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第二节《滑轮》教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8 12:20:40
文档

第二节《滑轮》教案

第二节《滑轮》教案一教材分析:八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二节《滑轮》。这节课既是对杠杆知识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功的原理和机械效率”作准备。所以,本节课在第九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杠杆的有关知识,初步掌握了探究实验的方法和技能,有了的实验能力。但因本节课实验的成败直接影响着结论的得出,所以在教学中可能出现以下两个方面的障碍。1、由于实验误差导致的数据偏离,可能使学生无法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2、对滑轮组的特点认识不足,无法正确的应用到实践中去。据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
推荐度:
导读第二节《滑轮》教案一教材分析:八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二节《滑轮》。这节课既是对杠杆知识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功的原理和机械效率”作准备。所以,本节课在第九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杠杆的有关知识,初步掌握了探究实验的方法和技能,有了的实验能力。但因本节课实验的成败直接影响着结论的得出,所以在教学中可能出现以下两个方面的障碍。1、由于实验误差导致的数据偏离,可能使学生无法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2、对滑轮组的特点认识不足,无法正确的应用到实践中去。据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
第二节《滑轮》教案

一教材分析:八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二节《滑轮》。这节课既是对杠杆知识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功的原理和机械效率”作准备。所以,本节课在第九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杠杆的有关知识,初步掌握了探究实验的方法和技能,有了的实验能力。但因本节课实验的成败直接影响着结论的得出,所以在教学中可能出现以下两个方面的障碍。  1、由于实验误差导致的数据偏离,可能使学生无法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2、对滑轮组的特点认识不足,无法正确的应用到实践中去。  据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特点。难点是:根据滑轮组的特点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能够识别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滑轮。

2、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简单的滑轮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以及滑轮组的特点。

3、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数据信息处理的方法,有初步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探索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分析数据,感受收集数据信息的重要性。

2、通过学习,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滑轮的实质

四、教学分析

1、学生分析:

(1)学生已经知道了三种杠杆即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的特点。

(2)学生基本掌握了杠杆的平衡条件。

2、内容分析:

“滑轮”是继杠杆之后的又一种简单机械。多数学生虽然见过滑轮,但平时并未仔细观察过,更没有研究过它。因此,教学时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实物,通过创设情境,找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

“滑轮的作用特点”是本节课中的重点内容,虽然演示实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但对学生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不够,学生只能对所学知识进行死记硬背,不理解真正内涵。在教学中让学生探索,发现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识思考,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学生建构意义的效率会更高,质量会更好。

   “滑轮的实质”是变形的杠杆。由于初中学生想象能力和对动态知识理解能力有限,对学生接受这个知识点有一定困难。为此,通过教师演示,使学生很直观地辨认出滑轮就是连续旋转的杠杆,是杠杆的变形。从而利用杠杆平衡条件知识,顺利地解释滑轮的实质问题。教学难点得以突破,学生对杠杆的理解得到了升华,实现质的飞跃。

教学用具:滑轮 、铁架台、  钩码、 细线 、(学生实验8组、演示实验)弹簧秤、刻度尺。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归纳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从生活中的滑轮引入,提出问题。

给出滑轮实物,让学生观察滑轮的构造,认识滑轮。

二、新课教学

观察课本图9-9甲,乙两图,思考两次使用滑轮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得出:

(一)滑轮: 

定滑轮:滑轮的轴不随物体一起移动的滑轮。

动滑轮:滑轮的轴随物体一起移动的滑轮。

提出问题:工人师傅要把货物提升到同一高度,使用哪种滑轮好?或使用这两种滑轮各有什么好处?

将猜测可能出现结果写在黑板上:省力省距离省功或﹍

 结合学生讨论结果,确立研究课题。两个滑轮还有什么区别吗?

(二)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

1、提出问题:小组合作,采用绳和一个滑轮将货物提到高处,你有什么方法?请用钩码替代重物来实验.

课题:使用定(动)滑轮是否省力?或省距离?

2、实验探究:首先按图(a)或(b)组装器材,用弹簧秤和刻度尺分别测出力和距离,将测量结果填入表格。(教师巡回指导解决出现的问题)

实验次数物体重力(N)

物体升高的高度(cm)

弹簧秤

示数(N)

弹簧秤升高的高度(cm)

用力的

方向

1
2
3
交流讨论:组织指导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1)比较1、2两次实验,使用定滑轮与不使用滑轮直接提升物体时拉力的大小有什么不同?拉力的方向有什么不同?

(2) 比较1、3两次实验,使用动滑轮与不使用滑轮直接提升物体时拉力的大小与方向又有什么不同?

结论:A、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也不费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s=h,F=G.

B、使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的力,但费一倍的距离,不改变力的方向.S=2h,F=G/2. 

同样用滑轮提升重物,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呢?学生分析回答后,教师演示。

先将一根杠杆挂在支架上,用力让杠杆旋转(越快越好),让学生发现原来连续旋转的杠杆就是滑轮的雏形,而滑轮则是杠杆的变形。既然滑轮是杠杆的一种变形,用三种杠杆的特点,很容易解释为什么定(动)滑轮会有不同效果问题。

教师板演:用杠杆平衡条件解释滑轮的实质。

F2

滑轮的实质: 定滑轮是等臂杠杆。动滑轮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

三、巩固练习

1、如图所示,甲、乙、丙所挂的重物质量相等,不计任何摩擦、绳重和滑轮重,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 F1>F2>F3 B F12、如图所示,使用定滑轮、动滑轮匀速提升重物,当分别在A方向,B方向和C方向拉重物时FA、FB   FC的大小关系分别为

FB   

FA   

FA   

FC   

FB   

FC   

四、小结:(见板书设计)

五、布置作业:观察生活实际或上网查找资料,哪些地方应用了滑轮?

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滑轮

1、定滑轮:轴不随物体一起移动

特点:不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

2、动滑轮:轴随物体一起移动

特点:能省一半力,但不改变力的方向滑轮实质:

3、滑轮实质:定滑轮是等臂杠杆。动滑轮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

课后反思:

                                                                                                                                                                                                      

                

                                                                                                                                                                                        

文档

第二节《滑轮》教案

第二节《滑轮》教案一教材分析:八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二节《滑轮》。这节课既是对杠杆知识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功的原理和机械效率”作准备。所以,本节课在第九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杠杆的有关知识,初步掌握了探究实验的方法和技能,有了的实验能力。但因本节课实验的成败直接影响着结论的得出,所以在教学中可能出现以下两个方面的障碍。1、由于实验误差导致的数据偏离,可能使学生无法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2、对滑轮组的特点认识不足,无法正确的应用到实践中去。据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