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湘行散记》阅读笔记
| 阅读篇目 | 阅读范围 | 阅读任务 | 交流补充 |
| 一个带水獭皮帽子的朋友 | 2—18段 | 1.划出描写“带水獭皮帽子的朋友”的语言,判断“带水獭皮帽子的朋友”是一个( )的人。 | |
| 27—28段 | 3.划出作者介绍“带水獭皮帽子的朋友”的身份、爱好、性格特点的词语或句子。 | ||
| 桃源与沅州 | 第1段 | 1.“千余年来,读书人”认为“桃花源”是( )的地方。 | |
| 第2段 | 2.眼前的桃花源是( )的地方。 | ||
| 3—5段 8段 | 3.妓女的最终命运是“ ”; 水手的最终命运是“ ”。对于两种人命运的描写,看似轻描淡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
| 鸭窠围的夜 | 1—8段 | 1.划出描写自然景物的语句。 2.这些景物引起了作者怎样的思考? | |
| 12—13段 | 3.作者是通过描写( )表现夜的安静。 | ||
| 全篇 | 4.羊叫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请在文章中勾画出来。思考作者描写这个细节的目的? | ||
| 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 | 1—7段 | 1.作者描写了那拉纤老人为了争执一分钱的样子,这是一位( )的老人。 | |
| 11—12段 | 船夫、纤夫引起了作者怎样的思考?请在文章中勾画出来。 | ||
| 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人 | 全篇 | 水手牛保的“多情”体现在哪里?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 |
| 辰河小船上的水手 | 1—33段 | 1.小船上的三位水手做的事情不同,得到的钱的数量不同,相同的是什么? | |
| 54—56段 | 2.面对辰河小船上的水手,作者有怎样的思考? | ||
| 60段 | 3.“是谁的责任?”“这责任应当归谁?”在文章的结尾,作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有怎样的思考? | ||
| 箱子岩 | 1—6段 | 1.划出景物描写的语句,旁批景物的特点。 | |
| 7—8段 | 2.划出作者的思考的语句,反复读一读。 | ||
| 9—18段 | 3.作者怎样刻画跛脚青年人的性格的? | ||
| 五个军官与一个煤矿工人 | 1.概括煤矿工人做了哪几件事情? 2.你认为煤矿工人是( )的人? | ||
| 老伴 | 14段 | 1.这段在文章的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 | |
| 17—22段 | 2.在文章中勾画出描写“小翠”和“成衣人的独生子”外貌和语言的语句。旁批:17年,他们都有怎样的变化? | ||
| 25—27段 | 3.“在历史面前,谁人能够不感惆怅?”查字典解释“惆怅”。旁批:作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 |
| 虎雏再遇记 | 1段 | 1.作者的“荒唐的打算”是什么?请在文章中勾画出来。 | |
| 13段 | 2.“好一个漂亮战士”,“漂亮”一词有怎样的特殊含义? | ||
| 3.从小豹子8岁开始,为小豹子做一份人生经历表。 | |||
| 一个爱惜鼻子的朋友 | 1—8段 | 1.印瞎子的理想是什么?他的依据是什么? | |
| 16—17段 | 2.勾画出作者对“时间”的感悟。 | ||
| 3.“印瞎子”是个传奇的人物,“鼻子”贯穿文章首尾。围绕着“鼻子”,作者写了印瞎子几件事? | |||
| 滕回生堂的今昔 | 作者在结尾写道:“我照相的勇气同兴味全失去了”,是什么原因使作者失去了照相的“勇气同兴味”? | ||
| 初读结束 | 1.编写“沈从文经典语段摘录”。 2.如果让你为《湘行散记》画一幅图画,你将以什么样的背景为底色?底色的选择不是随意的,要结合写作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据此,制作你的《湘行散记》阅读封面。 3.梳理沈从文在这一组散文中记录的人物。 | ||
沈从文先生《湘行散记》中描写了湘西的人、事、景、物,他用浪漫优美的细腻笔触描摹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或静谧恬淡或繁华热闹的画面。那人、那事、那景、那情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湘行散记》中的人物梳理
| 人物 | 身份 | 人物的典型性格 | 人物的典型事件 | 出自篇目 |
| 出自篇目 | 作者的情感或哲理的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