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最新中考文言文答题技巧+文言文练习题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8 13:05:25
文档

最新中考文言文答题技巧+文言文练习题

中考文言文答题技巧中考文言文阅读主要考查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运用知识积累,借助注释读懂浅易文言文;能正确朗读文言文,按意义划分朗读节奏;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能理解常用的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翻译浅易文言语句;能理解浅易文言文的思想内容,了解其主要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等。纵观近几年各地中考试题,涉及文言文阅读的考点主要有以下几个:考点一:划分朗读节奏【考点透视】划分朗读节奏是同学们学习文言文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其考查形式主要有两种:(1)标示句子朗读时的正确停顿;(2)选出朗读
推荐度:
导读中考文言文答题技巧中考文言文阅读主要考查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运用知识积累,借助注释读懂浅易文言文;能正确朗读文言文,按意义划分朗读节奏;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能理解常用的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翻译浅易文言语句;能理解浅易文言文的思想内容,了解其主要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等。纵观近几年各地中考试题,涉及文言文阅读的考点主要有以下几个:考点一:划分朗读节奏【考点透视】划分朗读节奏是同学们学习文言文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其考查形式主要有两种:(1)标示句子朗读时的正确停顿;(2)选出朗读
中考文言文答题技巧

中考文言文阅读主要考查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运用知识积累,借助注释读懂浅易文言文;能正确朗读文言文,按意义划分朗读节奏;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能理解常用的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翻译浅易文言语句;能理解浅易文言文的思想内容,了解其主要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等。 纵观近几年各地中考试题,涉及文言文阅读的考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考点一:划分朗读节奏

【考点透视】

划分朗读节奏是同学们学习文言文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其考查形式主要有两种:(1)标示句子朗读时的正确停顿;(2)选出朗读停顿标示有误或正确的一项。

【解题指津】

一般来说,文言语句的停顿应遵循两个原则:(1)人名、地名、物名等中间不能停顿;(2)表示一个完整概念的短语中间不能停顿。

【中考真题】

(山东潍坊卷)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正确停顿。

落 笔 辄 为 人 所 传 诵

[解析]朗读文言文时,主谓之间应该有适当停顿。在这个句子中,“落笔”是主语,“辄为人所传诵”是谓语,两者之间应该停顿。

[参]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考点二: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考点透视】

初中阶段需要掌握的文言虚词的数量比文言实词要少得多,但是它们的使用频率却很高,用法也比实词灵活。其考点一般集中在“之”“其”“而”“于”“以”等几个常见的文言虚词上,试题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解题指津】

要掌握这些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1)积累整理,系统归纳。可以分篇目进行,对每篇文言文中出现的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归纳整理,并结合典型例句进行分析,以加深理解。(2)结合语境,灵活运用。理解文言虚词要注意把它放在具体的语境中,结合具体语句确定其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中考真题】

(浙江义乌卷)下列句中加点词相当于“的”的一项是( )

a. 肉食者谋之 b. 长跪而谢之曰

c. 辍耕之垄上 d. 小大之狱

[解析]“之”是常用的文言虚词之一,其主要作代词、助词,也可以作动词。a项中的“之”是代词,指“齐师伐我”这件事;b项中的“之”是代词。指唐雎:c项中的“之”作动词,可译为“到,往”;d项中的“之”作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参]d

考点三: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与用法

【考点透视】

常见文言实词的考点主要有:准确地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常用义;辨别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正确地理解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并比较其与今义的区别;准确解释一词多义词在具体的语境中的意思;辨别词类活用现象,并结合具体语境解释其意义和用法。

【解题指津】

首先,要了解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这些文言现象;其次,要注意分类搜集整理常见的文言实词,并对其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正确理解、牢固识记;最后,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要遵循“词不离句”的原则。

【中考真题】

(贵州黔东南卷)解释下列加点词。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________

(2)不能名其一处也________

(3)几欲先走________

[解析]“间”在这里作动词,可理解为“夹杂”;“名”在这里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可理解为“说出”;“走”是古今异义词,古代汉语中的“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跑”。

【参】(1)夹杂 (2)说出 (3)跑

考点四:文言文句子翻译

【考点透视】

文言文句子翻译一般是中考必考内容,其考查主要集中在:(1)文中有深层意义、表现力强、反映主旨的句子;(2)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比较特殊的句子;(3)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特殊现象的句子。

【解题指津】

翻译文言文句子的方法 般有:(1)保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国名、官名、年号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2)补充,即补充单音节词为双音节词,或补出省略的句子成分等。(3)省略,即省略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4)替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替换古汉语。(5)调整,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用语习惯。

【中考真题】

(山西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邹忌讽齐王纳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讽”在这里是“用委婉的语言劝告”的意思;“孰与”是一个固定句式,表比较、选择、反问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和(同、跟)……相比,谁(哪个、哪样)更……”。

[参](1)邹忌委婉地劝说齐王,齐王接受了规劝。 (2)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一个更美?

考点五: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考点透视】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即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对所述事件或所讲道理进行综合判断与推理,能够答出事件发生的原因,文中某个论点的依据,以及某个事件或人物的特征,并由此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所要表达的感情。要在准确理解句、段、篇的含义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辨清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从而明确主旨。

【解题指津】

第2 / 4页

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首先要对全文的大意有个了解,然后根据题目要求找出相关信息。主要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中的关键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回答(可联系原文中的有关词句)。

【中考真题】

(河北卷)阅读《与朱元思书》第2段,概括富春江水的两个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水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写水急。依据题干中“两个特点”的提示,不难概括出答案。

[参]清澈(水清、清);湍急(流急、急)。

考点六: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或态度

【考点透视】

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或态度,是历年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或态度,是指作者在文中表明的见解或主张,以及表现出来的好恶、褒贬之情。

【解题指津】

阅读文言文要依据文中的有关材料分析概括作者的基本观点。在分析时,可以通过事件或人物的言行去窥探人物的思想品质,通过作者对人物、事件、情理的褒贬好恶,去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或态度。此外,还应注意辨析作者表明观点或态度的形式,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深入分析和体会,从而把握作者的观点或态度。

【中考真题】

(浙江湖州卷)阅读《爱莲说》一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有怎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莲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通过文中对莲的描写的句子,分析莲具有哪些品质,莲的品质就是作者心目中君子的品质。从“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看出莲具有不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特立独行、洁身自好、庄重、质朴、正直等品质。这些品质就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的品质。 [参]示例: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有洁身自好、不慕名利、庄重豁达的高贵品质。

考点七:联系实际与个性感悟

【考点透视】

联系实际与个性感悟考查的是学生对作品的阅读感受。主要考查方式有: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品的思想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和感悟;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

【解题指津】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准确、深刻地领会作品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倾向;其次,要从作品本身出发,紧扣题目所问进行感悟;再次,感悟一定要联系实际,尽量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出发,贴近生活,紧跟时代,有新意;最后,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使观点经得起推敲,令人信服。

【中考真题】

(浙江金华卷)读了这则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这道题需注意两点:一是正确理解寓言的寓意;二是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即寓言的寓意对你的生活所起的作用,二者缺一不可。

第3 / 4页

[参]启示:像愚公一样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地顽强拼搏,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看法:在当代社会充满了机遇和挑战,我们如果想建立一番事业,不可避免要面对许多困难,所以继承并发扬“愚公精神”在当代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только 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以下无正文                                                    

二、初中文言文练习题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南北雨泽各异。西北春时率多大风而少雨有亦霏微。故少陵谓“润物细无声”。而东坡诗云:“春雨如暗尘,东风吹倒人。”韩持国亦有“轻云薄雾,散作催花雨”之句。至秋则霖霪苦雨,岁以为常。二浙四时皆巨风。春多大雷雨,霖霪不已。至夏为“梅雨”,相继为“洗梅”。以五月二十日为“分龙”,自此雨不周遍,犹北人呼“隔辙”也。迨①秋,稻欲秀熟,田畦须水,乃反亢旱。余自南渡十数年间,未尝见至秋不祈雨。此南北之异也。

(节选自庄绰《鸡肋编》)

【注】①迨:等到,到。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具答之              具:________

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________

③岁以为常            岁:________

④霖霪不已            已: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北春时/率多大风而少/雨有亦霏微                   B. 西北春时/率多大风而少雨/有亦霏微

C. 西北春时率/多大风而少雨/有亦霏微                   D. 西北春时率/多大风而少/雨有亦霏微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余自南渡十数年间,未尝见至秋不祈雨。

(4)【甲】文“渔人甚异之”的“异”和【乙】文“南北雨泽各异”的“异”,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1)详细;邀请;每年、年年;停止

(2)B

(3)①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能相互听见。②我自从南迁到江南十几年间,未曾见过到了秋天不求雨的事。

(4)【甲】文的“异”是诧异桃花林优美新奇的景观。【乙】文的“异”是南北降雨的不同情形:北方春季少雨,秋天绵延多雨;南方春季多大雷雨并延至夏季,秋天大旱无雨。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具、延、岁”都是古今异义词。

 (2)结合句意及语法结构断句,这句话的大意是:西北地区春季时,大抵多大风而少雨,即使有雨也是蒙蒙细雨。据此可知这句话的断句方法为:西北春时/率多大风而少雨/有亦霏微。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鸡犬:指鸡鸣狗叫的声音。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他们)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能相互听见。②余:我;尝:曾经。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我自从南迁到江南十几年间,未曾见过到了秋天不求雨的事。

 (4)结合语境分析,渔人前行时忽然看到一大片美丽的桃花林,这是他以前从来没有见到过的,感到非常惊异,故“渔人甚异之”的的“异”是是诧异桃花林优美新奇的景观。 

故答案为:⑴详细;邀请;每年、年年;停止

 ⑵  B;

 ⑶ ①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能相互听见。②我自从南迁到江南十几年间,未曾见过到了秋天不求雨的事。

 ⑷ 结合语境分析,【甲】文的“异”是诧异桃花林优美新奇的景观。【乙】文的“异”是南北降雨的不同情形:北方春季少雨,秋天绵延多雨;南方春季多大雷雨并延至夏季,秋天大旱无雨。结合语境分析,南北雨泽各异, 意思是中国南方北方下雨的情况各不相同,如何不同呢,下面就进行解释, 北方春季少雨,秋天绵延多雨;南方春季多大雷雨并延至夏季,秋天大旱无雨。

【点评】⑴此题考查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文言实词的解释要求准确并符合语言环境,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时要注意积累、背诵,尤其注意课下注释中出现的词语,必须重点记忆,答题时可按记忆回答。课下注释中没有的词语可以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特殊现象。

 ⑵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能力。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⑶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⑷本题考查理解与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然后提炼出文章中的关键词或中心句,最后再归纳概括。

【附参考译文】

    中国南方北方下雨的情况各不相同。西北地区春季时,大抵多大风而少雨,即使有雨也是蒙蒙细雨。因此杜甫诗说“(细雨)滋润万物细细密密一点儿也没有声响”。而东坡诗说道:“春雨来时如同积累的尘埃,东风的猛烈可以把人刮倒。”韩持国也填有“轻柔的云,淡薄的雾,散作催花开放的春雨”的词句。到了秋天,就是久雨绵延,为多雨而受苦。每年都把这当成是常事。两浙地区四季都有大风。春天多打大雷,下大雨,久雨绵延不停。到了夏季先是“黄梅雨”,接着是“洗梅雨”。(人们)把五月二十日前后的雨称为“分龙雨”,从此下雨不再到处都下,就像北方人说的“隔辙雨”。等到秋季,稻子将要抽穗长熟,稻田地里需要水的时候,竟反倒大旱。我自南迁到江南十几年间,未曾见过到了秋天不求雨的事。这是南北(气候)不同的地方。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知之难乎哉!夫人之所以谓知者,非知其姓与名也,亦非知其声容之与笑貌也;读其书,知其言,知其所以为言而已矣。读其书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千不得百焉;知其所以为言者,百不得一焉。然而天下皆曰:“我能读其书,知其所以为言矣。”此知之难也。人知《离骚》为辞赋之祖矣,司马迁读之,而知悲其志,是贤人之知贤人也。夫不具司马迁之志,而欲知屈原之志,则几乎罔矣。

(选文有改动)

【注】本文节选自章学诚的《知难》。知难,即知音难,是说古代贤人在后世少有知音。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非知其姓与名也/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B. 百不得一焉/得不偿失

C. 夫不具司马迁之志/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D. 则几乎罔矣/罔不因势象形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读 其 书 者 天 下 比 比 矣 知 其 言 者 千 不 得 百 焉

(3)为什么司马迁能真正“知其所以为言”而成为屈原的知音?    

【答案】 (1)B

(2)读 其 书 者 /天 下 比 比 矣/ 知 其 言 者/ 千 不 得 百 焉

(3)司马迁“知悲其志”。(或:司马迁具有与屈原同样的心志。)   

【解析】【分析】(1)A.知道;通“智”,智慧。B.得到,C.具备;详细。D.可能;无,没有。故选B。

(2)这句话的大意是:读他的书的人,天下到处都是;明白他的话的人,一千个人中不到一百个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为: 读 其 书 者 /天 下 比 比 矣/ 知 其 言 者/ 千 不 得 百 焉 。

(3) “知其所以为言”意思是:知道他为什么这么说。结合原文内容分析,司马迁读屈原《离骚》,就知道感悲它(所表达)的志向,也就是说知道为什么屈原要说这些话。

故答案为:⑴  B

⑵ 读 其 书 者 /天 下 比 比 矣/ 知 其 言 者/ 千 不 得 百 焉

⑶ 司马迁“知悲其志”。(或:司马迁具有与屈原同样的心志。)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解答时可以了解文言断句的一些常识,还可以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再根据语感和结构进行划分。

⑶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分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语境并要结合关键句理解文章的内容,然后可根据题意筛选出合适的语句。

【附参考译文】

    懂得(知道、明白)(一个人)真是难啊!人们说他知道的原因,不是知道他的姓和名,也不是知道他的声容面貌;读他的书,明白他的话(思想),知道他为什么这么说罢了。读他的书的人,天下到处都是;明白他的话的人,一千个人中不到一百个;明白他为什么这么说的人,一百个人中不到一个。然而世人都说:“我能读他的书,就知道他为什么这么说。”这就是“懂得”的难处啊。人们知道《离骚》是辞赋的起源(鼻祖),司马迁读《离骚》,就知道感悲它(所表达)的志向,这是贤人懂得贤人啊。没有司马迁那样(高远)的志向,而想明白屈原的志向,则几乎不可能啊。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上①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②廉肚耳,肤当去奢省费,轻徭③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④  , 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②不暇:顾不上。③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④升平:太平。

(1)解释划线的词。  

①微斯人________

②不以物喜________

③或请重法以禁之________

④上哂之曰________

(2)下列句子与成语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不求甚解                            B. 然则何时而乐耶      怏怏不乐

C. 或请重法以禁之      鸿鹄之志                              D. 故不暇廉耻耳        温故知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安用重法邪?

(4)用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各题。  

①【乙】文中唐太宗认为防止盗窃的三种办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乙】文中可以看出,作为国君,唐太宗做到了“________”。(用【甲】文中的语句回答)

(5)《岳阳楼记》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座丰碑,更是一个宝藏。在【甲】文部分,你汲取了什么精神营养?以实现自己人生价值同时为助力。    

【答案】 (1)如果没有;因为;有的人;讥笑,嘲笑

(2)B

(3)①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②何必要用严厉的刑罚呢?

(4)去奢省费;轻摇薄赋;选用廉吏;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

(5)①通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学到了古仁人的处事深远和豁达胸襟,无论何时何事都应该积极乐观向上,奋发有为。②通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学到了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思想,激励我们无私忘我,心怀天下,将自己的生命和智慧献给祖国的建设事业,做一个心怀祖国和人民的人。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以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微”属于古今异义词,“以”“或”都是文言虚词,有多种意思,要根据语境分析理解。

 (2)A探求;要求。B快乐。C代词;结构助词。D所以;学过的知识。故选B。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以:因为;物:外物。这句话运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手法,翻译时要注意句式的特点。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②安:怎么,哪里,何必;邪:通耶,语气词,这句话属于反问句,翻译时注意语气。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何必要用严厉的刑罚呢?

 (4)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从“肤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可以看出唐太宗认为防止盗窃的三种办法是:去奢省费、轻摇薄赋、选用廉吏。②结合【乙】文内容分析,唐太宗作为一代明君,他制止盗窃不是用严酷的刑罚,而是站在人民的利益制定和法律,他的统治下,数年出现 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唐太宗真正做到了【甲】文中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5)在理解《岳阳楼记》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能结合【甲】文中的具体语句分析汲取的精神营养围绕主旨和谈即可。如通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学到了古仁人的处事深远和豁达胸襟,无论何时何事都应该积极乐观向上,奋发有为。 

故答案为:⑴如果没有;因为;有的人;讥笑,嘲笑

 ⑵B

 ⑶ ①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②何必要用严厉的刑罚呢?

 ⑷①去奢省费  轻摇薄赋  选用廉吏  ②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

 ⑸ ①通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学到了古仁人的处事深远和豁达胸襟,无论何时何事都应该积极乐观向上,奋发有为。②通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学到了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思想,激励我们无私忘我,心怀天下,将自己的生命和智慧献给祖国的建设事业,做一个心怀祖国和人民的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一词多义的问题。要注意平时区别记忆。做此题目,要着眼“用法”,“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首先理解句意,然后再按照题干要求分析用法,根据句子成分功用来判断词性,进而判断用法。

 ⑶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⑷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从文中筛选出合适的语句即可。

 ⑸本题考查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不设统一答案。解答时,只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按照题目要求,从选文中任意选择一则句子,结合句意及全文主旨,联系实际,谈得到的启发或感悟,言之有理即可。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毛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

③是金陵人,客此________

④及下船________

(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雾松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②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在文中有何作用?    

(4)晚上正是寒气倍增之时,作者却“独往湖心亭看雪”,由此可看出作者怎样的生活志趣?    

(5)作者写西湖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答案】 (1)消失;哪能;客居;等到

(2)①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都是白茫茫的。②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啊。

(3)写出了大雪后天寒地冻、天无飞鸟、西湖人迹稀少、万籁俱寂的特点,渲染了寂静的气氛,为下文写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做铺垫。

(4)作者痴迷山水的情趣、遗世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5)运用侧面烘托的写法,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晰地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水墨画,情趣盎然。   

【解析】【分析】(1)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本题中“绝”是消失;焉得:哪能的意思。据此进行回答。

 (2)文言语句 翻译要注意重点词语及特殊句式的理解。如:“一”:全;更:还;故答案为:①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都是白茫茫的。②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啊。

 (3)本句意思为大雪下了三天,西湖中人和鸟都消失了,写出了大雪后天寒地冻、天无飞鸟、西湖人迹稀少、万籁俱寂的特点,渲染了寂静的气氛,在结构上为下文写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做铺垫。 据此回答。

 (4)联系作者的兴趣爱好,不难发现作者冒雪游西湖是因其痴迷山水,遗世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5)这里是作者运用侧面烘托的写法,通过对堤、亭、舟、人的描写层次清晰地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水墨画,情趣盎然。 

故答案为:⑴消失;哪能;客居;等到

 ⑵①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都是白茫茫的。②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啊。

 ⑶写出了大雪后天寒地冻、天无飞鸟、西湖人迹稀少、万籁俱寂的特点,渲染了寂静的气氛,为下文写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做铺垫。

 ⑷作者痴迷山水的情趣、遗世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⑸运用侧面烘托的写法,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晰地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水墨画,情趣盎然。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语句的作用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文章的内容和上下文,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理解。

 ⑷本题考查的是对形象的理解能力。考生要了解作者,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语句分析人物。注意概括要准确。

 ⑸本题考查考生对表现手法的理解。考生要注意平时的积累,结合语句进行理解。

6.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楚庄王欲伐越①。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愚患之,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②。王之兵自败于,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③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选自《韩非子》)

【注】①越:越国。②睫:眼睫毛。③庄蹻(qiā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

(1)下列与“臣之妻私臣”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何陋之有               B. 属予作文以记之               C. 王之伐越,何也               D.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翻译下列语句。  

①皆以美于徐公。

②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

(3)【甲】文中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________。【乙】文中楚庄王想要伐越的原因是:________。    

(4)【甲】、【乙】两文都以________的说理方法进行劝谏。    

(5)读完【甲】、【乙】两文,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答案】 (1)D

(2)①都认为(我)比徐公美。②所以认识事物的困难,不在于能看清别人,而在于能看清自己。

(3)有善于进谏的谋臣和虚心纳谏的君王;楚庄王认为越国政乱兵弱

(4)设喻(类比、比喻)

(5)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做人做事贵有自知之明;规劝他人要讲究方式方法等。   

【解析】【分析】(1) “臣之妻私臣”中的“之” 意思是结构助词,的。A宾语前置的标志。B代词。C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性,不译。D结构助词,的。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以:认为;于:比。故此句可以翻译为:都认为(我)比徐公美。②故:因此;见人:看清别人;自见:看清自己。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所以认识事物的困难,不在于能看清别人,而在于能看清自己。

 (3)结合【甲】文内容分析,答题时要从进谏和纳谏两个方面分析,首先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让齐威王认识到王之蔽甚矣的现实,然后下令纳谏,采取的方法是“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这样一年以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据此可知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有善于进谏的谋臣和虚心纳谏的君王。【乙】文楚庄王想要伐越的原因文中楚庄王和庄子说的非常清楚,就是:楚庄王认为越国政乱兵弱。

 (4) 结合两文的内容分析说理的方法,【甲】文邹忌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类比进行劝谏,【乙】文庄子用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却看不到自己的眼睫毛为喻,因此两文都用了设喻(类比、比喻)。

 (5)结合两文内容进行分析,【甲】文中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劝谏,虚心纳谏取得了战胜于朝廷的效果,这启示我们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 【乙】结尾的议论句就揭示了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即:做人做事贵有自知之明;从两文的劝谏方法分析,都采用了设喻(类比、比喻)的说理方法,这种方法既形象易懂,而且更容易让人接受,如果采取直接劝谏的方法,可能就达不到这样的效果,这启示我们规劝他人要讲究方式方法等。 

故答案为:⑴D

 ⑵ ①都认为(我)比徐公美。②所以认识事物的困难,不在于能看清别人,而在于能看清自己。

 ⑶有善于进谏的谋臣和虚心纳谏的君王;楚庄王认为越国政乱兵弱

 ⑷ 设喻(类比、比喻)

 ⑸ 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做人做事贵有自知之明;规劝他人要讲究方式方法等。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之”的积累。“之”在文言文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语,既作实词用,也做虚词用。它的用法和意义有:A代词;B助词,的;C动词,往,到......去;D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E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F调整音节,无实义;G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取消句子的性,不译;H代词,这,此。复习时一定要加强记忆,答题时要结合语境判断其用法和意义。

 ⑵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翻译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⑶本题考查提取并概括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答题技巧:①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义,明确在文中搜索内容的范围;②有些内容,直接在提取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但有的内容不是直接传递的,而需对该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才能获得;③将提取的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最后以简洁、恰当的语言加以归纳。

 ⑷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说理方法的能力。文章常见的说理方法有:①举例说理;②道理说理;③比喻说理;④对比说理。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⑸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启示的能力。这样的题属于开放式试题,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和现实生活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获得的启示,只要符合文章内容,言之有理即可。

【附参考译文】

    【乙】楚庄王想攻打越国。庄子劝谏道:“大王为什么要攻打越国呢?”(楚庄王)说:“因为越国政事混乱,软弱。”庄子说:“我深为此事担忧,见识就像眼睛一样,能看到百步之外,却看不到自己的眼睫毛。大王的被秦、晋打败后,丧失土地数百里,这说明楚国软弱;庄在境内作乱,官吏却不能禁止,这说明楚国政事混乱。楚国在兵弱政乱方面,并不比越国差。(您)却要攻打越国,这样的见识就如同眼睛(看不见眼睫毛)一样。”楚庄王便打消了攻打越国的念头。所以认识事物的困难,不在于能看清别人,而在于能看清自己,所以说:自己认清自己才叫作明智。

7.文言文阅读  

【甲】

    楚于陵子终之妻也。楚王闻于陵子终贤,欲以为相,使使者持金百镒①,往聘迎之,于陵子终日:“仆有箕帚之妾,请入与计之。”即入,谓其妻日:“楚王欲以我为相,遣使者持金来。今日为相,明日结驷②连骑,食方丈于前,可乎?”妻日:“夫子织屦③以为食,非与物无治也。左琴右书,乐亦在其中矣。夫结驷连骑,所蚤不过容膝。食方丈于前,所甘不过一肉。今以容膝之安、一肉之味而怀楚国之忧,其可乎!乱世多害,妾恐先生之不保命也。”于是子终出谢使者而不许也。遂相与逃,而为人灌因。一一《列女传·贤明传》

【乙】

    接舆躬耕以为食。楚王使使者持金百镒、车二驷,往聘迎之,日:“王愿请先生治淮南。”接舆笑而不应.使者遂不得与语而去。妻从市来,日:“先生以而为义,岂将老而遗之哉!门外车迹,何其深也?”接舆日:“王不知吾不肖①也,欲使我治淮南,遣使者持金驷来聘。”其妻日:“得无许之平?”接舆日:“夫富贵者,人之所欲也,子何恶,我许之矣。”妻曰:“义士非礼不动不为贫而易操不为贱而改行。妾事先生,躬耕以为食,亲绩以为衣,食饱衣暖,据义而动,其乐亦自足矣。若受人重禄,乘人坚良,食人肥鲜,而将何以待之!“接舆日:“吾不许也。”妻日:“君使不从,非忠也。从之又违,非义也。不如去之。”夫负釜甑⑤,妻载妊器⑥。变名易姓而远徒。莫知所之。一一《列女传·贤明传》

【注释】①镒:yì,古代重量单位,合二十两;②驷:sì,古代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③屦:用麻、葛等制成的一种鞋;④不肖:不才,不正派;品行不好,没有出电等。在旧时也是被读书人用来表示自谦的词;⑤甑:zèng,中国古代的蒸食用具;⑥红器:纺织工具。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  

①请入与计之________

②岂将老丽遗之哉________

③夫负釜甑________

(2)用“/”给【乙】文中画线的文字断句。(限断两处)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①楚王欲以我为相,遣使者持金来。

②若受人重禄,乘人坚良,食人肥鲜,而将何以待之!

(4)阅读【甲】【乙】两段文字.结合下面句中加点词,体会于陵子终妻和接舆妻说话时的语气和情感。  

①乱世多害,妾恐先生之不保命也。

②得无许之乎?

【答案】 (1)计议,商量;放弃,舍弃;背。

(2)义士非礼不动/不为贫而易操/不为贱而改行

(3)①楚王想要请我担任宰相,派遣使者带着重金前来。  

②如果接受了人家的丰厚的俸禄,乘坐着人家的坚车良马,吃着人家鲜美的食物,那么等待你的将是什么!

(4)①“也”用于句末,表示祈使语气,表达妻子对丈夫性命的担忧以及忠诚的劝告,现在正处乱世,若出仕为官,性命也会受到威胁,妻子能洞察世事,可见其聪明与智慧,面对名利,不为所动,足见其不图钱财,善良贤惠,对丈夫的挚爱。  

②“乎”与“得无”连用,表达强烈的反问语气,“该不会答应了吧?”写出了接舆妻在不知实情时的反问,其中饱含着对否定答案的期待,当听到丈夫答应之后,她重申丈夫的志向,足以见得她对原则的坚守,不阿权势,不图富贵,不谋私立,不贪钱财,只求丈夫平安。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计”意思是计议、商量;“遗”,这里是放弃、舍弃的意思;“负”,是背的意思。

 (2)这句话的意思是:仁义之士不合礼仪的事情不会去做,也不会因为身处卑贱便改变自己操行。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义士非礼不动/不为贫而易操/不为贱而改行 。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以…为:把…当做,这里是请…担任的意思;来“前来”。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楚王想要请我担任宰相,派遣使者带着重金前来。 ②坚良:坚车良马;肥鲜:鲜美的食物。这句话翻译的时候要调整语序。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如果接受了人家的丰厚的俸禄,乘坐着人家的坚车良马,吃着人家鲜美的食物,那么等待你的将是什么!

 (4) ①结合语境分析,楚王派使者前往聘请迎接于陵担任国相,于陵征求妻子的意见,他的妻子就给他分析利弊,最后又给他分析当前的形式,说现在正处乱世,若出仕为官,性命也会受到威胁,“也”用于句末,是一种担忧的语气,表达对丈夫的担忧以及忠诚的劝告,由此可见于陵的妻子非常的聪明与智慧,面对名利,不为所动,不图钱财,善良贤惠。

 ②结合语境分析, 接舆的妻子从市场回来听到丈夫说楚王派使者拿着百镒金子,两辆四马车,前往聘请迎接自己去治理淮南, 接舆的妻子非常不赞同丈夫去,当他并不知道丈夫有没有答应。于是就反问丈夫“难道你答应了吗?”这里“乎”与“得无”连用,表达强烈的反问语气。当听到丈夫答应之后,她重申丈夫的志向,足以见得她对原则的坚守,不阿权势,不图富贵,不谋私立,不贪钱财,只求丈夫平安。        

 故答案为:⑴①计议,商量;②放弃,舍弃;③背。

 ⑵ 义士非礼不动/不为贫而易操/不为贱而改行

 ⑶ ①楚王想要请我担任宰相,派遣使者带着重金前来。②如果接受了人家的丰厚的俸禄,乘坐着人家的坚车良马,吃着人家鲜美的食物,那么等待你的将是什么!

 ⑷ ①“也”用于句末,表示祈使语气,表达妻子对丈夫性命的担忧以及忠诚的劝告,现在正处乱世,若出仕为官,性命也会受到威胁,妻子能洞察世事,可见其聪明与智慧,面对名利,不为所动,足见其不图钱财,善良贤惠,对丈夫的挚爱。

 ②“乎”与“得无”连用,表达强烈的反问语气,“该不会答应了吧?”写出了接舆妻在不知实情时的反问,其中饱含着对否定答案的期待,当听到丈夫答应之后,她重申丈夫的志向,足以见得她对原则的坚守,不阿权势,不图富贵,不谋私立,不贪钱财,只求丈夫平安。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解答时可以了解文言断句的一些常识,还可以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再根据语感和结构进行划分。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⑷本题考查理解句子语气的能力以及理解思想感情的能力。 语气是说话人在交际中对谈到的情况所持的态度。语气有四种: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答题时要结合语境分析人物说话的语气,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方法是:①统观全文,筛选出能直接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②从材料的中心内容入手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③从作品的表达方式入手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参考译文】

       【甲】楚于陵妻,是楚国于陵子终的妻子。楚王听说于陵子终是一个贤能的人,便想让他做楚国的宰相。于是,便派使者拿着百镒(重量单位,一镒二十两,也有说是二十四两)金子,前往聘请迎接他。于陵子终对使者说:“我有妻子在家,请我和她商量一下。”入室后对妻子说:“楚王想让我做国相,派使者拿着金子来。如果今天当了国相,明天便会有众多车马和随从,面前会有吃不完的美味佳肴,你说可以答应吗?”妻子说:“先生你通过织草鞋能挣来食物,并非不能得到物质。再说左边有琴相伴,右边有书可读,应该说是乐在其中啊。即使有众多的车马和随从,但得到安宁所需要的不过仅有容膝之地。即使面前摆满了美味佳肴,便让人觉得甘美的不过仅一点肉食。现在以所需不过容膝之地,一肉之味便可得到快乐,而却要身怀对楚国的忧虑,怎么能这样呢!身处乱世,自然多灾祸,我恐怕先生的性命难保了。”于是,子终出来辞谢使者,没有答应他们的请求。之后,便和妻子一起出逃,为人看守园子,浇灌园圃。

   【乙】 接舆亲自耕种,供自己吃用。楚王派使者拿着百镒金子,两辆四马车,前往聘请迎接接舆,对接舆说:“大王愿意请先生来治理淮南。”接舆笑而不答应,使者最终没有和他说话而离开。接舆的妻子从市场回来,问:“先生一生坚持仁义,难道到老来要丢弃吗!要不,门外的车迹,怎么那么深呢?”接舆说:“大王不知道我不肖,想让我治理淮南,派遣使者持财物车马来聘请我。”妻子问:“你答应了吗?”接舆说:“富贵是人都想得到的,你难道会厌恶,我已经答应了。”妻子说:“仁义之士,不合礼仪的事情不会去做,也不会因为身处卑贱便改变自己操行。我侍奉先生,亲自耕种保证有食物可吃,亲自纺织保证有衣服可穿。能吃饱穿暖,根据仁义而做事,其中的快乐足以让我们满足。如果接受了人家的丰厚的俸禄,乘坐着人家的坚车良马,吃着人家鲜美的食物,那么等待你的将是什么!”接舆说:“那么,我不答应了。”妻子说:“你如果不听从,便是不忠;你如果听从了,又不合仁义,不如离开这里。”于是,接舆拿着锅盆,妻子拿着纺织器械,改名换姓迁走远方,没有人知道他们去了哪里。

文档

最新中考文言文答题技巧+文言文练习题

中考文言文答题技巧中考文言文阅读主要考查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运用知识积累,借助注释读懂浅易文言文;能正确朗读文言文,按意义划分朗读节奏;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能理解常用的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翻译浅易文言语句;能理解浅易文言文的思想内容,了解其主要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等。纵观近几年各地中考试题,涉及文言文阅读的考点主要有以下几个:考点一:划分朗读节奏【考点透视】划分朗读节奏是同学们学习文言文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其考查形式主要有两种:(1)标示句子朗读时的正确停顿;(2)选出朗读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