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构件场建方案
1、编制依据
(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2)《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96)
(3)《预制混凝土构件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J321-90)
(4)《铁路路基电缆槽》通路(2008)8401
(5)关于印发《XX铁路客运专线XX公司预制构件场认证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XX赣安发[2011]56号)
(6)《杭长客专XX段线路防护栅栏桥梁人行道栏杆及电缆槽盖板规范施作指导意见》(XX赣工字〔2011〕227号)
2、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范围:适用于新建铁路XX客运专线XX段站前工程XX标段一工区预制厂的施工组织、施工生产、安全质量管理。
3、工程概况
新建铁路XX客运专线XX段站前工程XX标段一工区线路里程自DK695+618.85至DK701+600.00,线路全长6.438公里。管段内在XX市以北6km处新设XX北站,中心里程DK697+437.11。其中XX北站站场2公里、区间路基2.628公里、XX特大桥0#台~40#墩共1.359公里、XX大桥共471.75m、欧下公路框架中桥一座、框架涵9座。
XX局XX客专XX标经理部一工区预制场负责本工区管段内所有预制电缆槽的制作,共需要I型电缆槽18116个,II型电缆槽165个III型电缆槽148个。
施工特点(1)、种类虽然不多但是数量巨大。根据上述资料显示总数将近达到20000个。
(2)、单个构件本身结构尺寸较小,构件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不宜采用振捣棒进行捣固,只能采用振动台进行振捣密实,因此预制构件场内对振动平台要求较高。
(4)、构件的模具选用标准高,模具的材质选用直接关系到构件尺寸是否满足设计图纸要求,还影响到构件外观的光洁度。
(5)、混凝土的坍落度控制较之其他部位结构物混凝土控制较严格。由于部分构件预制不能采用振捣棒而只能采用振动台进行构件的混凝土振捣,如果混凝土的坍落度过大则在振捣中产生大量的水、气泡,过小则振捣不密实导致结构物表面存在蜂窝麻面等缺陷。
(6)、混凝土养护任务繁重。由于构件本身结构尺寸较小、外露面积较大,养护室水分蒸发速度较快;同时每天生产数量较多,养护的工作量到大。
(7)、构件在模具拆除、搬运、存放时易造成一定程度的表观损伤,直接关系到成品的质量,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保护。
4、资源配置
4.1、组织机构
4.1.1、管理机构
一工区预制构件场其主要管理人员包括场长1人、工程技术负责人1人,试验人员1人,物资材料1人,安质部1人。
现场管理人员基本安排如下:
一工区预制构件场总负责人为XX,对整个的施工生产、安全质量、人力物力的筹划与组织进行负责,负责与线下队的联系。
施工技术负责人为XX,主要负责日常施工过程中施工工艺的执行、优化、改进,过程质量控制与监督、指导、检查、改进,根据指挥部的部署与安排对现场施工人员进行计划的传达与落实。
现场技术主管为XX,主要负责组织现场的人力物力管理,确保施工生产满足施工计划的完成。
质检工程师为闫颜,主要对现场施工安全、产品质量进行监控。
4.1.2、生产机构
根据不同类型的预制构件的生产工序设置模板、钢筋、混凝土、养护等4个作业班组。根据经理部、工区的统一安排与部署,本预制构件场前期主要进行电缆槽预制。
4.2、劳务队伍的组织与安排
根据现场施工生产区的规划,每个振动台的施工生产人员大致安排如下:模板拆除、清理、刷脱模剂需要3~4人,混凝土铲运、表面收光、构件出台、构件的外观修补4~5、搅拌站直接使用梁场的搅拌站的配套人员,构件的养护根据现场实际需要可只设置2人作为专门的养护。
4.3、机械设备配置
根据小型预制构件的施工特点,混凝土捣固基本以振动台为主,部分构件如遮板采用振捣棒进行捣固,因此施工设备相对比较单一,主要包括
振捣棒、振动台、搅拌站、小型混凝土运输车等,具体配置见表3:
表3 机械设备一览表
5、工期安排
根据XX客运专线工期的要求,本预制场总工期为12个月,计划场建及设备调试期为1个月, 2012年3月初试生产,2012年3月底开始投入生产,2013年1月底完成一工区管段路基预制电缆槽工作。
6、场建选址
从一工区管段内工程项目、施工工序、交通条件、施工环境等各方面因素考虑,预制场选在位于下村XX一工区二号钢筋棚内(DK699+707线左),交通方便。
7、预制场规划
利用原一工区二号钢筋加工场内67m×27m空地进行规划作为预制场地,场地临近砼搅拌站和配电房,总规划面积1809 m2。场地内设置钢筋存放加工制作区、构件生产区、构件临时存放养护区、构件存放区、工作生活区等五大部分。
(1)钢筋加工区
钢筋加工区采用钢结构+彩钢瓦顶棚厂房,加工区长24m、宽12m、最小高度4.2m。钢筋在小型预制构件场钢筋制作区内统一加工制作、绑扎成型并检查合格后运至预制区域。
(2)生产区
生产区共设置高频振动台2个(后期根据实际情况再确定是否增补),模具内填充满混凝土后在及时在振动台上振捣。为方便现场混凝土向模具内装填,在振动台旁设置专门放置混凝土的池子,其规格为长×宽×高=1.2×3×0.6m3。
制作区设置一条混凝土运输通道,运输通道宽6.0m,通道两侧设置2%排水沟,排水沟宽30cm。
构件预制场区采用封闭施工,除进出场道路外,其余均采用2m高铁栅栏围挡,围挡底部设置10×10cm素砼加固。
(3)养生区
靠近预制生产区设置临时存放、养护区。养护区采用15cm厚C20混凝土进行硬化并设置2%的排水坡,运输通道宽度6.0m。存放区四周设置排水沟,与预制场外水系连通。
所有构件在养护期内,有专门养护人员进行覆盖洒水养生。
(4)备用区
随着后期生产预制块规模的增大,增加备用场地来堆放成品预制块以满足生产需求。
(5)施工用电、用水
预制场施工用电用电可由变压器房内接专用电缆通过下埋方式引入小型构件场内的钢筋加工区、生厂区、养护区,确保预制场内施工用电方便与需要。
本场施工用水主要为养护用水,在预制场内新建一座蓄水池,长×宽×高=4×4×1.5m3,用洒水车从场外运输至池内供现场使用。
预制场平面布置图见图一。
8、主要施工方法及施工工艺
根据现场施工的工艺流程及施工方法,电缆槽预制构件中混凝土的捣固全部依靠振动台的振动使其密实。
8.1、施工准备
根据预制场场地规划,进行预制场内各功能区的场地建设以及预制前的备料。
8.2、预制施工工艺
8.2.1、依靠振动台振捣密实的构件
其施工工艺流程图见图1。
图1 构件施工工艺流程图(振动台捣固)8.2.2、依靠振捣棒捣固密实的构件
图2 构件施工工艺流程图(捣固棒捣固)8.3、主要施工方法
8.3.1、依靠振动台振捣密实的构件主要施工方法
(1)、模具的排查与挑选:首先对将要使用的模具进行使用性功能检查,检查模具的变形是否超出允许偏差值,模具的完整性进行检查确定该模具是否具备再次使用的有关要求与规定,从源头上堵住不合格产品的出现。
在排查模具的同时操作人员也要对振动台的电机、弹簧、定时装置等进行检查,确保振动台在施工过程中处于正常运转状态。
(2)、模具的清理:对检查满足使用要求的模具进行清理,该清理工作主要针对模具上附着的混凝土浮浆、灰尘、油污等影响构件表面光洁度的杂物。由于模具采用ABS注塑材质,随着周转次数的增加,部分区域会出现影响构件光洁度的斑痕,因此在每次清理时不能简单的采用清水冲刷,应首先采用1:2的稀盐酸液对模具表面进行清洗干净后,再在清洗池的水中用清水对其表面冲洗干净,然后将模具倒置让模内的水分晾干。现场技术人员需要对此项环节进行重点检查,确保模具的表面光洁度。
(3)、模具内侧表面均匀喷洒脱模剂:涂刷脱模剂时,不能直接蘸取涂抹,应当在蘸取后拧干,再均匀遍涂于模具上,对有表面有轻微刮痕的的地方要特别细致的涂抹,确保脱模剂涂抹于刮痕内,不得有遗漏之处。该环节是整个施工环节中确保构件外观质量的最重要一环。
(4)、构件内钢筋加工与安装的检查:根据设计图纸要求,部分小型预制构件内部设置有钢筋骨架,在钢筋下料、加工、绑扎成型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要求现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进行检查,确保钢筋的加工绑扎满足设计要求及《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补充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以及《预制混凝土构件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J 321-90)的规定。
在模具内安装钢筋骨架时,应当注意构件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应当设置与构件本身设计强度的混凝土垫块,其垫块的数量、高度应参照设计、验标要求。坚决杜绝不采取任何确保保护层厚度措施而随意摆放钢筋骨架,否则根本无法保证其厚度及设计使用年限。
(5)、原材料的检测、施工配料单的开具:在搅拌站混凝土浇筑前,试验室需要对料仓内的原材料进行含水率的检测,再根据所测含水率实验人员进行水灰比、施工配合比的换算,计算现场实际所需各种材料的数量,并向搅拌站开具施工配合比通知单。
(6)、搅拌站操作人员、机械维修人员在搅拌站正式搅拌前,应对设备进行仔细检查,确保搅拌设备在施工中正常运转。
(7)、混凝土的搅拌与运输:混凝土配料单必须严格执行试验室通知单进行,并有试验人员现场值班。在每班前对电子秤及其相关的计量器具进行校核,搅拌站计量系统的计量误差应当满足粗细骨料不大于±2%,水泥、水、外加剂、掺合料计量误差不大于±1%。搅拌时先向搅拌机投入细骨料、水泥、矿物掺合料和外加剂,搅拌均匀后再加入随需用水量,待砂浆充分搅拌后再投入粗骨料并继续搅拌至均匀为止,上述每一阶段的搅拌时间不得少于30s,总搅拌时间不得少于150s。
混凝土的运输采用专用小型运输车由搅拌站运输至振动台旁的混凝土储料池内,其中在储料池堆放混凝土前必须对储料池进行清洗干净。
(8)、向模具内装填混凝土:在浇筑混凝土时,首先应该开动振动台,然后现场混凝土工向模具内浇注混凝土,模具内混凝土要与模具顶面平齐,确保模具内混凝土装填饱满,在装填过程中注意混凝土不得随意抛洒造成场地及混凝土本身的污染。
(9)、振动台振捣混凝土至密实:模具内混凝土顶面与模具表面平齐后,要继续对其振动,一般振动时间为3min~5min ,直至模具内混凝土中的气泡全部散尽,表面平整后方可关闭振动台停止振动。
(10)、构件进灰口混凝土面找平与收光:构件混凝土振动密实后,要对模具进灰口混凝土表面进行人工找平,并对其表面收光,确保该表面与其余各面平整度、光洁度大致接近,无明显的质量反差。
(11)、带模构件预养护:模具在浇筑完混凝土后,不可能很快对其进行脱模,必须等到混凝土达到脱模强度方可实施,而混凝土的早期养护对其使用性能至关重要,因此要求在脱模前实行带模预养护。预养护在小型预制构件专门的存放区域内进行。模具摆放必须平整规则,模具之间要靠拢并齐,不能随意摆放,模具具有一定柔性在混凝土侧压力下,模具侧面会产生微小变形,特别是较长一边。而模具间相互靠拢并齐后,利用相互间的依靠可以消除此处产生的微小变形。
(12)、模具拆除:当构件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75%后,由试验室通知现场操作工人进行脱模。在脱模过程中,现场操作人员要求仔细认真,脱模过程中不得用力过猛,不得随意拆除,造成构件的缺边掉角从而影响构件的整体表观质量。如果现场拆除困难时,不能强行脱模,继续将其放置养生一段时间后,再对其进行脱模。对于现场拆除后混凝土构件表面局部存在水汽泡或蜂窝麻面的,要求工人采用经过调配好的水泥进行修补,并确保新旧两者之间无明显的色差。
(13)、构件的养护:构件拆模后,将其统一放置在存放养护区域内,由现场专门的养护人员对构件进行养护,其养护时间不得少于7天。搬运构件时必须小心、轻放。
(14)、构件的存放与倒运:小型预制构件在养护期满后,将其统一放入存放区内,集中堆放时现在构件下放置支垫物,构件按照既定存放区域存放,不得随意堆放,相邻两种构件存放时要留出一定宽度的通道。如果现场线下作业队急需使用的构件可直接通知施工将其构件采用随车吊将其运输到作业现场进行安装。在倒运过程中必须保证构件的完整性,使其外轮廓线条不被破坏。
在上述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如下事项:
(1)预制工作开始前按预制计划挑选模具。模具在使用前在内表面均匀涂刷脱模剂,脱模剂应具有易脱模的性能,并使混凝土不变色。
(2)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其钢筋加工全部在预制现场制作及绑扎。钢筋加工注意事项:
①堆放进场的钢筋应具有出厂质量证书和试验报告单,并抽取试样做力学性能试验。露天堆置钢筋时,应垫高并加遮盖。
②加工将钢筋调直并清除污锈。按照图纸设计进行钢筋弯制和末端弯钩。用I级钢筋制作的箍筋,其末端弯钩的弯曲直径应大于受力主钢筋的直径,不小于箍筋直径的2.5倍。弯钩平直部分的长度,不得小于箍筋直径的10倍。
③钢筋采用手工电弧焊接,接长采用双面焊。焊缝长度为5d。
(3)模板经监理检验合格后开始砼的拌和及浇筑。混凝土拌和采用搅拌站集中拌和,砼运输车运至预制场。混凝土最大水灰比、最小水泥用量、最大水泥用量、入模时的坍落度均应满足规范要求。混凝土的坍落度不宜太大,一般情况下坍落度选择在13cm左右,若坍落度太大会在构件表面留下水纹。
(4)振捣采用高频振动台进行振捣。混凝土一经浇筑,要求进行全面的振捣,使之形成密实、均匀的整体,以免产生空洞。混凝土振捣密实的标志是混凝土停止下沉、不冒气泡、泛浆、表面平坦。混凝土外露面采用铁抹收面。混凝土捣实后存放在构件制作区平整的场地内,24小时之内不得受到振动。
(5)拆模后洒水养护,强度大于设计强度75%后起吊集中堆放,堆放的构件采用洒水养生,养生期不得少于7天。小型构件预制块搬运时用草绳捆好,防止预制块碰伤或搬断,采用小型吊车吊装上车。
(6)所有预制件均应保证外观平整光滑,无蜂窝麻面,外型轮廓清晰,线条直顺,无翘曲现象,同时各断面尺寸均应满足规范及要求。
(7)分区分类存放。根据前面不完全统计我管段内小型预制构件的种类多达7种,如果不对构件临时存放区进行分区堆码的话,不仅现场的存放杂乱无绪不能充分的利用现场存放空间,还将对后期的构件转运带来极大的困难。其存放区域规划见小型预制构件预制场平面布置图中所示。
8.3.2、依靠振捣棒振捣密实的构件主要施工方法
根据其施工工艺可以看出,两种施工方法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采用振动台的振动使其构件混凝土密实,后者则是采用振捣棒的振捣使其构件混凝土密实,其余它环节基本与前者相同,这里就不再赘述。
8.4、小型预制构件的检测与验收
8.4.1、预制构件原材料检测与验收
施工中加强试验检验工作。对水泥、粗细骨料、矿物掺和料、外加剂、水、钢筋等原材料的质量、性能,对模板、混凝土施工质量以及取样检验的频次都必须满足《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2010)的规定。
(1)水泥水泥的质量、检验数量和检验方法符合表2的规定。
表2 水泥的技术要求、检验要求和检验规定
(2)粉煤灰
粉煤灰的技术要求、检验数量和检验方法符合表3的规定。
(3)细骨料
细骨料应选用级配合理、质地坚固、吸水率低、孔隙率小的洁净天然中粗河砂,也可选用专门机组生产的人工砂,不得使用海砂。细骨料的碱活性应先对骨料的矿物组成和类型进行检验,再对骨料的快速砂浆棒膨胀率进行检验。细骨料的快速砂浆棒膨胀率应小于0.30%。当细骨料快速砂浆棒膨胀率大于等于0.10%且小于0.20%时,混凝土的碱含量应满足表8的规定:当细骨料快速砂浆棒膨胀率大于等于0.20%且小于0.30%时,除混凝土的碱含量满足表8的规定外,还应对混凝土采取抑制碱-骨料反应的技术措施,并经试验证明试验抑制有效。细骨料的性能、检验数量和检验方法符合表8的规定。
(4)粗骨料
粗骨料的压碎指标符合表4之要求,其他性能、检验数量及检验方法符
合表5、表6之规定。
表4 粗骨料的压碎指标(%)
注:水成岩包括石灰岩、砂岩等;变质岩包括片麻岩、石英岩等;深成的火成岩包括花岗岩、正长岩、闪长岩和橄榄岩等;喷出的火成岩包括玄武岩和辉绿岩等。
表5 细骨料的技术要求、检验方法及检验规定
表6 粗骨料的技术要求、检验方法及检验规定
指标值表示。②粗骨料的最大公称粒径不宜超过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2/3(在严重腐蚀环境条件下不宜超过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的1/2),且不得超过钢筋最小间距的3/4。配制强度等级C50及以上预应力混凝土时,粗骨料最大公称粒径不应大于25mm,轨道板混凝土用粗骨料的最大公称粒径不应大于20mm。③应采用岩相法检验粗骨料矿物组成。若含有碱-硅酸反应活性矿物,其砂浆棒膨胀不应小于0.10%,或则应按《验标》第6.3.2的要求采取技术措施。不得使用具有碱-碳酸盐反应活性的骨料。④同料源的粗骨料,其含泥量、泥块含量和针片状颗粒含量采用不同粒径分部检验的方法,其余检验项目采用不同粒径混合后检验的方法。
(5)减水剂
聚羧酸系减水剂的质量、检验数量和检验方法符合表7的规定,其它类型减水剂的质量应符合表8的规定。
②减水剂与水泥之间应有良好的相容性。
表8 其它类型减水剂的技术要求、检验方法及检验规定
②减水剂与水泥之间应有良好的相容性。
(6)拌和用水
拌和用水的质量要求、检验数量和检验方法符合表9的规定。
8.4.2、混凝土检验与验收
混凝土拌制前,应测定砂、石含水率,并根据测试结果、环境条件、工作性能要求等及时调整施工配合比。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每工作班检查应不少于1次。监理单位全部检查测试结果。
检验方法:施工单位进行砂、石含水率测试,提出施工配合比。监理单位见证试验,确认施工配合比。
混凝土拌制过程中,应对混凝土拌和物的坍落度进行测定,测定值应符合理论配合比的要求,偏差不宜大于±20 mm。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每拌制50m3或每工作班测试应不少于1次。监理单位全部检查测试结果。
检验方法:施工单位进行坍落度测试,监理单位见证试验。
混凝土拌和物的入模含气量应满足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
含气量应按表10的控制。
表10 混凝土含气量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每拌制50 m3混凝土或每工作班应测试不少于1次。监理单位全部检查测试结果
检验方法:施工单位进行含气量试验,监理单位见证试验。
冬期施工时,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不应低于5℃;夏期施工时,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不宜高于气温且不宜超过30℃。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每工作班至少测温3次并填写测温记录。监理单位至少测温1次。
检验方法:温度测试。
混凝土原材料每盘称量偏差应符合表15的规定。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每工作班抽查应不少于一次。
检验方法:复称。
表11 原材料每盘称量允许偏差
注:①各种衡器应定期检定,每次使用前应进行零点校核,保证计量准确;
②当遇雨天含水率有显著变化时,应增加含水率检测次数,并及时调整水和骨料的用量。
8.4.3、预制构件成品检验与验收
对预制构件成品质量检验频次的规定如下:施工单位按同一工作班、同一班组生产的同类型预制构件数量的5%对预制构件成品规格、尺寸、外观质量进行检查,监理单位按施工单位检查数量的20%进行抽检。
对预制构件成品质量检验方法和检验标准规定如下:参考《预制混凝土构件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J321-90)对预制构件成品尺寸允许偏差值和外观质量进行了明确规定,不合格产品禁止出厂,小型预制构件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详见表12、表13。
表12 小型预制构件尺寸允许偏差及检验方法
①.露筋指构件内钢筋未被混凝土包裹而外露的缺陷。②.孔洞指混凝土中深度和长度均超过保护层厚度的孔穴。
③.蜂窝指构件混凝土表面缺少水泥砂浆而形成石子外露的缺陷。④.裂缝指伸入混凝土内部的缝隙。
⑤.联接部位缺陷指构件联接处混凝土疏松或受力钢筋松动等缺陷。⑥.外形缺陷指构件端头不直、倾斜、缺棱掉角、飞边或凸肚疤瘤。
⑦.外表缺陷指构件表面麻面、掉皮、起砂或漏抹。⑧.外表沾污指构件表面有油污或粘杂物。
9、质量保证措施
9.1、原材料质量控制
原材料按技术质量要求由专人采购与管理,采购人员和施工人员之间对各种原材料应有交接记录。
原材料进厂(场)后,应通知监理进行旁站,对原材料的品种、规格、数量以及质量证明书等进行验收核查,并按有关标准的规定取样和复验。经检验合格的原材料方可进场。对于检验不合格的原材料,应按有关规定清除出厂(场)。
钢材在加工、堆放、运输、储存过程中,采取保护措施防止钢材锈蚀,确保不被污染和变形。
原材料进厂(场)后,应及时建立“原材料管理台账”,内容包括材料名称、品种、规格、数量、生产单位、供货单位、“质量证明书”编号、“复试检验报告”编号、检验结果以及进货日期等。“原材料管理台账”应填写正确、真实、齐全。
9.2、混凝土搅拌及运输质量控制
采用混凝土搅拌站、电子计量系统、含水率实时监测系统、高性能混凝土搅拌符合《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的要求。
搅拌混凝土时,采取搭遮阳棚等措施,保证混凝土拌和物的温度。对拌和物测定坍落度、含气量等进行测定,保证良好的工作度。
每次砼施工前,在监理旁站的情况下由试验人员将配合比输入微机,一经输入,搅拌机操作人员不得再对已输好的配合比进行修改。
运输道路平顺畅通,选用与生产、灌注能力相匹配的专用混凝土运输车。
9.3、模板施工质量控制
生产预制构件的模板钢模板或采用正规厂家生产的整体高分子塑钢模板,并使用纳米涂层材料,以确保混凝土构件的外观质量。采用专用混凝土垫块,确保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符合设计要求。使用专用脱模剂脱摸,保证预制构件的内实外美。
9.4、构件的存放及运输质量控制
构件预制完成后,应加强养护,并分类堆码整齐。出场前必须由指挥部工程部、安质部及试验室共同验收,验收合格方可进入施工现场使用,严禁不合格产品进场。
构件运输过程中,应指派专人进行装卸作业。过程中应轻拿轻放,严禁随意抛掷,倾倒等。
10、安全保证措施
10.1、开展安全技术教育
教育职工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学习安全技术,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开工前对所有新进场员工进行上岗前的安全教育,对从事电器、焊接、机动车驾驶等特殊工种的人员,经过专业培训,获得《安全操作合格证》后,方准持证上岗。建立安全教育台帐,保证各工种、特别是特殊工种培训后持证上岗,使安全教育不留死角。
10.2、建立开工前的安全技术交底制度
技术人员制定针对性强的安全技术措施,并认真进行交底,履行交底签字手续。
10.3、深入开展创建安全标准工地活动
现场各类安全生产标语、警示牌齐全醒目。建立安全管理各项台帐,并明确反映安全管理现状。
10.4、建立定期和不定期的安全检查制度
定期检查制度为场部每周一次,每次检查均记录备查,检查中发现的事故隐患坚持“三不放过”的原则,由检查人员填发整改通知单,要害部位由检查人员现场蹲点督促整改,整改后用书面反馈。
10.5、保证人身安全措施
所有参建职工均进行岗前安全教育,要认真学习,做到人人熟知,并始终贯穿在施工全过程中。
特殊岗位和技术工种,要进行岗前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执证上岗。
所有现场施工人员必须挂牌上岗。
严禁酒后上岗,严禁疲劳上岗。
配齐配足劳动安全防护用品,确保安全防护。
施工现场设安全标志,危险作业区要悬挂警示标牌。
施工运输车辆必须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文明行车。
11、环境保证措施
11.1、建立健全环境保护体系
成立以场长任组长的环境保护领导小组,配备专门的环保实施人员与技术人员,认真学习环保知识和当地的环境与水土保持管理实施办法等相关文件及规定,共同搞好环保工作。遵守国家和地方所有关于控制环境污染的法律和法规,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施工中的燃料、油、化学物质、污水、废料和垃圾以及土方等有害物质对大气的污染,并且应采取科学和规范化的施工方法,把施工对环境、邻近单位和居民生活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11.2、环保教育
加强组织管理,层层强化环境保护意识,组织全体员工,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及《环保法》的学习,充分认识和提高环保及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是历史时期的产物和构成有足够认识,加强和重视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自觉性。
11.3、环境保护检查
加强保护体系管理机构的组织管理,重视环保的检查工作,实行领导责任制。
建立环保保护的检查制度,定期对施工各组进行环保检查。11.4、防止水土流失和废料废方处理
(1)防水排水:施工期间始终保持工地良好排水状态,不积水,场内按环保要求设置污水处理池,生产污水不经处理禁止直接排入周边水沟。
(2)废料废方的处理:在清理场地的废料和混凝土的废方处理时,不影响排灌系统及农田水利设施。按当地环保部门规定地点或场内自行设置的废料池内进行统一堆放,并在其表面进行植被覆盖,可以种植草皮、灌木或树木,既可防止水上流失,又能美化环境。
11.5、防止和减轻水、大气受污染
(1)保护水质:施工废水、生活污水不得直接排入农田、耕地、灌溉渠和水库,不得排入饮用水源。
施工期间,施工物料如沥青、水泥、油料、化学品等应堆放管理严格,防止在雨季或暴雨将物料随雨水径流排入地表及附近水域造成污染。施工机械应防止严重漏油,禁止机械在运转中产生的油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或维修施工机械时油污水直接排放。
(2)控制扬尘:为减少施工作业产生的灰尘,随时进行洒水或其他抑尘措施,避免出现明显的扬尘。
(3)减少噪声、废气污染:各种临时设施和场地,工程施工期间严格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和《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的规定控制噪声对环境的影响。
新建铁路XX客运专线XX段站前工程XX标一工区预制厂场建施工方案
编制:
复核:
审核:
XX局XX客专XX经理部一工区
2012年2月25日
目录
XX局XX客专XX标一工区 0
预制构件场建方案 0
1、编制依据 0
2、适用范围 0
3、工程概况 0
4、资源配置 (1)
4.1、组织机构 (1)
4.1.1、管理机构 (1)
4.1.2、生产机构 (2)
4.2、劳务队伍的组织与安排 (2)
4.3、机械设备配置 (2)
5、工期安排 (3)
6、场建选址 (3)
7、预制场规划 (3)
8、主要施工方法及施工工艺 (4)
8.1、施工准备 (4)
8.2、预制施工工艺 (4)
8.2.1、依靠振动台振捣密实的构件 (4)
8.2.2、依靠振捣棒捣固密实的构件 (5)
8.3、主要施工方法 (5)
8.3.1、依靠振动台振捣密实的构件主要施工方法 (6)
8.3.2、依靠振捣棒振捣密实的构件主要施工方法 (10)
8.4、小型预制构件的检测与验收 (10)
8.4.1、预制构件原材料检测与验收 (10)
8.4.2、混凝土检验与验收 0
9、质量保证措施 (2)
9.1、原材料质量控制 (2)
9.2、混凝土搅拌及运输质量控制 (2)
9.3、模板施工质量控制 (3)
9.4、构件的存放及运输质量控制 (3)
10、安全保证措施 (3)
10.1、开展安全技术教育 (3)
10.2、建立开工前的安全技术交底制度 (3)
10.3、深入开展创建安全标准工地活动 (3)
10.4、建立定期和不定期的安全检查制度 (4)
10.5、保证人身安全措施 (4)11、环境保证措施 (4)
11.1、建立健全环境保护体系 (4)
11.2、环保教育 (5)
11.3、环境保护检查 (5)
11.4、防止水土流失和废料废方处理 (5)
11.5、防止和减轻水、大气受污染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