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来源:《新课程学习·中》2014年第06期
摘 要:随着中国逐步走向世界,世界各国对中国的文化、文学作品给予了高度关注,中国同样也在吸纳世界各国的文化精髓。在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译者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既是文学原著的阅读者,也是翻译者。对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对译文的影响进行探讨。
关键词:翻译;译文;译者主体性;影响
通过二十多年的努力,翻译学在我国终于成为一门的学科,这门学科在人文社会学科中获得了快速发展。翻译学中所涉及的翻译内容广泛且深入,对译者素质的要求很高,而在多年的翻译学探索中,却往往忽略了在翻译中译者所起到的作用。在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译者的知识水平、专业水平、翻译技能以及思维、逻辑、意识等都会对译文所呈现出的品质产生影响。
一、译者主体性
1.关于主体性的概念
作为人类文化思想的基础之一,主体性观念也是近代哲学与近代历史学发展所形成的一种观念。主体与客体观念是相对的,客体对主体具有制约作用,主体也会制约客体的发展。在近代社会历史理论的发展过程中,逐步给人赋予了主体的观念,并在通常意义上,主体性表达的都是人的主观能动性,通常人们仅仅是了解到了这种意识,从自我意识与理性的视角来对主体性赋予含义。人是一种在精神与肉体上统一的生物,主体性则旨在表现人类对客体的能动性,而真正自由能动的只有意识,因此就会将人的意识性定性为人的主体性,以意识活动的方式对人的现实创造能力进行抽象表达。人对对象活动的本质力量,外化为了主体性,能够对客体进行控制、影响和改造。主体性最为核心的特点就是其能动性,当然还含有受动性。这里所说的“受动性”指的是能动性内涵的根基,既指客体对人的制约,同时也含有人对客体的依赖。除了能动性,主体还具有“为我性”,这一特性表现为主观能动性。为我性、受动性与能动性辩证统一成为主体性。
2.关于译者主体性的概念
译者主体性指的是,作为翻译主体,原著是译者对象性活动的客体,在对原著进行翻译时,就需要译者充分调动他的主观能动性,并从自己的视域中走出去,积极地在原著文与译者视域中进行切换与融合,最终达到充分、准确地理解原文。译者的责任是将文学作品从译出语转化为译入语,从外在形式来看,文学翻译是以语言转换方式呈现出来的,而其本质却不然。从生产模式角度来讲,文学翻译的本质是破除、变革或强化、支持译入语原有的意识形态和文学话语;从文化角度来讲,文学翻译的本质是通过对原著作进行翻译,提供译入语以新的话语,或支持译入语文化意识形态;从文学角度来讲,文学翻译的本质是提供新的文学作品给译入语读者。在翻译过程中,翻译所涉及的两种语言原著作的审美、文化、语言特征、语言间的转换规律、语言习惯与语言特点是译者受动性的重要因素,包含在译者的主体性中。因此,对文学作品翻译的过程中,并不是要压抑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而其主观能动性的适当发挥是有益于著作翻译的。
二、译者主体性从隐身走向显身
近代以来,在翻译学研究中,已经逐渐将译者从翻译的背后推向了翻译的前台,对译者的重视与研究也逐步兴起。随着翻译学的进步与发展,翻译研究中重新定义和解读了译者主体性,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已经跳出了特定的文本含义与历史意义,在文化语境的对话性活动中产生与发展。翻译文化研究由对文本本身的研究转变为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这一转变对翻译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译者主体性也成为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从而实现了译者主体性问题由隐身而来的显化。翻译的译入语与译出语是具有交集的,而译者就是处在这个交集处,直接影响着翻译作品的质量。译者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翻译策略及方法的选用、翻译文本的选择、所处时代的文化与社会因素等,以及译者的主体性中为我性、受动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展现等都会成为译文品质的影响因素。
随着时代的发展,译者的社会地位以及在文学翻译中的地位逐渐提高和明显化。翻译是一种行为,而每种行为都具有其目的,翻译行为也是如此。译者通过对翻译议程的编制来实现翻译目的。对译入语历史、社会、文化等背景的把握与认识都是翻译策略及材料选用的依据。在进行语言转换和文化交往时,译者所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文化的介入者,更是责任承担者,以其的人格、思想与原则参与到翻译的实践过程中来,基于自己的经验与所学进行选择。在此过程中,译者的文化取向与文化身份会在翻译中展露无遗。译者的学识修养、人生经历和专业修养对翻译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在翻译过程中,为实现翻译目的,就会选用一定的翻译手段与策略,而这一手段与策略就会充分展现出译者的写作风格、写作手法、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通过译入语语言表现出来,并且在进行翻译时,译者也会在译文中保留自己的风格与个性。通常情况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都会将自己置于作者的视角对原著作文本进行考虑,并对著作的艺术效果与现实基础进行深入挖掘和思考,以译文达到与原著作具有同等艺术魅力为目标。综上所述,译者的文学修养、个性、文学风格、文化观、世界观等都会对翻译作品产生重大影响。
三、译者主体性对文学作品译文的影响
在进行译者主体性译文研究时需要针对翻译工作明确两点:一是以译入语为母语的人是翻译作品的主要读者群,这就决定了在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不仅要忠实于原著,还应以译入语母语的表达方式、语法、表达习惯为依据等进行翻译;二是译者的主体意识形态会在两种意识形态的区别与语言文化的差别具备不同的体现。各种类文学作品在文学中所占据的地位是不同的,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与不同民族中文学艺术所占据的地位也是不同的,这些不同都会通过译者的主体性反映在翻译作品中。译者主体性对翻译作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译者主体性对译文整体性的影响
译文整体性指的是在对原著作进行翻译时,译者对翻译作品的定位,不同的译者对相同原著作的理解和对其翻译作品的定位是有所不同的,翻译作品会因此而呈现出很大区别。比如,拜伦的诗歌《哀希腊》,有多位译者对其进行了翻译,译者中包括苏曼殊、梁启超、马君武、胡适等,而他们对这首诗歌的翻译却是截然不同的。
2.译者主体性对译文易读程度的影响
一些较为通俗的读物和儿童文学作品,其语言阅读程度要求较低,而如果将这些读物翻译的很晦涩,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对这类读物的阅读。以儿童读物A lice’s Adventures in onderland为例,这本书具有智慧、幽默等特点,并加入自创词语、双关语和小诗等,对译者的翻译水平要求极高。
原文节选:But she remembered having seen,in her brother’s Lat-in Grammar,“A mouse-of a mouse-to a mouse-mouse O mouse”译者赵元任对其进行翻译的译文为:“不过她记得在哥哥的拉丁文法书里有:‘主格,一个耗子-领格,一个耗子的-司格,在一个耗子-受格,一个耗子-称呼格,哦,耗子’”。译者在对其进行翻译时,在忠实于原著作的基础上将原著作的意思使用中文准确地表达出来。不同译者对这一段翻译的译文,其易读程度是不同的,可见在翻译时译者的主体意识是会对译文有深刻影响的。
3.译者主体性对译文思想内容的影响
思想是语言的初始状态,对语言具有直接影响,而语言则是思想内容的外在表现,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实现的是语言转换。在对语言进行转换时,因其根源在思想内容上,所以译者必然会对作品的思想内容有所共鸣才可以。如,在对小说《傲慢与偏见》进行翻译时,就必须体会出原著中班纳特太太的肤浅及其丈夫的沉稳;在对系列小说《哈利·波特》进行翻译时,就需要体会到何敏的神经质和主人公哈利的勇敢与忠诚等。
总之,本文首先介绍了译者主体性的含义与显化,之后对译者主体性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影响进行了浅析。通过分析可知,译者的主体性在一定程度上是会对译文易读性与整体性效果产生深刻影响的,所以,在未来的翻译学研究中,应对如何降低或正面引导这一影响效果进行深入研究,并着力提高译者的整体素质与翻译技能。
参考文献:
[1]李陈.译者主体性对红楼梦中的模糊语翻译的影响[D].湖北:武汉理工大学,2012.
[2]段媛媛.译者主体性对目标文本的影响[D].重庆:西南大学,2013.
[3]李慧玲.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系[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13.
[4]魏鸿玲.译者主体性在林语堂汉译英作品中的体现[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13.
[5]王瑞敏.论散文翻译生态环境中的译者主体性[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13.
[6]李业霞.译者主体性对翻译批评的影响[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5):50-51.
[7]李艺洁.译者主体性对译作的影响[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1):14-15.
[8]金敬红.解构视角下翻译中的二元对立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9]高玉兰.解构主义视域下的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10]刘立胜.翻译规范与译者行为关系研究的社会学途径[D].山东:山东大学,2012(10):167-168.
[11]向湘立,张飞.英汉互译中译者主体性浅探[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10(5):112-114.
(作者单位 北京语言大学)
?誗编辑 孙玲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