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伴随着中国经济多年来的持续快速发展,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石油需求的不断增长。使得石油安全问题不仅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安全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面临一系列严峻国际环境因素的影响。石油安全面临诸多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为此必须充分认识影响中国石油安全的国际环境,广泛参与国际石油领域的竞争与合作,采取积极的应对之策,确保国内外石油供应安全,这对于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和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资源 石油 石油安全 应对策略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supply and requirement of energy is becoming aculeate increasingly.And now China has become the secondcheck and supervision that the petroleum consumes the country to be subjected to the local petroleum resources in world, the petroleum yieldhard and self-sufficient ,supply and demand antinomy presents the petroleum safety to face many problems increasingly, having become the our country″ bottleneck″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For this, the diversification that should strengthen the local oilspirit resources reconnoitring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and carry out the petroleum trade, build up in keeping with our country the petroleum strategystorage system of the state of the nation, make use of various means to strengthen to international petroleum of control, support the petroleum safety of the our country.
Key Words: resource petroleum petroleum safe Ways to solve
1.我国石油供需的现状
1.1 国内资源不足
我国的石油资源相对其他国家来说比较缺乏,据专家预测我国石油可采资源量约100~158 亿吨。截至2005年我国已累计探明石油可采储量约69.63亿吨。累计采出44.73亿吨。剩余可采储量为24.90 亿吨。这就意味着在没有探明储量的重大增加的情况下,以目前的开采速度,中国石油储量将在20年内开采耗尽。相对的,中国石油消费量却不断增长,从1993年开始,我国成为石油进口国2004年进口突破亿吨。2008年我国进口原油17888万吨,对外依存度达50%在无重大技术突破或大规模产业结构调整的情况下,中国未来对石油的需求量还将继续增加。这将使国内石油的供应量和需求量差距更大,对外依存度更高。
1.2 能源进口来源比较集中
我国石油进口来源相对比较集中,观察2001—2004年中国原油进口来源地区分布,来自中东地区的原油各年占到56.2%、49.6%、50.8%、46.8%。从加2001—2004年原油进口主要国别来看,中东地区主要集中在沙特阿拉伯、伊朗、阿曼三国;由于我国积极开展与非洲地区能源合作,安哥拉和苏丹对我国的原油供应四年连续进入前六位,且保持上升态势,这是我国能源战略的一个显著调整;与俄罗斯的能源外交也取得了巨大进展,2004年俄罗斯向我国出口原油首次超过1000万吨,比2003年增长超过50%。总的来说,2004年对我国出口原油最多的国家依次是沙特阿拉伯、阿曼、阿哥拉、苏丹、伊朗、俄罗斯。
2.中国石油安全问题的现状
2.1 中国的石油储量相当有限。
我国是一个人均能源资源不足、优质能源短缺的发展中国家,人均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1%。尽管石油勘探技术在不断进步,但探明石油储量却在逐年下降。
2.2 供求矛盾日益显著
尽管中国的石油产量达到340万桶/天,是世界第五大产油国,但还是不能满足国内的需求。自1993年以来,中国一直就是石油净进口国,原因很简单,一方面中国是世界上石油消费增长最快的国家,另一方面中国现有主要油田的产量都在经历着自然下滑。2004年,中国石油进口总额高达431.5亿美元,同比增长112.56%,成为我国一大贸易逆差和外汇支出项目,已对我国的贸易平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时,国际能源署(IEA)估计,到2030年中国的石油进口比例将高达84%。这种供需之间矛盾的日益显著,必将给中国的石油安全带来巨大的威胁。 而且与持续膨胀的石油需求相比,中国的原油自给能力几乎达到了极限。原油产量不能满足需求,供需矛盾突出,进口石油依存度不断增大。目前,中国剩余可采储量为23.8亿吨,储采比仅为14∶8,已开发油区的储采比只有10∶9。在这样的储采比配置下,中国原油稳产已处于临界状态,目前年产油在1.8亿吨,到2020年至多也就能达到2.0亿吨。油气后备资源严重不足。
2.3 原油进口通道单一
目前中国90%以上进口的石油需要从海上船运,其中90%的海上船运由外轮承担。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和中石化龙禹公司三大石油公司的油运业务,大多是从国际油轮联营体、环球航运、韩国现代等海外油司租船承运。这使得中国的原油运输受制于人,一旦遇到战争、外交或是其他不可抗拒的风险,中国的石油运输安全将处于极为被动的局面。
同时,我国的能源安全还取决于原油进口来源地的政治经济状况和海上通道的安全,但是这两方面的现状却让中国石油安全问题受到严重的威胁。
从中国原油进口的主要来源地来看,2002年80%以上进口的原油来自10个国家,60%以上来自中东和非洲的5个国家。预计未来几年,中国从中东及非洲地区进口石油的比例将继续保持较高水平。中东、非洲地区正是目前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动荡的主要地区,局部冲突持续不断,恐怖事件频繁发生;而且无论是从中东还是从非洲进口原油,大都采用海上集中运输,其重要通道马六甲海峡安全隐患非常突出,因此石油进口面临较大的运输风险。
有学者明确指出,“目前中国海军还不能够确保海上能源交通线的安全,过分依赖中东和非洲地区的石油和单一的海上运输路线,将使得中国石油进口的脆弱性凸现。
2.4 原油供给道路坎坷
为改变原油进口渠道单一的状况,我国的石油进口采取了“多元化”策略。
中国有超过一半进口的原油来自中东,中亚国家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而且是中国的近邻,双方在油气合作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但美国通过控股及参股等形式,竭力插手中国同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的油气投资及国际合作项目,力图控制中国油气供应的中亚源头;中国原油水路进口的重要通道马六甲海峡是美国控制的全球最重要的战略通道之一;美国、日本和韩国通过各种手段对中俄输道项目施加影响,阻挠中俄能源合作顺利进行。
从目前中国同大国之间的关系来看,美、俄、日等国在能源领域已对中国构成了较大牵制,中国利用国际资源的环境并不十分理想。
2.5 应对石油风险能力脆弱
中国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十分落后,面对危及原油供应的战争和其他突发事件,应对石油风险的能力很低,"买涨不买落"现象便是最直接的证明。2000年,当国际油价大幅上涨时,中国进口原油70 Mt,比1999年增加了七成多;随后原油价格有所回落,至2001年年底国际油价回落至每桶17美元左右,但此时中国却在释放库存压力,减少原油进口,2001年原油进口比上年下降约7%。 在国际油价高涨的2003年上半年,中国原油进口又比2002年同期增长了32.8%,随着国际原油价格迅速上涨而中国原油的进口数量同步增加的"量价齐增"现象一次次的恶性再现,充分说明了我国现有原油进出口体系的应变能力尚有待进一步提高。
2.6 油价波动带来的影响较大
据粗略估算,如果每桶石油的价格上升1美元,按照目前的进口量推算,中国将多支付6亿美元的外汇,而进口达到150 Mt时则需多支付11亿美元。如果将来发生石油供应中断,中国进口不到足够的石油,而国内又没有储备,那对我国的政治、经济都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同时,石油价格上涨也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间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出口面临着下降的危险,一是使以石油为主要燃料、原料的产品,因为生产成本的上升而导致产品竞争力在世界市场上的下降,从而使出口面临着下降的潜在可能。二是出口对象国因油价上涨使他的国际收支出现困难,从而影响了其进口能力,进而使我们的出口面临着潜在的下降危险
2.7 缺乏健全完善的石油安全预警应急体系
没有国际公认的石油战略储备及商业储备战略石油储备对一个国家、尤其对像中国这样存在石油供求矛盾的发展中大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它可以在国际社会发生军事和经济动荡时,保证我国和生产用油;在油价高居不下时可以平抑石油价格,减小经济遭受的冲击;可以对石油的禁运和投机起到威慑作用。和国际上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目前的石油能源储备进度严重滞后,2005年我国的储备量为30天 ,到2010年储备量也只不过相当于40天净进口量,仍远远低于美国(175天)和发达国家现在的标准(90天)。因此,我们的石油储备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扩大。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在石油已经成为决定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的今天,其是否建立有健全完善的石油安全预警应急体系,是否有符合国际公认标准的石油战略储备及商业储备,对于该国的石油安全和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我国要想在将来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就必须建立符合标准的石油安全预警应急体系,建立具有国际公认标准的石油战略储备及商业储备,以增强应对石油危机的能力,保障国家的石油安全。
3.解决中国石油安全问题的对策
3.1 加强国内石油资源的勘探和开发
虽然目前我国石油资源的年开采量不足以满足国内消费量的需要,但立足国内石油资源,利用更先进的技术发现和开采新的石油资源依然是国家石油安全战略的基础,同时以更科学的方法降低已探明资源的开采难度,也是增强国内石油资源供给的重要措施,我国已探明的陆上石油资源大都是勘探开发难度大的油田,石油资源品位低,渗透率低,丰度低,产能低和油田规模小,勘探、开发难度较高。因而成本也较高,在努力提高石油勘探 开采技术的基础之上,合理增加我国陆上油田的开采量,提高油田采收率,延长油田稳产期,对我国建立石油储备系统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同时,必须把勘探开发的重点转移到海洋,目前南海、东海地区的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加大这些地方的勘探力度,力争取得重大发现,增加新的储量和生产能力,逐步实现资源的战略接替,可以增加中国石油的自产能力,减少对国外石油的依赖。
3.2 多元化石油进口
为减少对进口石油的依赖,防止石油供应突然中断给国家造成危害,保障石油安全,中国应采取石油进口多元化战略。首先应通过一系列的优惠,鼓励本国公司到海外自主开发,如通过参与产油国勘探工作取得油田的开发权,签订产量分成协定等,以便拥有更多的石油资源。同时鉴于中东地区虽然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丰富,石油产量,但经常发生的政治动荡和军事冲突严重影响石油的安全供应,因此中国在积极扩展在中东地区石油来源的同时,还应适当增加其从亚洲、南美、非洲等地的进口比例,以减少对中东石油的依赖,避免因中东局势紧张而带来的被动局面。另外,维护进口石油运输安全是进口石油安全的基本要求,为了确保在任何国际政治局势下,我国均能保证有较稳定的石油供应渠道,必须开辟多元化石油运输路线。一方面我国应该推动和参与开凿泰国克拉运河,开辟新的水路运输路线。另一方面,应该寻求与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合作,考虑修建泛亚铁路 滇缅石道,此外还要积极推进中哈石道、中俄石道及铁路运输的修建进程,缓解石油运输危机。
3.3 与国外大石油公司建立长期密切合作关系
目前,利用世界石油资源主要有两种方式:种是直接从海外购买,另一种是参与国外石油资源开发,但前者成本较高,后者则会引起许多国家的阻挠和敌视。因此必须考虑第三种利用国外石油资源的方式,即引导产油国以其原油作为资本进行对中国的投资。例如2006年,沙特阿美与中石化就青岛炼油项目达成协议,以向中石化每天供应100万桶原油的方式换取该炼油项目25%的股份 这种方式既保证了中国企业长期稳定的石油供应来源,又可将增加的资本用于其他方面的投资,有利于中国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使沙特方获利,从而有利于保持双方良好的长久合作关系,是一种双赢的局面。
3.4 建立稳固的石油储备体系
石油储备是一个体系化的建设过程,涉及总量、地区分布、所有制分布这些因素,现在中国的石油储备体系化建设才真正开始,本质上就是构建储备与企业储备、战略储备与义务储备相结合的综合石油储备体系。结合目前中国实际情况,建议可以建立四级石油储备体系,所谓四级储备,分别是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各个地方的石油储备、三大石油公司的商业石油储备和中小型公司的石油储备。
由于石油储备将需要大量资金,因此国家应当在石油储备中占据主导,以战略储备承担和化解石油安全与经济保障的风险,同时采取与企业共担,与地方分担的财政负担机制,以分散战略储备的财政支出压力,企业可在经济杠杆的作用下承担商业储备的重任,而且根据国外经验,大型用油企业有义务承担一定的储备量,这需要我国进一步健全这方面的法律规定。
近两年来,中石化已在宁波和上海建设475万方商业储备油库,未来三年,还将建设库容约1000万方的商业储备油库,同样中石油也建立了一定规模的商业储备油库,这些商业储备油库对于提高国家和企业应对风险能力,保障国家石油安全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5 积极应用政治和外交手段加强对国际石油的控制能力和决定力
回顾20世纪特别是近几十年的世界石油产业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地球上发生的许多危机、冲突,都与石油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石油与外交的关系将越来越紧密,各国围绕石油问题的外交战将会更加激烈,能源外交、石油外交已经成为当代世界政治生活的主旋律。2006年,中国的石油消费已增至3亿吨,进口石油1.2亿吨,占全球石油出口总量的4%~5%。按国际通行标准,当一国的石油进口超过1亿吨时,该国就要考虑采取外交、经济、军事措施以保证石油供应安全。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的石油进口国和第二大的石油消费国,国际石油格局的变动对中国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已经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为此。中国应当采取务实的石油外交,和那些大的产油国之间保持密切关系的同时,也要特别注重与技术领先的发达国家的合作,这也是中国能源外交所推动的合作方向。同时,巩固和发展中东国家、利用上海合作组织巩固和发展俄罗斯和中亚各国对我国的石油供应,通过高层互访加强与欧洲的关系,继续发展中国与东盟的10+3和10+1对话机制,争取同周边国家获取更多的石油资源。同时,积极的采用外交方式,利用我国的资金和技术去开拓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的石油市场。只有以积极的政治外交去为我国开拓广阔的国际石油供给市场,才能使我国的石油供给得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从而为我国的石油安全提供可靠的保障。
能够建立起拥有37.50 Mt的国家石油储备,再加上属于自己的在国内外拥有的石油资源,不仅可以比较好地应对各种突发事件,而且在国际石油市场上就能有较大的回旋余地。我国已经是石油进口大国,即使在和平时期,每当我国在国际市场大批量购买原油时往往会引起油价上涨,如果我们有几千万吨的原油储备在手,就可以处于比较主动的地位,避免在石油价格波动中蒙受大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张红梅.美国战略石油储备制度日趋完善[J].中国石化,2009,(11).
[2]薛鹏,乔明.我国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形势分析及建议[J].石油商技,2009,(3).
[3]郝瑞彬、王伟毅,21 世纪中国石油安全与中俄石油合作[J]. 中国矿业, 2006 (3).
[4] 苏丽华.中国石油安全及其国际保障战略分析[N].2007-08-07.
[5] 博•黑恩贝克.石油与安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36-43.
[6] 崔新健.中国石油安全的战略抉择分析[J].财经研究,2004,(5):130-137.
[7] 刘立力.中国石油发展战略研究[J].石油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1):1-6.