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疑人窃履
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遂与之绝。逾年而事暴,友人踵①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②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
(选自《历代寓言大观》)
【注】①踵:到,走到。②缪:通“谬”,错误,荒谬。
(1)给下列划线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友人来过________
A.走过,经过 B.胜过,超越 C.错误,过失 D.访,探望
②逾年而事暴________
A.暴露,显露 B.凶恶残酷的 C.突然 D.欺凌,损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3)联系全文,你认为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加以评价。
【答案】 (1)D;A
(2)我本来(就)怀疑你,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3)友人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也会有误解别人的事情发生,我们如果能在了解事情的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解析】【分析】(1)①这句话的意思是:他的朋友来拜访他;过:拜访。
故选:D;
②这句话的意思是:过了几年有关这个仆人的事情暴露;暴:暴露。
故选:A。
(2)①句中重点词语有:“固”,本来;“窃”,偷。句意为:我本来(就)怀疑你,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②句中重点词语有:“知”,了解;“缪”,错误;“罪”,过错。句意为:是我不够了解你,才错误地怀疑你,这是我的过错。
(3)第一问: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关键语句来分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归纳即可。
阅读全文,了解内容,从“友人踵楚人之门,而悔谢曰”中可知,友人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
第二问:阅读全文,了解内容,结合“吾不能知子,而缪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这句话,我们围绕着“当误解别人时,我们要在了解事情的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等方面来评价即可。
故答案为:(1)①D;②A。
(2)我本来(就)怀疑你,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3)友人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也会有误解别人的事情发生,但我们如果能在了解事情的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及对人物进行评价。评价人物形象要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两狼之并驱如故 亦毙之
B.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其一犬坐于前
C. 狼不敢前 吾日三省吾身
D. 以刀劈狼首 静以修身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3)结尾一段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结尾是对狼及像狼一样的恶势力的讽刺嘲笑,但换个角度,它又告诉“人”什么呢?
【答案】 (1)B
(2)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3)议论。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幻想妥协,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解析】【分析】(1)A.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性/之:代词;B.隧: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意为“从隧道”/犬: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意为“像狗一样”;C.前: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意为“上前”/日:副词,每天;D.以:用/以:表示目的,相当于“来”。故选B。
(2)此句中重点的词有:变诈,巧变诡诈;几何,多少,这里是“能有多少”的意思;止,通“只”,意为“仅,只”。
(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即再狡猾的狼也会败给智慧的人,因此是议论的表达方式。谈启示,首先要理解文章内容,然后联系实际来谈启示。作者记述了贪婪、凶狠、狡诈的狼自取灭亡的故事,然后结合实际,谈除了从狼的所作所为得到启示外,还可以从屠户的所作所为得到启示:我们在实际生活中,面对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心存幻想,一定要勇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故答案为:⑴B;
⑵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
⑶议论。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幻想妥协,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⑶本题第一问考查表达方式,常见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描写、说明、抒情。文章的最后一段是作者对狼的行为的看法,属于议论。第二问考查概括文章的主旨,题目提示换个角度,可以从“屠夫”的角度,屠夫一开始忍让,狼仍然不满足,直到最后奋起反抗,终于取得胜利。
【参考译文】
一个屠户傍晚回来,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骨头。屠户半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感到害怕,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屠户再次扔骨头,较晚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之前获得骨头的狼又跟上来了。骨头已经没有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屠户感到处境危急,担心前面后面受到狼攻击。他往旁边看了看发现田野中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里面,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蹲坐在那里的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连砍了几刀把狼杀死。他刚刚想离开,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挖洞,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去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后腿,这只狼也被杀死了。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
狼也是狡猾的,而眨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3.文言文阅读
《论语》十二章选段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军》)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不逾矩________
②人不堪其忧________
③好之者不如乐之者________
④逝者如斯夫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意思。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答案】 (1)越过;能忍受;以……为快乐;这,指河水
(2)①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②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我有)就去改正它。
【解析】【分析】(1)“不逾矩”的意思是“不会超过规矩”,“逾”的意思是“越过”;“乐”在这里是意动用法。
(2)“故”“以”“善”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故答案为:⑴越过;能忍受;以……为快乐;这,指河水;
⑵①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②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我有)就去改正它。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⑵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参考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 日夜不停。”
4.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
(乙)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①。可长有者,其为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 , 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已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孙叔敖戒子》
【注释】①禨:(jī):迷信鬼神,向鬼神求福。
(1)下列加下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数封我矣 多次,屡次 B. 必无受利地 一定
C. 知以人之所恶 恶劣 D. 孙叔敖之知 通“智” 智慧
(2)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
(3)翻译句子。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
(4)这两篇文章同为劝解儿子的书信,但是目的不同。甲文诸葛亮写信的目的是劝诫儿子________,________ 乙文孙叔敖写信的目的是劝诫儿子________ 。
【答案】 (1)C
(2)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
(3)①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②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明白不拿眼前利益作利益。
(4)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自己的话来说也对);不要去接受王给的肥沃的封地,而是要选择贫瘠而又名声差的封地。
【解析】【分析】(1)C项“恶”意思是“厌恶”。
(2)这句话意思是: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根据句子意思划分节奏即可。
(3)本题翻译需注意,非:不是;致:到达;第一个“知”:通“智”,智慧;第二个“知”,明白。
(4)《诫子书》的中心内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即文章的开头的第一句话;乙文的中心句句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话“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据此分析提炼或概括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C;
⑵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
⑶①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②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明白不拿眼前利益作利益;
⑷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自己的话来说也对);不要去接受王给的肥沃的封地,而是要选择贫瘠而又名声差的封地。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⑶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⑷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参考译文】
【甲】君子的操守,(应该)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心,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拓广才识,不立志不能学习成功。沉迷滞迟就不能励精求进,偏狭躁进就不能冶炼性情。年年岁岁时日飞驰,意志也随光阴一日日逝去,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不能融入社会,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
【乙】孙叔敖病了,临死的时候告诫他的儿子说:“大王多次赐给我土地,我都没有接受。如果我死了,大王就会赐给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饶的土地。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寝丘,这个地方土地贫瘠,而且地名很不吉利。楚人畏惧鬼,而越人迷信鬼神和灾祥。所以,能够长久占有的封地,恐怕只有这块土地了。”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请求赐给寝丘,所以这块土地至今没有被他人占有。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知道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所喜爱的东西,这就是明智的人和世俗的人不同的地方。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 本文选自《________》,是由南朝________(人名)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2)解释下面句中加下划线词。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________
②太丘舍去 ________
③下车引之________
④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__
(3)“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友人惭,下车引之”说明了什么?
(4)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
【答案】 (1)世说新语;刘义庆
(2)约定;离开;拉,牵拉;回头看
(3)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或:言而无信,待人无礼。②说明友人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对自己的言行感到后悔。
(4)【示例1】元方这样做颇为失礼,元方批评友人无礼,自己更应该做到有礼——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使有错,也应以礼待之。
【示例2】元方这样做不失礼,友人失信又失礼,行事不端,态度恶劣;元方必须用“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自己和父亲的尊严,这是坚持原则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给“友人”的一个难忘的教训。
【解析】【分析】(1)本文选自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2)本题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其中“顾”意思是“回头看”。
(3)从“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友人惭”是因为自己言而无信,待人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这一行为说明友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想要改正错误。
(4)从元方有理有据的批评陈太丘的朋友看,元方是一个聪敏、机智的孩子。对待元方入门不顾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可以说他失礼,因为毕竟对方是父亲的朋友,且有惭愧之意,应该以礼相待,给他一个改错的机会;也可以说他不失礼,因为他是一个七岁的孩子,所以对他不求全责备。
故答案为:⑴世说新语、刘义庆
⑵约定;离开;拉,牵拉;回头看
⑶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或:言而无信,待人无礼。②说明友人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对自己的言行感到后悔。
⑷【示例1】元方这样做颇为失礼,元方批评友人无礼,自己更应该做到有礼——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使有错,也应以礼待之。
【示例2】元方这样做不失礼,友人失信又失礼,行事不端,态度恶劣;元方必须用“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自己和父亲的尊严,这是坚持原则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给“友人”的一个难忘的教训。
【点评】⑴本题考查基本的文学常识,考生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考生要注意重点语句的理解,结合语句的意思进行回答。
⑷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要结合文章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
②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
③意与日去(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言文,主要论述修身治学,强调淡泊宁静的价值。
B. 作者开篇即明确提出修身养德的要求,并指出修身养德的具体途径。
C. 文中点出了成才需要具备三个条件,即立志,学习和惜时。
D. “俭”是本文的核心词语,“淡泊”“宁静”是它的正面表现。
【答案】 (1)明确,鉴定;增长;意志
(2)①君子的品行,用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②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3)D
【解析】【分析】(1)本题注意“广”,是词类活用,形容词用作动词,增长。
(2)本题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夫”,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淫”,过度;“冶性”,陶冶性情。
(3)D.“静”是本文的核心词语,是修身养德的基础,“淡泊”“宁静”是它的正面表现,“淫慢”“险躁”则是其反面表现。
故答案为:(1)明确,鉴定;增长;意志;
(2)①君子的品行,用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②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3)D。
【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2)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3)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参考译文】
君子的操守,(应该)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心,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拓广才识,不立志不能学习成功。沉迷滞迟就不能励精求进,偏狭躁进就不能冶炼性情。年年岁岁时日飞驰,意志也随光阴一日日逝去,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不能融入社会,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
7.阅读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尊君在不?(________)
②下车引之。(________)
③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叙写了元方妙答友人的故事,表现元方聪明机智,明白事理,落落大方。说明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的道理.
B. 本文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元方聪明机智、不卑不亢的形象跃然纸上。
C. 本文剪裁得体,详略得当,语言十分自然,不加任何雕饰。
D. 本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旨在告诉我们做人要讲信用的道理。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吾今死矣,子可去/去后乃至。
B. 有疾不忍委之/相委而去。
C. 而入有义国/与儿女讲论文义。
D. 而敢独止?/人不知而不愠。
(5)请用三条“/”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6)你从荀巨伯的身上学到了些什么?请写出两三点来。
【答案】 (1)同“否”;拉、牵拉;回头看。
(2)①真不是人啊!跟人相约一起走,却丢下他人而离开;②(你)到中午还不到,这是不守信;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这是无礼貌。
(3)B
(4)C
(5)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6)坚守信义,对友忠诚,舍生取义等。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引”,牵、拉;“不”是通假字。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期行:相约同行;相委:丢下;去:离开。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真不是人啊!跟人相约一起走,却丢下他人而离开。②日中:中午;则:就;信:信用。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平息了自已热衷于功名的心。 (你)到中午还不到,这是不守信;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这是无礼貌。
(3)ACD分析正确。B 本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元方聪明机智、不卑不亢的形象跃然纸上,而不是心理描写。
(4)A两个“去”都是离开的意思。B两个“委”都是舍弃的意思。C仁义/义理。D两个“而”都是连词,表示转折。
(5)这句话的大意是:荀巨伯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想用我的死来换取朋友的生命。“根据句意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 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6)结合荀巨伯的语言动作等分析,从巨伯曰:“远来 ,子令吾去, 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等可以看出荀巨伯坚守信义,对友忠诚,舍生取义等。这是我们从荀巨伯身上应该学习的。
故答案为:⑴ 同“否” ; 拉、牵拉 ; 回头看。
⑵ ①真不是人啊!跟人相约一起走,却丢下他人而离开;②(你)到中午还不到,这是不守信;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这是无礼貌。
⑶B
(4)C
(5) 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6) 坚守信义,对友忠诚,舍生取义等。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主要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实词,这些词语都有内在的规律可掌握,复习时应从归纳复习并加以识记。
⑵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是检测考生是否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有效手段,它虽然侧重于古汉语语言形式的考查,但由于同时也涉及内容,因而是中考文言文阅读中一种综合性的考查手段。文言文的翻译讲究信、达、雅。所谓信,指的是准确无误,忠实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出来,不可随意增减内容。注意“期”“委”“去”“则”得分点。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文言文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文章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
(4)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一词多义的问题。要注意平时区别记忆。做此题目,要着眼“用法”,“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首先理解句意,然后再按照题干要求分析用法,根据句子成分功用来判断词性,进而判断用法。
(5)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在了解基本意思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文言文的阅读。反过来,读得是否通顺,有没有读破句也是检查学生是否读懂文章的手段。文言文断句作为一种考查的形式,就是在这样的目的下体现了这种试题的必要性。解答文言文断句,理解文意是前提,在此基础上可遵循以下的规律来答题。
(6)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观点明确,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可以从“信义”“诚实”等方面来谈。
【参考译文】
荀巨伯从远方来探望重病的朋友,正好赶上胡贼攻打城池。荀巨伯的朋友对荀巨伯说:“我如今就要死去了,你赶紧离开!“荀巨伯说:“我从远方来探望你,你却让我离开,为了苟且偷生而毁掉道义,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应该做的吗?“这时胡人已经到了,问荀巨伯:“大军到了,整个城都空了,你是怎样的一个男子,却敢一个人留下来?“荀巨伯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想用我的死来换取朋友的生。“胡人听了说:“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侵入了这么有仁义的国家!“于是调回外出打仗的,使整个城都因此获救。
8.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夏侯玄既被桎梏① , 时钟毓为廷尉,钟会②先不与玄相知,因便狎③之。玄曰:“虽复刑馀之人,未敢闻命④。”考掠初无一言临刑东市颜色不异。
【注】①桎梏(zhìgù):脚镣和手铐;拘捕。②钟会:钟毓的弟弟。③狎(xiá):亲近而不庄重。④闻命:听从命令。
(1)对句中划线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尊君在不?(“尊君”古代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B. 君与家君期日中。(“家君”古代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
C. 待君久不至,已去。(“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 D. 考掠初无一言临刑东市颜色不异。(东市:东边的市场。)
(2)请补充下列句子中的省略成分。
①待君久不至,已去。________
②虽复刑馀之人,未敢闻命。________
(3)用“/”划出乙文中画线句子的停顿。(限段两处)
考掠初无一言临刑东市颜色不异。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
②钟会先不与玄相知,因便狎之。
(5)甲、乙两文均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两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和夏侯玄的“方正”?
【答案】(1)D
(2)家君;余(吾)
(3)考掠初无一言/临刑东市/颜色不异
(4)①友人感到很惭愧,下车拉元方(表示友好)。②钟会先前和夏侯玄不相交好,这时趁机对夏侯玄表示狎昵。
(5)陈元方:第一,他懂得“信”的重要(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第二,他懂得“礼”的重要(对子骂父,则是无礼);第三,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第四,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夏侯玄:第一,虽遭人狱,处境险恶,也不肯跟身为廷尉弟弟的钟会结交。第二,经受刑讯拷打,始终不出一声,临到解赴法场行刑,也依然面不改色。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古代称谓词语的解释。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古代十分重视对名号称谓十分讲究,包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D项意思是:经受刑讯拷打,始终不出一声,临到解赴法场行刑,也依然面不改色。东市:刑场。汉代在长安东市处决死刑犯,后来泛称刑场为东市。
(2)本题考查补充句子省略的内容。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省略主语、谓语、宾语等,两句省略成分是:(家君)待君久不至,(家君)已去。(余)虽复刑馀之人,(余)未敢闻命。
(3)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答题时应注意,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根据译文:经受刑讯拷打,始终不出一声,临到解赴法场行刑,也依然面不改色。断句为:考掠初无一言/临刑东市/颜色不异。
(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惭、引、因便、狎”等字要准确解释。
(5)本题考查文意理解和分析人物形象。文言文要点的概括。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陈元方:懂得“信”的重要;懂得“礼”的重要;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第四,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夏侯玄:第一,虽遭人狱,处境险恶,也不肯跟身为廷尉弟弟的钟会结交。第二,经受刑讯拷打,始终不出一声,临到解赴法场行刑,也依然面不改色。
故答案为:(1)D(2)家君;余(吾);(3)考掠初无一言/临刑东市/颜色不异(4)①友人感到很惭愧,下车拉元方(表示友好)。②钟会先前和夏侯玄不相交好,这时趁机对夏侯玄表示狎昵。(5)陈元方:第一,他懂得“信”的重要(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第二,他懂得“礼”的重要(对子骂父,则是无礼);第三,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第四,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夏侯玄:第一,虽遭人狱,处境险恶,也不肯跟身为廷尉弟弟的钟会结交。第二,经受刑讯拷打,始终不出一声,临到解赴法场行刑,也依然面不改色。
【点评】(1)本题考查古代称谓词语的解释。答题时应注意,先翻译句子,在根据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和历史知识,辨析各个选项的正误。“东市”:汉代在长安东市处决死刑犯,从此东市代指刑场,D项错误。
(2)本题考查补充句子省略的内容。答题时应注意,两句都是省略主语的成分,意思分别为:(家君)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家君)现在已经离开了;(余)虽然是受刑之人,但是(余)不会听你摆布的。
(3)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答题时应注意,朗读包括停顿、重音、语气、语调、语速等诸多方面,对文言文而言,中考主要考查的是语句节奏的划分,因为停顿是理解、翻译文言语句的基础。对句子内容能正确理解,就能准确地标出朗读节奏(停顿)。
(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引:拉;相知:相交好;因便狎之:这时趁机对夏侯玄表示狎昵。
(5)本题考查文意理解和分析人物形象。答题时应注意,以人物的某一品行品质为切入点,围绕着这一切入点在原文中找出体现人物此品行的具体事例,最后对事例进行概括即可,本题要求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附参考译文】 甲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 夏侯玄被逮捕,当时钟毓为廷尉,钟会以前和夏侯玄不和,就羞辱他。夏侯玄说:“我虽然是受刑之人,但是不会听你摆布的。”虽然遭受拷打,夏侯玄也不说一句话,到东市刑场执行的时候,脸色没有丝毫变化。
9.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③欤yú:句末语气词。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 ________ | ________ |
| 尊君在不? | 诺,期返而食 |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____
②相委而去________
③故人来,方与之食________
④恐其自食其言也________
(3)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 期日/中 B. 对/子骂父 C. 下车/引之 D. 故人至/暮不来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5)读了【甲】段和【乙】段之后,你一定对“守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
【答案】 (1)fǒu;shí
(2)约定;丢下,舍弃;才;害怕,担心
(3)C
(4)①正午已过(朋友)还没来,太丘不再等候,自己先走了,太丘走后那个朋友才来。②有一回吴起出门,遇到老朋友便留老朋友吃饭。
(5)守信,是为人之道。守信之人,可使三军信服……不守信之人,则连七岁小儿都瞧不起他……
【解析】【分析】(1)“不”通“否”应读作“fǒu”,“食”在这里的意思是吃饭,故应该读作“shí”。
(2)①这句话的大意为陈太丘与朋友相约同行,因此,“期”应解释为约定。②这句话的大意是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因此,“委”应解释为丢下、舍弃。③这句话的大意为老友来了,才同他一起吃饭,因此,“方”应解释为才。④这句话的大意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啊,因此,“恐”应解释为怕。
(3)A这句话应该这样断: 期/日中 。B这句话应该这样断: 对子/骂父 。C停顿正确。D这句话应该这样断: 故人/至暮不来 。故选C。
(4)本题翻译时首先理解几个关键词的意思,然后按照正常语序翻译。①“中”:中午;“去”是古今异义词,意思是离开。②“而”连词;“止”挽留;“食”:吃饭。
(5)这两段文字都是有关“守信”的,本题要求结合文段内容谈对“守信”的看法,答题时只要围绕“守信”来谈,言之有理即可,注意语句要连贯,用语要恰当。
【点评】(1)本题考查给汉字注音的能力。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汉语拼音的拼读规则,掌握常用汉字的读音,注意多音字、形近字、音近字等。解答本题须注意“不”是通假字,应读作“fǒu”。
(2)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方法:①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②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③根据虚词进行断句;④根据固定句式进行断句;⑤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进行断句。
(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基本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不设统一答案。解答时,只要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围绕“守信”这个主题谈看法即可。
10.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王羲之尝诣门生家,见棐几①滑净,因书之,真草②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又尝在蕺山③见一老姥④ , 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⑤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⑥ , 皆此类也。
(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注】①棐(fěi)几:用榧木做的几案。棐,通“榧”,木名。②真草:楷书、草书。③蕺(jí)山:山名,在今浙江绍兴。④老姥(mǔ):老年妇女。⑤王右军:指王羲之。⑥重:看重,推崇。
(1)解释文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①王羲之尝诣门生家________
②羲之书其扇________
③姥初有愠色________
④姥如其言________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
(3)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羲之的书法“为世所重”?请简要概括。
【答案】 (1)曾经;写;生气,恼怒;按照
(2)(你)只要说这是王右军书写的,用(它)(可以)卖一百钱。
(3)王羲之写在棐几上的字被门生之父误刮去之后,“门生惊懊者累日”;在老姥卖的扇子上题字后,“姥如其言”,因此“人竞买之”。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尝:副词,曾经;书:动词,写;愠:动词,生气,恼怒;如:动词,按照。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关键词:但、书、以、求、邪。句意是:(你)只要说这是王右军书写的,用(它)(可以)卖一百钱。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文段讲述小故事,主要反映王羲之书法技艺高超,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根据“门生惊懊者累日”“人竞买之”来概括为:王羲之写在棐几上的字被门生之父误刮去之后,“门生惊懊者累日”;在老姥卖的扇子上题字后,“姥如其言”,因此“人竞买之”。
故答案为:(1)①曾经;②写;③生气,恼怒;④按照。
(2)(你)只要说这是王右军书写的,用(它)(可以)卖一百钱。
(3)王羲之写在棐几上的字被门生之父误刮去之后,“门生惊懊者累日”;在老姥卖的扇子上题字后,“姥如其言”,因此“人竞买之”。
【点评】(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对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古今异义词两个,书:动词,写;如:动词,按照。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除了要注意“但、书、以”等重点词语,有时还要补充出省略的成份,同时还要注意整个句子的流畅性。但:只要。言:说;求:卖;邪:语气助词不译。
(3)本题考查概括内容要点。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善于表达自己的理解。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受其启发,深入思考,加以概括,简要表达。
【附参考译文】
一次他去门生家,看见棐木做的几案非常光滑洁净,便在上面书写起来,楷书、草书各写一半。后来这些书迹被门生的父亲误刮去,这个门生惊怒懊丧了好几天。又有一次王羲之在蕺山碰见一位老妇,手持六角形竹扇在叫卖。他在竹扇上书写,每把扇子上写五个字。老妇起初脸上露出不高兴的神色,王羲之就对她说:“你只要说字是王右军写的,就能卖一百铜钱啊。”老妇按照他的话去做,人们竞相购买。后来,老妇又拿了一些竹扇来,王羲之只是微笑而不肯再书写了。王羲之的书法受到世人的看重,就像以上的例子。
1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一)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与丘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二)魏文侯守信
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②?”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注】①虞人:管理山林的小官。②焉之:到什么地方去?焉:哪里。
(1)下面各组划线词意义相同的是( )
A. 过中不至 尊君在不
B. 陈太丘与友期行 文侯与虞人期猎
C. 下车引之 公将焉之
D. 则是无礼 是日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君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3)这两篇短文都讲到一个共同的主题,这个主题是________。
(4)中国文化中有很多敬辞和谦辞,辨别下列词语,把它们填到相应的横线上(填序号即可)。
A.惠顾 B.赐教 C.小店 D.陛下 E.拙见 F.敝人
敬辞有________;谦辞有________。
(5)如何评价元方“入门不顾”这一行为?
【答案】 (1)B
(2)①和别人约定一起出行,结果丢下我先走了。②我与管理的相约打猎,(现在喝酒)虽然快乐,难道可以不去赴这个约定吗?
(3)为人必须守信
(4)ABD;CEF
(5)元方“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虽则看起来对“友人”无礼,但他毕竟是孩子,这样做也可以理解,从中也可以看出他率直、方正的个性。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适合多义词的哪一个义项,辨析正误得出正确选项。A、否定副词, 不/不,fǒu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B、动词,约定/动词,约定;C、代词,指元方/动词,去,到;D、判断词,是;/指示代词,这。故选B。
(2)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句子要把握句中的关键词,要弄清楚指示词指代的对象,把握句子间的关系,看字词是否有活用现象,还要明确句子的句式等。另 外,译文要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关键字词的翻译。①委:丢下、舍弃。句意:和别人约定一起出行,结果丢下我先走了。②关键词:岂:难道;虞人:管理山泽的 官。期猎:约定打猎时间。句意:我与管理的相约打猎,(现在喝酒)虽然快乐,难道可以不去赴这个约定吗?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陈太丘与友 期》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关于守信与不守信的一场辩论),刻画了三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说明了为人处世,应该讲礼守信的道理。《魏文侯守信》先魏文侯因 为刮起大风,不能与虞人践约所定的打猎日期,即使左右劝阻,仍坚持赶到虞人那里取消打猎活动。两文共同的主题是:为人必须守信。
(4)本题考查对 敬辞和谦辞的掌握。敬辞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在人们日常交际,特别是书信往来中往往要运用到。敬辞一作敬词,又称“敬语”,与“谦辞”相对。 是含尊敬口气的用语,也是对人礼貌的一种用语,可以体现很多人的文学修养。敬辞有:惠顾(多用于商店对顾客):来临;、赐教:求人指点;陛下: “陛”实际上是指帝王宫殿的台阶,而皇帝派他的近臣站在宫殿的台阶下,所以“陛下”刚开始是寓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指对帝王的尊称。谦辞有:小店:对自己店铺的谦称;拙见:是对自己的见解的谦称; 敝人:疲惫的兵士。德行不高的人。对自己的谦称。
(5)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概括分析人物言行,是以人物的某一品行品质为切入点,围绕着这一切入点在原文中找出体现人物此品行的具体事例,最后对事例进行概括 即可。答题时,要看清楚题干是要求用原文中的话回答还是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元方批驳友人的怒斥时,则选用语气平和的“答曰”、“曰”这类词,这对表现元 方不惧怕友人的怒斥、知书达理、善于应对、聪颖仁慧、知书达理的性格。元方“入门不顾”的行为看出他率直、方正的个性。
故答案为:(1)B
(2)①和别人约定一起出行,结果丢下我先走了。②我与管理的相约打猎,(现在喝酒)虽然快乐,难道可以不去赴这个约定吗?
(3)为人必须守信。
(4)①ABD;②CEF;
(5)元方“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虽则看起来对“友人”无礼,但他毕竟是孩子,这样做也可以理解,从中也可以看出他率直、方正的个性。
【点评】(1)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词的本义: 就是指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B项都是动词,约定,故选B。
(2)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翻译句子要把握句中的关键词,要弄清楚指示词指代的对象,把握句子间的关系,看字词是否有活用现象,还要明确句子 的句式等。另外,译文要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关键字词的翻译。①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偏指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代 词,通“之”,我;委,丢下,舍弃。②会期:会面赴约,去见一见;岂:难道。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答题时应注意,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从《魏文侯守信》的题目和内容归纳:为人必须守信。
(4)本题考查对敬辞和谦辞的掌握。答题时应注意,敬辞经常与谦辞联系在一起。谦辞是表示谦虚的言辞,一般对己。敬辞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一般对人。敬辞有:惠顾、赐教、陛下;谦辞有:小店、拙见、敝人。
(5)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答题时应注意,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 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元方“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虽则看起来对“友人”无礼,但他毕竟是孩子,这样做也可以 理解,从中也可以看出他率直、方正的个性。
【附参考译文】
(一)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 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 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 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二)魏文侯守信
魏文侯同管理苑囿的 官约定了打猎的时间。这天,魏文侯与百官饮酒非常的高兴,天下起雨来。文侯要出去赴约,左右的侍臣说:“今天饮酒非常快乐,天又下雨了,您要去哪里呢?” 魏文侯说:“我与别人约好了打猎的时间,虽然现在很快乐,但是怎么能不去赴约呢?”于是文侯停止了宴席,亲自前往。魏国从此变得强大。
1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周叙,字公叙,吉水人。年十一能诗。永乐①十六年进士。选庶吉士,作《黄鹦鹉赋》,称旨,授编修。历官侍读,直经筵②。正统③六年上疏言事,帝嘉纳焉。八年夏又上言:“比天旱陛下责躬虔祷而臣下不闻效忠补过之言徒陈情乞用而已。掌铨选者④罔论贤否,第循资格。司国计者⑤不问耕桑,惟勤赋敛。军士困役作,刑罚失重轻,风宪⑥无激扬,言官务缄默。僧道数万,日耗户口,流民众多,莫为矜恤。”帝以章示诸大臣。王直⑦等皆引罪求罢。十一年迁南京侍讲学士。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
【注释】①③永乐、正统:明朝年号。②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④掌铨(quán )选者:负责考绩的。⑤司国计者:管理财政的。
⑥风宪:古代御史掌纠弹百官,正吏治之职,故以“风宪”称御史,泛指监察、法纪部门。
⑦王直:吏部尚书。
(1)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比 天 旱 陛 下 责 躬 虔 祷 而 臣 下 不 闻 效 忠 补 过 之 言 徒 陈 情 乞 用而 已。
(2)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含义。
①帝嘉纳焉________
②惟勤赋敛________
③莫为矜恤________
④王直等皆引罪求罢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掌铨选者罔论贤否,第循资格。
②军士困役作,刑罚失重轻,风宪无激扬,言官务缄默。
(4)纵观全文,说说周叙为什么能屡屡升迁。
【答案】(1)比天旱/陛下责躬虔祷/而臣下不闻效忠补过之言/徒陈情乞用而已。
(2)表扬,嘉奖;索取,搜刮;救济;罢免
(3)①负责考绩的不唯才是举(不管是否贤能),只是按资论辈去任免。②疲于劳役,官府滥施刑罚,不分轻重。法纪部门软弱,检察监官不闻不问种种弊政,听之任之。
(4)一方面因为周叙才华横溢,诗赋出众;另一方面是他那种忧国忧民,事事以社稷为重,不顾个人安危、敢于犯颜直谏的精神,得到了皇帝赞许和肯定。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句意是:天旱频繁,陛下亲自虔诚祈祷,而不见臣下有效忠补过之言,徒见陈情乞求升用而已。据此断句为:比天旱/陛下责躬虔祷/而臣下不闻效忠补过之言/徒陈情乞用而已。
(2)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①嘉:动词,表扬,嘉奖;②敛:动词,索取,搜刮;③恤:动词,救济;④罢:动词,罢免。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句子要把握句中的关键词,要弄清楚指示词指代的对象,把握句子间的关系,看字词是否有活用现象,还要明确句子的句式等。另外,译文要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关键字词的翻译。①关键词:掌铨、罔、第、循。句意是:负责考绩的不唯才是举(不管是否贤能),只是按资论辈去任免。
②关键词:困役、风宪、激扬、务。句意是:疲于劳役,官府滥施刑罚,不分轻重。法纪部门软弱,检察监官不闻不问种种弊政,听之任之。
(4)本题考查文意理解和人物形象。这种题型是以选择题和问答题的形式来考查。只有准确把握分析人物形象,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文言文与现代文的方法基本上是一致的。一是结合具体的事件来分析。二是抓住作者运用的各种艺术手法来分析。三是从文章整体内容上分析人物形象。周叙能屡屡升迁的原因,一方面因为周叙才华横溢,诗赋出众;另一方面是他那种忧国忧民,事事以社稷为重,不顾个人安危、敢于犯颜直谏的精神,得到了皇帝赞许和肯定。
故答案为:(1)比天旱/陛下责躬虔祷/而臣下不闻效忠补过之言/徒陈情乞用而已。
(2)①表扬,嘉奖;②索取,搜刮;③救济;④罢免。
(3)①负责考绩的不唯才是举(不管是否贤能),只是按资论辈去任免。②疲于劳役,官府滥施刑罚,不分轻重。法纪部门软弱,检察监官不闻不问种种弊政,听之任之。
(4)一方面因为周叙才华横溢,诗赋出众;另一方面是他那种忧国忧民,事事以社稷为重,不顾个人安危、敢于犯颜直谏的精神,得到了皇帝赞许和肯定。
【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的第一步,我们必须先分析这个句子各成分间的关系,理出这个句子的主干,明白主语、谓语、宾语各是什么。第二步就是按照主语与谓语之间停顿,谓语与宾语之间停顿的原则进行划分,这样一个句子最明显的朗读节奏就划分出来了。
(2)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对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翻译文句,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文句时要做到字字落实,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一般用对译法、替换法、调整法、保留法、增补法、删削法等办法进行翻译。①掌铨选者:负责考绩的;第循资格:只是按资论辈去任免。②困役:疲于劳役;风宪无激扬:法纪部门软弱。
(4)本题考查文意理解和人物形象。答题时应注意,概括分析人物言行,是以人物的某一品行品质为切入点,围绕着这一切入点在原文中找出体现人物此品行的具体事例,最后对事例进行概括即可。答题时,要看清楚题干是要求用原文中的话回答还是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附参考译文】
周叙,字公叙,吉水人。十一岁时即能作诗。永乐十六年(1418),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他作的《黄鹦鹉赋》,很合皇上心意,被授予编修。历任侍读,在经筵当值。正统六年(1441),他上疏提建议,皇上嘉纳了他的意见。八年夏,他又上书说“:天旱频繁,陛下亲自虔诚祈祷,而不见臣下有效忠补过之言,徒见陈情乞求升用而已。掌选官的不论人才贤否,只论资格;管财政的不问农桑丰歉,但勤征敛;军士被劳役所困,刑罚失去轻重;监察不起激浊扬清的作用;言路专务缄口不言;僧人道士数万,户口不断流失;流民众多,不去怜悯抚恤。”皇上将他的奏章出示给诸大臣。王直等人都引罪请罢免。十一年,周叙升为南京侍讲学士。
1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元方善对
(南朝)刘义庆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行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政事》)
(1)解释句中划线的字词。
①远近称之________
②不知卿家君法孤________
(2)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2处,)
贤 家 君 在 太 丘 远 近 称 之 何 所 履 行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4)指出陈元方第二次答语的巧妙之处。
【答案】 (1)称赞,赞许;效法
(2)贤 家 君 在 太 丘/ 远 近 称 之/ 何 所 履 行
(3)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那么一致。
(4)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解析】【分析】(1)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注意古今异义词,称:称赞。词类活用词,法:动词,效法。
(2)根据句意: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故句子划分为: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3)本题注意关键词:周旋:指应酬、揖让一类礼节活动。动静:行止;行动。
(4)陈元方思维敏捷,善于回答。元方对袁公问话的用意心知肚明,所以他的回答是“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即袁公和自己的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这样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
故答案为:⑴ 称赞,赞许;效法
⑵ 贤 家 君 在 太 丘/ 远 近 称 之/ 何 所 履 行
⑶ 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那么一致。
⑷ 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语句的断句,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对句意的理解,考生要结合句意进行断句。
⑶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考生要读懂文章,结合人物的语言、事件进行分析。
【附参考译文】
陈元方(纪)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元方说:“家父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
14.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 太丘舍去 舍:________
② 去后乃至 乃:________
① 尊君在不 不:________
② 相委而去 去:________
③ 元方入门不顾 顾 :_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②友人惭,下车引之。
(3)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下列选项中,全部属于尊称的一项是( )
A. 尊君家君令郎 B. 尊君 令堂 令郎 C. 家严家君小儿 D. 家严 家君 令堂
(4)《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你认为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
【答案】 (1)舍弃;才;同“否”;离开;回头看
(2)①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在正午时分。
②朋友感到惭愧,下车想拉元方。
(3)B
(4)陈元方的“方正”体现在如下方面:他懂得“信”的重要;他懂得“礼”的重要;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他以“人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乃”“去”都是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不”是通假字。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期行:相约同行;日中:正午。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在正午时分。②引:牵,拉。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在正午时分。
(3)A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是谦称。B 都是敬称。C家严和家君都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小儿:对人称自己的儿子。这三个词都是谦称。D家严和家君是谦称。
(4)结合远方的语言和动作分析,从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的语言可以看出元方懂得信和礼,从“人门不顾” 可以看出他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也是维护礼和信。
故答案为:⑴舍弃;才;同“否”;离开;回头看
⑵ ①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在正午时分。②朋友感到惭愧,下车想拉元方。
⑶ B
⑷ 陈元方的“方正”体现在如下方面:他懂得“信”的重要;他懂得“礼”的重要;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他以“人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的能力。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课外的文言词语解释时,要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⑶本题考查敬辞和谦称的理解辨析能力。敬辞谦称很多,多冠于词头,①、敬辞前缀:屈老俯光请,雅芳拜华令; 叨玉垂大贤,高贵恭惠奉。②、谦称前缀:愚家小敝浅,鄙舍老贱寒。 拙陋不敢管,窃劳寡奴犬。记住这些,就容易判断了。
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答这样的题,一定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分析人物形象。
15.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唐太宗诲太子
(宋)司马光
上谓侍臣曰①:朕自立太子② , 遇物则诲之,见其饭,则曰:“汝知稼穑③之艰难,则常有斯饭矣。”见其乘马,则曰:“汝知其劳逸,不竭其力,则常得乘之矣。”见其乘舟,则曰:“水所以载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见其息于木下,则曰:“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三》)
【注释】①上:指唐太宗李世民。侍:在尊长旁边陪伴。②太子:指唐高宗李治。③稼穑:泛指农业生产。稼,耕种。穑,收割。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见其饭/见往事耳 B. 汝知稼穑之艰难/人不知而不愠
C. 上谓侍臣曰/权谓吕蒙曰 D. 木从绳则正/择善而从
(2)请用三条“/”给文中的画线句子断句。
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
(3)读了这段文字,你受到哪些启发和教育?
【答案】 (1)C
(2)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
(3)要尊重劳动,要体贴和爱惜劳动者;要懂得君与民、上级与下属之间的辩证关系,尊重百姓,尊重下属;要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克服缺点,改正错误。
【解析】【分析】(1)A.见其饭/见往事耳(见:看见/了解)B.汝知稼穑之艰难/人不知而不愠(知:知道/了解)C.上谓侍臣曰/权谓吕蒙曰(曰:都是“对……说”的意思)D.木从绳则正/择善而从(从:按照/跟从)
(2)语句“水所以载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的意思是:水能把船浮起来,也能把船掀翻,老百姓就好像水,皇帝就好像船一样啊!故正确的句读为: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
(3)从“汝知稼穑之艰难,则常有斯饭矣”要尊重劳动,要体贴和爱惜劳动者的启示;从“汝知其劳逸,不竭其力,则常得乘之矣”可得到要尊重下属的启示;从“水所以载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可得到要懂得君与民之间的关系的启示;从“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可得到人要能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要努力克服缺点的启示。据此概括作答。
故答案为:⑴C;
⑵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
⑶要尊重劳动,要体贴和爱惜劳动者;要懂得君与民、上级与下属之间的辩证关系,尊重百姓,尊重下属;要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克服缺点,改正错误。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句子的断句。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根据现代汉语语法进行断句。注意题干的要求。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内容,对重点语句要正确理解和概括,要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回答。
【参考译文】
唐太宗对自己身边的大臣说:我自从立太子以来,遇到什么事物就拿来教育他,见他吃饭,就说:“你懂得农事的艰苦劳累,就会常有饭吃了。”见他骑马,就说:“你知道马也有劳累的时候,不使它疲劳过度,就会常有马骑。”见他乘船,就说:“水能把船浮起来,也能把船掀翻,老百姓就好像水,皇帝就好像船一样啊!”见他在树下休息,就说:“按照墨线来锯木料就能锯得直,皇帝采纳正确的意见就能通达事理,才智非凡。”
【参】***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练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