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至第5页,第Ⅱ卷第5至第6页。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
2.答第Ⅰ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第Ⅱ卷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选择题(共50分)
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尚书》认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并将商人失国归咎于德行败坏,其罪名包括酗酒、荒淫、不恤民力等。上述材料主要强调( )
A.政权是否合法性取决于道德观 B.君王统治必须符合上天的意志
C.君主与君权神授的合理性 D.天命与君德及民心的关系紧密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
【解析】材料强调君主实行德政,重视道德对统治的重要性,但没有体现政权合法性与道德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道德对于君主统治百姓的重要性,故B项错误;君主与君权神授的合理性强调的是君主的意愿,没有体现材料中道德的重要作用,故C项错误;从“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民心无常,惟惠之怀”、 “商人失国归咎于德行败坏”、 “不恤民力等”,可知天命与君德及民心的关系紧密,故D项正确。
【答案】D
2.中国古代某位哲学家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文饰)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据此判断,该言论体现的观点属于( )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3.中国古代发明的某种工具,利用河水的冲力转动机械轮轴,使鼓风皮囊张缩,不断给高炉加氧,“用力少,见功多”。这项发明( )
A.是古代冶铜技术的一大进步 B.导致唐代筒车的出现
C.推动了当时冶铁技术的发展 D.促进了灌钢法的发展
【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冶铁业
【解析】从“利用河水的冲力转动机械轮轴,使鼓风皮囊张缩,不断给高炉加氧”可知,该发明是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故A项错误;水排用于冶铁,筒车是灌溉工具,故B项错误;水排可提高炉温,有利于冶铁技术的发展,故C项正确;灌钢法是炼钢技术,水排是冶铁工具,故D项错误。
【答案】C
4.据史载,自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下诏“州县以下皆立孔庙”开始,先后出现上千座孔庙。宋代孔庙礼仪进一步升格,宋真宗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后又改为“至圣文宣王”,使孔庙完全脱离家庙而正式融入国家祭祀的官庙系统,对孔子的纪念亦由弟子的自发活动升格为国家仪式。这表明( )
A.儒家思想逐渐发展完善 B.宋代理学提升了儒学地位
C.儒学独尊地位开始强化 D.儒学的正统地位不断加强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学正统地位不断加强
【解析】儒家思想发展不会导致孔庙礼仪正式融入国家祭祀的官庙系统,故A项错误;从“自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下诏“州县以下皆立孔庙””可知,隋唐时期国家已经推崇孔庙礼仪,故B项错误;儒学独尊是指儒学的地位高于其他思想学派,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从“孔庙完全脱离家庙而正式融入国家祭祀的官庙系统,对孔子的纪念亦由弟子的自发活动升格为国家仪式”可知,儒学地位被官方强化,体现出儒学正统的地位加强,故D项正确。
【答案】D
5.据史载: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对”、“密揭”、“票拟”等形式参与中枢决策,因而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决策权。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这种现象( )
A.表明内阁大臣地位很高却无权 B.说明内阁大学士与皇帝共同决策
C.体现阁臣利用皇权的效能 D.反映内阁大臣延续历代宰相职权
6.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不同字体各具特色。下列评述符合唐代颜真卿《祭姪文稿》的是( )
A.笔画圆弧,字形斜长交错 B.笔画详备,气象端庄浑厚
C.不真不草,字体舒展流动 D.结体扁平,笔画方劲古拙
【考点】古代中国书画的发展——书法艺术
【解析】颜真卿的《祭姪文稿》是行书的代表,笔画圆弧是篆书特点,故A项错误;端庄浑厚是楷书的特点,故B项错误;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故C项正确;结体扁平是隶书的特点,故D项错误。
【答案】C
7.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清朝户部右侍郎王茂荫向天子上了一个奏折,主张暗将官票宝钞改为可兑现的钞票。在1854年4月的大臣审议报告中,他受到严厉申斥。他是否因此受到笞刑,不得而知。审议报告最后说:‘臣等详阅所奏……所论专利商而不便于国’”。材料反映出( )
A.王茂荫给天子的奏折推动清开始实行币制改革
B.马克思认为王茂荫为商人指使不便于国而利于商者
C.马克思认可王茂荫的货币并同情他的不幸遭遇
D.王茂荫的货币改革主张与洋务派的思想相一致
【考点】“重农抑商”
【解析】从“他受到严厉申斥”,可知王茂荫的建议没有通过,更没有实行,故A项错误;从“臣等详阅所奏……所论专利商而不便于国”可知,认为王茂荫为商人指使不便于国而利于商者是当时大臣审议的结果,不能说明是马克思的主张,故B项错误;从“他是否因此受到笞刑,不得而知”可知,马克思认可王茂荫的主张并同情他的不幸遭遇,故C项正确;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封建主义,没有涉及货币改革,故D项错误。
【答案】C
8.“当列强为议和大纲激烈讨论之际,在京议和大臣实际上被完全排除在外。李鸿章抱怨说:‘此次办理和议,事极艰窘……(各使)自行商议极其秘密,无从揣测,惟先办祸首一节,则倡言不讳。’”据此判断,与该次议和直接相关的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9.孙中山先生在青年时期曾上书李鸿章,赞赏李等洋务派“育才则有同文、方言各馆,水师、武备诸学堂;裕财源则辟煤金之矿,立纺织制造之局;兴商务则招商轮船、开平铁路,已先后辉映”。下列说法符合材料意思的是( )
A.社会有识之士认可洋务运动 B.孙中山肯定洋务运动全面改革
C.洋务派的活动引发社会变革 D.中国开始了全面的近代化历程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
【解析】材料是青年时期孙中山对洋务运动的高度评价,表明当时社会上的有识之士对洋务运动的认可,故A项正确;洋务运动没有进行政治改革,“全面改革”表述不准确,故B项错误;洋务运动没有改变政治制度,并以失败告终,没有带来社会变革,故C项错误;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但没有开启政治近代化,故D项错误。
【答案】A
10.20世纪30年代,在领导下的苏区百姓可能不知道“苏维埃”这个拗口的外来词语的原意,但并不妨碍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这个词语,他们将“苏维埃”称为“埃”,这个“埃”在客家话中就是“我”的意思,“埃”也就成为“我们的”。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学习苏联经验得到了民众支持 B.苏区的土地了农民
C.苏区人民热烈拥护苏维埃领导 D.红色政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11.1908年3月5日,上海开出了英国人投资的第一列有轨电车。但据当时报纸记载:乃因欧化初来,风气未开,一般市民疑神疑鬼,怕上车触电多不敢坐。这主要说明( )
A.第一次工业的成果传人中国 B.近代中国极力抵制西方工业文明
C.落后思想不利于先进文明的传播 D.上海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最深
【考点】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进步
【解析】电车是第二次工业的成果,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电车制造和运行中遭到抵制阻挠的内容,故B项错误;从“一般市民疑神疑鬼,怕上车触电多不敢坐”可知,当时国人思想落后不易接受新事物,故C项正确;材料中只介绍电车一项内容,不能说明上海受工业文明影响最深,故D项错误。
【答案】C
12.1927年,胡适访问某国后颇有好感,便写信与人说:“此间的人正是我前日信中所说有理想与理想主义的政治家;他们的理想也许有我们爱自由的人不能完全赞同的,但他们的意志的专笃,却是我们不能不十分顶礼佩服的。他们在此做一个空前的伟大政治新试验……”据此判断,该国最有可能是指( )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苏联
【考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胡适是资产阶级代表,英国是资本主义国家,与材料“他们的理想也许有我们爱自由
的人不能完全赞同的”不符,故A项错误;美国和法国都是资产阶级共和国,与材料“他们在此做一个空前的伟大政治新试验”不符,故B、C项错误;从“他们在此做一个空前的伟大政治新试验”可知,该国政治是之前没有的,该国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故D项正确。
【答案】D
13.1945年4月,在《论联合》中指出:“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下列史实能为这一论断提供佐证的是( )
①驻守淞沪的19路军抵抗日本侵略者
②中国远征军在滇西、缅北共歼灭日军3万余人
③台儿庄战役取得抗战以来最大胜利
④淞沪会战打破日军“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美梦
A.①②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③④
【考点】中民的抗日斗争
【解析】①是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积极抗战的表现,故①错误;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是1942年,故②错误;台儿庄大捷是领导的抗战以来最大的胜利,故③正确;淞沪会战从1937年8月持续到11月,虽然失败但打破日军“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计划,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14.历史概念是反映历史研究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以下对一些历史概念的解读正确的是( )
① | 三教合一 | 在中国宋代开始出现佛教、道教与儒学融合发展的情形 |
② | 三角贸易 | 盛行于15~19世纪以贩卖非洲黑奴为主的野蛮殖民活动 |
③ | 三民主义 | 其核心是民主主义,有两个重要原则: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 |
④ | 三大战役 | 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消灭主力 |
【考点】“三教合一”潮流;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三角贸易;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新民主主义——战争(三大战役)
【解析】三教合一现象在隋唐时期就已出现,故①错误;三角贸易是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早期殖民扩张的手段,故②正确;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民权主义,故③错误;三大战役是国共双方的主力大决战,经过三次战役基本消灭主力,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15.下表反映了某一历史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些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表中的①和②分别是哪一年( )
项目 | ① | ② | 增幅(%) |
钢(万吨) | 135 | 535 | 296 |
煤炭(万吨) | 6600 | 13100 | 98 |
布(亿米) | 38.3 | 50.5 | 32 |
粮(万吨) | 16392 | 19505 | 19 |
C.1949年;1952年 D.1978年;1984年
16.1984年,经过两年多的物价改革试验后,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取消一切票证,粮食、猪肉、棉布、食油等商品敞开供应,价格放开,深圳人率先过上了不用粮本、粮票的日子。这主要说明( )
A.改革开放带动深圳经济发展 B.深圳率先搞活了国内的市场经济
C.城市经济改革卓有成效 D.我国基本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
【考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深圳特区经济改革
【解析】在深圳取消凭票供应体现我国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成果,故A项正确;取消票证只是在深圳,不能得出搞活国内市场经济的结论,故B项错误;城市经济改革是指对国有企业的改革,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深圳一地,且我国基本解决人民温饱问题是在1987年后,故D项错误。
【答案】A
17.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存在合理逻辑关系的是( )
材料 | 结论 | |
A | 中国新民主主义与十月都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 两国的性质相同 |
B | 1948年4月30日,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简称“五一号召” | 揭开了筹建新中国和多党联合执政的序幕 |
C | 1953年12月,我国5.7亿人参加了基层选举,共选出基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5669144人 | 我国基层民主自治得到加强和扩大 |
D | 1982年,确立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 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
【解析】中国新民主主义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十月是社会主义,两国性质不同,故A项错误;1948年的“五一号召”揭开了筹建新中国的序幕,但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是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故B项错误;1953年选举的是,不属于基础民主自治,故C项错误;1982年的16字方针,健全了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故D项正确。
【答案】D
18.“罗马法的内容和立法技术远比其他奴隶制和封建制法更为详尽,……尤其是它所提出的自由民在‘私法’范围内形式上平等、契约以当事人之合意为生效的主要条件和财产无私有等原则,都是适合于资产阶级采用的现成的准则。”材料表明罗马法( )
A.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具有深远影响和实用价值
C.保障罗马人的私有财产 D.在古代法律体系中最完备
【考点】罗马法
【解析】罗马法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利益,不能实现人人平等,故A项错误;从“都是适合于资产阶级采用的现成的准则”可知,罗马法的一些内容适用于资产阶级,表明罗马法具有深远影响和实用价值,故B项正确;从“都是适合于资产阶级采用的现成的准则”可知,材料体现的不是罗马法对罗马的影响,故C项错误;从“都是适合于资产阶级采用的现成的准则”可知,材料强调罗马法对后世有深远影响,与法律体系中最完备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B
19.刘新利《欧洲文艺复兴史·宗教卷》在评论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时说:“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呼声中的一声……就像一个在黑暗森林中行走的小孩,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这说明德意志宗教改革是( )
A.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B.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分离
C.性与妥协性的冲突 D.性与妥协性的平衡
【考点】宗教改革
【解析】从“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可知,偶然的行
为带来了巨大影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故A项正确;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分离与材料中“却点燃了整片森林”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呼声中的一声”,体现性,但没有体现妥协性,故C项错误;材料中表述的是马丁·路德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没有体现妥协性,故D项错误。
【答案】A
20.“在长达四年多的斗争和妥协中, 到处充满了妥协的痕迹,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均得到了某种照顾。也许,这才使这部结构上残缺不全、内容上反民主的得以长命的原因之一。”材料中横线部分应填上的是( )
A.法国1875年 B.美国1787年
C.英国《权利法案》 D.德意志帝国
【考点】法国共和制的确立——1875年
【解析】法国1870年建立第三共和国,1875年通过,以微弱的优势建立了共和政体,与材料相符,故A项正确;美国1787年没有经过4年多的斗争和妥协,故B项错误;英国《权利法案》国王的权力,与“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均得到了某种照顾”不符,且《权利法案》不是,故C项错误;德意志帝国带有浓厚的封建残余,保留了君主很大的权力,与“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均得到了某种照顾”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
21.据某史料记载:1911年8月,法国巴黎商人埃克·皮埃法尔打电话到英国伦敦订购产品,通过远洋货轮运到巴黎销售。然后,他又把赚到的钱投资到中国上海和日本东京等地,结果获利丰厚。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最主要条件是( )
A.无线电技术的发展 B.交通工具取得巨大进步
C.科技和市场的拓展 D.英国自由贸易推动
22.张建华教授所著《红色风暴之谜》载:1927年苏联在经济管理方面加大了行政干预和国家计划的力度。工业方面越来越广泛地控制新建企业的审批权,某些商品的出厂价格也由国家控制。农业方面实行农产品合同预购制,1928年两次用行政命令强制收购农村余粮。这表明当时苏联( )
A.继续实行“战时主义” B.逐步取消了新经济的一些做法
C.建立起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D.加大力度推进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
【考点】“斯大林模式”
【解析】战时主义在1921年被新经济取代,故A项错误;新经济是利用市场、货币关系发展经济,而材料中“在经济管理方面加大了行政干预和国家计划的力度”,不符合新经济的内容,故B项正确;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建立的标志是1936年新的颁布,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没有涉及建设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内容,故D项错误。
【答案】B
23.1934年4月,著名作家高尔基在苏联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上致开幕词时说:“我们所有民族的各个种族的文学成为统一的整体出现了”。据此推理,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文学的发展特征是( )
A.社会主义垄断倾向明显 B.呈现出现代主义的风格
C.浪漫主义色彩比较突出 D.民族性和统一性相结合
【考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的主要成就——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文学的发展特征
【解析】苏联文学会有体现社会主义的内容,但社会主义垄断倾向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现代主义特征是反传统、反理性,具有荒诞性,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浪漫主义特点是感情充沛、想象丰富,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从“我们所有民族的各个种族的文学成为统一的整体出现了”可知,体现了各地文学具有了统一的民族性的特征,故D项正确。
【答案】D
24.1949年下半年发生了苏联首次爆炸原子弹成功和中国的胜利。前者使美国和其盟国感到,它们正面临着苏联空前的军事威胁,甚至是核威胁;后者则使杜鲁门认为它所担心的主义浪潮的扩张已成为事实。这两大事件直接导致( )
A.美国“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冷战”加剧和美国极力排斥新中国
C.两大阵营对峙局面正式形成 D.美苏两国因惧怕核战争而妥协对话
25.亨廷顿认为,在多文明的世界里,建设性的道路是弃绝普世主义,接受多样性和寻求共同性。在正在来临的时代,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而建立在多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障。这里的“多文明”指的是( )
A.不同文明并存与发展 B.经济格局走向多极化
C.政治格局走向多极化 D.不同地域文化的冲突
【考点】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文明并存与发展
【解析】从“建设性的道路是弃绝普世主义,接受多样性和寻求共同性”可知多文明是指各种文明的并存,故A项正确;经济格局多极化是指世界经济受多个经济实体或国家影响,与题干“接受多样性和寻求共同性”不符,故B项错误;政治多极化是指世界政治力量是多个而非单个,体现不出材料“接受多样性和寻求共同性”、“建立在多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障”内容,故C项错误;不同地域文化的冲突与材料中“接受多样性和寻求共同性”、 “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而建立在多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障”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0分)
考生注意事项:
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26.(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西洋各国议院员绅由民推选,大抵皆取器识明练、才辩锋生者,而尤以家道殷实为第一要义,群谓之‘体面人”……盖视此为扬名成业之具,而非为养身肥家计也。议员中资深望重者,可举为宰相及各部尚书,或为伯理玺天德(总统),或有稍玷其声誉者,则终身无再选之理。故近来欧洲之官,以贪墨著者尚少。”
——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
(1)根据材料一比较秦朝和明朝官制的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者所反映的当时政治发展趋势。(12分)
(2)据材料二提炼薛福成所记述的政治制度的概况,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种政治制度的认识。(8分)
【考点】(1)秦集权制度的形成;明清君主制度的加强——明朝政治制度
(2)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解析】(1)第一小问不同,结合秦朝集权制度和明朝政治制度的史实,与材料一图片内容相对比,总结二者的不同;第二小问趋势,结合君主制度发展趋势的史实,说明两个朝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
(2)第一小问概况,从材料二“西洋各国议院员绅由民推选,大抵皆取器识明练、才辩锋生
者,而尤以家道殷实为第一要义,群谓之‘体面人”… 议员中资深望重者,可举为宰相及各部尚书,或为伯理玺天德(总统)”,可总结概况为西方国家是由家道殷实的“体面人”通过选举进入议会乃至成为国家领导人,从“盖视此为扬名成业之具,而非为养身肥家计也”、“或有稍玷其声誉者,则终身无再选之理。故近来欧洲之官,以贪墨著者尚少。”,可总结概况为可有效防止;第二小问认识,从西方选举领导人的方式、领导人的出身等方面总结认识。
【答案】(1)不同:秦朝侧重解决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地方上设郡县,实行“三公九卿制”;明朝侧重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地方上废行省,设三司。(8分)
趋势:秦朝建立起主义集权制度,反映了地主阶级要求巩固政权的愿望;明朝君主进一步强化,反映了封建制度走向衰落。(4分,其它言之有理亦可)
(2)概况:西方国家是由家道殷实的“体面人”通过选举进入议会乃至成为国家领导人,故可有效防止。(4分)
认识:国家领导人和议员由民主选举产生,体现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民主性,但当选者需具有一定的资产和其它条件,了穷人的民主权利,是一种不完善的民主制。(4分,其它言之有理亦可)
27.(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超过了工业以来的任何时间段:20世纪50~60年代的增长率甚至超过了美国……像这样的高速增长在西欧十分普遍,而且没有被经济萧条打断,这主要依靠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欧洲食物产量的提高是在参与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稳步减少的情况下获得的……50年代,欧洲由于工厂的兴建,产业工人的数量迅速膨胀,但是到了60年代,工厂工人的数量也开始下降,而产量却持续提高。服务领域的人员,如教师、职员、医务人员、保险和银行业人员以及从事“休闲工业”的从业人员的人数却迅速增加。欧洲和美国一样,开始从一个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向具有庞大的官僚机构和服务产业的社会过渡,但是并没有危及工业产量的提高。
——迈克·亚达斯、彼得·斯蒂恩等著《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
材料二 整个20世纪的发展从许多方面强化了全球化的进程。例如,飞机和无线电加快了通讯、交通的速度。国际机构,比如说与国联和后来的联合国相联系的国际机构,它们跨过国境,共同致力于健康或劳动标准问题。我们必须把全球化看作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逐渐发展而来的。
但20世纪90年代对全球化的重新关注真正地反映了几个新的发展。首先,冷战的终结和系统性国际冲突模式的缺乏意味着全球联系的新机会和对全球联系的新关注……世界各国越来越致力于更多的自由市场安排、更少的国家干预,这就为外国投资和生产扩展到其他地区开拓了新的机会。
——迈克·亚达斯、彼得·斯蒂恩等著《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20世纪五六十年代欧洲经济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欧洲国民生产总值快速增长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进程加速的国际因素,并结合有关史实谈谈你对“我们必须把全球化看作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一观点的理解。(8分)
【考点】(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解析】(1)第一小问特征,从材料一“20世纪50~60年代的增长率甚至超过了美国”,可总结特征是西欧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并超过美国,从材料一“工厂工人的数量也开始下降,服务领域的人员…以及从事“休闲工业”的从业人员的人数却迅速增加”,可总结特征是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第一和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减少;第二小问原因,结合二战后西欧资本主义新变化和西欧走向联合的基础知识,进行说明。
(2)第一小问因素,从材料二“飞机和无线电加快了通讯、交通的速度”、“国际机构…它们跨过国境,共同致力于健康或劳动标准问题”、“冷战的终结”、“世界各国越来越致力
于更多的自由市场安排、更少的国家干预”,可总结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进程加速的国际因素;第二小问理解,结合世界市场形成到全球化趋势加强的史实阐述说明。
【答案】(1)特征: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第一和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减少;西欧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并超过美国。(4分)
原因:科技的迅速发展(或第三次科技的影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欧国家加强交流与合作,建立欧共体;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二战后欧洲各国政局稳定,福利国家的建立;第三产业的发展等。(6分,任答3点即可)
(2)因素:科技进步的推动;各种国际组织与机构的推动;冷战结束和世界局势总体走向缓和;世界各国加快对外开放;市场经济的普遍建立等。(3分,任答3点即可)
理解:这一观点是符合史实的。(1分)16世纪,新航路开辟和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18~19世纪,工业的开展与殖民扩张不断加剧,使全球联系进一步加强;20世纪,交通、通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大加快了全球化进程。(4分,其它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28.(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始于1915年秋的初期新文化运动尽管在思想内容和思想方法上存在弱点,但是,如果没有它对封建主义正统思想——孔学的批判,人们就不能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就不能为以后新文化运动中的左翼接受、并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准备适合的土壤……当然,孔学有其历史作用。如总所讲,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而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包含的并已融入中华民族精神的大量的人类智慧成果,在影响和塑造中国人,维系社会的长期稳定和有序发展,影响中国和世界未来发展方面,起过重要历史作用。
——梅荣政《对当前几种错误观点的评析》
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中“新文化运动在思想内容和思想方法上存在弱点”的观点,并简要指出儒学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地位。(12分)
【考点】新文化运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学的现实价值
【解析】第一小问弱点,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即对东西方文化认识的片面性和缺乏群众基
础的史实进行论证即可;第二小问地位,结合儒家思想内涵对中华民族精神、中华传统文化、对社会稳定和整个人类社会的积极作用回答。
【答案】弱点: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些激进人士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的否定与肯定,易导致民族虚无主义或全盘西化;这场运动前期,先进知识分子以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为主,未与群众运动相结合。(6分)
地位: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民族精神和人类的智慧成果;儒学影响和塑造国人性格,在维系社会稳定和有序发展等方面具有深远影响;儒学走向世界,成为宣传中国文化的重要渠道,也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影响中国和世界的发展。(6分,任答两点即可,其它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安徽省示范高中2016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历史试题参及解析
第Ⅰ卷 选择题(共50分)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答案 | D | A | C | D | C | C | C | D | A | B | C | D | C |
题号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
答案 | D | B | A | D | B | A | A | C | B | D | B | A |
26.(20分)
(1)不同点:秦朝侧重解决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地方上设郡县,实行“三公九卿制”;明朝侧重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地方上废行省,设三司。(8分)
趋势:秦朝建立起主义集权制度,反映了地主阶级要求巩固政权的愿望;明朝君主进一步强化,反映了封建制度走向衰落。(4分,其它言之有理亦可)
(2)概况:西方国家是由家道殷实的“体面人”通过选举进入议会乃至成为国家领导人,故可有效防止。(4分)
看法:国家领导人和议员由民主选举产生,体现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民主性,但当选者需具有一定的资产和其它条件,了穷人的民主权利,是一种不完善的民主制。(4分,其它言之有理亦可)
27.(18分)
(1)特征: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第一和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减少;西欧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并超过美国。(4分)
原因:科技的迅速发展(或第三次科技的影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欧国家加强交流与合作,建立欧共体;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二战后欧洲各国政局稳定,福利国家的建立;第三产业的发展等。(6分,任答3点即可)
(2)国际因素:科技进步的推动;各种国际组织与机构的推动;冷战结束和世界局势总体走向缓和;世界各国加快对外开放;市场经济的普遍建立等。(3分,任答3点即可)
理解:这一观点是符合史实的。(1分)16世纪,新航路开辟和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18~19世纪,工业的开展与殖民扩张不断加剧,使全球联系进一步加强;20世纪,交通、通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大加快了全球化进程。(4分,其它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28.(12分)
弱点: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些激进人士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的否定与肯定,易导致民族虚无主义或全盘西化;这场运动前期,先进知识分子以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为主,未与群众运动相结合。(6分)
重要地位: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民族精神和人类的智慧成果;儒学影响和塑造国人性格,在维系社会稳定和有序发展等方面具有深远影响;儒学走向世界,成为宣传中国文化的重要渠道,也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影响中国和世界的发展。(6分,任答两点即可,其它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