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2012.6)参 考 答 案(A卷)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苗蛮集团 2.内服 3、战国 4、太尉 5、九品中正制 6、御史台 7、格 8、参知政事 9、明 10、改土归流
二.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A 2. C 3.C 4. D 5、A 6、C 7、C 8、D 9、B 10、C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 2. √ 3. √ 4 √ 5、× 6、√ 7、√ 8、× 9、× 10、√
四、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20分)。
1、征辟制 :征召、辟除制的简称,是秦汉时代皇帝和地方长官选拔和属吏的制度。(1分)征召制是由皇帝直接下诏征求士人并拜任其为官的制度,它由先秦的简任制演变而来,征召的特征是“德举”,对象多为德高望重的宿儒、名士,征召意义在于礼敬人才的示范作用。辟除制是国家和地方长官自行选拔与任用属吏的制度,其中被辟为公府属吏者任职条件、地位最高,其升迁、转徙都较一般官府属吏更便捷、轻快,而地郡官属吏的辟除可直接从普通百姓中选用。(4分)
2、议政王大臣会议:、清入关前后的最高权力机构。议政王大臣会议源于八旗的旗主会议,议政王大臣全由满族贵族担任,权力极大,凡军国大政皆由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决定,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了皇权,随着军机处的设立,权力被不断削弱,至乾隆后期始最后取消。
3、猛安谋克制 : 女真族在部落联盟时的组织形式,猛安为部落单位,谋九为氏族单位。完颜阿骨打时规定300户为—谋克,10谋克为一猛安。金代入主中原以后,在地方行政中保留这一制度,与州县形成互不统属的两个系统,施行范围除女真族之外,还有归附的契丹和部分汉人所在地区。猛安相当于防御州,谋克相当于县,主管休整军务、训练武艺、劝课农桑,是军事编制、生产单位、地方行政三位一体的组织。
4、科道官:指清代掌管监察各衙门和地方的六科给事中和十五道监察御史。清代除在设六科给事中外,另设有监察地方的十五道,这种“道”是按省区划分的,都察院所属的,派出性质的监察机构,各道均设掌印监察御史、监察御史。各道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掌管地方监察和各衙门监察事务,职权范围很广。合称“科道官”。
五、问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君主丞相制的特征及其变化?(10分)
首先是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君主丞相制的特征:
(1)君权和实力相权并存(1分) 丞相总执朝政,皇帝通过丞相治理国家,权势仅次于皇帝。君权和实力相权间从一开始就存在矛盾。(1分)
(2)相权对君权有一定制约作用(1分)相权对君权的制约作用在西汉早期表现明显。如汉高祖刘邦欲改立宠姬戚夫人之子赵王为太子,但遭到丞相、大臣反对而作罢。(2分)
其次是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君主丞相制变化:
(1)西汉武帝削弱相权,便一反汉初惯例而提拔平民出身的儒生为丞相。他还以一批有才华的文人学士为侍中,加强自己的谋议群体,提高决策能力。从而削弱了丞相的地位和丞相在决策中的作用。(1分)
(2)西汉末,改革三公制度,废除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改设司徒、司马和司空。由丞相改设的司徒排位已位于由太尉改设的大司马之后,且不再有丞相的责任和职能,实权丞相不复存在。(1分)
(3)西汉武帝至魏晋南北朝,尚书制度逐渐形成(1分)
①西汉武帝时提升尚书作用和地位,尚书逐渐由掌皇帝饮食起居、管理诏书的传达和大臣奏章的上呈的成变宮内决策机构“中朝”(或“内朝”)的成员。但尚书职能仅限于受令和出令。(1分)
②东汉初,改称“录尚书事”即总领尚书事。它开始承担丞相之责。东汉时形成了尚书台,但已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政务中枢。(1分)
③魏晋南北朝时尚书由政务中枢变为国务总署,当时尚书诸曹取代九卿来直接处理国家政务,由协助皇帝的办公机构发展为一个庞大的国家最高行政机构。(1分)
2、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⑴、君主政体一以贯之,历时久远
⑵、严密的集权制与完备的文官制度
⑶、政治深受宗法观念的影响与制约
⑷、王权、族权、神权三位一体,联系密切
⑸、政体的完整与思想的严密控制互为表里
⑹、礼制的法律化及以礼治国的伦理型政治
⑺、君主制政体始终与农耕文明相联系
⑻、政治结构发展不平衡
3、简述辅政制度在君主制度下发展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第一、辅政制度的发展变化始终是围绕君权进行。
第二、君权和辅政权的矛盾是促使辅政制度本身不断演变的主因。
第三、社会的发展和各种政治势力的兴衰,是促成辅政制度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
第四、统治集团对国家机器的调整,也是辅政制度变化的重要原因。
六.论述题(20分)
1、评价科举制度
①、作为一种分科考试的制度,科举制在法律条文上确立了一种广泛性和开放性(尽管在古代社会,这种广泛性相对有限)。
② 、政治社会阶级基础的扩大,统治阶级内部的不断重新组合与更新,政治异己势力的薄弱,又必然形成中国政体的超稳定性。
③、科举制推行以来,政权的超稳定性是与统治阶级的个体对象(个体和家庭)不稳定性相对应的。
④、科举制度所规定的自由按考的形式、考试的严格规范以及凭考试成绩优劣决定取舍,使科举制在形式上具有一种公平竞争性。
⑤、在政治的现实环境下,科举不是一种具有发展效应的良性竞争的选官制度,而是一种具有内耗效应的或嫉妒型的选官制。
⑥、科举制作为一种与学校教育、儒家思想相结合的制度,对于文化事业的发展无疑是有其积极进步的一面。
⑦ 、科举与学校教育和儒学的紧密结合,反过来使学校教育成为科举的附庸。
⑧、科举制的发展造成士风以及整个社会风气的大变化。
2、战国时代君主制的形成
(1)频繁的战争促成了君主制的形成。
在战国七雄竞争中,秦国最后能一统天下,虽然有很多原因,但从国家政体来考察,它的君主与集权的程度确比其他诸国为高。秦国虽然也实行分封制,但封君的数量极少。’秦国对分封的和权力的高度集中,是其统一六国的重要原因。
(2)各国为取得战争胜利都采取措施集中国家权力,使集权的君主形成。
第一,许多国家开始停止或分封。 一方面,在新夺取的土地上,设置郡县;成为国君直接管理的行政区,不再分封给贵族作封邑。另一方面,开始向贵族的封邑派出国君委任的官吏,剥夺贵族对封邑的统治权。
第二,许多国家开始建立新的行政与管理制度。以国君掌握的任免制,代替贵族世袭官制;以御史监察制度,行使国君对的监督和控制;以会计报告制度(上计),对的行政业绩进行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