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光纤呈圆柱形,由纤芯、包层与涂层三大部分组成,如下图
纤芯主要采用高纯度的SiO2二氧化硅,并掺有少量的掺杂剂,提高纤芯的光折射率n1;包层也是高纯度的二氧化硅,也掺杂一些掺杂剂,主要是降低包层的光折射率n2;涂层采用丙烯酸酯、硅橡胶、尼龙,增加机械强度和可弯曲性。
光缆是多根光纤放在放在一个松套管内,内冲石油膏和钢丝形成的。海底光缆内还有电源线,主要为中继站的放大器等提供电源。
二、光信号在光纤内的传输原理
为了保证光信号在光纤中能进行远距离传输,一定要使光信号在光纤中反复进行全反射,才能保证衰减最小,色散最小,到达远端。实现全反射的两个条件为: 1、一定要使光纤纤芯的折射率n1大于光纤包层的折射率N2;
2、光入光纤的光线向纤芯---包层界面入射时,入射角θ应大于临界角θc ,如下图:
光的折射和反射定律:入射角=反射角,所以
∠θ=∠θ2
n1sin θ=n2sin θ1 因n1>n2 则θ1 〉θ,当θ1=π/2 ,θ=θc 为临界角,θ继续增大,则形成全反射,无折射。
进入光纤的光,在光纤的纤芯---包层界面上的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在交界面内发生全反射,而入射角小于临界角的光就有一部分进入包层被很快衰减掉。前者的传输衰减小,能远距离传输,称为传导模。
能满足全反射条件的光线也只有某些以特定的角度射入光纤端面的部分才能在光纤中传输,因此,不同模式的光传输方向不是连续改变的。当通过同样一段光纤时,以不同角度入射后,光信号在光纤中所走的路径也不一样,沿光纤轴前进的光走的路径最短,而与轴线交角大的光所走的路径长。
三、光纤的种类
按传播模式分类----多模光纤和单模光纤。光是一种频率极高的电磁波,频率约为3X10E14 Hz ,它在波导光纤中传播时,根据波动光学理论和电磁场理论,当波导光纤纤芯的几何尺寸远大于光波波长时,光在波导光纤中会以几十种或更多的传播模式进行传播。
①、多模光纤
多模光纤纤芯的几何尺寸远大于光波波长,一般在50um 左右,光信号是以多个模式方式进行传播的,光信号的波长以主纵模为准。不同的传播模式会具有不同的传播速度和相位,因此经过长距离的传播之后会产生时延,导致光脉冲变宽,叫做光纤的模式色散或模间色散。由于模式色散影响较严重,降低了多模光纤的传输容量和距离,多模光纤仅用于较小容量、短距离的光纤传输通信。
计算多模光纤中传播模式的数量的经典公式为 ,其中V 为归一化率。例
N =14V 2如,当V=38时,多模光纤中会存在三百多种传播模式。 其中,其中a1为纤V =2o a 1入
NA 芯的半径,λ为光波波长,NA 为光纤的数值孔径,根据全反射的原理,NA 的物理意义就是能使光信号在光纤内以全反射形式传播的接收角θc 的正弦值,光纤的NA 并非越大越好,NA 越大,虽然光纤接收光的能力越强,但光纤的模式色散也越厉害。因为NA 越大,则其相对折射率差⊿也就越大,导致模式色散越大,使传输容量和距离变小,对光纤NA 的取值有规定,CCITT 建议光纤的NA=0.18~0.24之间。
②、单模光纤
当光纤的几何尺寸可以于光波长相比拟时,即纤芯的几何尺寸与光信号波长相差不大时,一般为5~10um ,光纤只允许一种模式在其中传播,其余的高次模全部截止,这样的光纤叫做单模光纤。单模光纤只允许一种模式在其中传播,从而避免了模式色散的问题,故单模光纤具有极宽的带宽,特别适用于大容量的光纤通信。对于单模光纤,由于光纤的几何尺寸小,使V 的值小于2.4048,这样N 的值就为1,只有一种模式。
按工作波长分类----短波长光纤和长波长光纤:
短波长的光信号波长在0.6nm~0.9nm 之间,长波长的光信号在1.31um 和1.55um 两个窗口之间,长波长光纤因具有衰减低,带宽宽等优点,适用于长距离、大容量的光纤传输。
单模光可在多模光纤中传输,但多模光不能在单模光纤中传输。
按套塑类型分类----紧套光纤与松套光纤等。
按CCITT 建议的分类----G.652、G.653、G.655光纤。
G.652光纤:非色散位移光纤或常规光纤。可用于1310nm 窗口和1550nm 窗口的光信号波长,在1310nm 窗口,其色散为零,但衰减偏大,在1550nm 窗口,其存在一定的色散,大约为20ps/km.nm ,但衰减偏小,现每公里大约为0.18dB 。G.652光纤可用于
2.5G 以下的光信号传输,包括2.5G 光信号,也可用于DWDM 的传输。但在1550nm 窗口
存在一定的色散,用于10G 的光信号传输时,需进行色散补偿。中国铺设的多为G.652的光纤,用于2.5G 或以下和DWDM 的传输。
G.653光纤:色散位移光纤。即把1310nm 窗口的零色散位移到1550nm 窗口,适用于10G ,包括10G 的光信号传输,但不能用于DWDM 的传输,会产生四波混频的非线性效应。现日本铺设的光纤多为G.653光纤,主要用于10G 的传输。
G.655光纤:非零色散位移光纤。结合G.652和G.653光纤的特点,也为了能传输10G 和DWDM 的光信号,在1550nm 窗口,使光纤存在一定的色散,但很小,不使DWDM 信号产生非线性效应。
掺饵光纤:掺饵光纤主要用于EDFA 上,生产掺饵光纤放大器,掺饵光纤放大器是现代光通信中的重要部分,也是实现全光网的关键部件,增加无电中继的传输距离。特点是体积小,增益高,插入损耗小,偏振不敏感,低噪声,交叉串扰小,工作波长落在1550nm 窗口,与光纤容易对接。
掺饵光纤放大器的工作原理就是利用泵浦源照射掺饵光纤,使掺饵光纤中的饵离子由低能位跃迁到高能位,形成粒子数反转分布区,饵离子在衰变的过程中释放能量,放大1550nm 波长段的光信号。泵浦源一般采用980nm 的光源,通过控制泵浦源的发光电流的大小,来控制光信号的放大增益。掺饵光纤放大器虽放大了光信号,同时对噪声也进行了放大,引入了噪声。
保偏光纤和色散补偿光纤:由于光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引起相位的变化,即产生偏振效应,通过保偏光纤进行相应的补偿。色散补偿光纤主要补偿光信号在光纤中传输引起的色散,恢复信号的脉冲宽度。
四、光纤的特性参数
光纤的特性参数可以分为三大类:几何特性参数、光学特性参数与传输特性参数。包括:衰耗系数(即衰减)、色散、非线性特性等。
1、衰耗系数(衰减)
衰耗系数是多模光纤和单模光纤最重要的特性参数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多模和单模光纤通信的中继距离。
衰耗系数的定义为:每公里光纤对光信号功率的衰减值。其表达式为:
单位为dB/km
a =10lg Pi Po 其中:Pi 为输入光功率值(W 瓦特)
Po 为输出光功率值(W 瓦特)
如某光纤的衰耗系数为a=3dB/km ,则 ,意味着经过一公里光纤传输
Pi Po =100.3=2后,其光信号功率值减小了一半。长度为L 公里的光纤总的衰耗值为A=aL 。 对于单模光纤,现在已能做到0.18dB/km 的衰耗。对于一个光信号,若经过
EDFA 放大后输出功率为+5dBm ,其接收端的接收灵敏度若为-28dBm ,则放大增益为33dB ,除以衰耗系数,除数距离为公里,考虑老化等裕度,可传输120km 以330.18=183上。
使光纤产生衰耗的原因很多,主要有:吸收衰耗,包括杂质吸收和本征吸收;散射衰耗,包括线性散射、非线性散射和结构不完整散射等;其它衰耗,包括微弯曲衰耗等。
其中最主要的是杂质吸收引起衰耗。在光纤材料中的杂质如氢氧根离子、过渡金属离子对光的吸收能力极强,它们是产生光信号衰减的重要因数。因此,要想获得低
2、色散
当一个光脉冲从光纤中输入,经过一段长度的光纤传输之后,其输出端的光脉冲会变宽,甚至有了明显的失真,这说明光纤对光脉冲有展宽的作用,即光纤存在色散。这主要是光脉冲的前端和后端在光纤中传输的距离不一致,导致脉冲变宽。
光纤的色散是引起光纤带宽变窄的主要原因,光纤带宽变窄会光纤的传输容量,同时,也了光信号的传输距离。
G.652光纤是1310nm窗口零色散,在1550nm窗口存在色散,在传输10G信号时,需加色散补偿光纤,进行色散补偿;G.653光纤是色散位移光纤,在1550nm窗口零色散,可传输10G的光信号,但传输WDM波分光信号时,因零色散,会产生四波混频等非线性效应,不能用于WDM波分的传输。G.655光纤在1550nm窗口有很小的色散,可用于SDH光信号和WDM信号的传输。
光纤的色散可以分为三部分,即模式色散、材料色散和波导色散。
模式色散:主要对多模光纤而言,对单模光纤来说,因只有一个模式传播,不存在模式色散的问题。
定义:多模光在多模光纤中传输时会存在许多种传输模式,而每种传输模式具有不同的传播速度和相位,因此虽然在输入端同时输入光脉冲信号,但到达接收端时的时间却不一致,于是产生了脉冲展宽的现象,叫模式色散。
材料色散:是指组成光纤的材料二氧化硅本身所产生的色散。
波导色散:波导色散是指由光纤的波导结构所引起的色散。
对于多模光纤而言,由于其模式色散比较严重,而且其数值也比较大,其材料色散较小,不占主导地位,波导色散对多模光纤的影响甚小,所以,多模光纤主要考虑其模式色散。而单模光纤传输的是一个单模,不存在模式色散,模式色散为零,考虑的是其材料色散和波导色散。光纤的总色散所引起的脉冲展宽可由下式计算:
2+τw2
Δτ=τm2+τ
即为三种色散各自平方的和后开平方。
λ
色散主要用色散系数D(λ)表示。色散系数一般只对单模光纤来说,包括材料色散和波导色散,统称色散系数。
色散系数的定义:每公里的光纤由于单位谱宽所引起的脉冲展宽值,与长度呈线性关系。其计算公式为:其中:δλ为光源谱宽,是一个模糊的
σ=δλ D(λ) L
概念,可不加考虑,只要前后一致即可,D(λ)为色散系数,L为长度,现在的单模光纤色散系数一般为20ps/km.nm,光纤长度越长,则引起的色散总值就越大。色散系数越小越好,因色散系数越小,根据上式可知,光纤的带宽越大,传输容量也就越大。所以,传输2.5G以上光信号时,要考虑光纤色散对传输距离的影响,最好采用零色散的G.653光纤传输,但光纤色散为零时,传输WDM波分光信号会产生四波混频等非线性效应,所以色散要小,但不能为零,最终采用的光纤为G.655光纤来传输10G的光信号和WDM波分复用信号。对于单模光纤,其带宽系数在25GHz.km以上,但多模光纤的带宽系数一般在1GHz.km以下。所以,多模光纤一般用于622M以下短距离的通信,而单模光纤可用于多种速率的通信。
3、带宽Bc、数值孔径NA、模场直径d和截止波长λc等概念
带宽主要用带宽系数Bc表示。
通过实验可以发现,如果输入光信号的功率大小保持不变,随着调制频率的增加,通过光纤传输后,其输出光功率会随发端调制频率的增加而减小,这说明光纤也
存在象电缆一样的带宽系数,即对调制光信号的调制频率有一定的响应特性。象电缆一样有高频线、低频线的区分,且高频、低频线的衰减也不一样。
带宽系数的定义:一公里长的光纤,其输出光信号的功率下降到其最大值(直流光输入时的输出光功率)的一半时,此时光信号的调制频率就叫做光纤的带宽系数,即下降一半时光信号的带宽,也叫3dB 带宽,对于DWDM 设备,还有0.5dB 带宽、1dB 带宽、20dB 带宽的特性测试。如下图所示
:
f
调调 需要注意的是,光信号是以光功率来度量的,一般以dBm 为单位,也可用瓦特W 来表示,W 与dBm 是可相互转换的,换算公式为 ,1mW 就是0dBm ,dBm =10lg W 500uW 就是-3dBm 左右。所以3dB 带宽就是光信号输出功率减少一半时的带宽,相同的对于电缆来说,一般以6dB 带宽来表示其电能量衰减一半,因为电信号是以电压或电流来度量的,是以20lg 来计算的。
引起光纤带宽变窄的原因主要是光纤的色散。
对于多模光纤而言,传输的是多模光信号,带宽也叫模式色散带宽,用带宽系数表示多模光纤的传输能力。对于单模光纤,因模式色散为零,也有带宽系数的概念,同时引入色散系数的概念。由于单模光纤制造技术的提高,其色散系数一般为20ps/km.nm 。对于单模发送激光器,都会给出一个色散容限值参数,如7200ps ,则7200/20=360km ,表示此激光器在无电中继的情况下,可传输360km ,对于SDH 的传输,其无电中继传输时,一般不会超过150km ,一般不考虑色散容限值这个参数,只有在DWDM 中,才考虑这个参数,在DWDM 中,无电中继最大可传输0km ,所以要求的色散容限值要在12800ps/km 以上。
对光纤而言,其带宽与色散的关系可近似表示为,Δτm 为光纤的模式Bc =0.4413Δτm
色散,显然,光纤的带宽与色散有关,与长度呈非线性关系,但光纤的衰耗与长度有,与长度呈线性关系。
带宽系数Bc 是在频域范围内描述光纤传输特性的重要参数,实际上沿用了模拟通信的概念。对多模光纤来说,测量时,一般用均方根谱宽σf 来表述带宽系数特性,对单模光纤来说,一般测量3dB 和20dB 谱宽特性来表述带宽系数特性。
光纤的均方根谱宽的物理定义:对应于光纤高斯冲击响应最大函数值的0.61倍时,自变量时间t 的数值。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在时域内进行测量比在频域内测量更加方便可行,另一方面光纤的均方根σf 与数字光纤通信理论有着更密切的关系,直接和其传输的光脉冲的均方根脉宽发生联系。均方根谱宽不仅能确切地描述光脉冲的特性,而且与光纤通信系统的传输中继距离密切相关,所以在光纤通信的理论中经常用到。
数值孔径NA ,在前面以对数值孔径进行了描述,数值孔径是多模光纤的重要参数,它表征光纤端面接收光的能力,其取值的大小要兼顾光纤接收光的能力和对模式色散的影响。根据全反射的原理,NA 的物理意义就是能使光信号在光纤内以全反射形式传播的接收角θc 的正弦值,光纤的NA 并非越大越好,NA 越大,虽然光纤接收光的
模场直径d是表征单模光纤集中集中光能量的程度,单模光纤只允许一种模式,即基模进行传输,其模场直径d的计算公式为:,其中:λ为光波波长
d=22oλ
t
(um),NAt为为单模光纤的最大理论数值孔径,通过计算,不严格的说法就是模场直径d和单模光纤的纤芯直径相近。
截止波长λc,截止波长的含义就是能使光纤实现单模传输的最小工作光波波长,如果要传输的光信号波长不大于单模光纤的截止波长,不能实现单模传输。
4、光纤传输的非线性效应
在前面的介绍中可以知道,光纤传输的衰耗和色散与光纤长度呈线性变化的,呈线性效应,而带宽系数与光纤长度呈非线性效应。非线性效应一般在WDM系统上反映较多,在SDH系统反映较少,因为在WDM设备系统中,由于和波器、分波器的插入损耗较大,对16波系统一般相加在10dB左右,对32波系统,相加在15dB左右,因此需采用EDFA进行放大补偿,在放大光功率的同时,也使光纤中的非线性效应大大增加,成为影响系统性能,中继距离的主要因数之一,同时,也增加了ASE等噪声。
光纤中的非线性效应包括:①散射效应(受激布里渊散射SBS和受激拉曼散射SRS等)、②与克尔效应相关的影响,即与折射率密切相关(自相位调制SPM、交叉相位调制XPM、四波混频效应FWM),其中四波混频、交叉相位调制对系统影响严重。
A、受激布里渊散射SBS和受激拉曼散射SRS
从本质上说,任何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等基本组成单元组成。在常温下,这些基本组成单元在不断地作自发热运动和振动。光纤中的受激布里渊散射SBS和受激拉曼散射SRS都是激光光波通过光纤介质时,被其分子振动所调制的结果,而且SBS和SRS都具有增益特性,在一定条件下,这种增益可沿光纤积累。SBS与SRS的区别在于,SBS激发的是声频支声子,SRS激发的是光频支声子。
受激布里渊散射SBS产生原理:SBS是光纤中泵浦光与声子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使用窄谱线宽度光源的强度调制系统中,一旦信号光功率超过受激布里渊散射SBS的门限时(SBS的门限较低,对于1550nm的激光器,一般为7~8dBm),将有很强的前向传输信号光转化为后向传输,随着前向传输功率的逐渐饱和,使后向散射功率急剧增加。
在WDM+EDFA的系统中,注入到光纤中的功率大于SBS的门限值,会产生SBS散射。SBS对WDM系统的影响主要是引起系统通道间的串扰及信道能量的损失。布里渊频移量在1550nm处约为10~11GHz,当WDM系统的信道间隔(即波长间隔)与布里渊频移量相等时,就会引起信道间的串扰,但目前的WDM系统,在32波(包括32波)以下时,其信道间隔不小于0.8nm,既信道间隔不小于100GHz,可以避免由于SBS产生的信道串扰,但随着WDM朝密集方向的发展,信道间隔越来越小,但信道间隔靠近
10~11GHz时,SBS将成为信道串扰的主要因数。此外,由于SBS会引起一部分信道功率转移到噪声上,影响功率放大。目前抑制SBS的措施通常在激光器输出端加一个低频调制信号,提高SBS的门限值。
受激拉曼散射SRS产生原理:受激拉曼散射SRS是光与硅原子振动模式间相互作用有关的宽带效应,在任何情况下,短波长的信号总是被这种过程所衰减,同时长波长信号得到增强。
在单信道和多信道系统中都可能发生受激拉曼散射SRS。仅有一个单信道且没有线路放大器的系统中,信号功率大于1W时,功率会受到这种现象的损伤,在较宽信道间隔的多信道系统中,较短波长信号通道由于受激拉曼散射SRS,使得一部分光功率转移到较长波长的信号信道中,从而可能引起信噪比性能的劣化。由于受激拉曼散射SRS激发的是光频支声子,其产生的拉曼频移量比布里渊频移量大得多,一般在
100GHz~200GHz,且门限值较大,在1550nm处约为27dBm,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但对于WDM系统,随着传输距离的增长和复用的波数的增加,EDFA放大输出的光信号功率会接近27dBm,SRS产生的机率会增加。
因G.653光纤的等效芯经面积小于G.652光纤,受激拉曼散射SRS门限值要低于采用G.652光纤的系统,在G.653光纤上产生SRS的概率要大。
B、自相位调制SPM和交叉相位调制XPM
光纤中的克尔效应是一种折射率的非线性效应,即光纤中激光强度的变化导致光纤折射率的变化,引起光信号自身的相位调整,这种效应叫做自相位调制。
由于折射率对光强存在依赖关系,在光脉冲持续时间内折射率发生变化,脉冲峰值的相位对于前、后沿来说均是延迟的,这种相移随着传输距离的增加而积累起来,达到一定距离后显示出相当大的相位调制,从而使光谱展宽导致脉冲展宽,这就称为自相位调制SPM。在DWDM系统中,光谱展宽是非常严重的,可使一个信道的脉冲光谱与另一个信道的脉冲光谱发生重叠,影响系统的性能。
一般情况下,自相位调制SPM效应只在超长系统中表现比较明显,同时在色散大的光纤中也表现比较明显,所以,采用G.653光纤,且将信道设置在零色散区附近,有利于减小自相位调制效应,对于使用G.652光纤,且长度小于1000km的系统,可以在适当的间隔进行色散补偿的方法来控制自相位调制SPM效应。
在多波长系统中,一个信道的相位变化不仅与本信道的光强有关,也与其它相邻信道的光强有关,由于相邻信道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调制的相位变化称为交叉相位调制XPM。XPM引起的频谱展宽度与信道的间隔有关,越小,则产生的效应就越大,反之,则小。XPM引起的展宽会导致多信道系统中相邻信道间的干扰。
SPM和XPM在色散大的光纤中产生的效应要比在色散小的光纤中产生效应要大,在实际系统中可通过采用色散小的G.653和G.655光纤来减小SPM和XPM效应。
C、四波混频
四波混频FWM亦称四声子混合,是光纤介质三阶极化实部作用产生的一种光波间耦合效应,是因不同波长的两三个光波相互作用而导致在其它波长上产生所谓混频产物,或边带的新光波,这种互作用可能发生于多信道系统的信号之间,可以产生三倍频、和频、差频等多种参量效应。
在DWDM系统中,当信道间距与光纤色散足够小且满足相位匹配时,四波混频将成为非线性串扰的主要因数。当信道间隔达到10GHz以下时,FWM对系统的影响将最严重。下图为三个信号的情况下,产生的四波混频效应:
四波混频FWM对DWDM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产生新的波长,使原有信号的光能量受到损失,影响系统的信噪比等性能;(2)如果产生的新波长与原有某波长相同或交叠,从而产生严重的串扰。四波混频FWM的产生要求要求各信号光的相位匹配,当各信号光在光纤的零色散附近传输时,材料色散对相位失配的影响很小,因而较容易满足相位匹配条件,容易产生四波混频效应。
目前的DWDM系统的信道间隔一般在100GHz,零色散导致四波混频成为主要原因,所以,采用G.653光纤传输DWDM系统时,容易产生四波混频效应,而采用
G.652或G.655光纤时,不易产生四波混频效应。但G.652光纤在1550nm窗口存在一定的色散,传输10G信号时,应加色散补偿,G.655光纤在1550nm窗口的色散很小,适合10GDWDM系统的传输。
五、光纤传感技术介绍
光纤传感器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是伴随着光纤及光通讯技术发展而逐步形成的。
光纤传感器与各类传统的电传感器相比有一系列的优点:灵敏度高、耐腐蚀、电绝缘好、防爆性、光路可弯曲、宽频带、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耗电少等。光纤传感器可分为两大类:功能型传感器和非功能型传感器。功能传感器就是利用光纤本身的特性,把光纤作为敏感元件,对光纤内传输的光进行调制,使输出的光的强度、相位、频率或偏振态等特性发生变化,再通过对被调制的光信号进行解调,得出被测信号的各种特性。非功能传感器是利用其他敏感元件感受被测量信号的变化,光纤仅作为光波的传输介质,常用来传输远端场所的信号,也叫传光型光纤传感器或混合型光纤传感器。
1、光波强度调制技术
用被测对象来引起光纤中光强度的变化,来实现对被测对象的监测与控制,是光强度调制型光纤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光强度调制分为内调制和外调制,外调制时光纤仅起传光的作用,光纤本身特性不改变,调制过程发生在光纤外,称为传光型传感器。内调制发生在光纤内部,是通过光纤本身特性的改变来实现光强度的调制,称为功能型光纤传感器。内调制的方法是由垂直于光纤轴线的位移或压力引起光纤弯曲,利用光纤的微弯效应,使传输光有一部分泄漏到包层中去,从而使纤芯中光强度发生变化,实现对光强度的调制。外调制的方法有很多,如利用发送光纤和接收光纤作相对横向或纵向移动,改变接收光强,达到光调制目的;通过折射率的改变或者光纤吸收特性的改变也可实现光强度的调制等。如下图为微微微
光纤
2、光波相位调制技术
相位调制的光纤传感器是以被测量引起敏感光纤内传播的光波发生相位变化,再用干涉测量技术把相位变化变换为光强度变化,从而检测出被测量的大小。
实现干涉测量的方法很多,通常采用的干涉主要有四种:迈克尔逊干涉仪、马赫-承德干涉仪、塞格纳克干涉仪、法布里-珀涉仪等。
六、接收、发送模块介绍
送块介绍
1、发模
发送模块主要是发送电信号调制部分和激光器光源部分。电调制部分主要去掉直流成分,用交流信号部分驱动激光器发光。激光器部分主要是光源器件,产生特定波长的光信号。发光器件主要有三大类:发光管LED、FP激光器、DFB激光器,下面分别介绍三类器件的特点:
1.1、发光管(LED)
未经谐振输出,发非相干光的半导体发光器件称为发光管。发光管的特点:输出光功率低、发散角大、光谱宽、调制速率低、价格低廉,适合于短距离通信。1310nm波长的光器件多为发光管。
1.2、FP激光器
FP激光器是以FP腔为谐振腔,发出多纵模相干光的半导体发光器件。这类器件的特点;输出光功率大、发散角较小、光谱较窄、调制速率高,适合于较长距离通信。
1.3、DFB激光器
DFB激光器是在FP激光器的基础上采用光栅虑光器件使器件只有一个纵模输出,此类器件的特点:输出光功率大、发散角较小、光谱极窄、调制速率高,适合于长距离通信。多用在1550nm波长上,速率为2.5G以上。
1.4、各种激光器的性能参数指标:
发光管(LED)
发光管有以下性能参数:工作波长、-3dB光谱宽度、输出光功率、最高调制速率。
工作波长是指LED 发出光谱的中心波长;-3dB 光谱宽度是LED 发射光谱的最高点降低-3dB 时所对应的光谱宽度;输出光功率是器件输出端口输出的光功率;最高调制速率为LED 所能调制的最高速率。 下表是某公司LED 器件的性能参数,
2
I=80mA V Vf 正向电压
5010I=80mA,1550nm 10010I=80mA,1310nm mW Po 尾纤输出光功率60
I=80mA nm Δλ-3dB 谱宽1570
155015201330
13101280I=80mA nm λp 工作波长最大典型最小测试条件单位符号参数其典型光谱如下图所示
FP 激光器
FP 激光器有以下性能参数:
工作波长:激光器发出光谱的中心波长。
光谱宽度:多纵模激光器的均方根谱宽。
阈值电流:当器件的工作电流超过阈值电流时激光器发出相干性很好的激光。输出光功率:激光器输出端口发出的光功率。
典型参数见下表所示: 1.5
1.1IW=Ith+20mA V Vf 正向电压20.3IW,1550nm
2.50.3IW,1310nm mW Po 尾纤输出
光功率
205mA Ith 阀值电流
53IW=Ith+20mA nm Δλ光谱谱宽
157015501530133013101290IW=Ith+20mA nm λp 工作波长
最大典型最小测试条件单位符号参数
其典型光谱图为多模光谱
DFB 激光器
DFB 激光器有以下性能参数:
工作波长:激光器发出光谱的中心波长。
边模抑制比:激光器工作主模与最大边模的功率比。
-20dB 光谱宽度:由激光器输出光谱的最高点降低20dB 处光谱宽度。
阈值电流:当器件的工作电流超过阈值电流时激光器发出相干性很好的激光。输出光功率:激光器输出端口发出的光功率。其典型参数见下表所示:
IW=Ith+20mA V Vf 正向电压20.3
IW,1550nm 2.50.3IW,1310nm mW Po 尾纤输出光功率20
15mA Ith 阀值电流0.550.3IW=Ith+20mA nm Δλ光谱谱宽
1550
1310 IW=Ith+20mA nm λp 工作波长最大典型最小测试条件单位符号参数其典型光谱特性如下图所示:
1.5、激光器调制方式
激光器调制分为内调制和外调制两种。内调制分为直调制和电吸收两种,直调就是利用电信号的‘1’和‘0’控制激光器的开、关,使特定波长的光波携载电信号,因存在‘1’和‘0’频率的变化,不可避免存在啁啾。
外调制分为电吸收调制和马赫-曾德尔调制。电吸收调制时激光器管芯一直处于开的状态,处于发光状态,但光信号不耦合到光纤,通过电信号‘1’、‘0’控制光信号偶合到光纤上,‘1’时耦合到光纤上,‘0’不耦合到光纤,这种激光器可用直流偏量控制其波长和功率的稳定,即制冷电流控制激光器的工作,同时啁啾小。
外调制采用马赫-曾德尔的激光器,激光器管芯一直处于发光状态,发出的光经过一个Y 型波导分束器分出两束相位等一样的光信号,电信号控制两个干涉臂电级,使两束光信号产生不同的相位,再经过Y 型合束器,‘1’信号时,相位相同,进行叠
加,‘0’信号时,相位相差180度,光信号抵消,耦合到光纤上。此种方式产生的啁啾更
小。
输
直调电调直
直调输输
电电电调调直
直输输
-马马马马马调调直直
电 三种调制方式产生的光信号波形如下:
直调直光电电波直直直直直直
电电电调调光电电波直
马赫-曾德尔波形与电吸收差不多。
2、光接收模块
光收模块主要是把接收到的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的模块,其主要部分是光电检测器,光纤通信系统中使用2类光电检测器,即光电二极(PIN )管和雪崩光电二极管(APD )。
2.1、PIN 探测器
PIN 探测器是在普通光电二极管的基础上加入一层耗尽层的器件,它具有量子效率高、暗电流低、响应速度高、工作偏压低、不具有倍增效应的特点。采用PIN 管检测器的光收模块,其接收灵敏度偏低,一般为-20dBm ,但过载点高,过载点在0dBm 左右,实际测试结果为+4dBm 左右,一般用于端站之间短距离的通讯。
2.2、APD 探测器
雪崩光电二极管是一种利用较高的偏压加速光子激发出的电子空穴对,碰撞出二次电子空穴对,形成光电流倍增的器件。它具有较高的量子效率、较高的响应、有倍增效应。采用APD 管检测器的光收模块,其接收灵敏度偏高,一般为-28dBm ,实际测试结果可达-31dBm 左右,但过载点低,过载点在-9dBm 左右,一般用于长距离之间的通讯。
2.3探测器的、光器的性能性能参数:
PIN 管探测器性能参数:
响应光谱范围:光电二极管能检测到的光谱范围。暗电流: 光电二极管在没有光输入时产生的漏电流。
响应度: 即光电转换的效率,是光电流与输入的光功率之比。
0.1
ns
tr/tf 响应时间 1.5Vr=-5V mV P 饱和光功率0.85
0.8Vr=-5V A/W R 响应度@1310nm 5
0.1Vr=-5V nA Id 暗电流160013101100nm 光谱响应最大典型
最小测试条件单位符号参数
75
um φ光敏面直径0.75Vr=-5V pf C 电容
APD 探测器性能主要参数:
工作波长:APD 探测器能检测的波长范围。
量子效率:激发出的一次电子数与输入的光子数之比。暗电流: APD 探测器在没有输入光功率时的漏电流。倍增因子:光电子的倍增倍数。过剩噪声指数:反映噪声的大小。
>60V
击穿电压
f>200mm 光敏面积150ps 上升时间2pF 结电容15倍增因子200mA 暗电流0.8过剩噪声指数50%量子效率1000~1600nm
工作波长G-APD 种类
3、 各种光电器件的应用场合
3.1 FP 激光器的应用
由于受1310nm 通信窗口的光缆衰耗和1550nm 通信窗口的光缆色散,此类激光器用于传输距离小于50km 的场合。主要是1310nm 的工作波长。
3.2、DFB 激光器的应用
这类激光器具有光谱窄特性,在1550nm 低衰耗特性窗口受色散的距离为70~120km ,由于目前激光器制造工艺正在不断发展,此类激光器的受色散的距离有可能达到170~200km 。此类激光器与光放大器配合使用目前能实现120km 以内的无中继传输。
3.3 EA -DFB 激光器应用
EA -DFB 激光器不直接对激光器进行调制,使激光器的啁秋效应大大降低,此类激光器受色散的距离为300~1000km 。此类激光器与光放大器结合使用,能实现200km 无中继传输,300~1000km 无电中继传输。
3.4 PIN 探测器
PIN 探测器由于没有倍增效应,其响应度较小,主要用于155/622Mb/s 系统。
3.5 APD 探测器
APD 探测器具有倍增效应和较高的效应速度,用于2.5Gb/s 设备上。
4、使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目前光纤通信设备中的光电器件均为异质结器件,其反向击穿电压都很低,极易被人体静电击穿或击伤,造成器件立即损耗或寿命减少。因此在使用过程一定要十分注意防静电。
4.2、注意避免折断尾纤
设备中使用的光电器件多数是带尾纤输出的类型,器件尾纤是采用0.9mm直径的套塑光纤,十分脆弱。在使用过程中如果不小心很容易将尾纤折断,造成器件完全无法使用。
4.3、注意清洁光纤连接器
光电器件的光纤连接器是器件与外界的光接口。如果光纤连接器被污染,则会明显增加连接衰耗,造成发光器件的输出光功率明显低于器件额定值,接收器件灵敏度明显降低,使设备的光口指标变坏,严重影响设备的整体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