
【答案】(1)山上和田野里到处都是。形容很多;形容土地贫瘠,连一点草都不长
(2)他用办砖瓦厂积累的1万多元钱承包了村后柳树梁的一片荒山
(3)这里原来是寸草不生的黄土梁。每到雨季,山洪、泥石流沿一条条小沟流下来,冲毁农田,有时候直接影响村上群众的生命安全。天晴的时候,遇上大风,满山尘土飞扬。
|漫山遍野的松树、油橄榄覆盖着昔日的童山,成群的山雀鸣叫着飞来飞去,使山林充满生机。
|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因为李友忠带着家人常年在黄土梁植树造林,把荒山野岭变成了青山碧岭。
(4)李友忠面临的困难:①环境恶劣,降水量少;②缺少资金,没有造林技术。他的做法:在陡坡上大规模兴修平台,靠人背畜驮运水,保证树苗的成活率。
(5)愚公移山;表现了李友忠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精神
(6)李老汉为植树造林、绿化荒山,奉献了20年的时间,为此他操碎了心,熬白了头发。但在他的努力下,植树造林600多亩,荒山披上了绿装。这句话写出了李老汉为绿化山林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赞美了他无私奉献的精神。
【解析】【分析】(1)这道题考查的是对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意思,可以分析词语的表面意思,也可以联系生活中的事物或者具体的语境来理解。本题中,“漫山遍野”是说山上到处都是松树、油橄榄,“寸草不生”说明黄土梁非常荒芜,环境恶劣。(2)这道题考查的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要理解“机会”的意思,首先要读读这个词语所在的句子,然后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写出它在文中所指的内容。(3)这道题考查的是根据要求找句子和对句子的理解。仔细读短文第2、3自然段,从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呢?要通读全文,结合李友忠的植树行为来分析。(4)这道题考查的是对短文内容的理解。描写李友忠植树遇到的困难及他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在短文的第3到第6自然段,可以先读读短文,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5)这道题考查的是对人物的评价和知识积累。第①题,要仔细读读这句话,抓住“我老得种不动了,就让儿子、孙子去种,一辈一辈接着种下去”这句话来联想,自然会想到《愚公移山》这个故事。第②题,对人物的评价要结合整篇短文来分析,并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来。(6)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中重点语句的理解。理解这句话,要在读懂整篇短文的基础上,抓住相关词句进行分析“一种就是20年”,时间之长,再加上辛苦,足以让李老汉的头发白了。但是这20年时间,他植树造林“600多亩”,绿遍了柳树梁。
【点评】(1)词语理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2)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注意,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不能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照抄照搬下来。(3)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4)这道题考查的是对短文内容的理解。(5)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6)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二、习作作文
9.题目:《我不再________》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不少于400字;③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校名。
【答案】 略
10.暑假生活总是那么多姿多彩,总有一些美好的记忆让我们回味,请你写一篇暑假生活中发生的精彩故事吧。
【答案】 【参考例文】
暑假里的趣事
暑假里,有趣的事像天上的星星数也数不清,但是我觉得最有趣的就是我第一次钓鱼。
暑假的一天,爸爸去钓鱼,我好奇地跟着一起去了。一路上,小鸟一边欢快地歌唱,一边自由自在地飞翔,小草都整整齐齐地摆着身子,小花点点头,说:“你快乐吗?我很快乐!”我笑着似乎在回答:“我很快乐,谢谢你!”
我们来到河边,爸爸就开始钓鱼,不一会儿,就钓了两条鱼。我看了,心里直痒。经过我再三请求,爸爸终于答应了我。我接过鱼竿,将鱼饵垂入水中,我焦急不安,不时提起来看看。这时,爸爸对我说:“钓鱼要有耐心,鱼杆要拿稳,不能动。”于是,我按照爸爸告诉我的方法做。不一会儿,鱼漂轻轻地点点头。爸爸高兴地说:“鱼上钩了!”我急忙提起鱼竿。“不能这样做,这样做会弄断鱼杆,应该把鱼拖到岸边。”爸爸一边说一边握住我的手,把鱼拖向岸边。我拿起鱼兜将鱼提上岸。我高兴得又蹦又跳……
太阳偏西了,虽然我和爸爸都很疲惫,但是我们却十分高兴,因为这一桶沉甸甸的鱼是我们的劳动成果。
通过这次钓鱼,我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不论做什么事都必须要有耐心,掌握正确的方法,才能把事情做好。
11.乡村生活令人向往,田园风光格外迷人,请你以《我们村的________》(填一个人或称呼)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书写工整,标点正确,语句通顺,不写错别字。③有真情实感。
【答案】 略
12.一学期的学习要结束了,你和老师、同学之间一定发生了很多事,把你最难忘的一件事写下来吧。
【答案】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