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人:劉川豪 學長
評論人:孫浩偉
責任老師:柳立言 老師
宋高宗朝三衙軍問題反省之評論
一 、問題的重要性
〈一〉
上次的三衙問題在討論後我們歸納出三衙的作用除了保衛皇宮外,還有制衡邊防的軍隊、作為預備隊或是有監軍的性質、維持境內的治安。三衙出兵會有不出將(反之也會有出將不出兵的情況)。三衙管軍有時候會是一個官授(代表品位)或是三衙的部隊是遙立地方部隊。
〈二〉
我想南宋三衙重建時任用將領的背景、部隊的背景、誰規劃重建、或是將領彼此的關係……(歷史六問),只能推測初期三衙的定位跟高宗是否便於收兵權。如果要看長時段的三衙軍的重要性最好是能有戰爭裡三衙的紀錄,跟看財政在軍費上的支出。我國似乎沒有留下戰爭的詳細紀錄或是繪戰役陣圖(戰事隨時間發展的變化)的習慣。
這次川豪學長所做隆興北伐的分析先就符離之潰將領的戰敗處分裡看出了有哪些部隊參與作戰且將領有誰。這對於了解三衙在戰場裡的定位很有幫助。再來又找了李心傳的《建炎以來朝野雜記》裡面關於三衙軍隊規模的描述知道了三衙在這場戰役裡的規模,這樣對於在戰役裡的重要性也很有幫助。
然後透過《宋會要輯稿》的兵志裡對於隆興元年四五月之間,發動北伐之前,江淮地區的軍隊調動情況來推測。最後推測三衙在這次戰役裡至多不會投入超過兩萬人,全軍數量以比較嚴格的六萬人計,則三衙軍的比例不到三分之一。
在資料比較少的情況下能想出用這些方法試圖重塑三衙在這場重要的北伐裡的角色真的滿厲害的。藉著川豪學長的分析,我想三衙的兵籍在高宗時「天下之冠」,但此次並未投入太多兵力,是不是有可能是國都守備上要留兵力?或是認為只要派出這樣的兵力即可獲勝?還是是上次的《南宋三衙管軍制度若干問題考述》裡105頁提到的是有部分作為西邊的北伐軍?還是三衙在其他方面進軍?
〈三〉
關於我上次寫的三衙賄賂的嚴重性是否是導致南宋滅亡的關鍵(動搖國本?)要先知道南宋後期三衙的重要性如何,還有賄賂到怎樣叫做嚴重。最近忙於學校考試真的對各位很抱歉沒有去找這方面的資料,也希望各位能提供這方面的資料要找甚麼書籍(自己沒什麼頭緒)。我想研究這個問題會十分有趣。
二、提問題
我的問題順序沒有時間的先後順序,也可能對於讓川豪學長的論文趨於成熟沒什麼幫助。只是單純的好奇。請見諒。
1.建康府督統司是不是不等於馬軍司?馬軍司只是駐紮在建康?
2.我在宋史兵制裡本想找一下南宋的遙立地方型的三衙,結果無意之中看到「建炎後禁廂兵」的各部隊名子跟所在地。甚麼是禁廂兵?
3.張俊跟虞允文在北伐裡扮演的角色?
4.隆興北伐裡進攻的路線?
三、諸臣奏議的重要性
〈一〉
諸臣奏議既為奏議,我們可以從反面思考就是當時已經發生了某事,或是要改進什麼(可以知道已經發生某些現象)。
這2頁的奏議橫跨了哲宗到欽宗。大抵上分成三類訴求:1.不可以用武人為安撫使,怕藩鎮再起(哲宗、徽宗)、2.安撫使的職權(三朝)、3.安撫使任用的諸問題(哲宗)。
奏議除了提供給我們關於北宋安撫使各時期的職權跟任用的準則(川豪學長的表格)。我比較好奇的是這幾篇奏議的要求有沒有說服?狄青的崛起跟王安石的將兵法(置將法)對於文人歧視武人跟文官不信任武人是不是有加溫?
四、切入點及提問題
1.神宗時武人的地位提昇可能讓文武之間的對立加劇,這幾篇奏議裡論及祖宗之法不可廢的或許跟此有關。
2.舊黨為了反對新黨,也可能是反對安撫使用武人,跟安撫使職權要改進的原因。
3.元佑改制有把置將法改回更戍法嗎?
4. 川豪學長的報告裡:任伯雨,〈上徽宗論西北帥不可用武人〉
8.建議:
况朝廷闕帥,自可于省寺卿、少、郎官,外路轉運使、副,有才望資序深者。權試其才。平時守邊,若無大事,萬一不任,亦止一時外患; | 任用文人邊帥: a. 內:省寺卿、少、郎官 b. 外:轉運使、副 c. 才望資序深者 即時不適用,也只是一時外患。 防範內亂,比應對外患重要。 |
看完諸臣奏議七篇可以如何思考背後反映的問題,以及三衙問題請益
(一)彭汝礪,〈上神宗論安撫領使如古之州伯〉熈寜十年
文章大意:
古代的封建制度下一層統轄下一層。而今日各路裡在行政上有郡守又有縣令管民政;有轉運使、發運使管財政;又有安撫、鈴轄、總管、經略管兵政。每個長官統轄事情都過於小,而且諸多單位涉及同一領域,還有平級。
請皇上任用重臣為安撫跟鈴轄(地方上的禁軍主管之意),統領其他單位;再每三年派近臣去監察,知道民間禍福跟百官行政是否得當。
可以去思考:
1. 北宋的路裡諸司互相監視,而且帥、漕、憲都有管到民政,職權不清又互相
平級。
2. 祖宗安排是有互相監視的意味,那究竟一個路裡有沒有長官統轄這些司?
(二)劉摰,〈上哲宗論祖宗不任武人為大帥用意深逺〉元豐八年十二月上
文章大意:
即使劉昌祚能力不錯要擢升到知渭州(大帥是路的長官?)也是不妥的。以前用武人為大帥要以文臣節制,怕其會造反。還有免藩鎮再起。
可以去思考:
1前朝有擢拔他,今朝為何群臣反之?(今朝的政治局勢)
2.前朝武人的地位上升?
(三)孫覺,〈上哲宗論帥臣當使便宜行事〉元祐二年
文章大意:
「夙所選拔」這是甚麼意思?看前後文跟川豪學長的報告後了解這是說帥臣諸是要稟報朝廷過於麻煩(我本以為夙所選拔是馬上選拔導致帥臣職責不明確,要處處稟報朝廷,但不太有道理)。請皇帝讓帥臣便於行事不要小事也請奏。
可以去思考:
(四)王巖叟,〈上哲宗論不可以走馬一言輕易元帥〉元祐五年
文章大意:
不可只聽信監軍的話就更動帥臣這樣沒有信譽,也會使諸帥認為賞罰不分。
案例:「元發在河東,頗有顯效,為士大夫所稱。按本路每嵗入秋,即自近裏州軍發馬兵徃戍河外,渉春乃還,坐耗芻粮于難得之地,不知幾萬計。前此帥臣度知無事,未有敢不遣戍者。去秋元發獨能不遣,為國惜費,其利甚博。蓋其明見事機,以身任責,故為之不疑。衆論莫不嘉元發有大帥之畧,臣計陛下必不知之,知之宜不遽易也。」
可以去思考:
1.當時監察官跟帥臣的關係是否僅張?其他地區是不是也有元發翻版?還有如果這是一個普遍的現象可能導致的影響?
(五)范祖禹,〈上哲宗請於監司中養才以備將帥〉
文章大意:
常聞邊帥難有其才,可以擢拔京東西、淮南資望較深者
奏議之特點 | 反映之事 |
1.題目: 上哲宗請於監司中養才以備將帥 | 全文主旨 建議運用監司培養將帥之才 |
2.作者: 范祖禹 時為翰林學士。 | |
3.時間: 元祐六年十一月上, | |
4.事由 臣竊見朝廷常患將帥之才難得其人。 | 1.當時人有堪當一面人才不足之憂 |
5.成規 仁宗時每帥臣闕,或自禁近除授,試之藩閫,然後大用外任,則都轉運使、待制、雜學士可用者常數人,未嘗言乏才,由朝廷養之有素也。將帥之選,多出於監司,先自逺路漸擢至京東西、淮南,其資望最深,績效尤著者,乃擢任陜西、河東、河北三路及成都路,自三路及成都召為三司副使。其未可輟者,或與理副使資序,自副使出為都轉運使。夫自初為監司,至三路及三司副使者,其人年勞巳深,資歴已多,沿邉山川道路,甲兵錢榖皆所諳知,故帥臣有闕,可備任使。中才之人,亦能勉强。 臣愚欲乞復祖宗時用監司之法,先自遠路漸擢至經東西、淮南,然後選任其能者任三路及成都,試之戶部、司農、太府或左右司郎官,然後出為都轉運使。邉臣有闕,于此選授,則可用之才必多矣。 | 1.北宋任用將帥,有一套晉升的程序。 2.仁宗時,帥臣出缺,多由侍從官出身的地方監司中選任。 3.帥臣選拔重視實務經驗,逐步培養其能力,縱使本身的能力只是中等,也足以應副一般事務。 4.大致流程: 近身的侍從官→地方監司(遠路→兩京、淮南→西北三路與成都)→三司副使→都轉運使→帥臣 5.完全是文官系統,由文人任帥。 6.將帥重視的並非指揮作戰的能力,而是行政後勤的調度,以及邊情的理解。 |
6.成規之破壞 自王安石用資淺之人為監司,使之推行新法,其奉法稍寬者則以為不才,往往廢斥;其苛急聚斂為士民所共疾者乃得在職,或不次進擢,是故才與不才,兩皆廢壞,而資序一切不用。二聖臨御以來,又未嘗以逺近為之資序,每邉帥有闕,則不知可用者為誰,由朝廷養之無素也。 | 1.王安石行新法,大量提拔能夠配合的新人,破壞過往任用人才的程序,導致將帥缺乏。 2.將帥任用程序的破壞,連帶導致監司任用的敗壞。 |
7.現況: 今監司或初除即與近路及三路,自三路却遷之逺地,則人情巳不樂。在三路者,或乆而不遷,其才能資望又不足以當邉帥之任。此所以人才常乏也。 | 1.監司由遠及近晉升制度的破壞,導致官員工作士氣低迷。 2.西北三路帥臣,才望不足以擔當重任。(要查這段時間西北三路安撫使為誰) |
8.建議 今若復祖宗之法,其提㸃刑獄、轉運判官亦擇才能者,與諸路更互為之。使徃來出入于三路者常多, | 1.恢復舊制 2.三路提點刑獄與轉運判官,亦採用諸路輪調制度 |
9.預計之成效 則知邊事者必衆矣。 |
1.可見難得其人,是王安石打破舊制度。那最後的上奏有恢復度嗎?如果沒有那安撫使會不會導致守備金人不力?
2.調檔案看當時的帥臣的表現如何,到金南下之時是否能作戰。
(六)任伯雨,〈上徽宗論西北帥不可用武人〉建中靖國元年
文章大意:
如題。怕武將跟地方勢力結合引起藩鎮。
可以去思考:
1.提到現今武將不如前朝(他指的應該是不如狄青跟其部下),可以去思考北宋武將培育或是晉升在中國史上的特殊之處(常有學者說宋代武將表現不佳)。也可能跟揚文有關。
2.前朝武人的地位上升?或是仁宗後武將的地位一直有提升而讓群臣怕五代重演。
3.安撫使是由地方上重要的州府任之,如用武人結合軍政又控制重要府州會有
危險。
(七)胡安國,〈上欽宗論四道置帥〉
奏議之特點 | 反映之事 |
1.題目 上欽宗論四道置帥 | 全文主旨 論制四路都總管之利弊 |
2.作者 胡安國 時為中書舍人。 | |
3.時間 靖康元年九月上, | 1.面臨金國的攻勢 |
4.事由: 臣准中書省兵房送到録黄一道,臣僚上言:天下之勢,治平則宜重内,遭變則宜重外,乞分置四道帥臣,以都緫管為名,付之一面,為衛王室,禦狂虜之計。 | |
5.理據1:歷史教訓 以臣愚見,自古及今,内外之勢適平則安,偏重則危。昔東漢季年,王室多故,劉焉建議,以為四方兵冦,由刺史威輕,宜改置州牧。及焉求益郡,劉表出襄陽,袁紹得冀,曹操取兖,争相割據,自此不復有王室矣。唐僖宗時,黄巢入冦,用髙駢為都統,意令討賊。及巢入長安,詔駢舉兵,而駢恃甲兵財賦之强,終不奉詔。 | |
6.理據2:四道置帥之弊 然一旦遽以數百州之地,二十三路之廣,分為四路,各統一面,事得專决,財得通用,吏得辟置,兵得誅賞,其事權太重,又非特州牧之比也。使此四人者果能盡忠君父,心在王室,倉卒之際,合從救援,則固善矣;假令萬一抗衡䟦扈,號召不至,如劉焉、表、操、紹、髙駢之所為,又何以待之乎?五大在邊,古人所戒,以身使臂,于理乃宜。 | 1.有地方權重之虞 |
7.現況 自太祖鑒觀前弊,削奪藩鎮之權,行至于今,州郡太輕,理宜通變。 | 1.地方權力相對不足 |
8.建議: 臣之愚計,欲乞只據見今二十三路所置帥司,選擇重臣,付以都總管之權,專治軍旅之事,毎嵗終按察其部内;或有警急,京城戒嚴,即各帥所屬守將,逐急應援。 伏望聖慈更賜裁酌,特降聖㫖施行。 | 1.二十三路安撫司,給予都總管的掌兵之權。可見此時的安撫司至少在制度上,不能干涉軍政。相較第一條史料提到,安撫使管軍政,可能安撫使的職權已經有變化。 |
9.理想之成效 如此,則既有擁衛王室之勢,又無尾大不掉之虞,一舉兩得。 |
1.這裡的「道」是向唐代是一以個行政單位?軍事單位?宋代還有道嗎?
2.很明顯的四帥權力過大,應該是對付遼人或是金人所致
3.安撫使不掌兵權
4.如果朝廷讓真的置了23路安撫司,還讓其掌兵,這樣會不會容易各點擊破,或是對於戰事不利(事權分散,調度這麼多部隊也不便,職權也易不清)?
上次的三衙問題裡,我還有些不懂想請益於學長
1.遙領地方的三衙部隊,我知道高宗早期是有把地方部隊轉變成三衙的部隊,那高宗後的遙距三衙是說將領是三衙派的然後兵是地方的?還有遙領的三衙跟都統司的關係?
2.三衙在南宋是只有殿、馬、步三司,還是像北宋一樣有其他下級的部隊在地方規三衙管?
3.都統司是不是取代了北宋的安撫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