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王建勤(1955-),男,山西省平顺县人,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教授。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习得过程研究评述
王建勤
(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北京 100083)
[摘要] 近十年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习得过程研究取得了一些新进展。在语言迁移研究方面,学者们以更为开阔的视野重新认识和分析语言迁移现象;语音习得研究注重以理论为导向的实验研究,以及学习者中介音系统的研究;词汇习得研究将词汇习得与学习者的语言能力、习得策略研究以及词汇教学相结合;语法习得研究以汉语特殊句式和句法成分的习得研究为主。近十年汉语习得过程研究呈现三个特点:汉语习得研究东西合流;关注理论建树和学科发展;注重实验研究和方法革新。此外,汉语习得过程研究还有一些问题有待改进。 [关键词] 汉语;第二语言习得;习得过程
[中图分类号] H 1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0209(2006)03 0121 05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作为一个新学科,迄今为止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随着国外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理论的不断引进,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近十年,汉语习得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取得了许多值得称道的研究成果。
一、汉语习得过程研究的新进展
习得过程 研究在国外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并没有作为一个的研究领域。但近十年来,就汉语习得研究的理论导向而言,汉语习得过程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相对的研究领域。所谓 习
得过程 研究,是 以过程为导向 的研究(process oriented),有别于 以结果为导向 的研究(pro duct oriented)。按照我们的理解,汉语习得过程研究既包括第二语言学习者汉语习得 内在过程 的研究,也包括汉语习得 外在过程 的研究。本文拟对这两个方面的研究成果作一评述。
(一)关于语言迁移的研究
近十年来,在汉语习得内在过程研究方面,国内学者对语言迁移研究关注得比较多。这与上世纪80年代国外学者重新关注语言迁移研究有关。
六、七十年代,语言迁移研究由于对比分析遭到激烈的批评而受到冷落。80年代,国外许多学者认为,语言迁移不是一个 或有或无 的现象。语言迁移是客观存在的,但决不限于母语迁移现象,研究
者需要以更为开阔的视野重新认识和分析语言迁移现象。唐承贤[1]关于国外语言迁移研究的评述反映了80年代以后国外学者对语言迁移过程以及影响语言迁移的因素等理论问题的重新思考。在这种背景下,国内学者对语言迁移现象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寮非[2]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差异不足以作为母语迁移的主要依据。语言的共性和标记性为母语迁移现象提供了更为合理的解释。这种认识表明,学者们已经摆脱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关于母语迁移观点的影响。周明朗[3]针对美国学生在汉语表达过程中出现的 结构重复现象 ,试图通过实验研究阐明这种现象和语言迁移现象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观察到的语言迁移现象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因此,有必要从语言、行为、认知等多个方面对语言迁移现象进行分析和探讨。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对汉语学习者语言迁移现象的研究并不是对行为主义迁移理论的重新演绎。学
121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总第195期)
(二)汉语语音习得研究
与汉语学习者内在习得过程研究相比,近十年关于汉语学习者外在习得过程的研究是成果更为丰富的研究领域。因为这个领域的研究涉及了汉语习得的各个语言层面。
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语音习得研究,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相对于其他语言层面的习得研究,都是一个比较薄弱和滞后的研究领域。但近十几年来,汉语学习者语音习得研究仍然取得了一些新进展。这些新进展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注重实验语音学研究,二是注重学习者语音系统的中介音类型研究;三是注重以理论为导向的实证研究。
在实验语音学研究方面,王韫佳[4]通过实验语音学的方法考察了美国学生习得汉语声调的错误类型。研究发现,美国学生习得汉语阴平和去声的主要错误是调型错误,习得阳平和上声声调时,既存在调型错误也存在调域错误。实验语音学研究方法的引入,改变了以往经验式研究的局面,使外国学生汉语语音习得研究的方法更加科学、严谨,结论更加可靠。
近些年来,中介语理论对汉语语音习得研究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朱川[5](P269-287)通过语图、音高实验和精确度、清晰度、可懂度实验,分别考察了欧美、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不同母语背景的汉语学习者习得汉语语音的难点以及出现的中介音类型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这是迄今为止通过语音实验手段,对不同母语背景的外国学生习得汉语语音的中介音类型作得最为详尽的分析。这对我们了解外国学生习得汉语语音的中介音类型和难点分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汉语语音习得研究方面取得的另一个新进展,是关于学习者习得汉语过程中的语音变异研究。梅丽[6]以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中的语言变异理论为框架,通过实验研究检验了日本学生习得普通话卷舌声母产生系统变异的语境效应和情境效应,以及非系统变异现象。该实验研究发现,日本学生习得卷舌声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语言语境和情境语境的影响,但卷舌声母ch因为习得难度较大,没有受到情境语境的影响。此外,作者还发现,学习者的中介音系统不仅受到中介音的目标形式的渗透,而且还受到非目标形式(变体)的渗透。前者向 严谨体 (careful style)方向渗透,后者向 随便体 (vernacular sty le)方向渗透。梅丽的研究是汉语习得研究领域第一例关于汉语学习者语音变异的研究。语言变异的研究不仅仅是对学习者语言变异现象的简单描述,这一理论本身具有一定的方价值。语言变异的研究表明,学习者的语言表达是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的,不同的言语情境,其言语表达的风格也不同。因此,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必须考虑学习者的言语表达是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境下发生的。忽视学习者语言表达的情境因素,就难以获得真实的语言材料。
总的说来,汉语语音习得研究虽然起步比较晚,但研究的起点比较高。大部分研究都是基于某种理论的实证研究。
(三)汉语词汇习得研究
汉语词汇习得研究也是一个起步相对较晚的研究领域。不过,近几年汉语词汇习得研究也有一些新起色。有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汉语词汇知识与学习者语言能力的关系研究、汉语词汇习得策略和方法的研究,以及汉语词汇习得与词汇教学的关系研究方面。
上世纪80年代以前,词汇习得研究是一个被忽视的研究领域。80年代以后,学者们越来越认识到词汇习得研究的重要性。有学者认为,词汇习得是一个终生认知的过程,习得足够多的词汇是语言问题的核心。由此,关于第二语言学习者词汇知识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学者们的重视。国内虽然在这个领域起步比较晚,但国内学者直接借鉴国外的理论,研究汉语学习者词汇知识的习得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与国外的差距。鹿士义[7]在这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他通过实验探讨了汉语学习者掌握认知词汇与活用词汇关系,以及正字法距离与学习者综合语言能力的相互关系。鹿士义的研究表明,随着学习时间的增加,学习者的相关活用词汇与语言技能也在增加。认知词汇与活用词汇的距离越大,学习者的语言技能就越差,随着时间的增加,二者之间的距离会逐渐缩小。由此可知,正字法距离是影响语言技能发展的重要因素,但这种距离是可以改变的。
122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总第195期)
在汉语词汇习得研究中,词汇习得的策略和方法是国内学者更为关注的研究领域。钱旭菁[8]
(P548-558)
借鉴国外 伴随性学习 (incidental
learning )理论,通过实验研究考察了日本学生以阅读为目标的伴随性词汇学习过程,探讨了影响学习者伴随性词汇习得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词汇量多少与伴随性词汇学习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即学习者词汇量越大,通过阅读附带学会的词语就越多;如果学习者接触词汇的频次较少,这一因素就对词语学习没有显著的影响。此外,语境的有无对伴随性词汇学习也没有产生影响。从钱旭菁的研究结论可以得知,词汇重现率并非是影响词汇习得的唯一因素。孙晓明[9]认为,词汇重现率固然是影响词汇习得的重要因素,但从教材编写的角度来看,词汇重现率是有限的,低重现率又达不到词汇习得的效果。因此,她借鉴 投入量假说 (the invo lvement load hy pothesis),通过实验研究探讨了词汇加工深度与词汇习得效果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学习者在实验任务中投入水平越高,词汇掌握得越好。换句话说,词汇加工的高投入可以带来更好的词汇记忆效果,而词汇重现率仅仅是影响词汇习得效果的因素之一。
作者原文译为 投入负担假说 。
汉语词汇习得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新进展,但目前这个领域的研究还相当薄弱,还有许多研究领域需要开拓。
(四)汉语语法习得研究
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领域,汉语语法习得研究是成果相对丰厚的研究领域。这主要是因为,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语法习得研究,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中都占据着中心地位。近十几年来,汉语语法习得研究越来越显示出汉语本身固有的特点。关于汉语语法习得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汉语句式,特别是特殊句式的习得研究;另一类是关于汉语句法成分的习得过程研究。
在汉语句式习得研究中,既有纵向的句式习得过程研究,也有横向的句式习得研究。温晓红[10]从两个方向考察了美国汉语学习者和中国英语学习者两组被试,研究了主述题结构习得的普遍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美国学生在习得汉语存现句
时,基本不受其母语主语突出特点的影响,在初级阶段就能够掌握主题突出的汉语存现句。黄月圆、杨素英[11]从情状类型的角度考察了母语背景为英语的学习者习得 把 字句的过程。研究发现,学习者对 把 字句的终结性和完成性的关键语义有明显的意识。这种意识与语言习得中的 情状假设 普遍倾向一致。
上述研究的共同点,都是从汉语本身的特点出发探讨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些研究的价值在于,他们的研究结论改变了我们以往基于经验的观点和假设。有人认为,汉语是主题突出,英语是主语突出。因此推论,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在习得汉语主题突出特征时会遇到困难。但温的结论表明,无论学习者的母语是主题突出还是主语突出,其中介语都呈现主题突出特征。这一特征成为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的一个普遍阶段。在汉语语法习得研究领域,关于汉语句法成分的习得研究也显得有声有色。这方面的研究不仅涉及功能词的习得研究,而且还涉及了特定句法结构的习得研究。孙德金[12](P232-243)
从汉语动词
情状和句子结构两个角度考察了外国学生习得汉语体标记 了 、 着 、 过 的过程。研究发现,外国学生在习得体标记的过程中,存在着将时体意义与动词语义特性自然联系起来的心理机制。句子结构也是影响体标记习得的重要因素,与体标记意义一致的结构先习得,其他的后习得。孙德金的研究拓宽了汉语时体研究的视野。以往的研究仅仅局限于体标记本身的研究,难以理清动词特性与体标记的关系。孙的结论说明,体标记不可能是习得的,因为体标记的习得与句子结构与动词情状类型密切相关。
在汉语语法习得中,特定句法结构的习得对学习者来说也是一大难点。许多学者对这些结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杨德峰[13]系统考察了初、中、高三个阶段的日本学生习得汉语趋向补语的过程。研究发现,不管是初级阶段还是中高级阶段,都存在着宾语的类推和泛化问题。此外,不仅日本学生出现这种问题,母语为英语和朝鲜语的学生也出现同样的问题,这种普遍性是由于汉语特定句法结构的特点决定的。
123
王建勤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习得过程研究评述
纵观近十年来汉语习得过程研究的进程,我们认为,这个领域的研究与十年前的研究相比,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一)东西合流,汉语习得研究形成合力。近十年来,一大批海外学者加入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的阵容中来。这些研究者的加盟促进了海内外理论研究的融合。这种融合主要表现在,海内外从事汉语习得研究的学者关注共同的研究领域,关注汉语习得研究同的难题。根据柯传仁、沈禾玲[14]关于美国汉语习得研究的评述,我们看到,海外学者与国内学者在汉语习得研究方面关注的研究领域基本相同,涉及到汉语习得研究的各个层面;双方关注的话题也基本相同。比如,汉语语音习得研究方面,国内学者关注比较多的是外国学生的声调错误类型研究。海外学者在这方面也作了大量的研究。在汉语语法习得研究方面,国内学者和海外学者同样对外国学生习得汉语体标记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二)关注理论建树,关注学科发展。近十年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开始关注学科的理论建树和发展。学者们相继发表了汉语习得研究各个领域的综述性文章。柯传人、沈禾玲对美国的汉语习得研究的各个领域进行了详细、全面的理论评价,并对汉语习得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客观的反思。徐子亮[15]系统地总结了国内汉语习得研究的理论发展和研究成果。这些理论评述不仅体现了学者们对学科自身发展的理性关照,而且体现了学者们对学科发展的前瞻意识。这表明汉语习得研究作为一个学科,其学科意识渐趋成熟。
(三)注重实验研究,促进方法革新。桂诗春、宁春岩[16]曾对1993年至1995年国内四种外语期刊发表的文章进行分类统计,发现仅有3%的文章是实验性研究。江新[17]在对国内四种汉语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文章进行的统计分析时发现,实验研究只占3.6%。这些数据说明的都是10年前的情况。近些年来,汉语习得研究领域这种状况已经有所改进。在笔者近期收集的关于汉语习得研究的400多篇文章中,有数据、有统计的实验研究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这至少表明,汉语习得研究越来越重视实证研究,越来越关注研究方法的改进和革新。
三、汉语习得过程研究有待改进的问题
汉语习得研究,近十年来的确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还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
(一)理论视野有待进一步拓宽。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全球化发展,任何一个学科的理论引进和借鉴都越发重要。我们以往的研究不太注重理论的借鉴,对国外的理论发展关注不够,理论引进落后,这大大地了我们的理论视野。强调国外理论引进,并非主张理论研究 言必国外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要想走向世界,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享有话语权,就必须汲取全人类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研究成果,这对拓宽汉语习得研究理论视野是有益无害的。目前,国内汉语习得研究的领域还不够宽,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国外的理论发展了解得比较少,现有的理论大都比较陈旧。就汉语习得过程研究而言,大部分研究还停留在国外70年代的理论研究阶段,这将大大影响汉语习得研究这个学科的发展。
(二)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学科的认识还有待于深化。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者和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及其习得过程,这一点有些研究者似乎并不十分清楚。在收集整理国内发表的近400篇汉语习得研究的相关文章中,我们发现,目前在各种期刊发表的文章,有相当一部分是直接移植语言本体研究的方法来研究学习者的汉语习得过程,给人一种隔靴搔痒之感。一方面,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不同于其目的语系统,学习者的语言系统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从语言本体的角度来观察学习者的语言系统,虽然能够发现学习者习得目的语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但对习得过程的解释力非常有限。另一方面,学习者的习得过程研究涉及的不仅仅是语言本身的问题,还要涉及语言认知的内在过程、学习者个体差异等因素。因此,套用目的语规则来解释习得过程,常常显得力不从心。
(三)研究方法还有待于改进。总的说来,汉语习得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已经有所改观,学者们越来越认识到研究方法的改进对提高汉语习得研究质量的重要性,但目前的研究方法仍然问题较多。一是有的研究有数据、无统计,有的简单罗列百分比,
124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总第195期)
缺少推理统计;二是被试选择无控制,要么被试太少,要么被试母语背景混杂;三是材料来源不清,统计方法选择不当。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科学性,影响了研究质量的提高。柯传仁认为,汉语习得研究要在研究设计上下功夫。柯氏之言,深中肯綮。
四、汉语习得过程研究的展望
展望汉语习得研究特别是汉语习得过程研究,可以看出未来发展已经呈现出一些趋势:一是多学
科融合。汉语习得研究近十几年来呈现多学科融合的趋势。汉语习得过程研究涉及语言学、心理学、认知科学多种领域,这些领域从各自的角度来
研究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二是宽领域、多视角、
全方位发展。汉语习得研究近十几年的发展表明,这个领域的研究范围越来越宽,语言层面涉及语音、词汇、语法、篇章、汉字;研究角度包括言语行为、跨文化、学习策略、学习者个体差异等各方面;理论基础涉及语言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多个领域。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不再是孤军奋战。三是东西合流。海外学者的加盟大大地推进了汉语习得研究的发展进程。海内外的学者在汉语习得研究领域,在共同的理论框架下,共同探讨汉语习得研究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这已经是我们看得见的大趋势了。我们相信,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汉语习得研究将汇聚众多学科和领域的学者,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真正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唐承贤.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母语迁移研究评述[J].
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5).
[2]寮非.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迁移现象分析[J].外语教学
与研究,1998,(2).
[3]周明朗.语言迁移、句型结构重复现象与对外汉语教学
[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4).
[4]王韫佳.也谈美国人学习汉语声调[J].语言教学与研
究,1995,(3).
[5]朱川.对外汉语中介音类型研究[A ].第五届国际汉语
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6]梅丽.日本学习者习得普通话卷舌声母的语音变异研
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5,(1).
[7]鹿士义.词汇习得与第二语言能力研究[J].世界汉语
教学,2001,(3).
[8]钱旭菁.汉语阅读中的伴随性词汇学习研究[A ].第七
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9]孙晓明.投入因素对欧美学生汉语词汇习得的影响[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3).
[10]温晓红.主题突出与汉语存在句的习得[J].世界汉语
教学,1995,(2).
[11]黄月圆,杨素英.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 把 字句习得研
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4,(1).
[12]孙德金.外国学生汉语体标记 了 着 过 习得情况
的考察[A].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3]杨德峰.日语母语学习者趋向补语习得情况分析
基于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研究[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3).
[14]柯传仁,沈禾玲.回顾与展望:美国汉语教学理论研究
述评[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3).
[15]徐子亮.对外汉语学习理论研究二十年[J].世界汉语
教学,2004,(4).
[16]桂诗春,宁春岩.语言学研究方法[J].外语教学与研
究,1997,(3).
[17]江新.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方法[J].语言文字应用,
1999,(2).
(责任编辑 林邦钧 责任校对 宋媛 蒋重跃)
A Survey of Researches in C hinese L 2Learner 's Acquisition Process in the Last Decade
WANG Jian-qin
(Center for Studies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BLU,Beijin g 100083,China)
Abstract:T his paper makes a r eview of the research dev elo pment of Chinese L2learner's acquisition pr ocess o f Chinese languag e in t he last decade.T he aut ho r analyzes the r esear ch char acteristics of the lear ner 's acquisition pro cess and the w eak ness,makes a pro spect for dev elo pment trend o f the futur e r esea rch.
Key words:Chinese;seco nd lang uag e acquisition;acquisition pr ocess
125
王建勤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习得过程研究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