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人:小才啥都有
1.简述当前人地关系的新课题:
(1)人地关系中道德关怀概念下的课题
①区域之间的差距和空间演变
②区域资源调配中的人地关系问题
③生态足迹的研究
④社会质量的研究
(2)全球化以后的人地关系
①空间的网络化
②全球性环境演变对人类区域社会经济的关系
(3)传统文化的区域性和现代文化的全球性关系
①传统区域文化被改变
②矛盾和互补的关系
2.现代人文地理学的特征:
(1).理论与哲学方的多元化——新的科学理论何方
(2)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新的研究方法何手段
(3)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会化,应用化趋向——新的研究内容和方向。
发展趋向:人文地理研究日益向实用方向发展,面向人类迫切需要解决的那些实际问题,另一个趋向是应用方向,它的应用相当广泛,如地区资源的开发评价、地区综合发展分析、城市与区域规划等。
3.文化的三个层次(结构)。
大多数学者认为,文化是由三个层次的内容构成: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又称为非物质文化,它是与物质文化相对。
4.文化对环境的适应性:
(1)生物适应性:人类在其发展中,为适应环境而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在体质方面发生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具有遗传特性。
(2)文化适应性:利用工具、制造工具、技术发展、群体组织与分工以有效获取食物和改善其生活条件,以适应环境。
(3)关系:
A、相同之处:二者在其发展过程中,既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又保持其特性的稳定性;在演化中,都是通过对新的性状和新的文化的产生而实现其变化以增强适应性;在新的取代旧的过程中,都是通过竞争与选择而实现;在竞争和选择中,环境起着关键作用。
B、不同之处:人的生物特性与文化的传递与继承方式不同;生物特性的遗传是纵向的,而文化的继承是横向的;新的生物特性取代旧的生物特性,往往是以新物种取代旧物种实现的,而新的文化取代旧的文化只需原文化群体接受新的文化即可实现;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是不同的。
5.文化的特点:
民族性、时代性、变迁性、稳定性、积累性、多层次性、滞后性。
6.文化区、文化扩散有哪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征?结合实例理解。
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可分为三类:
(1)形式文化区(formal culture regions)
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特征是:核心区、外围区和过渡带。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
例如:两个民族之间存在国界,彼此立场对立,不仅不相往来而且亦各不允许对方民族存在。
(2)功能文化区(functional culture regions)
不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而是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特征:功能中心位置明确、边界界线确切、区内有功能联系。
例如,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农场、一个教区等都是一个功能文化区。
(3)乡土文化区(perceptual culture regions)
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特征:与功能文化区的差异在于,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与形式文化区的差异在于,其区内缺乏形式文化区那种文化特性上的一致性。
例如:日本语只在日本国使用
7.文化的扩散(文化的时间现象):
(1)扩展扩散:某种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特点是空间上的相对联系性,速度的差异性;
A、接触扩散: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B、等级扩散: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有一种等级现象。
C、刺激扩散: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改变,使其得以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
(2)迁移扩散: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往往由于拥有这种文化的人、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遂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特点是文化上保持原汁原味,速度快,空间上不连续。
8.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1)环境决定论:自然环境决定人类生理和心理特征,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德国的拉采尔和美国的森普尔。
(2)可能论和或然论:强调人类对环境有自由选择,利用能力的一种理论,与环境决定论对称。法国的白兰士、白吕纳。
(3)适应论:生物通过文化的发展而对自然环境和环境变化的长期适应。英国的罗克斯比。
(4)生态论:借生物学的生态学一些观点来分析人地关系的特点,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美国的巴罗斯。
(5)环境感知:由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印象,为该环境同文化集团内所有成员所共有,在移民身上反映比较明显。
(6)文化决定论:人地关系中人是通过文化在起作用。
(7)和谐论y:如何处理和谐环境和人类文化生活关系,已成为国际地理学界所面临的主要研究任务。
9.试述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文化景观和文化整合之间的有机联系及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以上五大专题反映了人文地理学对人文现象研究的独特视角,也构成了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个严密分析框架。从人文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出发,通过扩散的时间过程使时空相结合,以其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关系、与其他人文现象的整合情况来分析其复杂的相互关系,最后以现存的文化景观来说明上述过程与关系的形象表现。
10.人口迁移原因:
经济、政治、国际战争、国内战争、社会秩序的变革和文化因素、生态环境的变化、希望接受良好的教育、逃避种族歧视、结婚或离婚、退休、避寒、避暑、疗养等。
11.阐述导致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解释迁移的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因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刺激因素;另一类是个人机动变化产生的因素。
尽管人口迁移和流动的原因多种多样
(1)但主要要的原因是经济方面,即寻找可以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机会”,挣更多的金钱
(2)政治因素和文化因素也是造成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3)生态环境的变化也会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和流动。
12.人口迁移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通常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叫人口迁移,按涉及的范围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按迁移的时间,可分为永久性迁移、季节性迁移等;按人口迁移的社会组织形式,可分为个人迁移、集体迁移、自愿迁移、被迫迁移、自发移民和有组织移民等。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总体来讲是有积极影响的。
13.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流向的特点:国际人口迁移大多是穷国向富国迁移,由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低收入到高收入,如美国、西欧;
人口结构特征:中青年、单身、男性为主,近年女性比重上升;
14.流动人口趋势和特点:
(1)流动规模越来越大;
(2)流动半径越来越大;
(3)流动高峰提前,外出时间延长;
(4)外出民工以劳动力为主,主要从事第二、三产业;
(5)流动方式以连锁方式为主。原因分析:(a)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逐步推行;(b)传统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农民对改变自己身份的渴望是深层次的社会心理因素;(c)国内新的经济格局的形成和重心转移是客观因素;(d)耕地减少、人口增加、人地矛盾突出、劳动剩余是流动人口产生的内在因素;(e)农村基层组织的失控及城乡收入差距的拉长是直接原因。
15.农业前人口发展特征:
(1)极低的人口密度;
(2)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
(3)分布上为大分散、小集中。
16.促使人口转变的因素:
(1)经济的发展及其引发的生活方式、生育观念和妇女地位等的进步和提高;
(2)对节育的态度和相关的人口。西欧模式包括欧洲发达国家、北美国家,是自发的演化过程;而日本模式包括新兴的工业化国家,除了一定的自发性外,同鼓励节育是分不开的。
17.自然环境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人类是自然环境长期发展变化的结果。对人口增长的影响集中在自然上:土地、淡水、森林、矿产等
18.人口构成(人口结构):
人口系统内部不同属性之间的比例关系。(1)自然构成:A、性别构成通常用100个女性所对应的男性人口数来表示;B、年龄构成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人口数中不同年龄的比例关系;(2)社会构成:职业构成、文化教育构成、婚姻家庭构成、阶级构成、民族构成和种族构成等。
19.中国人口老龄化特点:
(1)绝对数量大;
(2)发展速度快;
(3)人口老化速度大于经济增长速度;
(4)耦合性。原因:生育率下降,生育率是年龄构成的定盘星,人口寿命的延长。
对策:(1)突出老年人的精神价值;(2)发展老年产业;(3)加强积累,奠定基础;细化老龄程度,抓住发展机遇;(4)完善构成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障体系(自养、家庭养老、社会养老);(5)加强技术投入,加快产业调整,以技术发展缓解人口老龄化压力,(6)培养专门老年护理人才;(7)延长退休年龄;(8)关注老龄妇女。
20.种族与民族的区别、民族的特征及其对文化景观的影响。
种族和民族不同:种族是在人类历史的早期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对隔离的不同地理环境中形成的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它按人们自然的体形和遗传特征加以区分,属于生物学范畴;而民族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群共同体,是人们最主要的社会划分形式之一,属于历史学、社会学范畴。
21.现代农业特点:
(1)产品是提供给非农业人品所消费的;
(2)多依靠机械和现代科技成果;
(3)使用机械、化肥、高产种子,单位面积产量高;
(4)农场规模大;
(5)与其他农业企业形成联合体。
22.试述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及其表现。
民间社会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景观,其中最明显与最吸引人的是民间的各类建筑的建造技术,它不仅反映民间文化特征,而且也反映了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表现:
(1)建筑材料。建造房子要用材料,只能就地取材,而材料却受地域,因此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
(2)建筑布局。单元结构、组合结构。
(3)建筑外形与内部特征。我国地域辽阔,气候条件差异较大,对建筑外形与内部特征有明显影响。
23.现代农业类型:
(1)种植园:靠大量劳力,实行集约式生产,专门生产某一种经济作物。如加那利群岛、加勒比海诸岛、美国东南部、南美东北部、中美、非洲和亚洲的一些沿海地区。
(2)谷物农业:生产小麦、玉米、水稻,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和欧洲等。皮包农场suitcase farm(农场主只需带个提包就可以进行其经营活动)、农业企业agribusiness(大型的、高度机械化的商业农场);
(3)牲畜育肥农业:种植业与饲养业相结合的农业,主要分布在美国五大湖以南、地中海沿岸、大西洋、波罗的海沿岸、巴西东南部;
(4)乳品业:适应城市居民对乳制品的需求,专门生产流质牛奶及一些乳加工制品的农业。分布在北美五大湖地区、瑞士、法国等地大城市郊区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5)市场园艺业:为市场提供蔬菜、水果、花卉等产品的农业。
(6)大牧场:规模大、雇用牧工、产品投向市场。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干旱地区。
24.工业类型:
(1)第一产业:伐木业、捕捞业、采矿业;
(2)第二产业:制造业(北美、欧洲、俄罗斯与乌克兰、日本等)
(3)第三产业:交通运输业、电讯业、公用事业;
(4)第四产业:为生产者服务的商业、保险业、法律服务、银行、广告、批发、零售、房地产等;
(5)第五产业:向消费者或家庭提供服务的教育、行政管理、旅游娱乐、医疗卫生等。
25.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
(1)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水文;
(2)资源;
(3)能源:水力、蒸汽机、电力;
(4)市场;
(5)劳动力;
(6)工业发展的环境条件。
26.种族与环境:
(1)肤色:人体肤色的变化取决于人体内部色素量的变化,而色素量的多少又和光照强烈程度有关;
(2)人体结构:生长于寒冷气候区的人比生长于炎热气候区的人其身体较肥大,而后者身体趋于细长;
(3)鼻子、眼形、头发组织:热带人鼻孔一般是宽阔的,寒冷人较长而突出,可以将吸进的寒冷空气加以暖化而后进入肺部;黄种人由于气候干燥寒冷皮肤紧缩形成直发,黑种人由于气候炎热而潮湿皮肤松弛形成卷发隔热防晒。
(4)体重与长四肢是适应环境的结果:黑人体重轻而长肢体善于投掷长矛,汗腺多,散热快,嘴巴大,厚唇,宽鼻便于气流通畅,手掌和脚掌的汗腺多而且大,手细血管较丰富,对体温调节较完善;因纽特人体重重,脂肪厚,散热少;白种人高鼻梁狭鼻对冷空气有预热作用。
27.民俗的形成:
都是一定地域内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并具有很深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地理根源,意味着一个族的共同心理感情的形成,并表现为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深刻的社会性,有些民俗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28.语言本质特征:
(1)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2)语言是人类的一种交际工具;
(3)语言是人类的一种思维工具;
(4)语言是符号系统;
29.语言传播特性:
外延性、连续性、层序性、复合性、竞争性、演化性、阶层性。
30.语言传播的影响因素:
地理集团、行政区划、人口迁移、经济条件。
31.语言扩散及其结果:
(1)新来语言取代当地的语言,美洲;
(2)新来移民接受当地的语言,满族、美洲后来移民;
(3)新来移民所带来语言先存在,后影响下降或消失,芬兰的瑞典语,日本语在和朝鲜。
(4)新来移民仍维持自身语言成为特殊的语言岛:的锡伯语;
(5)新来的移民到新地后最终随着环境条件变化形成新的语言:英国的英语、客家方言。
(6)多语言国家的出现:加拿大双语(魁北克的法语,其他为英语)、瑞士四种官方语言共存。
32.地理环境对宗教的影响:
(1)影响其源地:宗教是对地理环境的歪曲的反映;
(2)影响其起源;
(3)影响其礼仪;
(4)影响其习俗;
(5)影响宗教节日;
(6)影响其传播。
33.宗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影响生态环境;
(2)影响地域文化;
(3)影响政治地图;
(4)影响人文景观;
(5)影响人口的增长、分布及迁移;
(6)影响区域经济,尤其是旅游经济;
(7)影响城市的形成与功能。
34.城市与自然环境:
(1)地质环境:特别突出的是地震;
(2)地形:平坦而地势稍高的地形是比较理想的;
(3)气候:多雨地区考虑到防洪和排水,寒冷地区注意取暖、防冻,热岛效应问题等。
(4)水资源:为城市居民提供数量充足、质量符合要求的水,还要注意排除污水;
(5)城市的生物环境:城市绿地建设。
35.形成城市地域结构的动力:
(1)集聚力:即向心力,驱使居民和某些居民部门向市中心集聚,具有交通方便、社会条件优势如知名度。
(2)离散力:向相反方向,驱使其转向郊区。城市中心经济效益下降、声望下降等,郊区高质量住宅区吸引加速城市的分散。
36.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
(1)同心圆模型:芝加哥大学伯吉斯提出,分5个同心圆地带:中心商务区、过渡带、工人家庭带、中产阶级住宅带、通勤带。
(2)扇形模型:美国霍伊特提出高租金住宅区从市中心商业区开始,沿方便的交通线向另一远处高租金住宅区延伸,最后彼此相联成一个扇形。
(3)多核模型:美国哈里斯和乌尔曼提出,城市不断向外扩大,并出现新的郊区有自己的核心。原因是城市的多样化功能不断出现。
37.逆城市化的特征及产生原因。
特征: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增加速度超过大城市,出现人口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乡村扩散
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厌恶城市环境,追求较宽裕的活动空间和新鲜的空气;另一方面是由于交通信息的发达,有人要求由城市迁往乡村。
38.何谓地缘政治学?有哪些主要流派?
就是关于国家间的政治地理特征的规律性的阐述和理论概括。主要有马汉的海权论、麦金德的心脏地带学说、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区学说、柯恩的“的世界”的图式
39.旅游的构成要素:
(1)旅游主体——旅游者;
(2)旅游客体——旅游产品;
(3)旅游媒介——旅游业和贯穿在其中的旅游活动(指以一定的经济、社会、环境存在和发展为依托,由旅游者、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介互为条件、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40.影响旅游动机的因素:
(1)性别:男子多把动机付诸实施,女性多犹豫、迟滞、稳重;
(2)年龄:年轻人产生动机易、实施快;中年人求实求稳;老年人喜爱清静而交通方便、怀古或访友需要。
(3)身体健康:影响动机的产生及强度。
(4)经济能力:
(5)余暇时间;
(6)心理因素:个人的爱好、兴趣、专业、对生活的态度、对周围环境的知觉、受教育程度及家庭等各方面的影响;
(7)社会因素:政治、经济、文化及治安等。
41.影响决策的主要因素:
(1)感知环境:人们把进行旅游决策时收集到的各种信息摄入脑中,形成对环境的整体印象。感知环境的影响还表现在居住地与旅游地的距离上;
(2)最大效益原则:A、最小的旅游时间比;B、最大的信息收集量:最有名的、与居住地差异较大的旅游资源;
(3)旅游偏好:年龄、职业、学历。
42.旅游资源的特征:
(1)在空间上的广泛性和区域性;
(2)在时间上具有变化性;
(3)经济价值的不确定性;
(4)认知性和非旅游功能性。
43.对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
(1)体验性评价:对旅游资源的质量体验而作出的评价;
(2)技术性评价:对旅游资源进行特定旅游活动的适宜性进行技术分析。
(3)综合性评价:选取多项恰当的因子和开发条件,并综合考虑对社会、环境的影响,是对旅游资源较为评价的一种方法。
44.旅游地分类:
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和古迹、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旅游渡假区、主题公园。
45.区域科学研究的内容和任务:
(1)对影响区域发展的各种要素及其综合效益进行分析,从而研究各种社会经济现象的时空规律;
(2)研究区位、聚落、城市化地区和全球性区域系统以及人类居住方式、经济活动、资源有效利用在自然环境背景下所有活动的地域差异;
(3)对存在于区域内的各种行为单位利益及价值观念的矛盾和冲突以及区域的社会、政治、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间的相互影响进行分析,并系统地探讨解决区域发展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的方法,提出区域发展的优化模式。
46.区域发展的新变化和区域研究的新动向:
(1)改变区域资源的观念:信息资源和人才观念;
(2)扩大区域研究范围:从参与市场竞争的角度和运用新国际劳动分工的理论,强化区域的基础设施和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区外、国外的资源、资金、技术、人才,建立起内外结合的经济运转系统,促进区域的发展;
(3)确立可持续发展思想:成为区域研究的主题,其基本原则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区域发展的主要目的。
47.区域规划:
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区域规划的发展过程:
(1)资源开发;
(2)加快落后地区发展,加强地方城市建设、解决区域之间平衡问题;
(3)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
48.区域分析方法:
(1)地理学的比较法:常用实际考察法、统计图表法、地图和遥感技术法等;
(2)经济学的分析法:均衡分析、动态分析、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投入产出分析、边际分析、实物分析、价值分析、结构分析等;
(3)数学的模拟法:数理统计(回归分析、趋势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随机过程分析)、运筹学(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图论)。
49.区域自然资源评价原则:
(1)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生产布局的要求出发才能避免盲目性;
(2)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相结合;
(3)必须在现代技术可能性的基础上论证经济的合理性。
(4)从保护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评价自然资源。
50.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
(1)量的评价:服务年限和远景需求量;
(2)质的评价:技术上的可能性、经济上的合理性、需求上的迫切性;
(3)关于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地理分布影响到其被开发利用的先后次序和开发利用的成本及利用的效率,地域组合评价有利于揭示自然资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4)关于自然资源的可能利用方式或方向,以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经济前提;
(5)关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效应的评价。
51.区域人口与劳动力分析:
(1)区域人口数量分析:性别构成、年龄构成、职业构成、民族构成;
(2)人口增长分析:人口的自然增长:出生率、生育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3)人口质量分析:人口的身体素质、人口文化技术构成、人口的思想素质;
(4)劳动力供应分析:适龄就业人口、未成年就业者、老年就业者、求业人口、就学人口、家务人口、服役人口、其它人口。
(5)人口的分布分析:人口密度、人口比重。
52.研究适度人口应注意:
(1)因地而异;
(2)因人口的消费标准而异;
(3)因经济生产力的技术水平而异;
(4)因时间而异。
53.空间结构的物质内容:
(1)地域空间核心:中心城市,具有组织、集聚、辐射扩散、传输等作用;
(2)空间网络系统:各种交通运输线路与通讯信息线路的地域分布体系;
(3)外围空间:地域空间结构内除去区域核心与网络之外的所有地域空间,包括核心以外的所有城镇,也包括广大的农村和工矿区。
54.区域发展目标:
(1)总体发展目标:区域发展战略方案的高度概括,目的在于明确区域发展方向,概括追求的区域理想模式的总体面貌。
(2)具体目标:是一系列的指标体系,以总体目标为依据,又是总体目标的具体反映。包括经济目标(总量、效益、结构)、社会目标(人口构成、人口总量、物质生活水平、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建设目标(空间结构、空间规模、环境质量)。
55.产业环境分析:
产业结构分析、生产状况分析、产品状况分析、产品市场状况分析、产品生产环境分析。产业环境基本上是从同一行业的全体的角度去分析,而企业或公司环境更多的是单一企业或公司的角度去考虑。
56.土地分类;
(1)地貌特征: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
(2)土地适宜性:高度适宜、中度适宜、临界适宜;
(3)资源利用: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宜农荒地、沼泽、寒漠、滩涂、城市用地。
(4)土地利用状况:耕地、园地、林地、城镇村庄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
57.土地利用分区的意义:
(1)更好地体现土地利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2)能够从空间布局上落实用地指标,协调产业间用地的矛盾,为各个产业的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用地条件;
(3)是土地用途管制的直接依据;
(4)是用地规划与用地管理联系的重要环节。
58.土地分区类型:
农业用地区、种植园、林业、牧业、城镇建设、村镇建设、工矿、自然和人文景观保护区、其它用途区。
59.土地分区注意点:
(1)耕地根据整体保护的原则尽可能都划入农业用地区;
(2)规划开垦的宜农后备土地和沟渠及为农业生产服务的道路等设施用地以及农田之间的其它类型的零星用地,宜一并列入农业用地区。
(3)农田保护区的划定,应遵循数量保护与质量保护、区位保护配套统一的原则;
(4)村镇建设用地应按照逐步集中,将过于分散的零星居民点逐步合并的要求,适当缩并;
(5)合理确定各类用途区的最小分区面积。
60.土地分区的依据:
(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
(2)土地利用现状;
(3)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结果;
(4)产业结构调整和地域布局规划;
(5)土地需求量预测结果;
(6)各类用地调整指标;
(7)部门用地布局规划;
(8)与土地利用有关的法律法规。
61.优势区规划:
(1)自然保护区:为了自然保护的目的,把包含保护对象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2)风景名胜区:指具有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自然景物、人文景物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范围,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区。
(3)休闲区:为全面实现公民休息、休养的权力,为维护和促进身体健康,应有计划地开发、维护和合理利用自然风景,把风景保护区和合适的地区,特别是富有森林、草地和水域的地方,发展为休养区。
62.土地资源保护的必要性:
(1)土地资源的有限性;
(2)自然灾害和人为不当的活动使大量土地损失;
(3)人口不断增加,使人口与土地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4)耕地减少的速度加剧,质量损失严重。
63.保护土地的基本措施:
(1)因地制宜安排各业用地;
(2)适宜的土地开发和利用强度;
(3)应用生物技术保护生态环境;
(4)合理用水;
(5)水地保持;
(6)加强土地资源管理。
.保护耕地的战略目标:
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即保持现有耕地总量不再减少,并努力做到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耕地总量也有所增加。
基本策略:
(1)严格控制城镇发展用地规模;
(2)调整村镇居民占用地;
(3)开发土地后备资源;
(4)进行土地整理、整治,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地土生产潜力;
(5)调整土地收益分配办法;
(6)改变土地管理,强化土地管理,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占用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