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裝缺陷的產生原因,隨涂裝种類、涂裝方式及涂裝環境條件等而有所不同,因突發原因而產生涂裝缺陷的情形亦有不少,所以,盡管人們對涂裝缺陷進行了各种研究,但要一一究明各种涂裝缺陷的真正原因仍相當困難。在此,我們僅對TKC低溫涂裝一些常見涂裝缺陷的成因及基本對策做一簡單的敘述和說明。
一、滴流与流挂
1.概述
在垂直或傾斜面上涂裝時,涂料流動呈條紋狀態,長柱狀流動叫滴流(runs),帘狀流動叫流挂(sags),以上亦通俗地稱為偏厚;滴流与流挂起因于涂料流動性,一般而言,流動性好、固化速度或溶劑蒸發速度慢的涂料容易滴流。對含有顏料的涂料而言,因其容易表現出触變料,故滴流的傾向變小,當然,触變性會變成流平的障礙。
注:所謂能變性是指涂料經机械攪拌后容易流動,但靜止時,粘度明顯增加,從而變得不易流動。
2.缺陷成因与一般對策
滴流、流挂的成因 | 一般對策 |
1.涂料施工粘度過低 | 調整涂料的施工粘度,增加施工道數,每道涂膜不宜太厚 |
2.噴槍出料量開得太大 | 調整出料量 |
3.涂料施工粘度過高 | 調整粘度 |
4.噴涂間溫度太高,涂料本身的干性較慢 | 改善噴涂間通風狀態,室溫不宜過高,要采取降溫措施一般應在15~25℃ |
5.物体表面凹凸不平,表面處理不善 | 重新處理,用砂紙磨平 |
6.噴涂物件的棱角及凹槽處時,容易造成積漆過多 | 不可在同一處噴涂事件過長,注意噴涂方向的把握 |
7.噴涂時,噴涂壓力大小不均,噴槍与物面間距离不一致 | 在噴涂室內加儲气罐,增加穩壓裝置,加強噴涂技術訓練 |
8.某些涂料所含之重質底材太多,儲存中容易發生沉淀,如未充分攪拌后噴涂,對物面之附著力差 | 噴涂前應將涂料充分攪拌均勻 |
9.稀釋劑選用不當,其揮發性太快或太慢,揮發性太快的溶劑往往在涂膜尚未完全流平之前,溶劑就揮發掉,而選用揮發性太慢的溶劑,涂料在垂直的物面上流動性大,輕則形成淚點,重則形成帷幕狀 | 選用合适的稀釋劑 |
1.現象:由于潮气和揮發性液体的存在等原因,致使涂膜在干燥過程中和在高溫高濕下表面出現許多大小步均、半球型不規則突起物,稱之為起泡(frothing);由于泡膨脹,泡中的气体排出,沖破了涂膜而形成對小孔叫做針孔(pin hole)。起泡和針孔發生的机理相同,區別在于是否開口。
在高溫多濕、多粉塵的環境下進行噴涂容易產生起泡和針孔,厚涂后,晾干凝固也易發生,此外,針孔多發生于噴涂,并与涂料粘度、表面張力、溶劑蒸發速度有很大關系。
2.起泡、針孔成因及一般對策
起泡、針孔成因 | 一般對策 |
1.涂品烘烤完畢以前,有水濺至涂膜上 | 調整水洗台水帘大小,防止其它使水濺至涂膜的情形 |
2.素材准備時,電木產品的表面溝槽凹處有水汽未擦吹干,在涂膜干燥的過程中,水分將被擠出涂膜表面而起泡 | 加強管理,加強檢查 |
3.稀釋劑選用不當或稀釋劑本身配方有問題 | 另行選用或及時知會稀釋劑制造厂商改變配方 |
4.涂膜中某些成分會自動分解而放出气体,在涂膜內部膨脹而起泡 | 延長晾干時間 |
5.涂液未能進入被涂物表面凹部,使該處作為气泡殘留,烘烤時被加熱而膨脹 | 表面盡可能用砂紙磨平整,噴涂气壓适當減少 |
6.涂料粘度過高,噴涂室溫度較低,涂料攪拌后停置的時間過短,仍有殘存的气泡 | 選用合适的粘度,盡可能使室溫不至于太低;涂料經攪拌后,應放置一段時間,待气泡跑凈后再施工 |
7.噴槍壓力過大,噴槍与物面間距太遠 | 推行標准化作業規范,選定合适噴槍壓力和噴涂間距 |
8.涂料中有水分,空气中游灰塵 | 涂料桶開蓋后絕不可久置于潮濕、多塵之處 |
9.晾干時間過短,涂膜太厚 | 應有适當的晾干時間,增加低溫預熱段,涂膜厚度應控制 |
10.烘烤溫度分布不合理,烘烤型涂料針孔的產生多發生在被涂物溫度達到90~110℃ | 在烘烤場設計或進行溫度預設時,盡量往溫度分布避開此區段 |
1.現象:涂裝時,涂面不平滑而發生像桔皮那樣凹凸不平的現象,叫桔皮(orange peel),桔皮不僅損坏了涂膜的美觀,還是在涂膜老化時,引起裂紋的重要原因。
2.桔皮成因及一般對策
桔皮成因 | 一般對策 |
1.噴涂壓力太大,出料量少,涂料粘度過大,噴涂時間距不當 | 根据實際情況設定噴涂壓力和出料量,粘度調節适當,噴涂間距不可太近或太遠,15~20cm左右 |
2.噴涂室溫過高或過低 | 采取措施,使噴涂室溫度保持在一定范圍內,并根据冬夏溫度的不同而選用不同的稀釋劑 |
3.低沸點的溶劑用量太多,揮發太快,在靜止的液態膜中產生強烈的對流(渦流vort excel),使涂層四周凸起,中部凹入呈半圓形突起桔紋狀,未等流平,表面已經干燥而形成桔皮 | 注意稀釋劑中高低沸點,溶劑的搭配,高沸點溶劑可适當增多,可添加在涂料中的硅油集中在涂料表面,形成一种屏蔽,使溶劑在均勻蒸發的同時,降低表面張力,以至于其活動性條件已經成立,而能夠防止渦流的發生 |
1.現象:噴涂過程中,漆膜緩慢地收縮而形成凹入的孤點,稱為凹陷。嚴重時,涂面斑斑點點,露出底材,謂之麻點,我們稱此為油跡。
2.凹陷、麻點成因及一般對策
凹陷、麻點成因 | 一般對策 |
1.素材表面過于光滑或光澤太亮 | 做适當地打磨處理 |
2.素材表面沾有油污、煤油、柴油、金屬、皂類和潮气等 | 素材表面徹底處理 |
3.噴涂室溫度太低,濕度太高 | 設法保持溫度,地面洒水不可太多 |
4.低沸點溶劑太多,揮發太快,漆膜來不及流平 | 更換溶劑 |
5.壓縮空气中含有油份,水分未處理干淨,噴槍距涂面太近 | 定時泄油泄水,勤于清洗各過濾器濾芯,尋求更有效的油水分离過濾設備 |
6.涂料中硅油的加入量過多 | 應知會涂料制造厂商控制涂料中硅油等表面活性劑的加入量 |
7.涂料粘度過高或粘度過低 | 掌握合适的噴涂粘度 |
1.現象:涂膜由于開裂而對素材失去應有的粘附力,以致分成小片(甚至大塊)脫离素材表面的現象,稱為脫漆。
2.脫漆的成因机一般對策
脫漆成因 | 一般成因 |
1.素材處理不當,表面有油污、灰塵、水汽等 | 重新處理干淨 |
2.涂膜太厚,由于表層已干硬,而底層干得慢或尚未干淨,在干漆的過程中,因表面的漆層收縮過甚而引起脫漆 | 各道涂膜不宜太厚 |
3.烘烤溫度太高,烘烤時間過長,涂層亦太厚 | 按技術要求進行 |
4.包裝不合規格,野蠻裝卸,引起互相碰撞、擠壓而脫漆 | 用標准紙箱裝箱,按要求使用隔板、塑料袋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