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医护理方案(哮喘)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8 12:41:46
文档

中医护理方案(哮喘)

哮病(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冷哮证: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胸膈憋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色白而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发,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二)热哮证:喉中痰鸣如吼,喘而气粗息涌,胸高胁胀,呛咳阵作,咳痰色黄或白,黏浊稠厚,排吐不利,口苦,口渴喜饮,汗出,面赤,或有身热,甚至有好发于夏季者。舌苔黄腻,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数或弦滑。(三)寒包热哮证:喉中哮鸣有声,胸膈烦闷,呼吸急促,喘咳气逆,咳痰不
推荐度:
导读哮病(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冷哮证: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胸膈憋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色白而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发,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二)热哮证:喉中痰鸣如吼,喘而气粗息涌,胸高胁胀,呛咳阵作,咳痰色黄或白,黏浊稠厚,排吐不利,口苦,口渴喜饮,汗出,面赤,或有身热,甚至有好发于夏季者。舌苔黄腻,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数或弦滑。(三)寒包热哮证:喉中哮鸣有声,胸膈烦闷,呼吸急促,喘咳气逆,咳痰不
哮病(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冷哮证: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胸膈憋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色白而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发,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二)热哮证:喉中痰鸣如吼,喘而气粗息涌,胸高胁胀,呛咳阵作,咳痰色黄或白,黏浊稠厚,排吐不利,口苦,口渴喜饮,汗出,面赤,或有身热,甚至有好发于夏季者。舌苔黄腻,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数或弦滑。

(三)寒包热哮证:喉中哮鸣有声,胸膈烦闷,呼吸急促,喘咳气逆,咳痰不爽,痰黏色黄,或黄白相兼,烦躁,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口干欲饮,大便偏干。舌苔白腻罩黄,舌边尖红,脉弦紧。

(四)风痰哮证:喉中痰涎壅盛,声如拽锯,或鸣声如吹哨笛,喘急胸满,但坐不得卧,咳痰黏腻难出,或为白色泡沫痰液,无明显寒热倾向,面色青黯,起病多急,常倏忽来去,发前自觉鼻、咽、眼、耳发痒,喷嚏,鼻塞,流涕,胸部憋塞,随之迅即发作。舌苔厚浊,脉滑实。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痰鸣气喘

1.保持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避免灰尘、刺激性气味。

2.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遵医嘱给予吸氧,一般给予持续鼻导管吸氧,可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吸氧的方式和浓度,若有二氧化碳潴留,予低流量、低浓度持续给氧,1~2L/分钟。

3.根据喘息气短的程度及伴随症状,取适宜体位,如高枕卧位、半卧位或端坐位,必要时安置床上桌,以利患者休息;鼓励患者缓慢深呼吸,以减缓呼吸困难。

4.密切观察患者喘息气短的程度、持续时间及有无短期内突然加重的征象,评价缺氧的程度。观察有无皮肤红润、温暖多汗、球结膜充血、搏动性头痛等二氧化碳潴留的表现。

5.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交感、心、胸、肺、皮质下等穴位。

6.穴位按摩:遵医嘱穴位按摩,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膻中、肺俞、风门、列缺、丰隆、尺泽等穴位。

8.穴位贴敷:遵医嘱穴位贴敷,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膻中、肺俞、天突、丰隆、定喘、膏肓等穴位。 

9.拔罐:遵医嘱拔罐疗法,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大椎、风门、肺俞、丰隆等穴位。

10.指导患者清淡饮食,忌食肥甘油腻、辛辣甘甜之品,戒除吸烟习惯,避免海腥发物。

(二)咳嗽咳痰

1.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温度保持在18~22℃,湿度控制在50%~60%。减少环境的不良刺激,避免寒冷或干燥空气、烟尘、花粉及刺激性气体等。 

2.使患者保持舒适体位,咳嗽胸闷者取半卧位或半坐卧位,持续性咳嗽时,可频饮温开水,以减轻咽喉部的刺激。

3.每日清洁口腔2次,保持口腔卫生,有助于预防口腔感染、增进食欲。

4.密切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以及咳痰的颜色、性状、量及气味,有无喘促、发绀等伴随症状。

5.加强气道湿化,痰液粘稠时多饮水,在心肾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每天饮水1500ml以上,必要时遵医嘱行雾化吸入,痰液粘稠无力咳出者可行机械吸痰。

6.协助翻身拍背,指导患者掌握有效咳嗽、咳痰、深呼吸的方法。

7.指导患者正确留取痰标本,及时送检。

8.遵医嘱给予止咳、祛痰药物,用药期间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

9.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肺、气管、神门、皮质下等穴位。

10.穴位贴敷:遵医嘱穴位贴敷,三伏天时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肺俞、膏盲、定喘、天突等穴位。

11.拔罐:遵医嘱拔罐疗法,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肺俞、膏盲、定喘、脾俞、肾俞等穴位。

12.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少食多餐,避免油腻、辛辣刺激及海腥发物。可适当食用化痰止咳的食疗方,如杏仁、梨、陈皮粥等。

(三)发热

1.保持病室整洁、安静,空气清新流通,温湿度适宜。

2.体温37.5℃以上者,每6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体温39.0℃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3.采用温水擦浴、冰袋等物理降温措施,患者汗出时,及时协助擦拭和更换衣服、被服,避免汗出当风。

  4.做好口腔护理,鼓励患者经常漱口,可用金银花液等漱口,每日饮水≥2000ml。

5.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富营养为原则。多食新鲜水果和蔬菜,进食清热生津之品,如:苦瓜、冬瓜、绿豆、荸荠等,忌煎炸、肥腻、辛辣之品。

6.遵医嘱使用发汗解表药时,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及汗出情况以及药物不良反应。

7.刮痧疗法:感受外邪引起的发热,遵医嘱刮痧疗法,可选择大椎、风池、肺腧、脾腧等穴位。

8.拔罐:遵医嘱拔罐疗法,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大椎、曲池、肺俞等穴位。

(四)腹胀纳呆

1.保持病室整洁、空气流通,避免刺激性气味,及时倾倒痰液,更换污染被褥、衣服,以利促进患者食欲。

2.保持口腔清洁,去除口腔异味,咳痰后及时用温水或漱口液漱口。

3.与患者有效沟通,积极开导,帮助其保持情绪稳定,避免不良情志刺激。

4.鼓励患者多运动,以促进肠蠕动,减轻腹胀。病情较轻者鼓励下床活动,可每日散步20~30分钟,或打太极拳等。病情较重者指导其在床上进行翻身、四肢活动等主动运动,或予四肢被动运动,每日顺时针按摩腹部10~20分钟。

5.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脾、胃、三焦、胰、胆等穴位。

6.穴位按摩:遵医嘱穴位按摩,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足三里、中脘、内关等穴位。

7.穴位贴敷:遵医嘱穴位贴敷,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中脘、气海、关元、神阙穴等穴位。

8.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肥甘厚味、甜腻之品,正餐进食量不足时,可安排少量多餐,避免在餐前和进餐时过多饮水,避免豆类、芋头、红薯等产气食物的摄入。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中药汤剂、中成药)(详见附录1)

2.中药静脉给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2.耳穴贴压(耳穴埋豆)(详见附录2)

3.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4.拔罐疗法(详见附录2)

5.雾化吸入:遵医嘱用药,给予超声雾化吸入治疗,每日2次,每次15~20分钟。

(三)物理治疗

1.抹胸拍肺:两手交替由一侧肩部由上至下呈斜线抹至另侧肋下角部,各重复10次。两手自两侧肺尖部开始沿胸廓自上而下拍打各10次。注意事项:拍肺力度适中。

2.胸部叩击:患者侧卧位或在他人协助下取坐位,叩击者两手手指弯曲并拢,使掌侧呈杯状,以手腕力量,从肺底自下而上、由外向内、迅速而有节律地叩击胸壁。每一肺叶叩击1~3分钟,每分钟叩击120~180次,叩击时发出一种空而深的拍击音则表明叩击手法正确。注意事项:①叩击前听诊评估;②用单层薄布覆盖叩击部位;③叩击时避开乳房、心脏、骨突部位及衣服拉链、纽扣等处;④叩击力量应适中,宜在餐后2小时至餐前30分钟完成。

3.有效咳嗽:指导患者尽可能采用坐位,先进行深而慢的腹式呼吸5~6次,然后深吸气至膈肌完全下降,屏气3~5秒,继而缩唇,缓慢的经口将肺内气体呼出,再深吸一口气屏气3~5秒,身体前倾,从胸腔进行2~3次短促有力的咳嗽,咳嗽时同时收缩腹肌,或用手按压上腹部,帮助痰液咳出。注意事项:不宜在空腹、饱餐时进行,宜在饭后1~2小时进行为宜;有效咳嗽时,可让患者怀抱枕头。 

4.振动排痰:可采用振动排痰机每日治疗2~4次,每次15~20分钟。注意事项:不宜在饱餐时进行,宜在餐前或餐后1~2小时为宜;叩击头应避开胃肠、心脏,脊柱等部位。③建议使用一次性纸制叩击头罩,避免交叉感染。

(四)呼吸功能锻炼  

1.提高  宜,应早期积极控制呼吸道感染,症状、鸡肉、猪肺、腹式呼吸:患者取立位、坐位或平卧位,两膝半屈或膝下垫小枕,使腹肌放松。一手放于腹部,一手放于胸部,用鼻缓慢吸气时膈肌最大幅度下降,腹肌松弛,腹部手感向上抬起,胸部手在原位不动,抑制胸廓运动;呼气时腹肌收缩帮助膈肌松弛,膈肌随腹腔内压增加而上抬,增加呼气潮气量。同时可配合缩唇呼气法,每天进行锻炼,时间由短到长,逐渐习惯于平稳而缓慢的腹式呼吸。

2.缩唇呼吸:患者闭嘴经鼻吸气,然后通过缩唇(吹口哨样)缓慢呼气,同时收缩腹部,吸气和呼气时间比为1:2或1:3,尽量深吸慢呼,每分钟呼吸7~8 次,每次1O~20分钟,每日锻炼2次。

3.呼吸操(坐式呼吸操):坐于椅上或床边,双手握拳,肘关节屈伸4~8次,屈吸伸呼;平静深呼吸4~8次;展臂吸气,抱胸呼气4~8次;双膝交替屈伸4~8次,伸吸屈呼;双手抱单膝时吸气,压胸时呼气,左右交替4~8次;双手分别搭同侧肩,上身左右旋转4~8次,旋吸复呼。

4.注意事项:呼吸功能锻练时,全身肌肉要放松,节奏要自然轻松,动作由慢而快。呼吸功能锻练不可操之过急,要长期坚持锻练。呼吸功能锻练不宜空腹及饱餐时进行,宜在饭后1~2小时进行为宜。呼吸操一般每日练习2~3次,每次5~10分钟,根据个人病情进行,以患者不感到疲劳为宜。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指导  

1.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温湿度适宜。指导患者戒烟,室内勿放鲜花等可能引起过敏的物品,避免花粉及刺激性气体的吸入。

2.在寒冷季节或气候转变时,及时增减衣物,勿汗出当风,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避免感受外邪诱发或加重病情。

3.劳逸结合,起居有常,保证充分的休息和睡眠,病情加重时减少活动量。

4.经常做深呼吸,腹式呼吸和缩唇呼气联合应用,提高肺活量,改善呼吸功能。

5.自我保健锻炼

(1)步行:每日步行500~1500米,运动量由小到大。开始时,可用自己习惯的中速步行,以后可采用中速—快速—慢速的程序步行。

(2)按摩保健穴位:经常按摩睛明、迎香、颊车、合谷、内关、足三里、肾俞、三阴交等。

(3)足底按摩:取肾、输尿管、膀胱、肺、喉、气管、肾上腺等反射区,每个反射区按摩3分钟,每日3次。

(4)叩齿保健:指导患者叩齿,每日早晚各一次,每次3分钟左右。叩齿时可用双手指有节律的搓双侧耳孔,提拉双耳廓直到发热为止。

(5)传统养生操:可选择五禽戏、太极拳或八段锦,每周进行3次以上,每次15分钟。

(二)饮食指导

1.饮食宜清淡,忌生冷、油腻、海味、辛辣,过咸之品。避免接触过敏原,多吃绿叶蔬菜及水果,食物烹饪以蒸、煮为宜,食物宜软烂,以利于消化吸收。 

2.寒哮证:宜进食温肺散寒,化痰平喘的食物,如黄芪乳鸽粥、姜枣糯米茶等。

3.热哮证:宜进食清肺化痰,降逆平喘的食物,如猪肺萝卜汤、鲜藕萝卜汁。

4.寒包热哮证:宜进食解表散寒,清化痰热的食物,如紫苏粳米粥等。

5.风痰哮证:宜进食涤痰利窍,降气平喘的食物,如杏仁猪肺汤,陈皮萝卜汤等。

  (三)情志调理

1.本病反复发作,患者精神负担较重,常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责任护士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及时予以心理疏导。

2.责任护士应主动介绍疾病知识,使患者了解引起哮喘病的原因和转归,指导排痰和规范用药,鼓励患者积极防治,消除消极悲观态度及焦虑情绪,克服对疾病的恐惧心理,改善其治疗依从性。

3.鼓励病友间多沟通交流防治疾病的经验,指导患者学会自我排解烦恼及忧愁,通过适当运动,音乐欣赏、书法绘画等移情易性,保持乐观开朗情绪,避免忧思恼怒对人体的不利影响。

4.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给予患者情感支持,增强其治疗疾病的信心。

五、护理难点

1.患者对哮喘病的规范治疗配合及依从性较差:由于哮喘病未发作时如常人,患者未发作时常忽略用药及饮食调护,导致哮喘反复发作;

2.患者对根治哮喘病存在较大的希望,容易对漫长的治疗失去信心。

    解决思路:

    1. 亲友等社会支持。解开展间较长,应向患者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使患者了解规范用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护士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告知哮喘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良好的哮喘控制可以提高生活质量。

3.鼓励病友间沟通、交流,争取亲友等社会支持,提高患者训练的信心。

六、护理效果评价

附:哮病(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哮病(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ID:      文化程度:          入院日期:

证候诊断:寒哮证□     热哮证□     寒包热哮证□     风痰哮证□     其他:

一、护理效果评价

主要症状主要辨证施护方法中医护理技术护理效果
痰鸣/气喘□

1.体    位□

2.氧    疗□

3.缓慢深呼吸□

4.情志护理□(方案中无)

5.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穴位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拔    罐□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5.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咳嗽/咳痰□

1.体    位□

2.有效咳痰/深呼吸□ 

3.口腔护理□

4.气道湿化□

5.翻身拍背□          次数/天

6.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穴位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拔    罐□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5.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发热□1.监测体温□

2.物理降温□

3.口腔护理□  

4.皮肤护理□ 

5.其他护理措施:

1.刮    痧□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拔    罐□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腹胀/纳呆□

1.口腔清洁□

2.情志护理□

3.运动指导□

4.饮食调护

5.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穴位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其他:□(请注明)

1.

2.

3.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评价项目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依从部分依从不依从满意一般不满意
中医护理技术耳穴贴压(耳穴埋豆)
穴位贴敷
穴位按摩
拔罐疗法

雾化吸入
///
责任护士签名: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实用性强□    实用性较强□     实用性一般□    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             技术职称                   护士长签字:                   

肺癌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肺脾气虚证:久咳痰稀,胸闷气短,神疲乏力,腹胀纳呆,浮肿便溏。舌质淡苔薄、边有齿痕。

(二)肺阴虚证:咳嗽气短,干咳痰少,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干口渴。舌赤少苔,或舌体瘦小、苔薄。

(三)气滞血瘀证:咳嗽气短而不爽,气促胸闷,心胸刺痛或胀痛,痞块疼痛拒按,唇暗。舌紫暗或有瘀血斑、苔薄。

(四)痰热阻肺证:痰多咳重,痰黄黏稠,气憋胸闷,发热。舌质红,苔黄腻或黄。

(五)气阴两虚证:咳嗽有痰或无痰,神疲乏力,汗出气短,午后潮热,手足心热,时有心悸。舌质红苔薄,或舌质胖有齿痕。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咳嗽/咳痰

1.观察呼吸、咳嗽状况,有无咳痰,痰液的性质、颜色、量;遵医嘱雾化吸入后观察有无咳痰以及痰液的性质、颜色、量。

2.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避免灰尘及刺激性气味。

3.咳嗽胸闷者取半卧位或半坐卧位,少说话;痰液粘稠难咯者,可变换体位。

4.协助翻身拍背(咯血及胸腔积液者禁翻身拍背),教会患者有效咳嗽、咳痰、深呼吸的方法。

5.保持口腔清洁,咳痰后以淡盐水或漱口液漱口。

6.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可选择肺、气管、神门、皮质下等穴位。

7.进食健脾益气补肺止咳食物,如山药、白果等。持续咳嗽时,可频饮温开水或薄荷叶泡水代茶饮,减轻咽喉部的刺激。

(二)咯血

1.密切观察咯血的性质、颜色、量及伴随症状,监测生命体征、尿量、皮肤弹性等,准确、及时记录。

2.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3.指导患者不用力吸气、屏气、剧咳,喉间有痰轻轻咳出。

4.少量咯血静卧休息;大量咯血绝对卧床,头低脚高位,头偏向健侧,尽量少语、少翻身。

5.及时清除口腔积血,淡盐水擦拭口腔。

6.消除恐惧、焦虑不安的情绪,禁恼怒、戒忧愁、宁心神。

7.少量出血者可进食凉血养血、甘凉滋养之品,如黑木耳、茄子等;大量咯血者遵医嘱禁食。

(三)发热

1.注意观察体温变化及汗出情况。

2.病室凉爽,光线明亮,空气保持湿润。

3.卧床休息,活动量,避免劳累。

4.协助擦干汗液,温水清洗皮肤,及时更换内衣,切忌汗出当风。

5.穴位按摩,可选择合谷、曲池或耳尖、大椎放血(营养状况差者慎用)。

6.进食清热生津之品,如苦瓜、冬瓜、猕猴桃、荸荠等,忌辛辣、香燥、助热动火之品。阴虚内热者,多进食滋阴润肺之品,如蜂蜜、莲藕、杏仁、银耳、梨等。协助多饮温开水,漱口液漱口。

(四)胸痛

1.观察疼痛的性质、部位、程度、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遵医嘱予止痛剂后观察用药反应。

2.保持环境安静,光线柔和,色调淡雅,避免噪音及不必要的人员走动。

3.给予舒适体位,避免体位突然改变。胸痛严重者,宜患侧卧位。

4.避免剧烈咳嗽,必要时用手按住胸部疼痛处,以减轻胸痛。

5.指导采用放松术,如缓慢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舒缓音乐等。

6.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可选择神门、皮质下、交感、肺等穴位。

7.遵医嘱使用理气活血通络中药外敷。

(五)气促胸闷

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遵医嘱给予吸氧。

2.保持病室安静、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避免灰尘、刺激性气味。

3.取半卧位或半坐卧位,减少说话等活动,避免不必要的体力消耗。

4.与患者有效沟通,帮助其保持情绪稳定,消除紧张、焦虑等。

5.教会患者进行缓慢的腹式呼吸。

6.病情允许情况下,鼓励患者下床适量活动,以增加肺活量。

7.遵医嘱协助胸腔穿刺抽水或胸腔药物灌注,治疗后观察症状、生命体征变化,指导患者进高热量、高营养及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8.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可选择肺、气管、神门、皮质下、脾、肾等穴位。

(六)便溏

1.观察排便次数、量、性质及有无里急后重感。

2.保持肛周皮肤清洁。

3.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可选择大肠、小肠、胃、脾、交感、神门

等穴位。

4.穴位按摩,可选择足三里、天枢、中脘、关元等穴位。

5.遵医嘱艾灸(回旋灸)腹部,以肚脐为中心,上、下、左、右旁开1~1.5寸,时间5~10分钟。

6.进食健脾养胃及健脾利湿食物,如胡萝卜、薏苡仁、赤小豆、栗子等。严重便溏者适量饮淡盐水。

(七)纳呆

1.病室空气流通、新鲜。

2.做好心理疏导,化解不良情绪。

3.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可选择脾、胃、交感等穴位。

4.穴位按摩,可选择足三里、阳陵泉、内关、脾腧、胃腧等穴位。

5.进食增加肠动力的食物,如苹果、番茄、白萝卜、菠萝等,忌肥甘厚味、甜腻之品,少食多餐。

(八)便秘

1.指导患者规律排便,适度增加运动量。

2.餐后1~2小时,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腹部按摩,促进肠蠕动。

3.指导患者正确使用缓泻剂。

4.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可选择大肠、胃、脾、交感、皮质下、便秘点等穴位。

5.穴位按摩,可选择天枢、脾腧、肓腧、大肠腧等穴位,寒证可加灸。

6.遵医嘱给予中药泡洗。

7.进食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菱藕、粗粮等,适当增加液体的摄入。

(九)恶心呕吐

1.保持病室整洁,光线色调柔和,无异味刺激。

2.遵医嘱及时、准确给予止吐药物,必要时记录出入量。

3.保持口腔及床单位清洁,协助淡盐水或漱口水漱口。

4.体质虚弱或神志不清者呕吐时应将头偏向一侧,以免呕吐物误入气管,引起窒息。

5.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山药、小米、百合等;少食多餐,每天4~6餐;避免进食易产气、油腻或辛辣的食物;呕吐后不要立即进食,休息片刻后进清淡的流食或半流食;频繁呕吐时,宜进食水果和富含电解质的饮料,以补充水分和钾离子。

6.因呕吐不能进食或服药者,可在进食或服药前先滴姜汁数滴于舌面,稍等片刻再进食,以缓解呕吐。

7.指导采用放松术,如聆听舒缓的音乐、做渐进式的肌肉放松等。

8.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可选择脾、胃、神门等穴位。

9.穴位按摩,可选择合谷、内关等穴位。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

(1)止咳糖浆:①不要用水稀释;②避免污染瓶口;③存放在阴凉避光处。

(2)益肺清化膏:①饭后半小时口服;②忌辛辣、油腻食物。

(3)肺瘤平膏:饭后半小时温水冲服,腹泻、咳血者忌用。

2.注射给药

(1)康莱特注射液:①对薏苡仁油、大豆磷脂、甘油过敏者慎用;②建议使用中心静脉置管给药;③使用带终端滤器的一次性输液器。

(2)复方苦参注射液:严格控制输液速度,不宜超过40滴/分钟。

(3)榄香烯注射液:①稀释后宜在4小时内输注完成;②建议使用中心静脉置管给药。

(二)特色技术

1.中药外敷(详见附录2)。

①遵医嘱阿是穴贴敷;②保留时间6~8小时。

2.耳穴贴压(耳穴埋豆)(详见附录2)。

3.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4.艾灸(详见附录2)。

5.中药泡洗(详见附录2)。

6.中药离子导入(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避免受凉,勿汗出当风。

2.保证充分的休息,咳血者绝对卧床。

3.经常做深呼吸,尽量把呼吸放慢。

4.戒烟酒,注意避免被动吸烟。

(二)饮食指导

1.肺脾气虚证:进食补益肺气、脾气的食品,如糯米、山药、鹌鹑、乳鸽、牛肉、鱼肉、鸡肉、大麦、白扁豆、南瓜、蘑菇等。食疗方:糯米山药粥。

2.肺阴虚型证:进食滋阴润肺的食品,如蜂蜜、核桃、百合、银耳、秋梨、葡萄、萝卜、莲子、芝麻等。食疗方:核桃雪梨汤。

3.气滞血瘀证:进食行气活血,化瘀解毒的食品,如山楂、桃仁、大白菜、芹菜、白萝卜、生姜、大蒜等。食疗方:白萝卜丝汤。 

4.痰热阻肺证:进食清肺化痰的食品,如生梨、白萝卜、荸荠等,咳血者可吃海带、荠菜、菠菜等。食疗方:炝拌荸荠海带丝。

5.气阴两虚证:进食益气养阴的食品,如莲子、桂圆、瘦肉、蛋类、鱼肉,山药、海参等。食疗方:皮蛋瘦肉粥、桂圆山药羹。

(三)情志调理

1.采用暗示疗法、认知疗法、移情调志法,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情志状态。

2.指导患者倾听五音中的商调音乐,抒发情感,缓解紧张焦虑的心态,达到调理气血阴阳的作用。

3.指导患者进行八段锦、简化太极拳锻炼。

4.责任护士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及时予以心理疏导。

5.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亲朋好友给予情感支持。

6.鼓励病友间相互交流治疗体会,提高认知,增强治疗信心。

五、护理难点

(一)上腔静脉综合症患者的静脉通路问题

解决思路:

1.探索不易导致感染的下腔中心静脉置管方法。

2.制定股静脉置管的护理规范及操作流程。

3.只能选择下肢浅静脉穿刺时,首选外踝前静脉。

(二)强迫体位患者如何预防压疮 

解决思路:

1.合理选择护理器具,如多功能护理床、翻身板、防压疮气垫/软垫等。

2.中医药特色预防措施的挖掘。

3.提高患者对皮肤护理的依从性。

六、护理效果评价

附:肺癌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肺癌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ID:      文化程度:          入院日期:

证候诊断:肺脾气虚证□  肺阴虚证□  气滞血瘀证□  痰热阻肺证□  气阴两虚证□  其他:

一、护理效果评价

主要症状主要辨证施护方法中医护理技术护理效果
咳嗽/咳痰□

1.体位□

2.咳痰/深呼吸训练□ 

3.拍背□          次数/天 

4.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请注明,下同)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咯血□1.体    位□ 

2.咳痰方法□

3.口腔清洁□

4.情志护理□

5.其他护理措施: 

1.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发热□1.活    动□

2.皮肤护理□    

3.其他护理措施:

1.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胸痛□疼痛评分:    分

1.体    位□

2.咳痰方法□   

3.情志护理□

4.音乐疗法□

5.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艾    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中药外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主要症状主要辨证施护方法中医护理技术护理效果
胸闷气促□1.体    位□

2.情志护理□

3.腹式呼吸□

4.活    动□

5.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便溏□1.皮肤护理□

2.饮食/水□

3.其他护理措施: 

1.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艾    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纳呆□1.饮    食□

2.情志护理□    

3.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便秘□1.饮    食□

2.腹部按摩□

3.排便指导□    

4.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中药泡洗□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恶心呕吐□1.口腔清洁□  

2.饮    食□

3.情志护理□

4.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其他:□

(请注明)

1.

2.

3.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评价项目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依从部分依从不依从满意一般不满意
中医护理技术耳穴贴压(耳穴埋豆)
艾    灸

穴位按摩
中药外敷
中药泡洗
健康指导///
签名责任护士签名: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实用性强□    实用性较强□     实用性一般□    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             技术职称                   护士长签字:                   

文档

中医护理方案(哮喘)

哮病(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冷哮证: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胸膈憋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色白而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发,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二)热哮证:喉中痰鸣如吼,喘而气粗息涌,胸高胁胀,呛咳阵作,咳痰色黄或白,黏浊稠厚,排吐不利,口苦,口渴喜饮,汗出,面赤,或有身热,甚至有好发于夏季者。舌苔黄腻,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数或弦滑。(三)寒包热哮证:喉中哮鸣有声,胸膈烦闷,呼吸急促,喘咳气逆,咳痰不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