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三)
【学习目标】
1、尝试找出本诗的诗眼,通过诗眼体会杜甫在诗中隐晦抒发的情感。
2、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试着分析杜甫借王昭君的遭遇抒发自己的哪些情感。
3、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鉴赏咏史怀古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4、背诵全诗。
【学习重难点】 运用对比法试着把握杜甫在这首诗中抒发的情感。
《咏怀古迹(其三)》是一首咏史怀古诗。咏史怀古诗的特点是借用典故抒发诗人自己的情感。比较典故和诗人自己遭遇的相似点,就找到了诗人在典故背后所抒发的自己的情感。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法 对比法 合作探究
【学时安排】 1课时
预习案
Ⅰ 文本辅读
一、关于咏史怀古诗:
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1)标题特点: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前后加“怀古”、“咏怀”等。
(2)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3)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等。
(4)表现手法:用典、对比、寓情于景、借古讽今、吊古伤今、借古抒怀等。
二、写作背景:
《咏怀古迹》共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祠,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这首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也就是公元766年,这一时期正是作者漂泊西南的第七年。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
三、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熟练诵读本诗。
Ⅱ 自学检测
1、读准字音。
明妃( ) 朔( )漠 青冢( ) 画图省( )识 千载( )
2、疏通诗句字面意思后找出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律诗讲究起承转合,尾联便是合,即集中抒发情感。
诗眼:怨恨。
探究案
合作探究——小组共同讨论,集思方能广益!
探究点1
结合诗歌内容,试着分析:昭君怨从何来,她有哪些方面?
诗眼:“怨恨”:
①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 思念故乡的幽怨。
②对画师的无耻行为及汉元帝的昏庸糊涂的怨恨。
探究点2
诗人咏叹王昭君的不幸遭遇,实质上在写什么?请结合背景资料,尝试着进行比较,看看杜甫和王昭君在哪些方面有相似点。
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因为昭君的身世正暗合了诗人的人生经历。昭君在汉宫时,因为奸佞小人的从中作梗,得不到皇帝的宠幸,远嫁塞外,死后也没有归葬故里;诗人自己也是因为忠贞于朝廷而遭到排挤,加上时局的动荡不安,以至于漂泊在外,不能回到故乡,处境与昭君何其相似。所以说是“悲昭君以自悲也”。不过诗人只是从形象落笔,不发抽象的议论,但 “独留青冢向黄昏”“环城空归夜月魂”的昭君的悲剧形象却是跃然纸上。)
归纳总结
赏析咏史怀古诗的步骤:
1、弄清史实:要写的古人古事是怎么样的?
2、体悟感情: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古事,诗人表现出什么态度?
3、分析技巧:这种态度用什么方法来表达?
固学案
当堂检测
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1、怎样理解颔联中“自”、“空”二字的意蕴?
参:"自",独自;"空",白白地。"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而一用"自""空"两字修饰,所含之情就大为转折: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夜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春色固然好,祠庙却如此寂寥冷清,只有诗人形单影只地来拜谒。这两句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而得力于"自""空"二字的巧妙运用。
2、试赏析这首诗歌的情景关系。
参:三四两句是寓情于景,“自”、“空”二字写出了祠堂景色虽美,却无人欣赏,以乐景写哀情。通过描写祠堂之景,抒发作者对诸葛亮的深切仰慕之情和深沉痛惜之情。
1.诸葛亮
2.诗人在诗中歌颂了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他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功业未成的深沉感慨。
3. 全诗运用了寓情于景、用典、衬托的表现手法。
主旨:诗人以古人自比,以诸葛亮自况。通过对比既表现了对诸葛亮的钦佩与赞美之情,还包括因没有实现梦想而表现出来的惋惜之情。在对比中流露出失落,在同病相怜中感受共鸣。
拓展延伸
【昭君故事】
其一:昭君选秀入长安
王昭君于公元前52年出生于南郡秭归县宝坪村,今湖北省兴山县昭君村。公元前36年,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王昭君为南郡首选。元帝下诏,命其择吉日进京。圣命难违。公元前36年仲春,王昭君泪别父母乡亲,登上雕花龙凤官船顺香溪,入长江、逆汉水、过秦岭,历时三月之久,于同年初夏到达京城长安,为掖庭待诏。
其二:昭君和亲的故事
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付,举止闲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巨万
其三:昭君出塞
王昭君在队队车毡细马的簇拥下,肩负着汉匈和亲之重任,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历时一年多,于第二年初夏到达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欢迎,并被封为“宁胡阏氏”。意为匈奴有了汉女作“阏氏”(王妻),安宁始得保障。
其四:昭君青冢
昭君出塞后,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亡故,留下一子,名伊屠智伢师,后为匈奴右日逐王。时,王昭君以大局为重,忍受极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风俗,嫁给呼韩邪的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又生二女,公元前20年,复株累单于又死,昭君自此寡居。一年后,33岁的绝代佳人王昭君去世,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到了晋朝,为避晋太祖司马昭的讳,改称明君,史称“明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