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燕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燕子、赶集、聚拢、增添、掠过、稻田、尾尖、偶尔、一圈、荡漾、音符、演奏、赞歌、生机勃勃”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春天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细致地观察和一些表达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的光彩夺目。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细致地观察和一些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1.给学生发放纸质导学案
2.平板发送朗读、互动题板等前置性作业
3.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让大家将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春天以图片配诗词或者四字词语的形式展示到班级平台,请看大屏幕,让我们一起欣赏一番吧!
当你看到大家分享的春天时,你想到了哪些诗句?
你们眼中万紫千红的花儿、婀娜多姿的柳丝都是春天的使者,在作家郑振铎笔下,谁又会成为春天的使者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认识郑振铎笔下的春天使者——齐读课题《燕子》
二、检查预习,理清脉络:
1、指导书写“燕”。
*播放“燕”字的演变视频
*师范写(板书燕子)
*生练写拍照上传(自评互评后利用投票功能选出写字较规范漂亮的同学)。
2、词语认读(根据课前射手组词游戏的结果显示,利用抢答功能认读)。
3、检查课前课文朗读情况,评价,并检查课前布置的填空作业:
请用简单的词语概括,课文围绕燕子写了()、()、()、()四方面内容。(指生相机板书)三、精读课文,体会感悟
(一)分组齐读课文
师:读完这么美的文章,你喜欢哪些句子?
(二)体会燕子外形活泼机灵,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1、生交流燕子外形美的句子
(1)喜欢这部分句子的学生齐读感受燕子外形美
(2)如果把乌黑光亮、俊俏轻快、剪刀似的、活泼机灵这样的形容词去掉还美不美?对比读句子,说说那个句子好,为什么?
①“一身羽毛,一对翅膀,加上尾巴,凑成了燕子。
②“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注重对“乌黑光亮”“俊俏轻快”“剪刀似的”等词的感悟体会)
正是这样准确生动形象的词语才让我们见到了一只怎样的燕子?(活泼机灵的小燕子)2、让我们赶紧动起画笔将这只燕子跃然于纸上吧
*生互评
*当你们边读边画燕子时,你们有没有发现作者只写了燕子羽毛翅膀尾巴这三部分,其他部位没有写?为什么?是作者观察的不细致吗?(相机板书:抓特点用好词)
3、小练笔:请你写一写你喜欢的一种小动物(写完同桌交流--班内分享)
4、相信作者笔下的燕子一定牢记在大家心中了,让我们一起向春天介绍这只活泼机灵的燕子吧!(背诵)
(三)感悟春天美,燕子增添生机
1、生分享喜欢春天美的句子后欣赏春光(相机播放视频)2、不知不觉中,我们与春天来了场约会,让我们在动听的乐曲下,美美的读读这一部分吧!
(1)读着读着,你读到了怎样的春天?
3、哪些词语让你更加体会到春天的光彩夺目?请你快速默读这一自然段找一找关键词
①生交流后(抓住以下词语体会:“蒙蒙的细雨”、“千万条”、“才展开带
黄色的嫩叶的”、“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
②我们生活中的赶集与春天景物赶集有什么相似之处?
③这些花儿草儿会带什么来赶集呢?让我们也做一次春天的精灵们吧(配乐角色
扮演)
你们瞧,我们教室里充满了春天热闹景象,动植物们都赶集似的聚拢来。这就是读书,要和生活联系起来,才能理解的更加透彻。
4、让我们美美地在春天的乐曲下,赞赞这光彩夺目的春天吧!读出燕子为春光增添的“生机勃勃”。
5、小燕子的到来,使春天更加美丽热闹了,怪不得作者说:(齐读)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机
(四)小组合作探究:领略燕子飞行、停歇美
小燕子为春光增添了怎样的生机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探究:默读描写燕子飞行美和停歇美的段落,想象作者是怎样描写的(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
提示:(1)找出最能反映这方面美的词句;细细品读后和组员互相交流你的体会。
(2)把你最喜欢的自然段重点读一读,再和组员比一比,读后其他组员评议,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
1.交流燕子飞行美。
(1)A.“斜”字把燕子飞行的特点写出来了,给人既快又轻的感觉。杜甫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斜”字不但写出燕子飞行轻快,而且让我们看到了一只优雅飞行的燕子。
B.“掠”写出了燕子飞行的速度很快;身姿灵活。
C. 从“唧唧叫着”感受到燕子飞行时的欢快心情。
D.“沾”写出了燕子尾尖轻轻点了一下水面。
师:把“掠过”换成“飞过”怎么样?把“沾了一下水面”换成“碰了一下水面”
呢?
(2)请同学们轻声自由读读燕子飞行美的段落,再次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3)男女比赛读,比比谁把燕子飞的既快又轻的感觉读的更好。
(4)通过燕子飞行美的描写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作者?(观察很细致)
正是因为作者的细致观察和生动的表达方法才让这一副动态美的画面活灵灵的展现在我们面前(相机板书:动态)。
(5)让我们也变身为快乐的小燕子欢乐地飞吧,请同学们将打开的课本做燕子的翅膀,桌面做湖面,尽情享受这光彩夺目的春天吧。我来读,你们做快乐的燕子(6)通过我们的合作让这幅动态美的画面更加灵动了。相信同学们已经把燕子飞行的特点印在脑海里了吧,请到互动题板中检测一下吧
(7)让我们齐读这一段,再现燕子的飞行美。
燕子就是这样带着它轻巧的身体,飞过稻田,掠过湖面,把春天的讯息给大家,怪不得作者说:(齐读)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机。
2.交流燕子停歇美。(相机板书:静态)
A.有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落”写出了燕子要休息落脚时很轻,比停恰当。)
B.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
(“几痕”“五线谱用得好。“几痕”说明了距离较远,模模糊糊,若有若无。“五线谱”把停歇的燕子看作是自然形成的曲谱。燕子自然成了“音符”。)
多么贴切的比喻啊,正如作者所说: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成了一支--生齐读: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
让我们齐读最后一段再次感受这静态美带给我们的诗情画意的春天
四、小结过渡,读中升华
一支正待演奏的赞歌让我们感受到即使是停歇的燕子,他们心中依然涌动着一种热情,他们说这唱着,让春天处处彰显着生命的活力。怪不得作者说:生齐读: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机。也怪不得作者在课文最后一句说:齐读: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成了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
这会是一首怎样的正待演奏的赞歌呢?(生交流)
春天和燕子相映成趣,春天因为燕子的到来更加光彩夺目,燕子因为春天的衬托显得更加活泼美丽。让我们带着对春天使者-燕子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一起奏响春天的赞歌吧!(播放《小燕子》儿歌视频一起唱)
美是需要我们用心揣摩细细品味的,课下请同学们运用本节课收获到的表达方法将你眼中的春天使者写一篇美美的文章。老师还给大家推荐了一篇关于燕子的科学小知识,课下平板接收读一读吧。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燕子人教部编版
《燕子》教案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精彩段落。
3.通过朗读和想象,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重点
1.学生自主识字。
2.学生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突破方法
1.学生通过拼音和朗读,学习和记忆生字。
2.学生通过朗读课文,了解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尤其是描写燕子的外形和飞行的段落。
难点1.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2.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写作方法。
突破方法
1. 教师出示图片,帮助学生拓展思维。
2.学生查阅资料,教师点拨,培养热爱燕子和春天的思想感情。
教法:讲授法、练习法。
学法:类比学习法、联想学习法。
课时。
第一课时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激趣导入、揭题课题|
1.教师念儿歌《春天多美好》:小燕子,真灵巧,拖着一把小剪刀。剪彩云,彩云飞,剪柳条,柳条摇。一幅图画剪好了,春天风光多美好。
2.师:同学们,春天,活泼可爱的小燕子从南方飞来了.,你们喜欢燕子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燕子》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3.指导“燕”字的写法。(“廿”是燕头,“口”是燕身,“北”是燕子的翅膀,“川”是燕子的尾巴。)
4.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指导看图
师:请同学们先看一看燕子的模样。(出示燕子的剪纸,学生观察。深蓝的底色,黑色的燕子,犹如燕子在蓝天飞翔)教师提:注意一下,你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的?
学生观察后口述。
(结合学生回答,教学“剪尾”“双翼”
两翼”“翼尖”,并根据学生回答,点明观察顺序。)
三初读课文
1.明确自学要求。
(1)读准注拼音的生字,画出生字组成的新词,把你认为难写的字用手指在桌子上认真写几遍。
(2)自由读课文,注意读错的句子要重读,直到读通为止o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检査自学效果。
(1)出示新词语,指名认读,全班齐读。
(2)理解词语的意思。
4.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四指导生字书写
1.教师出示“可爱活泼、烂漫无比、伶俐可爱、光彩夺目、波光粼粼”等词语,学生观察本课要写的“凑,拂集、聚形掠、偶、尔”等12个生字,分析书写时需要注意什么。
注意:
(1)“拂”是左右结构,左边窄右边宽。
(2)“尔”是上下结构,下面是一个“小”字。
2.教师示范书写,学生练写。教师巡回指导。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可爱活泼的燕子,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或一段话与同学们交流一下.板书设计
2 燕子
凑拂集聚形掠偶尔沾倦纤痕
一、看拼音,写词语。
chui fú
(吹拂)
jù löng
(聚拢)
öu'ér
(偶尔)
jï hen
(几痕)
(几幅)
j fú
ニ、我会解释词语。
吹拂: (微风)掠过:拂拭.
洒落:分散地落下.
展开:张开:铺开.
赶集似的: 跟赶集相似。本文中用来
形容春天一到,花草像约好了似的都热热闹闹地生长起来烂漫无比: 本文指春天花草的颜色非常鲜明面美丽。
生趣:原指生活的趣味.本文指生机勃勃的趣味教学反思
1.我从燕子的图片出发,从而导入本课,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主题,为学生在自主读课文的过程中认识燕子的外形,特点以及飞行方式奠定基础。
2.学生自主识字,合作探究识字方法,并且通过录音,掌握基本的字词语音。我有目的地纠正学生的语音和语调,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尤其是轻声和断句。
3.我通过图音结合,营造了解燕子的氛围,让学生们从各个角度去了解燕子这一鸟类。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学反思-17 爬天都峰人教(部编版)
17爬天都峰
1.会认“级、链”等5个生字,会写“哩、级”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相”。能正确读写“假日、抬头、云彩”等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是读好对话,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和情绪。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是如何相互鼓舞、坚定信心,从而战胜困难的。
4.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弄清课文是如何将“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
重点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
难点
1.弄清课文是如何将“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
2.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懂得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的道理。
1.字词教学
教学生字时,对于难读的字要多做强调。在书写方面,要注意指导学生写字时的间架结构,描红时提示学生多加注意。
2.阅读教学
在本课设计中,“读”贯穿了教学活动的始终,并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设计自读、默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等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在读中理解,以培养学生语感。
3.情感态度
课文没有直接、明显地写出老爷爷爬天都峰的思想变化及攀登天都峰的具体过程,但可以让学生在想象的空间里去塑造老爷爷奋力登山的生动形象,从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1.预习提纲
(1)认读生字、词语,在文中圈画出生字词,不懂的地方作标注。
(2)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级、链”等5个生字,会写“哩、级”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相”。
2.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有没有同学去过黄山?有这么一句话叫“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从这句话中我们就能感受到黄山美丽的景色。老师这里有一些黄山的图片,咱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课件出示:
2.黄山风景很美,俗话说“无限风光在险峰”,可见想要领略这美丽风光也不是一番易事。这不,这里有一个小伙伴就要去爬黄山天都峰。(课件出示课本插图)
3.她能爬上去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一看吧。
设计意图:
学生受地理、交通、年龄等方面的制约,对一些风景名胜区缺少生活实践和亲身体验,展示天都峰优美风光的图片,可让学生通过视觉感知大自然风景的优美,拓宽学生的视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圈出本课的生字词,通过查阅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语的含义。
2.课件出示本课“我会认”中的生字,注意“相”是多音字,它的两个读音分别是:
课件出示:
xiānɡ:相关互相相对
xiànɡ:相声相片照相
3.出示本课“我会写”中的生字,教师指导记忆、书写。
课件出示:
哩级链颤攀猴鲫念辫呵
(1)学生观察生字,找到适合自己记忆的方法。
(2)教师指导学生区分形近字“辫”“辩”“辨”和“瓣”。
(3)指导书写。
①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占格,注意字的间架结构。
②教师着重指导“攀”字,这个字的笔画较多,书写时注意字的布局。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回指导。
5.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预设:本文主要讲了“我”和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最终一起爬上了天都峰的故事。
(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预设:本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因为课文先写了爬天都峰之前,接着写了爬上天都峰的过程,最后写了爬上天都峰之后。
设计意图: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教师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为更好地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三、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2课时课时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是读好对话,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和情绪。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是如何相互鼓舞、坚定信心,从而战胜困难的。
一、深入议读,领悟课文
1.默读课文,圈点思考。
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可以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2.指名交流,指导朗读。
(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害怕、畏惧的心理?(指名学生回答,出示相关语句)
课件出示:
①我爬得上去吗?②真叫人发颤!
(2)教师指导学生读好这个问句和感叹句,以及“啊”“哩”等语气词,在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设计意图: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双方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无拘无束、自由奔放地进入学习中来。本部分的教学设计就是遵循以上理念,通过学生自由的说和教师的有机指导,帮助学生拓展思路,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3.自由读文,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
预设:作者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他们是怎样爬的?他们爬上去了吗?他们为什么能爬上去呢?
4.读读议议,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我”和老爷爷的第一次对话。
课件出示:
忽然听到背后有人叫我:“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我回头一看,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年纪比我爷爷还大哩!我点点头,仰起脸,问:“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也点点头,说:“对,咱们一起爬吧!”①讨论句意:他们所说的话中都带有一个“也”字,经过讨论,让学生体会到其中有“天都峰这么高,又这么陡,你年纪这么小(这么大)怎么也来爬呀”的含义,表面上是双方都有怀疑,其实都是对对方表示敬慕,说明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②指导朗读:讨论句意后,教师可再让学生讨论这两句对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来,并指名做朗读练习。
预设:应该用不可置信、敬慕的语气来读。
③(课件出示句子)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交流,从中感受“我”是受老爷爷的鼓励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内心活动。
课件出示:
我回头一看,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年纪比我爷爷还大哩!
(2)“我们”是怎样爬天都峰的?
①自由读第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并加以体会。
课件出示:
我奋力
..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
....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
..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
爬呀爬
..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
②这些加点的词语说明了什么?
预设:既突出了爬天都峰的艰难,又表现了他们不怕困难的勇气。
③阅读第7自然段,从“终于”二字上体会爬山的辛苦以及上山后的喜悦,明白“我”和老爷爷互相鼓励、克服困难一起爬上峰顶的不易及喜悦。
④指导朗读:要读出对爬天都峰的不容易的感慨以及爬上天都峰后欣喜、高兴的情绪。
思考讨论:“我”和老爷爷为什么互相道谢?
(3)阅读“我”和老爷爷的第二次对话。思考讨论:“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互相道谢?
课件出示:
老爷爷拉拉我的小辫子,笑呵呵地说:“谢谢你啦,小朋友。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
“不,老爷爷,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我应该谢谢您!”
预设:因为“我”和老爷爷都从对方身上获得了勇气,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
设计意图:“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没有多样性的启迪就不可能有创新思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明确研究的方向和重点之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读、评等形式的对话,让学生在思考、行动、探究、争论的过程中,提高交流、沟通的能力。
二、分角色朗读,体会情感
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教师范读“我”和老爷爷的第二次对话。范读时可辅以动作、姿势,增强感染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练习朗读,练习过程中,可以同桌两人为一组,模仿老师的动作边表演边朗读,加深理解,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
通过小组合作等方式,积极营造贴近生活实际的情境,以此调动学生的生活感知,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让学生产生交流的欲望,享受交流的快乐。
三、总结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
1.读爸爸的话,讨论:“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课件出示:
爸爸听了,笑着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预设:“汲取”是吸取的意思,“我”和老爷爷都看到对方爬天都峰的勇气和决心,不甘落后,所以才能爬上天都峰。
2.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收获。
预设:我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明白了,一个人只要有了决心,有了勇气,坚持做一件事情,就会获得成功。
设计意图:
在朗读中理解“互相汲取力量”的真正含义,并联合生活实际加深理解。
四、拓展活动
想象一下“我们”下山时的情景:我们沿着山路往回走,一路上遇到了许多游人。有的人望着险峻的天都峰退缩了,有的人在曲折的山路上犹豫不前,有的人看到曲折的道路不知该如何前进……想一想,把你在学习了《爬天都峰》后的感受分享给大家。
预设:学完这篇课文后,我佩服文中的这一老一小,天都峰的险与高,让一个年轻人都望而生畏,更别说小孩与老人了。这一老一小善于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从而爬上天都峰,这是令人佩服的。我在以后与同学的相处中,也要与同学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设计意图:
语文学习不能仅局限于教材之内,而应凌驾于教材之上,跨越课本局限领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本环节的练说活动不仅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还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五、课堂总结
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相处时,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要善于从别人身上获取力量,增添勇气,从而到达成功的峰顶。
一、抓关键词句,感知课文内容。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着重抓关键词句,来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如要让学生体会天都峰的“高”和“陡”这两个特点,我通过对“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及“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等句子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天都峰的“高”和“陡”,以及要爬天都峰的艰难和不易。二、朗读重点语句,体会情感。
朗读也是理解课文的必要步骤,在教学过程中,为让学生读懂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我先找学生分角色来读课文,在这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地朗读“我”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揣摩“我”和老爷爷各自内心的复杂心情,体会他们是怎样相互汲取力量的,然后引导学生去体会天都峰的高和陡,从而明白他们爬山过程的艰难。以此达到让学生理解文章内涵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