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0日)
同志们:
科技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近年来,、市围绕建设“创新型城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全市科技工作持续走在全省前列,我市已连续四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成绩来之不易,值得充分肯定。等下,杨广同志将对全市科技工作进行总结和安排。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要增强做好科技工作的使命感
当前,科技工作肩负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大的使命。
1、破除发展障碍需要科技解难。湘潭是老工业基地, 产业结构层次不优,产品技术含量较低,生产原料和能源匮乏,节能减排的任务繁重。这些问题都是长期制约湘潭发展的重大障碍,是造成我市粗放型增长方式仍然比较突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不强的重要原因。要从根本上破除这些障碍,解决这些难题,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传统产业向高新化和品牌化发展,减少对能源资源的依赖,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2、提高发展质量需要科技支撑。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和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在加快发展速度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发展质量的提高。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的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品偏少,规模不大,比重偏低,对经济增长的带动和对发展质量的提升还不明显。我们必须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大力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大幅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值比重,带动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从根本上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3、增强发展后劲需要科技助力。一个城市发展后劲足不足,关键在于能不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分析湘潭发展的各种条件,湘潭在科技方面是具有比较优势的。我们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有12家博士后流动站和工作站,5家国家重点试验室,5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这些年来,湘潭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科技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动力的结果。湘潭要想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就需要更加充分地利用好这些优势,化优势为胜势。
二、要找准做好科技工作的着力点
全市科技工作要着眼全局、服务大局,围绕主题、突出主线,找准着力点,取得新突破。
1、要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去年,、市专门出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支撑行动方案(2011-2015)》,大力推进“11226”工程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68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973亿元。今年,要进一步加大“11226”工程实施力度,围绕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节能环保产业、信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技术攻关,加快实施特种车辆及轨道交通装备、新型特种钢、智慧城市应用示范等项目,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战略性产品和知名品牌,进一步做大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
2、要突出抓好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重点是促进矿山装备产业集群发展。去年,我市先进矿山运输及安全装备产业集群被列入全国首批创新型产业集群,这是全省唯一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市出台了《湘潭市先进矿山装备产业集群建设实施方案(2011-2015年)》,力争到2015年,产值达到700亿元,年均增长35%。要认真抓好《方案》的组织实施,加强关键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完善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产业化基地,着力打造领军型企业、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构建技术链—产业链—价值链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率先实现矿山装备制造产业的转型升级。
3、要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湘潭是农业大市,农业、农村的发展对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今年一号文件以农业科技为主题,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对农业科技进行专题部署,意味着国家将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这对于我市无疑是一个重大“利好”。我们必须牢牢抓住这个机遇,加强与国、省相关部门对接,争取更多的项目进入国、省“笼子”,同时,要加大对农业科技项目支持力度,强化农村科技推广服务,鼓励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农村信息化进程,变农业大市为农业强市。
4、要加快推进科技惠民工程。大力实施“十百千民生科技示范工程”,在生态建设、社会管理、人口与健康等方面强化科技支撑。重点围绕重金属污染治理、工业点源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等组织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在食品安全、生产安全、交通安全等领域加快建立技术支撑体系,抓好重大疾病和常见多发疾病防治、新药研制、医用新产品等技术研发和应用,让科技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
三、要提升做好科技工作的保障力
科技创新是一项全局性、系统性工作,涉及多个领域和方方面面。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务必高度重视,积极配合,协同推进,为促进科技创新提供强大保障。
1、加大支持和投入力度。一方面,要强化对科技进步的引导和保障作用。积极对接国、省科技扶持,引导和扶持一批符合国家导向的企业和组织,精心包装一批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项目和产品,积极向上申报,以项目争取和资金支持。同时,落实好我市已经出台的科技,使这些实实在在地惠及广大创新企业和科技工作人员,实现效应的最大化。另一方面,要努力构建长效的科技投入机制。切实加大财政对科技工作的投入力度,市财政今年除安排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支撑行动专项引导资金3000万元外,还安排了1亿元的矿山装备产业集群专项扶持资金。各县(市)区也要按照《科技进步法》的要求,着手建立健全科技投入保障机制和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要大力创新投入方式,吸纳社会资金投入科技创新,力争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的比例达到1.8%以上。同时,要推动企业成为科技投入和科技研发的主体,加快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2、大力夯实科技人才基础。一是要壮大人才基数。坚持在重点产业、重点学科、重点科研基地和重大工程项目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发挥职教优势,突出职业技术学院办学特色,培养更多更好的技术创新人才、农村实用人才、高技能人才。二是要培养领军人才。积极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鼓励留学人员特别是在公司重要技术岗位工作的人员来潭创业。在这方面,我们要学习借鉴长沙等地不拘一格引进、使用人才的经验。三是要打造创新团队。依托创新平台,以领军人才为核心,以重大项目为载体,形成由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组成的专业创新团队。四是要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引导科研机构、企业等,探索建立技术、专利、知识投资入股管理办法和人力资本产权激励机制等制度,较大幅度地提高科技人才的待遇,使科技人才安心在潭创新创业。
3、充分利用创新平台资源。创新平台建设投入了大量的物力、财力,如果不能充分利用,无疑是巨大的浪费。因此,要通过开放合作、联合共建、考核管理等手段,统筹配置科技资源,推进跨部门、跨领域、跨地区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不断提高平台的利用率。驻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要完善措施,把基础研究平台和应用研究平台向企业开放,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率,并与合作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由投资的各类技术交易市场要切实增强服务功能,充分发挥连接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桥梁纽带功能。
4、不断完善科技联动机制。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科技工作,严格落实“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目标责任机制,特别从领导精力、财力分配上给予倾斜。要在、市的统一领导下,形成由科技部门牵头,其他各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互相配合、互相支持的科技工作领导体系,加强组织协调,做到分工到位、责任到位。要健全省市共建科技创新型城市的“纵向协调机制”,以及科技兴工、科技兴农、产学研合作的“横向联动机制”,形成全市上下齐心共抓自主创新的整体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