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中学高2015级高考适应性考试(三)
文科综合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7题,共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
1. 战国时期,诸侯国先后推行“授田制”,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贵族,而是直接分配给奴隶和农民耕种,或赏给有军功的贵族。这一制度有利于
A. 推广精耕细作
B. 推动社会转型
C. 抑制土地兼并
D. 改变地租形式
【答案】B
【解析】材料“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贵族,而是直接分配给奴隶和农民耕种,或赏给有军功的贵族”,实际有利于形成土地私有制,从而推动社会转型,故选B;精耕细作是农业生产技术的特征,排除A;材料是土地兼并的根源,排除C;材料与地主无关,排除D。
2.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东汉某一现象的历史记述,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 出处 |
今选举不实,邪佞未去,权门请托,残吏放手,百姓愁怨情无告诉 | 《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 |
郡国举孝廉,率取年少能报恩者,耆宿大贤多见废弃 | 《后汉书·樊宏阴识列传》 |
今当举六孝廉,多得贵威书命,不宜相违,欲自用一士以报国家 | 《后汉书·张王种陈列传》 |
B. 世家子弟入仕导致政局动荡不安
C. 朝廷重视对青年才俊的选拔任用
D. 察举制弊端日益严重,无法维系
【答案】A
【解析】三则材料均提及察举制,显然说明察举制度是选拔官吏的重要途径,A正确;材料只有一处提及. 世家子弟入仕导致政局动荡不安,不符合材料内容,B错误;C和D材料没有体现。
3. 封驳就是封还君主失宜的诏令而不下行,驳正臣下有误的奏章而不呈递。北宋前期,机密公文、皇帝的诏命、宰相和枢密的公文都要经过银台封驳司的审查,才能发放有关部门执行。古代封驳制度
A. 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君主
B. 降低了行政效率
C. 有利于促进权力运行程序化
D. 了皇权滥用
【答案】C
【解析】根据“封驳就是封还君主失宜的诏令而不下行,驳正臣下有误的奏章而不呈递”“机密公文、皇帝的诏命、宰相和枢密的公文都要经过银台封驳司的审查,才能发放有关部门执行”可知,古代封驳制度纠正皇帝不恰当的诏令,驳回臣下有错误的奏章,对各部门重要公文进行审查,有利于公文权力运行的程序化,提高决策的正确性,C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古代封驳制度提高决策的正确性,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封驳制度有利于制约皇权滥用,但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排除D。
4. 明朝宣德、正统年间,科举取录分为南、北、中三卷,三卷录取情况如下表:
卷种 | 涉及地区 | 录取比例 |
南卷 | 应天(今南京)、苏松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等 | 55% |
北卷 | 顺天(今北京地区)诸府、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等 | 35% |
中卷 | 四川、广西、云南、贵州等 | 10% |
A. 科举制八股取士正式形成
B. 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
C. 全国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D. 政治重心由南方移至北方
【答案】C
【解析】从上述表格来看,三卷录取实际上反映的是明朝南方、中部和北方的科举录取分配情况,录取比例三个地方明显不同,这反映的是背后的经济发展水平,故选C;题干没有体现科举制是否是八股取士,故排除A;经济重心在南宋已经完成了南移的任务,明朝时南方就已经是经济重心了,故排除C;分卷录取情况反映的是南方远远高于北方,故D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D。
点睛:数据表格类题目,首先要看清表格是关于什么的数值,里面各栏的数值分别是哪一方面,然后要对表格中的数值进行横向或者纵向的比较,最后可以得出有关信息。这是关于数据表格类题目做题的基本步骤,这一题也不例外。
5. 19世纪末维新思想家陈炽在《续富国策》中指出:开埠通商六十年来,内外穷民之失业无依者,犹如恒河之沙,不可计算。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
A.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封闭落后
B. 自然经济解体、工业发展缓慢
C. 洋务运动没有实现“求富”目标
D.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艰难
【答案】B
【解析】材料“开埠通商六十年来,内外穷民之失业无依者,犹如恒河之沙,不可计算”表明,通商口岸开放后,国内农民和手工业者失业者较多,究其原因在于外国商品远远不断的涌入导致农业和手工业者破产,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而且中国工业发展缓慢,无法吸收更多的劳动力进入工厂工作,B符合题意;A与材料“开埠通商六十年”不符;C洋务运动的失败与材料所述无关;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不会导致大量的失业现象的出现,D不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开埠通商六十年来,内外穷民之失业无依者,犹如恒河之沙,不可计算”的理解和掌握。
6. 甲午战后有人认为:“欲图自强,莫亟于广兴学校,而学校中本原之本原,尤莫亟于创兴女学。”18年维新志士创办经正女学,以期“相夫教子、宜家善种、兴国智民。”这一时期兴办女学
A. 开启了教育近代化进程
B. 服务于维新变法运动
C. 是民族危机加深的结果
D. 提高了妇女社会地位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欲图自强,莫亟于广兴学校,而学校中本原之本原,尤莫亟于创兴女学”可知,18年维新志士创办经正女学,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是民族危机加深的结果,C正确;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措施开启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A不正确;B与材料无关;D“提高了”的说法不准确,戊戌政变后,该类学校全被取消。
7. 自1934年开始,国民所发动的一些全国性运动,一般多打着“复兴中华民族”的旗号;1937年后,的军政委员多出版过以“民族复兴”为题的宣传著作。这些举动
A. 表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B. 推动了全国性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C. 导致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
D. 客观上适应了民族战争形势的变化
【答案】D
【解析】从材料“自1934年开始,国民所发动的一些全国性运动,一般多打着“复兴中华民族”的旗号;1937年后,的军政委员多出版过以“民族复兴”为题的宣传著作”中可以分析出这些举动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抗战形势的变化,故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错在“开始”;B项是九一八事变,排除;C项是指华北事变,排除。
8. 下表数据的变化主要说明我国
时间 | 直接利用外资额(亿美元) | 对外直接投资额(亿美元) | 差额(亿美元) |
2011年 | 1160 | 600 | 560 |
2012年 | 1117 | 772 | 345 |
2013年 | 1176 | 902 | 274 |
2014年 | 1196 | 1029 | 167 |
2015年 | 1263 | 1180 | 83 |
截至2016年11月 | 1138 | 1617 | -479 |
B. 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加快
C. 对外开放呈现跨越式发展
D. 对外贸易逆差呈增长趋势
【答案】B
【解析】表格显示中国直接对外投资的数额明显增多,与直接利用外资的差额不断增加,说明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的步伐加快,故B正确;A中与材料上升趋势相反;C中跨越式不符合题意;材料只是显示利用外资情况,并不能体现贸易差信息,故D错误。
9. 西塞罗在谈到罗马法时说:“真正的法律是正确的理性,它与自然和谐一致,它撒播至所有的人,亘古不变。人类立法不得企图背离该法,而且不得毁损该法。不可能在罗马有一种法,在雅典有另一种法;无论何时何地,它都是有效的。”西塞罗认为
A. 罗马法颁布后尽量不要修订
B. 罗马法适用于世界大部分地区
C. 罗马法体现了自然法的原则
D. 罗马法继承发展了雅典的法律
【答案】C
【解析】材料“真正的法律是正确的理性,它与自然和谐一致,它撒播至所有的人,亘古不变”反映了自然法的原则,故C正确;材料并未反映罗马法颁布后尽量不要修订,故A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罗马法适用于世界大部分地区,故B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罗马法继承发展了雅典的法律,故D错误。故选C。
10. 法国大爆发后,一些持批判态度的人认为启蒙运动必须为道德危机、精神空虚、生存压力,甚至环境恶化等这些削减人类幸福感的现代性整体危机负责。这一批判的主要依据是
A. 法国启蒙运动发展最为迅速
B. 理性主义思潮引发精神危机
C. 启蒙运动存在一些激进观点
D. 启蒙运动促使社会发生转型
【答案】C
【解析】“一些持批判态度的人认为启蒙运动必须为道德危机、精神空虚、生存压力,甚至环境恶化等这些削减人类幸福感的现代性整体危机负责”,这实际上是对启蒙运动的一种反对和批判,认为其存在弊端,也就是造成了上述问题,故选C;题干没有将法国启蒙运动与别的国家进行比较,所以A没法得出,故排除;B的说法过于绝对,本身就是错误的,故排除B;D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11. 对下图历史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1867年巴黎世界博览会上展出的“德国造”克虏伯炮王
A. 德国统一促进了军事工业的发展
B. 工业化助推了德意志帝国的诞生
C. 德意志帝国已成为世界军事强国
D. 德法借助巴黎世博会化解了宿怨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统一是在1871年,与题干时间不符,A不正确;材料反映的德国“克虏伯炮王”的出现,与工业的推动有密切联系,B符合题意;C说法与史实不符;德法宿怨的化解是在二战后欧洲走向联合,D不正确。
12. 史学家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在《生活在后美国世界》中指出:“苏联解体了。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我知道没人这么说,他们只是说这对美国而言是个巨大的胜利,但它确实是个灾难。”文中“灾难”的含义主要是指
A. 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将进一步加强
B. 战争与再次成为世界主题
C. 俄罗斯与中国结盟挑战美国霸权
D. 美国丧失干涉地区冲突的实力
【答案】A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题~第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43题~第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尽管宪政产生的历史条件、生长的社会环境有很大不同,宪政的具体模式和实现机制可以千差万别,但完政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却是一以贯之的。鸦片战争的狂风骤雨深深动摇了古老帝国的根基,也唤醒了天朝上国的迷梦。随着满清王朝政治危机的逐渐加深、军事外交的接连失败,以及传统文化的日渐式微与解体,救亡图存、富国强兵成为当时中华民族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宪政,这一西方的近代文明之物,被视为一剂救世良方开始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也由此拉开了宪政中国化的序幕。虽然宪政运动在近代中国潮声涛起、风起云涌,但却始终如雨打浮萍,命运多舛,终究未能在这块异地安身立命,”宪政”也由此成为中国社会一个未竞的话题。
——苗连营《世界宪政文明体系里的“中国色彩”》
材料二中国党从诞生时起.就非常关注、重视制定和立宪实践。土地期间,在苏联的影响下,中国党制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大纲》。1949年新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1954年,全国一次会议制定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此后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盛行,民主集中的决策机制被专断的领导意志所取代,出现了类似“文化大”那样肆意侵犯的惨痛教训。
在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1982年首次以根本法的形式,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规定为“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从而将近代以来的制宪者所追求的富强梦想与实现民主、文明的现代需要结合起来,既表达了实现中华民族富强和的历史使命.叉突出了推进民主和文明建设的时代性特征。
——摘编自何勤华《论中国党人的观念与实践历程》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制宪历程中呈现的特点并分析制约近代中国宪政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中国党制宪历程。
【答案】(1)特点:以救亡图存为目的;是不同阶级、集团斗争的结果;受西方宪政思想影响;制宪过程艰难曲折。因素:封建势力的阻碍;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深重;军阀混战,政局动荡;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传统守旧思想根深蒂固。
(2)评价:中国党在制宪及实践中,注意借鉴和学习别国经验,以实现国家富强为目标,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推动了民主法制的现代化,并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宪政形式;有利于依法治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保障。但教训也是深刻的,如“文化大”时期“左”倾错误思想的盛行,民主集中制原则遭到到破坏,意识的淡薄等,宪政建设还需要不断完善。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制宪历程。从中国近代制宪历程中呈现的特点及其制约因素、中国的制宪历程等方面来分析。
(1)从材料“随着满清王朝政治危机的逐渐加深、军事外交的接连失败,以及传统文化的日渐式微与解体,救亡图存、富国强兵成为当时中华民族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虽然宪政运动在近代中国潮声涛起、风起云涌,但却始终如雨打浮萍,命运多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中国近代制宪历程中呈现的特点。根据材料“鸦片战争的狂风骤雨,深深动摇了古老帝国的根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封建势力、民族危机的加深、政局动荡、资本主义经济和传统思想等方面来分析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2)从材料“在苏联的影响下”“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盛行,民主集中的决策机制被专断的领导意志所取代,出现了类似“文化大”那样肆意侵犯的惨痛教训”“1982年首次以根本法的形式,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规定为“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从而将近代以来的制完者所追求的富强梦想与实现民主、文明的现代需要结合起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答案。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表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中外历史事件简表
时间 | 世界 | 中国 |
20世纪70年代 | 美国陷入越南战争泥潭,美国确认从越南撤军,苏联展开全球战略性攻势,苏联入侵阿富汗 | 尼克松访华,“文化大”结束,改革开放中美正式建交 |
20世纪80年代 | 美国开展“星球大战计划”,苏联发展停滞,战略收缩 | 十二大“特色理论”,十三大“初级阶段理论” |
20世纪90年代 | 东、西两德统一,苏联解体,欧盟成立,世界贸易组织开始运作 | 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发表“南方谈话”,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澳门回归 |
21世纪初 | “9·11事件”爆发,欧元正式启用 | 加入世贸组织,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 |
【答案】示例1 论题:国际局势的演变推动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阐述:20世纪70年代,美国受经济危机打击,并陷入越南战争泥潭,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尼克松实行战略收缩,谋求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威胁中全,也需要缓和与美国的关系,中国要提高国际地位需要改善中美关系,问题的处理需要中美两国谈判。基于两国的共同需求,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小结: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与国际局势的演变紧密相关。
示例2 论题:世界格局的变化推动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
阐述:20世纪90年代,两极格局趋于瓦解,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增强。在此背景下,发表“南方谈话”,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同时,我国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小结:世界格局的演变为中国深化改革开放提供了机遇。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在充分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寻求同时期中外历史事件的关联信息,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阐述,据20世纪 70年代的相关材料信息可以得出,世界局势的变化对中美关系有着重要的影响;由20世纪90年代的相关材料可以得出,世界格局的变化有利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结合相关知识加以阐述即可,要求学生做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81年,的工作部门有100个,达到建国以来的最高峰。臃肿的管理机构已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1982年,五届全国常委会通过了关于机构改革问题的决议。在领导班子方面,精简各级领导班子和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改革后一些老干部退居二线;领导班子平均年龄也有所下降,部委平均年龄由岁降到60岁,局级平均年龄由58岁降到54岁。在精简机构方面,各部委、直属机构、办事机构从100个减为61个,人员编制方从5.1万人减为3万人;年轻的文化水平高的干部得到提拔。这次改革历时三年,是建国以来规模较大,目的性较强的一次建设和完善行政的努力,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
——摘编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机构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82机构改革的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82机构改革的意义。
【答案】(1)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农村经济改革正在进行并取得重大成果;臃肿的机构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特点:主要以精简机构和人员、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工作人员素质)为中心。
(2)意义:废除了领导干部任职终身化,初步实现了领导干部年轻化;提高了行政效率,适应了改革开放的需要;推动了政治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
【解析】(1)结合所学,可以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和机构臃肿等方面归纳背景。由材料可见,特点是:主要以精简机构和人员、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工作人员素质)为中心。
(2)由材料“在领导班子方面,精简各级领导班子和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年轻的文化水平高的干部得到提拔”,可以答为:废除了领导干部任职终身化,初步实现了领导干部年轻化;提高了行政效率, 适应了改革开放的需要;推动了政治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
16. 【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鼓励美国女性参加“海军志愿紧急服棱妇女队”的海报也反映了这种思想—一“这也是女人的战争”。当成千上万的英国和美国女性加入到武装或者投身于军事工业时,战争以多种方式对全世界的女性产生了影响。一些国家,包括英国和美国,禁止女性从事战斗或搬运武器,但是苏联和中国的妇女拿起了武器,许多女子抵抗组织也拿起了武器。
当丈夫被杀死或者出去参战而被捕成为战俘或者在劳动集中营中日益变得憔悴时,被迫充当一家之主的妇女也变得自立并赢得了信心,这是她们以前没有的。女性为自己创造了很多机会,在英国约有50万,美国约有35万女子参军,她们驾驶着飞机阻止纳粹飞机上天,驾驶救护车或者运输车,以及在田间劳作生产粮食。
——摘编自本特利《新全球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也被称为“女性战争”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女性产生的影响。
【答案】(1)原因:“二战”是人类社会的反法西斯战争;女性也受到了战争的伤害;女性直接参与军事战斗;参战国女性参与了与战争有关的各项工作,支持了战争。
(2)影响:战争给女性心理和家庭造成了巨大伤害;促使女性变得自信;提高了女性的社会经济地位;为战后女性争取与男性平等权利和地位奠定了基础。
【解析】(1)结合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二战”是人类社会的反法西斯战争;女性也受到了战争的伤害;女性直接参与军事战斗;参战国女性参与了与战争有关的各项工作,支持了战争。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争给女性心理和家庭造成了巨大伤害;促使女性变得自信;提高了女性的社会经济地位;为战后女性争取与男性平等权利和地位奠定了基础。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905年10月8日,清廷下诏成立巡警部,以徐世昌为尚书。徐世昌极善用人,以故部务日趋正规,颇有起色,综合了干员能吏的建议之后,徐世昌制定了巡警部的官刺,设立警政、警法、警保等五司十六科,各司其职。为剔除积弊,以增巡警尊严与地位,他采纳毓朗建议,实行文官制度。徐世昌建议清廷于各省会及商埠先设巡警学堂:………在全国各地普设巡警学堂的基础上,徐世昌又在北京成立高等巡警学堂,“召集京外人员及举贡并原先充各项巡警共六千余人,分期考试速选,精通各员严加选录”。徐世昌通过设立学堂,使警官、警员素质提高,巡警教育成为制度,促进了我国的正规化。除了上列内容外,徐世昌在户口管理、改良罪犯、整顿警风等方面也颇费心力,政绩突出。
——摘编自苏全有《徐世昌与中、警近代化》
(1)据材料,归纳徐世昌在建立和发展近代事业方面的主要措施。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徐世昌为正规化所采取措施的意义。
【答案】(1)措施:建立规章制度,规范警务;设立机构,制定巡警官制;实行文官制度,提高尊严与地位;成立学堂,提高警员素质;建立考试遴选,整顿警风。
(2)意义:规范了规章制度;明确了职责;提高了警员素质;维护了社会治安;警官教育成为制度化;促进了正规化。
...............
(2)结合所学可知规范了规章制度;明确了职责;提高了警员素质;维护了社会治安;警官教育成为制度化;促进了正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