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结直肠癌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8 12:24:51
文档

结直肠癌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

结直肠癌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结肠癌或直肠癌的患者,不能手术或手术后转移复发不适合化疗患者。一、结直肠癌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结肠恶性肿瘤(ICD10编码为:C18.902)或直肠恶性肿瘤(ICD10编码为:C20xx01)。(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诊断标准:参照2011年NCCN结肠癌、直肠癌TNM分期。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结直癌诊疗方案”。结直肠癌临床常见证候:1.脾肾阳虚2.肝肾阴虚3.气血两亏4.痰湿内停5.
推荐度:
导读结直肠癌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结肠癌或直肠癌的患者,不能手术或手术后转移复发不适合化疗患者。一、结直肠癌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结肠恶性肿瘤(ICD10编码为:C18.902)或直肠恶性肿瘤(ICD10编码为:C20xx01)。(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诊断标准:参照2011年NCCN结肠癌、直肠癌TNM分期。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结直癌诊疗方案”。结直肠癌临床常见证候:1.脾肾阳虚2.肝肾阴虚3.气血两亏4.痰湿内停5.
结直肠癌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结肠癌或直肠癌的患者,不能手术或手术后转移复发不适合化疗患者。

一、结直肠癌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结肠恶性肿瘤(ICD10编码为:C18.902)或直肠恶性肿瘤(ICD10编码为:C20xx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诊断标准:参照2011年NCCN结肠癌、直肠癌TNM分期。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结直癌诊疗方案”。

结直肠癌临床常见证候:

1.脾肾阳虚      

2.肝肾阴虚     

3.气血两亏     

4.痰湿内停    

5.瘀毒内结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结直肠癌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结肠癌或直肠癌。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结肠癌或直肠癌结肠恶性肿瘤疾病(ICD10编码为:C18.902)或直肠恶性肿瘤疾病(ICD10编码为:C20xx01)的患者。

2.患者因病情、年龄、体质或个人意愿等缘故,不适宜或不愿接受肿瘤西医治疗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

(3)心电图。

(4)肿瘤标志物。

(5)胸、腹、盆部影像学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免疫功能检测、脑部影像学检查、骨扫描、肠镜、SPECT、基因检测等。

(八)治疗方案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脾肾阳虚证 

  治法:温阳健脾   

(2)肝肾阴虚证    

  治法:滋阴补肝肾

(3)气血两亏证

  治法:益气养血     

(4)痰湿内停证   

  治法:化痰利湿 

(5)瘀毒内结证   

治法:化瘀软坚

2.选择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3.外治法:根据病情选择中药泡洗、中药灌肠、贴敷疗法、中药熏药治疗、艾灸、超声波治疗等外治法

4.针灸治疗:可根据不同病情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5.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泡洗、食疗、音疗、热疗等

6.内科基础治疗

7.护理:辨证施护

(九)随诊计划

住院建议:每隔1~3个月返院,一年4~6次住院治疗;

门诊建议:每2~4周返院;外地患者每3月电话随访一次。

(十)出院标准

1.腹痛、恶心、呕吐、乏力等主症至少一项减轻。

2.病情稳定。

3.制定出个体化治疗方案,有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期间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或合并症,导致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

2.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退出本路径。

二、结直肠癌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结肠癌或直肠癌(TCD编码:BNA000内科癌病,ICD-10编码:C18.902或C20xx01)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岁 职业:      门诊号:      住院号: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时间:     年   月   日   

标准住院日≤21天         实际住院:     天  辨证分型:               

时间   年  月  日

(第1天)

   年  月  日

(第2天)

住院第3~14天

□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

□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疾病相关主症及分级(10级)

主症1.       分级       

主症2.       分级       

□KPS评分     

□书写并完成首诊病历

□开具常规检查、化验单

□开具中医综合治疗初步方案

□住院医师完成住院病历书写

□上级医师查房补充、修改并完善中医药综合治疗方案

□根据辅助检查结果,确定治疗方案及日期

□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交代病情及注意事项

□完成病程和查房记录

□科主任查房修订治疗目标和中医综合治疗方案

□每4~7天一次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每周一次近期疗效评价

□调整中药处方1~2次

□观察疾病相关主症及分级并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1.       ,       

2.       ,       

□完成病程和查房记录

□向患者、家属沟通科查房制定的方案并签署知情同意

长期医嘱

□肿瘤科常规护理

□分级护理

□饮食类型

□中医综合治疗(辩证汤药、静点和口服抗肿瘤制剂、中医非药物治疗方法)

临时医嘱

入院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镜检、便常规+OB

□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

□肿瘤标志物

□B超:双锁骨上淋巴结、腹腔脏器及腹膜后淋巴结、盆腔脏器和淋巴结

□心电图、超声心动

□胸腹盆部影像学检查(近一月没有做者)

□肠镜及病理学检查(既往没有做者)

□免疫功能

□其他检查

长期医嘱

□肿瘤科常规护理

□分级护理

□饮食类型

中医综合治疗(多选)

□辨证论治汤药

□辨证中成药口服

□中药注射剂

□中药外敷

□针灸

□中药灌肠

□中药泡洗

□中医食疗

□其他

长期医嘱

□肿瘤科常规护理

□分级护理

□饮食类型

中医综合治疗(多选)

□辨证论治汤药

□辨证中成药口服

□中药注射剂

□中药外敷

□针灸

□中药灌肠

□中药泡洗

□中医食疗

□其他

临时医嘱

□血常规

□肝肾功能

□对症处理

主要

护理

工作

□入院介绍

□指导患者进行相关辅助检查

□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措施

□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指导陪护工作

□定时巡视病房

□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指导陪护工作

□定时巡视病房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责任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时间住院第15~20天

住院第21天

□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调整中药处方1~2次

□注意观察疾病相关主症及分级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1.       2.      

□KPS评分      

□疗效:中     、西    预后与出院评估

□上级医师查房,根据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等)结果,确定患者是否可以出院

□住院医师完成出院记录、病案首页等

□向患者交代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如复查时间、门诊随诊时间、下一周期治疗时间,写入出院小结中

□诊断证明

□出院小结

长期医嘱

□肿瘤科常规护理

□分级护理

□饮食类型

中医综合治疗(多选)

□辨证论治汤药

□辨证中成药口服

□中药注射剂

□中药外敷

□针灸

□中药灌肠

□中药泡洗

□食疗

□音疗

□其他

临时医嘱

□血常规

□肝肾功能、电解质

长期医嘱

□停用长期医嘱

临时医嘱

□出院带药(辨证论治汤药、中成药、西医基础治疗西药)

□门诊随访

主要

护理

工作

□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指导陪护工作

□定时巡视病房

□协助患者办理出院手续

□出院指导,指导出院带药的煎法服法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责任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结直肠癌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诊断标准:结直肠癌分期的标准方案,参照2011年NCCN结肠癌、直肠癌TNM分期。

(二)证候诊断

1、脾肾阳虚证:腹胀隐痛,久泻不止,大便夹血,血色黯淡,或腹部肿块,面色萎黄,四肢不温,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细或沉迟。

2、肝肾阴虚证:腹胀痛,大便形状细扁,或带粘液脓血或便干,腰膝酸软,失眠,口干咽燥,烦躁易怒,头昏耳鸣,口苦,肋胁胀痛,五心烦热,脉细数,舌红少苔。

3、气血两亏证:体瘦腹满、面色苍白、肌肤甲错,食少乏力,神疲乏力,头昏心悸,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4、痰湿内停证:里急后重,大便脓血,腹部阵痛、舌质红或紫暗,苔腻,脉滑。

5、瘀毒内结证:面色黯滞,腹痛固定不移,大便脓血,血色紫暗,口唇黯紫,或舌有瘀斑,或脉涩,或固定痛处。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脾肾阳虚证 

治法:温阳健脾  

推荐方药:四神丸或附子理中汤加减。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五味子、人参、白术、干姜、附子、甘草等。

2.肝肾阴虚证    

治法:滋阴补肝肾

推荐方药:知柏地黄汤合清肠饮加减。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丹皮、知母、黄柏、银花、当归、地榆等。

3.气血两亏证

治法:益气养血

推荐方药:八珍汤或归脾汤加减。当归、川芎、熟地、白芍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等。

4.痰湿内停证   

治法:化痰利湿

推荐方药:二陈汤或葛根芩连汤加减。陈皮、半夏、茯苓、葛根、黄芩、黄连等。

(2)瘀毒内结证

治法:化瘀软坚

推荐方药:膈下逐瘀汤加减。当归、 川芎、 桃仁、丹皮、 赤芍、 乌药、 玄胡索、 甘草、 香附、 红花、 枳壳、五灵脂、炮山甲、乳香、没药等。

3.对症加减

恶心:加姜半夏、广陈皮、黄连,紫苏等。

乏力:加女贞子、旱莲草、生黄芪、当归、补骨脂、菟丝子、大枣等。

腹泻:党参、干姜、黄芩、黄连、半夏、大枣、甘草等。

便秘:加大黄(后下)、枳实、厚朴、麻子仁、瓜蒌仁、肉苁蓉、莱菔子等。

腹胀:加苡米、陈皮、鸡内金、炒麦芽、神曲、砂仁、扁豆等。

4.辨病用药

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可以加用具有明确抗癌作用的中草药,如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漏芦、藤梨根、红藤、蛇六谷、苦参、红豆杉、马齿苋、败酱草、白英、龙葵、土茯苓等。

(二)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

根据病情选择应用华蟾素片、复方斑蝥胶囊、安替可胶囊、西黄丸、西黄胶囊、平消胶囊、小金胶囊、康力新胶囊、贞芪扶正胶囊、健脾益肾颗粒等。

(三)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根据病情选择应用复方苦参注射液、榄香烯乳注射液、华蟾素注射液、榄香烯注射液、鸦胆子油乳注射液、参芪扶正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艾迪注射液、康艾注射液等。

(四)外治法

根据病情选择中药泡洗、中药灌肠、贴敷疗法、中药熏药治疗等外治法。

1.肛滴法

适应症:消化道完全性或不完全性梗阻;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伴有腹胀症状者;无法耐受口服中药者,增加用药途径。

禁忌症:门静脉癌栓,严重痔疮,痔静脉曲张,消化道出血等。

推荐用药:生大黄9g、枳实15g、当归9g、天龙3条、柴胡9g、黄芪15g、槟榔9g、黄柏9g。

方法:中药保留灌肠技术标准为取胃、十二指肠引流管1根,经消毒后备用。疗程为一个月。取250m1洁净输液瓶1只,中药浓煎至150m1后至40℃放入输液瓶中备用。取输液皮条将输液瓶与胃、十二指肠引流管连接后,以石蜡油将待插入管端润滑后,令患者侧卧取胸膝位,将该管自肛门口缓慢插人至少30cm,以输液控制阀控制滴速为60滴/分,以输液方式缓慢将中药滴入,并尽可能使中药在肠中保留时间延长(大于2小时)。

2. 保留灌肠疗法

适应症:直肠癌放疗后局部炎症、疼痛、肿胀者

推荐用药:生大黄20g、黄柏15g、山桅子15g、蒲公英30g、金银花20g、红花15g、苦参20g。

方法:将上方药物加水800毫升,煎至200毫升。从肛门插入导尿管约20~30厘米深,注药后保留1~2小时。每日1次,30天为一疗程。局部红肿热痛者可用上方适量加水给予坐盆。腹痛、脓血便或便血甚者,易山栀为山栀炭,加罂粟壳15g、五倍子15g收敛止血。高热、腹水者加白花蛇舌草30g、徐长卿30g、芒硝15g。

3. 四妙散外敷

适应症:腹水、不全肠梗阻、腹部肿块疼痛

推荐用药:甘遂1g、大戟1g、芫花1g、商陆1g、麝香0.25g(或冰片3g)

方法:取甘遂、大戟、芫花、商陆药物粉末各1袋(每袋1g)用米醋或蜂蜜调和成直径约3~4cm,厚度约0.3~0..5cm大小的药饼,将1/2瓶麝香(0.25g/瓶)夹置于药饼之中,正面贴于肚脐眼或关元穴(脐下三寸),用医用大贴膜1个(3M)固定,3天更换一次。

注意事项:用药期间如有局部皮肤溃破、皮疹、瘙痒、疼痛等不适反应,暂停用药,待症状缓解后酌情使用。

4.中药泡洗法

适应症:手足综合症或化疗导致手足麻木不仁

推荐用药:川草乌各10g、透骨草30g、艾叶30g、红花30g

方法:将上方药物煎取200ml,加入温水1000ml中,每日手足浸泡约20分钟,每日1次,每周5天。

(五)针灸治疗

根据病情及临床实际可选择应用体针、头针、电针、耳针、腕踝针、眼针、灸法、穴位埋线和拔罐等方法。

1. 结直肠癌肠梗阻治疗

取穴:内关、足三里、天枢、下巨虚、中脘

方法: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每日1次,连续针3天。

2. 骨髓抑制治疗

取穴:主穴:足三里、三阴交、血海、膈俞;配穴:太冲、太溪

方法:行多补少泻手法,每日或隔日针刺1次,6次为一疗程,一般治疗1~3疗程。

3. 耳穴按压疗法对化疗后胃肠道反应:

取穴:恶心呕吐:取内分泌、胃;食欲不振取胃、内分泌、交感;呃逆取食道、贲门。配穴:上述各症分别取肾、贲门、食道;脾俞、胃。

方法:用胶布将王不留行贴于穴上,每日按摩3~4次,每贴7日。

(六)其他疗法

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如食疗改善患者消化道反应,音疗、心理治疗改善抑郁状态,腹腔给药治疗腹水等,可根据病情酌情选用适当的中医诊疗设备以提高疗效。

(七)内科基础治疗

主要包括疼痛、合并感染及发热等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参考《临床诊疗指南——肿瘤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拟订。

(八)护理

包括体位选择、饮食、口腔护理、呼吸道护理、中医辨证护理、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等。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中医证候

观察中医药治疗对患者临床症状,如腹痛、恶心、呕吐、乏力、食欲不振等中医证候的改善情况。

评定指标:中医症状根据临床观察分为10级:参照疼痛10级分类法:(0)级:无症状。(1-3)级:轻度症状,能耐受。(4-6)级:中度症状,常难以耐受。(7-10)级:重度症状,不能耐受,需要对症治疗。此分级方法由患者本人进行评判。

评价方法:与肿瘤相关的主症变化:选择1~2项主要症状或体征变化,要求与肿瘤相关,并能反映患者的主要痛苦,如腹痛、恶心、呕吐、乏力等。

好转:主要症状或体征缓解,并维持4周以上。

稳定:主要症状或体征无明显变化,或患者无与肿瘤相关的主要症状或体征。

恶化:主要症状或体征加重。

2.生存质量

观察中医药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治疗前后行生活质量判定。

评定指标:卡氏评分,详见附件1,体重变化。

评价方法:治疗前后症评分情况比较

显效:治疗后比治疗前提高20分以上;

有效:治疗后比治疗前提高10分以上:

稳定:治疗后比治疗前提高不足10分或没有变化;

无效:治疗后比治疗前下降

体重变化:除外体腔积液、浮肿等因素引起的体重变化。

好转:体重增加>2Kg,并维持4周以上。    

稳定:体重增加或减少≤2Kg。

恶化:体重减少>2Kg。

3.客观疗效

观察中医药治疗对患者的瘤体变化。

评定标准:

a.目标病灶的评价

CR完全缓解:所有目标病灶消失,至少维持4周。 

PR部分缓解:基线病灶最大径之和至少减少30%,至少维持4周。 

PD病变进展:基线病灶最大径之和至少增加20%或出现新病灶。 

SD病变稳定(stable disease):基线病灶最大径之和有减少但未达PR或有增加但未达PD。

b.非目标病灶的评价:

CR完全缓解:所有非目标病灶消失和肿瘤标志物恢复正常。

IR/SD未完全缓解(incomplete response)/病变稳定:一个或多个非目标病灶持续存在和/或肿瘤标志物高于正常。 

PD病变进展:出现新病灶和/或非目标病灶明确进展。

(二)评价方法

对照患者入院前后的病情变化情况,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评价:

1. 综合疗效评定指标:

a.中医证候

主要采用疾病相关主症评分变化评价。

b.生存质量

主要采用KPS评分评价,体重变化、ECOG评分等作为参考。详见附件1、2。

c.客观疗效

瘤体变化采用国际通用RECIST评价标准进行评价,详见附件3。

d.化验指标

血象、肝肾功能、肿瘤标记物、免疫功能的检测方法参照化验室的相关要求执行。

2. 近期综合疗效评定:

有效:瘤体变化、主症变化、KPS评分变化、体重变化,上述4项,在稳定的基础上,≥1项好转。

稳定:瘤体变化、主症变化、KPS评分变化、体重变化,上述4项全部稳定。

恶化:瘤体变化、主症变化、KPS评分变化、体重变化,上述4项,≥1项恶化。

3. 远期疗效评定:以中位生存期为评定指标。

                            

 附   件

1、1)KPS评分标准

Karnofsky(KPS)评分标准
评分体力状况
100正常,无症状及体征
90能进行正常活动,有轻微症状及体征
80勉强可进行正常活动,有一些症状或体征
70生活可自理,但不能维持正常生活或工作
60生活能大部分自理,但偶尔需要别人帮助
50常需人照料
40生活不能自理,需要特别照顾和帮助
30生活严重不能自理
20病重,需要住院和积极的支持治疗
10垂危,临近死亡
0死亡
1、2)ECOG评分标准

ECOG评分标准

级别体力状况
0正常活动
1有症状,但几乎完全可自由活动
2有时卧床,但白天卧床时间不超过50%

3需要卧床,卧床时间白天超过50%

4卧床不起
5死亡
2、 RECIST评价标准

肿瘤病灶的测量

肿瘤病灶的定义:

a.可测量病灶:至少有一条可以精确测量的径线(记录为最大径),常规检测条件下病灶最大径≥20mm或螺旋CT检测最大径 ≥10mm。

b.不可测量病灶:小病灶(常规检测条件下直径 <20mm或螺旋CT检测最大径 <10mm )和其它真正不可测量的病灶,包括骨病变、脑膜病变、腹水、胸水、心包积液、炎性乳癌、皮肤/肺的癌性淋巴管炎、影像学不能确诊和随诊的腹部肿块、囊性病变等。

注:不再沿用“可评价病灶”概念。所有数据使用标尺或卡尺测量并记录,并以公制米制表示。所有基线测量应该尽可能在接近治疗开始前完成,至少要在治疗开始前4周内。

测量方法:基线状态和随诊应用同样的技术和方法进行病灶评估。如果影像学方法和临床查体检查同时用来评价疗效时,应以前者为主。

临床查体:可触及的表浅病灶如浅表淋巴结或皮肤结节,皮肤病灶应用标尺标记大小制成彩色照片存档。

a.X片胸片:肺实质内清晰明确的病灶可作为可测量病灶,但仍推荐CT扫描的方法。

b.CT和MRI:是目前最可靠、重复性最好的疗效评价方法。对于胸、腹和盆腔,常规CT和MRI用10mm或更薄的层厚连续扫描,螺旋CT用5mm层厚连续重建模式完成,而头颈部及特殊部位的扫描方案应个体化制定。

注:CT扫描原则上要求最小的病灶不应该小于2倍的扫描层厚。没有禁忌症的一般应给予静脉对比增强,以区别血管和软组织与邻近肿瘤组织。每次必须再相同的窗位进行病灶测量。建议使用螺旋CT扫描。

c.超声捡查:当试验研究的终点目标为客观肿瘤疗效时,超声波不能用来作为评价手段。仅可用于测量表浅可扪及的淋巴结、皮下结节和甲状腺结节,亦可用于确认临床查体后浅表病灶的完全消失。

d.内窥镜和腹腔镜:作为客观肿瘤疗效评价至今尚未广泛应用。但这种方法取得的活检标本可证实病理组织上的CR。

e.肿瘤标志物:不能单独用来评价疗效。但治疗前肿瘤标志物高于正常水平时,治疗后评价CR 时,所有的标志物需恢复正常。

肿瘤治疗疗效评价

基线状态评价:为了评价客观疗效,对基线状态的肿瘤总负荷进行评估,以便与治疗后的结果进行比较。对于临床药物研究来说,只有在基线状态有可测量病灶的患者才能进入研究。如果可测量病灶为孤立性病灶需要组织/细胞病理学证实。

a.目标病灶:应代表所有累及的器官,每个脏器最多选择5个可测量的病灶,全身病灶数最多10个,作为目标病灶在基线状态评价时测量并记录。目标病灶应根据可测量病灶最大径和可准确重复测量性来选择。所有目标病灶的长度总和称为基线状态的最大径之和。

b.非目标病灶:所有其它病灶(或病变部位)作为非目标病灶并在基线状态时记录,不需测量的病灶在随诊期间要注意其存在或消失。 

疗效评价标准

a.目标病灶的评价

CR完全缓解:所有目标病灶消失,至少维持4周。 

PR部分缓解:基线病灶最大径之和至少减少30%,至少维持4周。 

SD病变稳定(stable disease):基线病灶最大径之和有减少但未达PR或有增加但未达PD。

PD病变进展:基线病灶最大径之和至少增加20%或出现新病灶。 

b.非目标病灶的评价:

CR完全缓解:所有非目标病灶消失和肿瘤标志物恢复正常。 

IR/SD未完全缓解(incomplete response)/病变稳定:一个或多个非目标病灶持续存在和/或肿瘤标志物高于正常。 

PD病变进展:出现新病灶和/或非目标病灶明确进展。

3、美国AJCC第七版结直肠癌TNM分期详解

结直肠癌TNM分期

原发肿瘤(T)

Tx    原发肿瘤无法评价

T0    无原发肿瘤证据

Tis    原位癌:局限于上皮内或侵犯黏膜固有层b

T1    肿瘤侵犯黏膜下层

T2    肿瘤侵犯固有肌层

T3    肿瘤穿透固有肌层到达浆膜下层,或侵犯无腹膜覆盖的结直肠旁组织

T4a  肿瘤穿透腹膜脏层

T4b肿瘤直接侵犯或粘连于其他器官或结构c,d

区域淋巴结(N)

Nx    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价

N0    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N1    有1-3枚区域淋巴结转移

N1a  有1枚区域淋巴结转移

N1b  有2-3枚区域淋巴结转移

N1c  浆膜下、肠系膜、无腹膜覆盖结肠/直肠周围组织内有肿瘤种植(TD, tumor deposit),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N2    有4枚以上区域淋巴结转移

N2a  4-6枚区域淋巴结转移

N2c  7枚及更多区域淋巴结转移

远处转移(M)

Mx   远处转移无法评价

M0   无远处转移

M1   有远处转移

M1a  远处转移局限于单个器官或部位(如肝,肺,卵巢,非区域淋巴结)

M1b  远处转移分布于一个以上的器官/部位或腹膜转移

文档

结直肠癌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

结直肠癌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结肠癌或直肠癌的患者,不能手术或手术后转移复发不适合化疗患者。一、结直肠癌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结肠恶性肿瘤(ICD10编码为:C18.902)或直肠恶性肿瘤(ICD10编码为:C20xx01)。(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诊断标准:参照2011年NCCN结肠癌、直肠癌TNM分期。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结直癌诊疗方案”。结直肠癌临床常见证候:1.脾肾阳虚2.肝肾阴虚3.气血两亏4.痰湿内停5.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