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2月修订)
一、专业介绍
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在教育学学科门类中的体育学类下明确设置了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其码是040205。
武汉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自1979年起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1995年开始招收体育保健康复专业本科生,1998年更名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作为体育学科的基础之一,该专业在本校有着优良的传统和光荣的业绩,该专业为原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学科,2000年12月转评为湖北省重点学科。现有运动机能评定、运动训练医务监督、运动健康促进三个较为稳定的本科研究方向,师资力量雄厚。
本专业办学条件优越。所有教师均为医学、生物学博士、硕士。现有运动解剖学教学实验室、运动生理生化教学实验室、运动机能评定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体质测量与评价实验室,除满足常规实验教学仪器外,还有较先进的教学科研仪器如表面肌电仪、心肺功能测试系统、功率自行车、动态心电仪、cortex 气体分析仪、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多关节等速训练测试系统、inbody身体成分测试仪、荧光定量PCR仪、掌上血乳酸分析仪等,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条件。并设有多个教学实践基地,能充分满足学生实践需要。
二、培养目标与具体要求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掌握体育学、生物学和医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一定的体育特长,有较强的应用与实践能力,能在体育科学研究、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健康教育管理、广大社区和体育健身娱乐场馆等领域,胜任人体机能监控、运动健身指导、运动营养指导、教学及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具体要求
1. 领会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基本原理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熟悉国家有关教育、体育卫生工作的方针、和法规;爱岗敬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优良作风。
2.掌握运动人体科学相关的生物科学、基础医学、体育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体育特长。
3. 掌握运动机能生物监控与评价方法、国民体质测量与评价方法、不同人群健身的运动处方原理;
4. 掌握不同运动技术分析、评价的生物力学方法;
5. 具有从事运动人体科学教学、研究和实验操作的基本能力;
6. 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一定的与运动人体科学相关学科科研能力;
7. 具有较强的口头、书面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能熟练运用一门外语进行交流和沟通。
三、培养特色
本培养方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竞技运动科技服务和大众体育健康促进领域中具有较强的指导和管理能力,课程的设置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性和功能实用性,同时要求具有体育特长,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四、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
(一)主干学科:体育学、生物科学、基础医学
(二)主要课程: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医务监督、体育测量与评价、运动人体机能评定、运动营养学、运动处方。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和主要专业实验
(一)主要实践性教学
本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设置军事训练、专业实验课程、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毕业论文(本科导师制)、学术活动等。
(二)主要专业实验
运动人体机能评定实验、运动训练生化监控实验、运动生物力学实验、运动技术诊断实验、体质测量与评价实验。
六、修业年限、毕业学分与授予学位
(一)修业年限
正常为4年,根据学籍管理条例亦可提前1年或延迟1-2年。
(二)毕业学分
须修满1学分方能毕业。其中,必修课130学分(含教育实践环节30学分),通识选修课8学分,专业选修课26学分。
(三)授予学位
达到毕业要求学生,发给本科毕业证书,申请学位且达到授予条件的学生,授予教育学士学位。
七、各学年周数分配
本科4年共计194周,其中授课108周,实习环节12周,社会实践6周,期末考试和机动15周,假期37周。各教学环节的具体周数分配详见表1。
表1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本科各教学环节周数分配
| 学年 | 学期 | 周数分配 | ||||||||||
| 授课 | 专业 实习 | 毕业 论文 | 军事 训练 | 社会 实践 | 毕业 教育 | 复习 考试 | 机动 | 假期 | 总计 | |||
| 学期 | 学年 | |||||||||||
| 一 | 1 | 12 | 2 | 1 | 1 | 4 | 20 | 47 | ||||
| 2 | 18 | 1 | 1 | 7 | 27 | |||||||
| 二 | 3 | 18 | 1 | 1 | 4 | 25 | 52 | |||||
| 4 | 18 | 1 | 1 | 7 | 27 | |||||||
| 三 | 5 | 18 | 1 | 1 | 4 | 25 | 52 | |||||
| 6 | 18 | 1 | 1 | 7 | 27 | |||||||
| 四 | 7 | 12 | 6 | 1 | 1 | 4 | 27 | 43 | ||||
| 8 | 2 | 6 | 1 | 1 | 16 | |||||||
| 合计 | 102 | 12 | 8 | 2 | 6 | 1 | 7 | 8 | 37 | 194 | ||
| 备注:教学环节安排在假期的,不重复计算周数;各院系可以自主确定第7学期是否安排课程,可自主调整周数分配,每学年、学期总周数核算要保持一致。 | ||||||||||||
表2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学时与学分分配
类别
| 学时 | 课程类别 | 总计 | |||||||||
| 必修课 | 选修课 | ||||||||||
| 公共必修课 | 学科基础课 | 专业主干课 | 公共选修课 | 专业选修课 | |||||||
| 学科 | 术科 | 学科 | 术科 | 学科 | 术科 | 学科 | 术科 | 学科 | 术 科 | ||
| 学时 | 540 | 144 | 540 | 0 | 576 | 144 | 288 | 180 | 2412 | ||
| 百分比(%) | 22.4 | 6.0 | 22.4 | 23.5 | 4.8 | 11.9 | 7.5 | 100 | |||
| 28.4 | 22.4 | 23.9 | 6.0 | 19.4 | 100 | ||||||
| 学分 | 38 | 30 | 32 | 8 | 26 | 134 | |||||
| 备注: | 通识教育课包括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 | ||||||||||
课 程
| 分 类 | 课程性质 | 序号 | 课程名称 | 各学期上课周数与周学时数 | 学时 | 学分 | 备注 | ||||||||
| 一学年 | 二学年 | 三学年 | 四学年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
| 通 识 教 育 课 | 公共必修 | 1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3 | 36 | 2 | |||||||||
| 2 | 思想道德修养 与法律基础 | 2 | 36 | 2 | |||||||||||
| 3 |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3 | 54 | 3 | |||||||||||
| 4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3 | 54 | 3 | |||||||||||
| 5 | 形势与 | 36 | 2 | 见说明(一) | |||||||||||
| 6 | 大学英语 | 4 | 4 | 126 | 7 | ||||||||||
| 7 | 大学语文 | 3 | 36 | 2 | |||||||||||
| 8 | 计算机基础 | 3 | 2 | 4 | 144 | 8 | |||||||||
| 9 | 军事理论 | 18 | 1 | 见说明(二) | |||||||||||
| 10 | 体 育 | 基本体操 | 3 | 36 | 2 | ||||||||||
| 田径 | 3 | 36 | 2 | ||||||||||||
| 篮球 | 2 | 36 | 2 | ||||||||||||
| 游泳 | 2 | 36 | 2 | ||||||||||||
| 通识选修 | 选修8学分通识选修课 | 见说明(三) | |||||||||||||
| 小计 | 828 | 46 | |||||||||||||
| 学 科 基 础 课 | 必修 | 11 | 人体解剖学 | 6 | 72 | 4 | |||||||||
| 12 | 运动解剖学 | 2 | 36 | 2 | |||||||||||
| 13 | 人体生理学 | 4 | 72 | 4 | |||||||||||
| 14 | 运动生理学 | 2 | 36 | 2 | |||||||||||
| 15 | 生物化学 | 4 | 72 | 4 | |||||||||||
| 16 | 运动生物化学 | 2 | 36 | 2 | |||||||||||
| 17 | 临床医学基础 | 4 | 72 | 4 | |||||||||||
| 18 | 运动生物力学 | 4 | 72 | 4 | |||||||||||
| 19 | 体育测量与评价 | 4 | 72 | 4 | |||||||||||
| 小计 | 6 | 10 | 10 | 6 | 540 | 30 | |||||||||
| 专 业 主 干 课 | 必修 | 20 | 健康管理学 | 2 | 36 | 2 | |||||||||
| 21 | 运动营养学 | 2 | 36 | 2 | |||||||||||
| 22 | 运动医务监督 | 4 | 72 | 4 | |||||||||||
| 23 | 医学免疫学 | 4 | 72 | 4 | |||||||||||
| 24 | 运动损伤防治学 | 4 | 72 | 4 | |||||||||||
| 25 | 力量训练法 | 4 | 72 | 4 | |||||||||||
| 26 | 运动处方 | 4 | 72 | 4 | |||||||||||
| 27 | 运动训练学 | 4 | 72 | 4 | |||||||||||
| 28 | 运动康复技术学 | 2 | 36 | 2 | |||||||||||
| 29 | 科研方法 | 2 | 36 | 2 | |||||||||||
| 小计 | 4 | 4 | 12 | 8 | 4 | 576 | 32 | ||||||||
| 专 业 选 修 课 | 选修 | 30 | 教育学 | 2 | 36 | 2 | |||||||||
| 31 | 运动心理学 | 2 | 36 | 2 | |||||||||||
| 32 | 专业英语 | 2 | 36 | 2 | |||||||||||
| 33 | 体质健康概论 | 2 | 36 | 2 | |||||||||||
| 34 | 运动遗传学 | 2 | 36 | 2 | |||||||||||
| 35 | 按摩学 | 2 | 36 | 2 | |||||||||||
| 36 | 细胞分子生物学 | 2 | 36 | 2 | |||||||||||
| 37 | 影像学基础 | 2 | 36 | 2 | |||||||||||
| 38 | 社区体育 | 2 | 36 | 2 | |||||||||||
| 39 | 中医针灸学 | 2 | 36 | 2 | |||||||||||
| 40 | 力量训练 | 2 | 2 | 72 | 4 | ||||||||||
| 41 | 体育专项 | 2 | 2 | 2 | 2 | 144 | 8 | ||||||||
| 42 | 其他自由选修 | 2 | 2 | 2 | 2 | 144 | 8 | ||||||||
| 注:选修课修满26学分。 | |||||||||||||||
| 合计 | 2412 | 134 | |||||||||||||
| 实践 教学 环节 | 43 | 军事训练 | 2周 | 2 | 见说明(四) | ||||||||||
| 44 | 运动人体机能评定实验 | 2 | 36 | 2 | 见说明(五) | ||||||||||
| 45 | 运动训练生化监控实验 | 2 | 36 | 2 | |||||||||||
| 46 | 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与实验 | 2 | 36 | 2 | |||||||||||
| 47 | Spss操作 | 2 | 36 | 2 | |||||||||||
| 48 | 专业实践 | 12周 | 8 | 见说明(六) | |||||||||||
| 49 | 毕业实习 | 10周 | 6 | ||||||||||||
| 50 | 毕业论文 | 6周 | 6 | ||||||||||||
| 小计 | 30 | ||||||||||||||
| 总计 | 2952 | 1 | |||||||||||||
(一)思政课设置72个课外实践学时,具体方案由思想政治理论课部制定并组织实施。《形势与》课程不计入总学时,由思政课部统筹安排,每学期两次,四个学期,成绩及格的学生可以获得2个学分。
(二)学生第一学期入学后即接受两周时间的军事训练,期间穿插安排《军事理论》课程的学习。成绩及格的学生可以获得军事训练2个学分,军事理论1个学分。
(三)从第二学年起,学生可以开始选修课程的学习,选修的进度和课程可以自行决定,但必须在毕业前从通识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列表中分别选修至少8学分和14个学分的课程并取得及格以上的成绩。
(四)学生必须完成军事训练等7个实践教学环节共30个学分的学习并取得及格以上成绩。
(五)运动人体机能评定实验、运动训练生化监控实验和运动生物力学实验、spss操作是理论课程后续的实验操作课程。
(六)专业实践包括专业见习和社会见习。专业见习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认识专业和应用专业知识的实践过程,它贯穿整个在读期间,它包括如下内容:(1)参加院内各类运动人体科学实验研究,充当被试,(2)在院各研究实验室见习,担当导师的研究助手,(3)阅读15篇、总共至少200页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英文文献,(4)每学期至少有得到导师签字的与导师面对面互动的记录4次。社会见习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到武汉体育学院校医院、运动队、大型社区的专业实践,时间为6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